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劉志強
為緬懷紀念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推動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發展、樹立社會新風尚,4月10日上午,由省紅十字會主辦、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承辦的河南省人體器官捐獻1000例宣傳暨2018年緬懷紀念活動在省人民會堂舉行?;顒蝇F場對我省優秀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優秀捐獻醫療機構進行了表彰,并以多種形式,表達社會各界對器官捐獻者的追思與感恩。
“感謝你們,是河南的器官捐獻者和醫護人員讓我女兒獲得新生?!眮碜越K的一位人體器官移植受體代表孫瑩瑩的講述,令在場不少人為之動容。她的女兒笑笑在兩歲時被確診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最終發展為尿毒癥。醫生告訴家屬:“孩子的病只有通過腎移植手術才能救治?!?/p>
一邊痛苦地透析一邊焦慮地等待,笑笑4歲那年,幸運地等到了河南一位器官捐獻者的腎臟,隨后她在鄭大一附院順利接受了腎移植手術,獲得新生。
器官移植是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從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獻已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截至目前,在遵守“自愿無償”的原則下,我省共有3480余名志愿者申請捐獻遺體,2000余名志愿者申請捐獻器官,已成功捐獻遺體412例、成功捐獻人體器官1039例,挽救了2920人的生命。這些不斷刷新的數字,彰顯出河南人的大愛,他們選擇在生命盡頭饋贈這份“珍貴禮物”,挽救了另一個生命,給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
從傳統觀念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到選擇“生命盡頭的饋贈”,公民已逐步接受去世之后器官捐獻的理念,我省已初步建立起科學公正、符合倫理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然而,放眼全國,器官捐獻的缺口依然很大。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0萬因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其中僅1萬多名幸運者有機會獲得移植器官,供需比例為1∶30。為了動員更多人加入到捐獻志愿者行列,我省紅十字會于2011年底開始設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
“你們是否愿意在患者逝世后捐獻他身上的器官,去挽救另一個生命?”這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協調員陳超群工作中經常要說到的話。盡管這些話常常會讓患者家屬感到沮喪與失望,但為了挽救更多生命,他們仍要耐心宣傳。
“人體器官捐獻遵照‘雙盲’原則,許多人因為質疑器官移植后的去向、受傳統觀念影響,以及制度層面對捐獻者及其家庭人道救助不健全等因素,阻礙了器官的捐獻?!睒I內人士說,從器官捐獻到移植手術成功,捐獻者、協調員、器官移植團隊、接受移植的病人等,都是連接架起新生橋梁不可或缺的角色。為此,主辦方呼吁,“全社會應加大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投入和宣傳,讓更多寶貴的生命得以延續?!?記者 王平 通訊員 周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