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省社科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立足打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原品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指出:“省社科聯著眼構筑文化高地,探索建設‘中原學’新興學科,在全國產生了較好影響?!敝性瓕W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思想產物。新時代讓中原更加出彩,需要推動深化中原學研究,為實現“兩個高質量”提供得天獨厚的精神資源與智力支持。
努力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
——中原學的誕生及使命、擔當
□李庚香
中原學,是對傳統中原理學(宋學中二程之洛學)的揚棄,是對馮友蘭“新理學”的“接著講”,是以中原歷史文化為根基的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的大歷史中去看?!敝性幕芯渴呛幽献钣谢A和條件、創新空間較大、能夠確立國內外領先地位的特色優勢研究領域??梢哉f,歷史悠久的中原文化是一座值得不斷深入開掘的研究“富礦”,也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宋明理學,是儒學發展的高峰,是對儒學的系統化、整合化、哲學化。馮友蘭的新理學,主要是內圣外王之學,體現了用近代西方哲學社會科學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努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區別,中原學主要是一種“道”學,而非“德”學,這也是中原學更具現代性的地方。
中原學,是河南建設現代化強省、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讓中原更加出彩的綜合性學科。一個國家要出彩,就要有對知識體系的貢獻,看其是否在知識上能夠扮演一個有力的角色。改革開放40年,河南抓住了兩大機遇,一是新型城鎮化,一是樞紐經濟。進入新時代,特別是走好未來33年的新長征路,河南必須抓住“高質量”和“創新”這兩大機遇來搶占先機、贏得未來。這就要求中原學研究,“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為中原兒女和中華民族貢獻具有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的高質量成果。如今,河南關于“兩個高質量”建設的探索,體現了“第一要務”和“最大政績”的有機統一,與兩個“偉大革命”是完全一致的,標志著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施政方略的新高度,而對于“創新”哲學的關注才剛剛開始。
中原學,是關于老家河南、出彩河南、創新河南、幸福河南的地方性知識,是贏得河南未來的開放性學科。老家河南,與河南的根親文化、姓氏文化相關聯,關乎中華民族的精神圣地;出彩河南,離不開改革開放40年河南的蓄勢待發,是億萬河南兒女的精神家園;創新河南,是繼改革開放之后的又一關鍵招數,是河南制勝未來的鑰匙;幸福河南,是現代化強國中的中國福地,是建設現代化強省的歸宿。新時代的河南,必將以古文明,以中聯通,以新出彩。
建設中原學,體現了深刻的時代自信。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上,每一門學科的提出或創立,不僅有其哲學基礎,還有它的時代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的理論,也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其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重視和加強學科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質的學科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還要讓世界從深層次上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建設中原學,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巨大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間的矛盾,需要真理和智慧,需要真知灼見,需要創見、高見、遠見。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多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
建設中原學,體現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河南探索。河南是一個中原大省,要走高質量發展“出彩”之路,實現政治、經濟和文化轉型,建設現代化強省,迫切需要思想指引和學理支撐,但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當代河南經濟社會生態問題的復雜和中原社科界理論的貧乏?!耙环剿琉B一方人”,但如何認識這“一方水土”、如何認識這個“小氣候”,我們經常是“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建設中原學,是河南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現實需要,體現了新時代中原兒女的思想共識和行為自覺。
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建構中國學,新時代讓中原更出彩需要建構“中原學”。繼我們在2016年提出“中原學”前后,徐光春的黃帝學(信陽師院的炎黃學)、張廣智的大嵩山學、關愛和的黃河學、河南大學的宋學、河南省社科院的洛陽學,還有南陽學等相繼加入了建設這一地方性學科的“大合唱”之中。這些研究以中原文化為基點,確立多個學科研究方向,為持續構建“中原學”提供了體系化的學科支撐,也體現了我省學術研究水平和繁榮程度。
