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對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制造強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省政府今年4月出臺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通過示范引領、點面結合、系統推進,著力構建一流產業生態,努力建設全國智能制造先行區,促進全省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
半年多過去了,各地推進情況如何,企業智能化改造效果咋樣?11月21日至24日,省政府組織了全省智能制造觀摩點評活動,從觀摩的情況看,應當說,全省各地推進這項工作的勁頭很足,也都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做法,但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認識不到位、基礎支撐不足等問題。
觀摩中,很多企業表示新投資了自動化生產線、添置了國外進口的機器人,以為把設備更換一下就是智能化了。其實不然。智能制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打通從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層到車間執行層再到設備層的垂直集成,還有設備間的互聯、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云平臺的協同等多個場景,這背后要靠大量的信息化、數字化軟件驅動。重硬件,輕軟件,是搞不了智能化轉型的。
另外一方面,我省有大量的中小企業,現在還處于普及自動化、加速信息化的階段。企業在實施智能改造之初,一定要結合自身發展階段,明確改造思路,確保升級之路方向更明確、路線更清晰,避免走彎路。同時,各地政府也應根據產業優勢,進一步細分產業推進類型,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具體的支持方案,切忌一哄而上、拔苗助長。
點評會上,不少專家都提出建議,企業要充分認識到智能制造對產業發展的顛覆性意義,樹立以智能制造整合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理念。這方面的案例已經有很多,海爾的人單合一、紅領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都是國內智能化轉型的成功樣本。河南本地也有不少企業探索出了新模式,宇通客車、中信重工、中國一拖三家裝備業巨頭不僅在生產環節借助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實現了生產模式再造,還利用行業地位優勢建立了“云平臺”,探索基于自身特色的發展方向和生態圈,加快從傳統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企業轉型。宇通客車的“云平臺”已接入了14萬輛客車,中信重工的“云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國一拖則全力打造“互聯網+共享+農業裝備”新模式,這些新的應用,把自身的技術優勢繼續做精做強,實現了新的價值增值。
參加觀摩的專家建議,河南制造業有不少細分行業頭部企業,它們一方面要積極構建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樣本示范工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另外一方面,要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轉型為平臺化公司,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省內有些企業也作出了探索,眾品食業打造的鮮易供應鏈,正在整合全國冷鏈資源,目的是建成生鮮產業互聯網;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水云蹤”平臺,通過“云平臺+智能機器+工業APP”,實現“自動水質處理+在線監測+遠程控制”,已經有6000家企業接入,成為國內水處理行業領先的互聯網平臺。
通過觀摩,我們發現中國制造“缺芯少魂”的局面依然未變。企業車間里,無論是高端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等設備,還是應用的信息化軟件,來自國外的品牌相當普遍。這也提醒我們,省內的產業生態體系支撐不上,智能裝備能力嚴重不足。智能化改造投資大、持續時間長,可以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省內的智能裝備產業一定要迎頭趕上,抓住家門口的這塊蛋糕。另外,省內還缺乏技術解決方案服務商,自己不會“看病”,要靠別人“診斷拿藥”,這樣很容易失去主動權,不利于產業整體競爭力的快速提升。
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試錯的過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要堅持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協同發展。企業是推進智能制造的主體,不能光看政府有沒有資金支持,而是要深刻認識到,智能化改造關乎未來的生死存亡,不是“要我干”,而是“我要干”,是必須完成的戰略抉擇。唯如此,才能實現初心。(本報記者 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