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洛陽市舉行博物館進校園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啟動儀式。在啟動儀式現場,洛陽博物館《絲綢之路與洛陽——萬里侯班超》話劇與周公廟博物館《拜師禮》吸引市民駐足圍觀。同時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洛陽市開展博物館社教活動展演、“流動博物館”宣傳、博物館免費開放等系列活動。(記者 田宜龍 李宗寬 攝)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意味著新的時期,博物館要充分發揮自身的“連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務已經融入網絡時代的“新公眾”,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央視相繼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點燃了公眾的熱情,引發了社會對博物館館藏的極大關注。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也不可避免地融入這股潮流,唯有此才能“連接”更多的年輕人。我省各級博物館除了組織專題文物展覽、舉辦文物知識公益講座、免費“鑒寶”外,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新媒體直播、微博微信平臺、數字影像等方式參與展示文物已成常態,以此吸引“新公眾”——指尖上的讀者。
縱觀近年來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可以發現,當代的博物館職能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關聯,比如2001年的“博物館與建設社區”、2006年的“博物館與青少年”、2015年的“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除了依靠科技、互聯網等方面的連接,我省許多博物館將視線投向當地的社區、學校、機構等,并組成多元群體,不斷創新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方法。如河南博物院開創的“歷史教室”,形成了博物館、圖書館、學校相結合的模式,是面向公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開展博物館教育的特色品牌。
今年3月,鄭州市文物局啟動“文物知識進校園活動”,選派全市博物館、紀念館的優秀講解員,走進大中專院校進行宣講,通過宣講、民間曲藝等形式,演活文物背后的故事,引發同學們對歷史文物的興趣與思考。
我省還不斷推動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相互連接,洛陽、開封、鄭州相繼出臺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拿出真金白銀助推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填補我省博物館門類空白,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網絡體系,讓更多群眾接受多樣性、專題性、特色文化的熏陶。(記者 溫小娟)
“國際博物館日”河南主會場活動在信陽啟動
5月18日,以“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為主題的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河南主會場活動,在信陽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開幕。
河南主會場活動以“讓紅色文化融入血脈”為副主題,精心設計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展和《光輝歷程——黨的一大至十九大專題展》,信陽市第二屆紅色故事大賽精彩上演,兩位革命烈士家屬現場捐贈了革命文物并講述了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博物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據介紹,河南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40座,基本形成了以河南博物院為龍頭、以國有市縣級博物館為主體,以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網絡體系,每年有近6000萬人走進博物館,感受中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信陽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還是紅四方面軍等多支主力紅軍的創建地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這里建成開放了一批紅色遺址、紅色主題博物館,并通過各種服務活動,很好地發揮了遺產價值。
據悉,當日,除信陽主會場活動外,包括河南博物院、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及安陽、洛陽、開封、許昌、平頂山等全省各地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專題展覽和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公眾感受到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和魅力。(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劉宏冰)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揭曉
我省“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入選
5月18日,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在上海揭曉,由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的“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入選本次推介精品獎。
“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首次集合了國內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十多家博物館126組近300件珍貴文物,全面呈現了絲路音樂文化的交融歷史和中國古代音樂的魅力。展覽分“華夏與西域——絲路之前的音樂文化”“鑿空與涌流——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文化”“百川歸?!逄茣r期的絲路音樂盛景”“天樂妙響——絲路沿線所見佛教音樂”四個部分,展品包括賈湖骨笛、王孫誥編鐘、北朝石堂拓片等一大批絲綢之路沿線最重要的音樂文物遺存。
據悉,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自1997年以來,已持續舉辦了十五屆。此次推介活動共評選出10個精品獎、11個優勝獎、2個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和2個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入圍獎。這些獲獎展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物展品活起來的深度和社會關注度。(記者 溫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