中原學要努力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201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河南“積極推進具有中原文化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充足的文化條件”,并明確提出要“形成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進的文化發展哲學”;2014年在北京大學他又指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边@為構建中原學提供了文史哲相統一的“理論研究框架”。2015年3月王岐山同志在視察林州紅旗渠時指出,“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駕馭現實,用歷史、哲學、文化思考支撐信心”,進一步為我們建構中原學提供了方法論指引。這樣,以唯物辯證法駕馭現實,以文史哲樹立文化自信,文史哲一體化(包括文物、文藝、文化、文明、文創五位一體的文化體系)、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進的中原學學科的理論形態就具有了初步輪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敖鉀Q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因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痹谶@個基礎上,“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在這個意義上,中原學要努力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擔當和氣魄。中原學所要做的就是要立足中原大地,努力傳承中國思想史上的“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圣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學術志向,努力為時代立心,為民族鑄魂,著力解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世界之問,努力構筑現代中原的思想自我,努力構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因此,中原學始終“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聯主席、研究員)
中原學初探
□關愛和
“中原學”是一個學科概念。如同敦煌學、故宮學、長安學一樣,應該具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
中原在地域上講,是指河南及其毗鄰地區。中原是華夏歷史文明形成與傳承的腹地。對“中原學”的研究和文化認同,關系到民族信仰與精神凝聚等重大問題。正確回答“我是誰”,以增強民族自信為己任,應該是“中原學”的題中之義?!爸性瓕W”秉承“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理念,在世界已經形成一體化趨勢,而戰亂、貧困、疾病、災害依然侵擾眾多國家地區的今天,“中原學”的價值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原學”以中原哲學、政治、歷史、文學、藝術、宗教、制度為研究對象,努力描述歷史、還原歷史,準確回答“我從哪里來”,是必要的;在世界文明存在和變化的大潮中,中國如何在本土歷史與思想資源的滋養下,完成轉型,加快發展,自信回答“我到哪里去”,對中華民族的道路選擇,意義更為重大?!爸性瓕W”面對過去,也面向未來。
“中原學”在黃河流域孕育,是黃河文明的組成部分。黃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持續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也是至今仍成為支撐中國道路、中國自信的源頭活水。在黃河文明發育成長的早期中國、轉型中國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原學”都以無限的特立獨行豐富著黃河文明。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體系中,“中原學”既是源,也是流。
在近代中國西風東漸的背景下,嚴復、梁啟超論學術,以為“學”重在學理會通,“術”重在操作實踐?!爸性瓕W”的研究需要審視歷史,總結規律,會通學理;更需要以史為鑒,把握當下,觀照現實?!爸性瓕W”應是“學”與“術”兼備之學。
新時代讓中原更加出彩,呼喚“中原學”成為中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和思想資源。而兼容并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精神,又何嘗不是當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和思想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高度稱贊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在古代中國所形成的愚公移山精神,在當代中國所形成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都是“中原學”的組成部分和研究對象,都將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精神支撐。
期待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學”與“術”兼備,“源”與“流”會通,面向歷史與未來,貢獻于中國與世界的“中原學”興起于中原大地。(作者系河南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原學是理論自信的體現
