企業為生產工人免費提供計提宿舍,該宿舍樓房每月計提折舊2000。
賬務處理:
借:制造費用 2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2000
借:應付職工薪酬 2000
貸:累計折舊 2000
問:這里為什么不能直接做一筆?
借:制造費用
貸:累計折舊
這是很多初學者,在學習會計的過程中都會產生思考的很典型的疑問。
答:
1.首先發生時間不一樣。
實務上,一般在發工資之前計提應付職工薪酬。
也就是
借:制造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
當然為了便于財務管理與數據統計,這個應付職工薪酬后面是要加二級科目的。
而累計折舊習慣上一般都是月底計提,也就是說這兩筆科目發生時間不一樣,強行合并為一筆是不恰當的。
2.為了更準確的記錄,反映企業經濟業務流程。
我剛學會計那會也是思考,發工資:
①借:管理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
②借:應付職工薪酬
貸:銀行存款
那為什么不直接:
借:管理費用
貸:銀行存款
呢?
但如果直接做分錄,誰又知道你這是發了工資呢?
再極端一點:
企業整個生產流程,從進貨到出貨。
①借:原材料
貸:銀行存款
②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③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
④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然后
⑤借: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上面一串是不是讓人很像有玩連連看的沖動?
直接
借: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多簡潔呀!
這話我老婆說的,我教過她一段時間會計基礎理論,最后放棄了。。
言歸正傳
會計就像一個史官一樣,詳細記錄企業每一筆經濟發生業務。
如果把所有的分錄都抵消,是不是給人一種,到目前為止,歷史上所有的存在過的故人都消失不見了?細思極恐。
3.最后,一個聰明的財會人,會把問題都想在前面。合理設計二級科目,在賬務上留下必要痕跡,最后年底編各種財務報表,寫財務分析的時候,調看數據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