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原來的山坡地,跑水跑土跑肥,經過水土保持改造,‘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糧食產量比以前翻一番還多,外面來人搶著承包我們村的土地,今年的3000畝紅洋梨更是喜獲豐收,這幾天紅心獼猴桃到了成熟期?!?月25日,魯山縣馬樓鄉山岔口村村民李紅兵說。
李紅兵不知道,像山岔口村這樣的水土保持項目,我省一直在實施。據省水利廳統計,到去年年底,全省已經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3萬平方公里,建設塘壩、谷坊、水窖等小型水保土設施136萬座,坡耕地改造30多萬畝,6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由群眾自力更生分散治理轉向政府投入規模治理,由防護型治理轉向生態型治理,坡地變為梯田,荒山披上綠裝。
山岔口村經過水土保持治理,山頂有生態林帶,山腰有梯田纏繞,山下有特色經濟作物,梯田壩邊栽種中草藥和特色花草,水土不再流失,溪水潺潺,風景優美,昔日的荒山溝變成了大花園,也成為附近城市居民休閑旅游的目的地。水土保持不僅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也讓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當地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環境美了,每年到我們這兒旅游的也多了,我在村里開了家‘農家樂’餐館,每年能掙四五萬元?!崩罴t兵說。(記者 高長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