□張新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弊鳛橐粋€非常重要的全新的學術命題,中原學的概念,是河南學術界長期關注河南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對于河南發展和河南文化的深層思考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什么是中原學?為什么是中原學而不是其他?中原學就是中原地方的學問。中原學,就是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這一特定地域所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就是以中原歷史文化豐富積淀為挖掘研究的重點,主要解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以當代中原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為重點,主要解決新時代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問題。中原(河南)是中國的縮影,其經濟社會發展如何實現“兩個高質量”,“三農”問題如何真正解決,文化資源豐厚如何深入挖掘弘揚,這些研究在中國也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構建中原學,從綜合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角度,對中原地區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努力探尋古今中原的發展規律,尤其是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路徑。一方面,構建中原學是為了破解中原,甚至中國發展所必須探尋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在現有的學科體系中,利用各自優長,聚焦中原,為探索中原發展的內在規律獻計獻策。
中原學屬于地方學的研究范疇,其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最重要的問題涉及以下若干層面:一是中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中原學的概念、特點、研究對象與方法等。二是中原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如中原地區的文明演進規律研究等。三是中原學的歷史問題研究。如中原地區民族融合與中華民族的形成等。四是中原學的文化精神研究。中原地區的元典文化及其貢獻等。五是中原學的現實問題研究。(作者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建構“中原學”范式的思考
□田憲臣
作為一個正在構建的綜合性交叉學科,“中原學”研究需要形成自己的學科范式。
1.價值目標:出彩中原。價值是“中原學”學科的內在氣質之所在,對價值的探討應該融貫于整個“中原學”研究中。當然,對于綜合性的學科而言,“中原學”不可能有唯一的價值取向。我主張借用“中原出彩”一詞來統攝“中原學”的價值目標。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新時代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奮斗目標?!爸性瓕W”正是以推進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發展為目的,是以讓新時代“中原出彩”為價值追求的。
2.理論基石:實踐理性。從“中原學”的形成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也應當成為建構“中原學”范式的理論基石。首先,“中原學”是實踐導向的,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現象性存在。人的現實實踐活動彰顯著“中原學”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邏輯起點上,“中原學”是從理論形態上“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并進而“改變世界”。其次,“中原學”具有“歷史性、境遇性、實踐性”等特征,這決定了它不可能是純理論學術研究,必然需要與現實結合起來。再次,在“中原學”的發展進程中,也不可能存在一成不變的、唯一的范式,它必將隨著河南經濟社會實踐不斷豐富發展。最后,“中原學”的研究需要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否則,將會割裂理論、文化背景、社會思想之間的關聯,也難以在實踐中真正地實現自身的理論價值。
3.歷史基礎——歷史積淀?!爸性瓕W”是歷史的存在,具有“歷史性”特征,其研究范式的構建應充分考慮研究對象之于時空的敏感性,應在整個“中原學”的發展歷史中去尋求價值,將其歷時性關系作為考察“中原學”之屬性的重要依據。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中原學”的歷史文化淵源?,F代“中原學”應是在中原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另一方面,要對中原文化的現代價值進行梳理。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其真精神和文化的深層結構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挖掘。
4.方法進路——兼容多元?!爸性瓕W”作為一個學科的存在,要有基本的假設、概念、理論、方法和工具?!爸性瓕W”具有多學科交叉特征,要避免單一的研究方法帶來的視角局限。一些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旨在尋求“中原學”發展一般規律的研究路徑與思考方式,可以為“中原學”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也必將促進“中原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5.論域張力——問題導向。就研究對象的側重點而言,“中原學”研究可以歸結為問題導向。同時,就自身的發展邏輯而言,“中原學”就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從普遍聯系的角度,圍繞“‘中原學’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中原學”之存在是怎樣地“存在著”以及怎樣的存在才是“‘中原學’之存在”等問題而展開研究。這些問題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而必須放在整個社會生活的背景上去做綜合的考察。(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黨??粕缃萄胁恐魅?、教授)
