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如何發揮職能作用,為民營企業“引才”“補血”“減負”?12月24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劉世偉接受了記者專訪,介紹了人社系統采取的重要舉措以及效果。
記者:今年7月,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人才政策》。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什么,亮點有哪些?
劉世偉:為解決民營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難題,引導、支持和激勵廣大人才更好地服務我省民營經濟發展,按照省委部署,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人才政策》。這一政策是在充分借鑒外省經驗做法、廣泛吸納各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的,是我省首次專門面向民營經濟出臺的人才優惠政策,主要從民營經濟人才培養、引進、評價激勵、服務機制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一是加大民營經濟人才培養力度。支持民營經濟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支持民營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開展校企合作。二是支持民營經濟人才引進工作。在民營企業探索建立特聘研究員制度,支持民營經濟引進博士后人才,支持民營企業引進高技能人才,鼓勵高校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支持民營經濟“柔性引才”。三是完善民營經濟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加大民營經濟高層次人才選拔力度,開展民營經濟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完善民營經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制度,完善民營經濟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四是構建民營經濟人才服務機制。加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等人才服務平臺建設,營造民營經濟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記者:政策出臺后,有哪些落實舉措?
劉世偉:在2018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推薦工作中,單獨設置符合民營經濟專業技術人才的條件和申報指標,民營企業19名專業技術人才被推薦上報;2018年全省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個,其中民營企業10個,占比53%;向多家企業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限,支持民營企業開展自主評審,讓職稱評審與企業發展更加契合。這些舉措,有力促進了民營企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為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記者:我省人社系統如何發揮職能為初創期民營企業“補血”“減負”?取得了哪些成效?
劉世偉:為了緩解民營企業資金短缺問題,人社系統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創業擔保貸款、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扶持民營企業。為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為200萬元,貼息期限最長為2年。今年以來,全省新增發放民營企業創業擔保貸款638家、9.1億元,企業吸納就業2萬人。建立100億元規模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目前基金已完成決策項目12個,合計金額35.34億元(含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投資企業分布在農業、紡織業、食品加工業等多個領域。二是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企業執行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20%降為19%,失業保險總費率由2%降至1%,生育保險費率由1%調整到0.5%左右,工傷保險費率下調20%或50%。今年1月至11月,我省社會保險共為企業減負43.4億元。三是積極開展專項行動。開展失業保險援企穩崗“護航行動”,簡化申領手續,放寬申請條件,累計支出失業保險穩崗補貼7.1億元,幫扶民營企業3346家,惠及職工57.2萬人。支持民營企業提升職工素質,累計支出職業技能提升補貼1138.5萬元,惠及民營企業職工0.9萬人。(本報記者 逯彥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