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盾構TBM大數據中心工作場景。尹江勇攝
10月15日,汕頭,一臺國產盾構正在蘇埃通道工程的地下深處全力掘進;1600余公里外,鄭州,在盾構TBM大數據中心的監控大屏幕上,這臺盾構的工作狀態、工作數據正通過一個個界面巨細無遺地顯示出來。
“國內生產的每一臺盾構,都安裝了上千個傳感器,可以即時將設備狀態、施工環境等重要數據,發送到我們自主研發的盾構TBM工程大數據平臺上,從而實現數據采集分析、遠程監控等重要功能?!倍軜嫾熬蜻M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總工程師李鳳遠告訴記者,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盾構行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實現了一次重大突破。
盾構TBM是用于隧道、地鐵等工程施工的高端裝備,近年來在國內迅猛發展,產量已達到1800余臺?!盀榱私鉀Q多廠家、多類型盾構TBM數據采集難題,我們必須盡快提升盾構TBM行業領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崩铠P遠說,為此,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投資上千萬元硬件成本,打造了這一集施工生產、裝備檢測、數據挖掘及科研應用于一體的大數據應用平臺。
“該平臺試運行一年來,已經接入了國內外各企業、各類型的盾構160余臺,其中20余臺分布于以色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崩铠P遠介紹,來自各施工現場盾構設備的大數據,通過平臺的各類功能模塊,解決了諸多難題。
比如工程管理。過去,施工管理人員必須經常到隧道內檢查工程進度,下一次現場至少兩個小時?,F在,施工管理人員打開手機APP,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工程進度和工程狀態。
比如風險預警。地下施工環境極其復雜,以前工人只能靠經驗避免隱患?,F在,盾構施工中遇到高風險狀況,工作人員馬上就會收到預警提示。
比如設備選型。每一臺盾構都要根據施工環境“量體裁衣”,因此設備選型一直是工程中的一道難題?,F在,海量歷史數據可以為專家提供決策輔助,很快選出合適的裝備并指導生產。
據了解,目前該平臺已獲得了30余項知識產權,并先后榮獲工信部2017年百家大數據優秀案例、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2017年互聯網發展最佳案例。李鳳遠表示,隨著平臺功能的不斷增強、大數據采集的日益豐富,盾構大數據平臺將會越來越“聰明”,為未來最終實現“智能盾構”及“智慧掘進”目標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