推進中原學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丁素
古老河南,因文化而興,今日中原,當然也能因文化而起。讓中原更加出彩,不僅包含著昔日的文化河南之彩,而且也昭示著只有河南文化的亮彩,才會讓中原更加有彩。中原學的提出與研究,就是讓中原古之光彩煥發今日亮彩的一筆文化濃彩。為中原學研究的興起鼓與呼,可以也應該成為中原學人的共識。
總體講,中原學應當是對中原文化和中華文明核心地域、核心問題的再研究、再概括,是對中原文化用什么樣的方式和形態去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文明又怎么樣在根與魂的核心內容上體現中原文化的風采和已有的貢獻這兩方面互動關系的現代新解、當代新釋。我以為中原學研究應從學理與現實的關系上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研究原則要體現繼往開來。中原學內容浩繁,究其學科、學識、學術、學理還是學派,都應在繼與往的關系上體現“學”的形神兼備之特質。既要注意在非西方語境下中原的“理”之學,也不一定全然都在傳統中論術說道,而應在中西馬融通、傳統與現代融匯、理論與實踐融和中,基于傳承沉思本來,立足當下反省本來,面向未來繼往開來,把協調文化河南與文明中國的互動關系、構建中原文化傳統與傳統中原文化的內生邏輯、統籌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兩大文明局域作為重要問題,讓中原學在深耕中原文化中生根,在筑壘文化高地上造峰。研究應秉持傳承歷史要展示中原元素,說古講今要展現中原智慧,談今論古要展露中原之道,據理言世要展望繼往開來,以當下問題為導向,為實踐出招、為發展出力、讓中原出彩。
二是學理架構要體現系統完備??偟膩碚f,學理架構應面向實際問題和現實要求??蚣艿南到y意在為實際而說理,學術的完備旨在為現實而通道。不能學術只說道理而不顧實際,學問只講高深而不談現實。當知識體系以完備要旨為本、思想體系以邏輯脈絡為要、價值體系以突顯特色為重,據此來彰顯中原精神家園和中原文化智慧。這里需要重于三點:第一要有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本土范疇。要從學理化、共同性和實踐性上提出系列概念群,只提單個概念顯然是不行的。第二個要有基于范疇的學理體系構建,形成一套自洽的學理系統。如提出“中原學”要核心主體突出,以何為“中軸”講問題;要基本問題明確,以哪些問題論事理;要概念規約完整,以怎樣的話語來表達;要邏輯線索嚴密,以什么樣的推理談過程;要研究范式成體,以何種的方式言結論。第三個要有超越本土概念的理論意義?!爸性瓕W”提出來,既要應本土,又要適普遍;要有讓中原人特有的方式看世界,也要有讓外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河南;使“中原學”在學術市場上有競爭,在現實市場上有價值。
三是研究方式要適應現實要求。研究“中原學”既有能反映學術化的研究辦法和能力,更要有適應時代要求、河南發展需要的實現方式和成果。應堅持理論推動實踐、學理服務現實來看待中原學研究。具體講,就是以建設河南文化高地為目標,以推進文明河南建設為任務,以實施一批中原文化創新工程為載體,以打造中原智庫為核心,推介中原學學派、建搭域文化平臺。以中原話語能否講好“中原故事”為基本尺度,以中原話語能否影響“中原形象”為重要旨歸,以河南發展能否轉化為中原話語優勢為判斷標準來總結中原發展經驗、概括中原建設之道、探索中原崛起規律、描繪中原出彩藍圖。推動學界學術自為、學理自覺、學識自主、學人自信、學說自豪,使“中原學”學術有高見、目標有高峰、隊伍有高人、話語有高聲、研究有高度、成果有高論,進而實現文化是高地。
四是研究重點要構建話語體系。建設中原學,讓河南文化形成高地,重要的是其話語體系的建構。一個大學科的話語體系是該學科價值內核的表象形態,是其學術立場的秉持方式,是其學術特色的重要標志,也是其綜合創新的實力彰顯。因此,建設具有影響力的中原學學科,恐怕至少應在政治的意蘊上、學術的支撐上、哲理的反思上、通識的表達上和現實的傳播上,要有自身的建樹能力和實際效果。
政治意蘊,就是在其話語體系的構建上,必須反映當下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和方向?;谶@個要求,中原學的研究必須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下,讓古老的文化中原學問在現代開放中國的學術百花園中綻放異彩。學理支撐,就是對中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正統、正根、正宗、正道的理論闡釋,對中原作為古老華夏文明發祥地之核心文脈的學術梳理,對中原文化的思想之道在傳承和光大上的邏輯論證,對中原文明在綜合創新意蘊上的科學論說。就話語體系構建的共識和經驗來看,話語體系的完整和強盛必須要有相對固定和成熟的概念、范疇、表述、理念和邏輯,甚至還應包括語義、語境等這些不可或缺的內在要素在長期的文化進化中交流互鑒、良性互動,才能產生出與時代同行、與現實同步、與趨勢同向、與根脈同源的學理特征。因此,中原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就是要從推陳出新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上與河南地域文化的繁榮發展上交融互促,展示中原文明的生命之源、奠定中原之路的論道之石、突顯中原崛起的立論核心、體現中原出彩的文化高地。哲理反思,就是中原學的話語表征應反映時代發展趨勢、體現中原文化態勢、展示文明河南氣勢,在思維方式上體現“主體間性”的思維平等性,即與國家文化發展同源,與其他類型文化交流對話,用地域特色文化獨有來完善主流文化繁榮之必需的且不可替代的中原邏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中原智慧、展示中原方案。通識表達,就是要讓中原學的表述方式善于進行不同話語的轉換,讓河南以外的人也能在通識中弄懂、在通約中接受,在通融中增智、在通達中認同,為中原學“走出去”來構建融通域內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把“方言”變成“普通話”,讓抽象變成現實化,讓古老展現現代性?,F實傳播,就是要重視中原話語體系傳播的技藝、平臺、手段和方略。傳播技藝要著重于建設載體,傳播平臺要著注于打造高地,傳播手段要著實于媒介融和,傳播方略要著力于頂層設計。(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專職校委、黨組成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