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村民提供服務。(記者 郭戈 攝)
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
8月28日下午,徜徉在漯河市源匯區開源·大漢河上街景區內,一棟棟逼真的仿古建筑讓人有了穿越之感。為確保景區今年年底前如期迎客,施工方正加緊對各類景觀進行最后的打磨提升。
在一馬平川的漯河搞旅游,在自己村子里建景區,漯河人說,干河陳村的敢想敢干是出了名的。
20年前,“種田無地、收入無源、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城中村現實,迫使廣大干河陳村人想方設法改變命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以村辦集體企業開源集團為主體,探索出了一條近郊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子,以拆遷改造為契機,總面積3平方公里、集吃住玩游購娛于一體的開源新城迅速崛起。
30年間搬了3次家,住過茅草房、瓦房,又搬進高層洋房,63歲的村民葉秀枝見證了干河陳村的巨大變遷?!斑^去俺村就沒條像樣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大伙都羨慕一路之隔的閆莊村,誰叫人家條件好呢!”
如今,干河陳村反倒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76歲的村民王美枝每月可領2000多元的退休金,若生病住院,除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外,剩余的醫療費用村里還負責兜底?!鞍骋患?口人,個個有房住,年底有分紅,你說這日子過得美不美?”她笑著感慨。
干河陳村的嬗變,正是近年來漯河市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舊城改造、新城開發、人居環境整治的縮影。
圍繞做好“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四篇文章,漯河市積極謀劃實施了舊城區和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等“三大行動計劃”,改造提升老舊小區996個,完成舊城區、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房屋征收600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260萬平方米,城市環境實現較大改觀,公共服務日益完善,市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73歲的退休干部鄂國發沒想到,自己居住了40年的老舊小區也會迎來“第二春”。
“俺這小區地勢低洼,排水系統落后,過去一下雨就成‘河’,別提多糟心了!”令他有意見的不止于此,由于沒有物業服務,房子漏水沒人管、路燈不亮沒人修,社區外表的破敗帶來的是鄰里間人心的渙散,這些讓鄂國發焦心不已。
2015年,該小區所屬的老街街道辦事處正式啟動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辦事處斥資200余萬元改造背街小巷95條、整治空中管線380余處、硬化路面逾1萬平方米。
如今,鄂國發居住的小區道路平整了、照明恢復了、管道疏通了,物業管理公司也進駐了。他欣慰地告訴記者:“環境改善的同時,人心也在凝聚。老街坊們自發成立了治安巡邏隊、志愿者服務隊和太極扇舞蹈隊,我現在從早忙到晚,時間根本不夠用!”
人人都說漯河是“宜居之城”,記者亦在找尋其宜居的原因?!叭耸浅鞘械暮诵?。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才能不斷增強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贏得民心?!痹诓稍L中,老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佟幸偉一語中的。(駐鶴壁記者 郭戈 駐漯河記者 郭海方)
記者手記
一城春色半城水,兩河四岸景醉人。沙澧河畔,碧波蕩漾、美不勝收,每天有近10萬人在沿河的開放式游園中健身休閑。記者雖初次到訪漯河,但在短短兩天行程中,對“宜居”二字也有了新的體悟。
然而就在10多年前,沿河兩岸曾是整座城市臟亂差的重災區,違建橫生、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交通和防汛。
“宜居”二字從何而來?對于漯河人民而言,一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開發建設沙澧河,是漯河建市以來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民生工程。它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巧干加實干,也改變了城市的品位,重塑了城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