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許昌市科技廣場流光溢彩,人流如織。誰能想到,地面上會吸水、能透氣、耐磨損的彩色步磚,竟然全是建筑垃圾制成。
當不少城市在為垃圾圍城苦惱之際,許昌把看似一無是處的建筑垃圾,打造成了能夠資源化利用的“寶貝”——全市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別達到100%、96%,獲得全國再生資源利用領域唯一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建筑垃圾如何變廢為寶?請跟隨記者一起追尋建筑垃圾的“重生之旅”。
變出來的環保磚
6月12日一大早,10余輛滿載著建筑垃圾的清運車,駛進了位于許昌城西的金科再生建材生產基地。這些垃圾來自許昌市東城區的一處建筑工地。
10多米高、方圓近百米的建筑垃圾堆放在一起,像一座小山?!袄健迸?,是一個長10米、高4米的履帶可移動破碎篩分機。
按一下按鈕,這個天藍色的“龐然大物”伸出長長的“手臂”,源源不斷地將一塊塊建筑垃圾“吃”進肚子里。在它的“鐵胃”的作用下,兩三分鐘后,四種大小均勻、規格為2毫米至30毫米的細小顆粒從出口處“變”了出來。
整個工藝流程只需要一個工人操作,每小時粉碎量達到450噸。這是建筑垃圾變身再生資源的第一步。
粉碎成顆粒的建筑垃圾,被運送至生產車間。1000多平方米的車間,只有七八名工人作業。只需在電腦室確定不同的配方比,點一下“確認”鍵,配成的原料被輸送至3米多高的攪拌平臺進行攪拌,再通過傳輸管道運送至生產主機,從出口出來的就是規格各異、節能環保的多孔磚、標準磚、空心砌塊磚。
去年,許昌市利用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系統,生產出在市政工程等領域大顯身手的環保標磚近2億塊。
算出來的生態賬
在許昌市清潩河畔,濱河山地公園樹木蔥蘢,是市民健身游玩的好去處。這座公園,由建筑垃圾堆積而成,游園小徑均采用再生混凝土等產品,既解決了生態問題,又豐富了地形地貌,新增綠化面積20000多平方米。
許昌金科公司總經理李福安說,近年來,他們投資1.6億元引進技術設施、進行科研攻關,生產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產品達到8大類55種,年產值近3億元。除了經濟效益,還有顯著的生態效益:每年“消化”建筑廢棄物80多萬噸,節約土地200多畝。
瞄準循環經濟這條路,許昌的建筑垃圾變得更加“高大上”。目前,投資22億元的靜脈科技產業園正在建設中。這是一個涵蓋各種垃圾處理功能的綜合性垃圾處置產業園,建成后將形成回收、拆解、加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完整產業鏈,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記者 董學彥 通訊員 王烜)
逼出來的轉型路
許昌市建筑垃圾管理辦公室主任董剛介紹,許昌每年建筑垃圾總量近百萬噸,起初采用填埋式處理,后來實在找不到填埋點,就一車一車運到城郊低洼處露天堆放,既損害城市形象,也影響市民生活環境。
改變,發生在2008年。許昌市以市場化運作和特許經營的方法,尋求解決“垃圾圍城”的治本之策。他們通過公開招標,開創全省對建筑垃圾清運和處理實施特許經營的先河,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的資源化利用之路。
通過實施特許經營,許昌市城市管理部門不需要支付一分錢費用,就較好地解決了建筑垃圾圍城堆放等問題,監管之手從未放松;中標企業許昌金科公司吃下“定心丸”,積極主動地探索以科技手段綠色處置建筑垃圾的方式、方法。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爆F在,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的“許昌模式”,已吸引了北京、武漢等60多個城市的考察團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