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縣西邵鄉喬崇疃村果農正在摘杏。(記者 陳慧 攝)
6月17日是第二十四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為“防止土地荒漠化,助力脫貧攻堅戰”。
歷史上,由于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在我省境內形成大面積風沙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省共有沙荒面積1933萬多畝。沙區主要位于我省東部和東北部,地跨鄭州、濮陽、商丘等10個省轄市48個縣(市、區)。全省原有的53個貧困縣中,有16個縣在沙區。
我省沙荒地治理情況如何?記者近日前往濮陽、商丘一帶探訪。
南樂縣西邵鄉大部分為黃河故道,曾經是荒漠化嚴重地區。如今,田里不少老杏樹基座仍比周圍田地高出半米有余。
“風大的時候,沙丘像波浪一樣滾動?!?5年前風吹沙舞的場景,李崇疃村48歲的村民喬玉華仍記憶深刻?!昂每词呛每?,但漏水漏肥地沒勁兒,種啥不成啥?!?/p>
這里的千年古杏林給當地政府和群眾指明了防沙治沙的捷徑。沙土地種麥最多收三四百斤,杏樹耐旱怕澇,附近村家家戶戶都種不少。在10畝大的杏園里,喬玉華兩口子一人忙著疏枝,一人打著營養劑。因為更新了品種,杏園今年頭一次豐收,怕樹小累著,沒讓它們多結果,畝產1000多斤?!敖衲?月底不到10天就被游客采摘完了。等明年一畝產4000多斤,一斤5塊,俺這10畝地你們算算有多少!”兩人干勁十足。
從沙丘連綿到果園成片,這里每年引得數萬人一起來賞杏花雨。2015年12月,西邵鄉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南樂黃河故道國家生態公園。
200多公里外的寧陵縣,歷史上也飽受風沙之苦?!按箫L一起刮到犁底,大風一??訚M壕平?!比h79.3萬畝耕地中,約三分之一沙化。
寧陵縣石橋鎮萬莊村位于風口,被譽為“老堅決”的造林英雄潘從正,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培育金頂謝花酥梨。如今,石橋鎮7萬畝耕地,6萬畝種的都是梨樹。穿梭在一望無際的梨園中,該鎮黨委書記閆云峰由衷感慨,酥梨是石橋鎮的致富“功臣”?!笆瘶蜴側司划€梨,每年為全鎮貢獻人均1萬元的收入?!闭麄€寧陵縣,酥梨面積發展到22萬多畝。
除了成片的果園,農田里間作的一行行白蠟桿條也是防風固沙的利器?!耙蝗硕喔叩陌紫灄U條不僅能擋風沙,它的根系還很發達,旱了能把水抽上來,澇了能把水排走,對莊稼成長非常有利?!睂幜昕h林業局副局長侯波說。
他介紹,寧陵縣農條間作面積達1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白蠟桿條生產基地。利用白蠟桿條生產的產品由傳統的武術棍、筐籃,發展到沙發、保健椅、花架等高端工藝品,銷售到北上廣等大城市,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到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當中,摘掉了貧困帽。
沙進人退,綠進沙退。據2015年第五次全國沙化監測結果,我省的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積近900萬畝,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減少了1000多萬畝,很多流動沙丘和流動沙地被拔地而起的綠樹“收服”,千萬畝沙荒地變成沃野良田。
省林業廳造林綠化管理處副處長宋明偉介紹,近年來,我省加大農田防護林建設,特別是沙區每年新增造林面積25萬畝以上,全省沙區林木覆蓋率達19%以上,基本形成了點、片、網、帶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沙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糧食平均畝產增長15%以上。各地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經濟林、種苗花卉、休閑旅游,大力培植沙區支柱產業,促進了沙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據統計,2017年,沙區林業總產值達671億元,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并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防沙治沙之路,使得沙地變綠、農民致富、鄉村更美。(記者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