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然資源部黨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效能的實施意見
自然資黨發〔2018〕3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直屬單位,各派出機構,部機關各司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科技體制改革等系列文件要求,自然資源部黨組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效能,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重塑科技創新格局
(一)確立面向2030的自然資源創新戰略
夯實地球系統科學理論基礎。以地球系統科學觀,認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拓展自然資源科學理論支撐。
突破深地、深??茖W前沿。采用集中攻關機制,突破深地、深海資源發現、精準探測等“卡脖子”技術,構建2000米到10000米多層次資源能源探測技術體系、深海能源礦產開發共性核心技術裝備及試采技術體系,創新水平躋身先進國家行列,部分優勢領域實現并跑、領跑。
發展調查、保護、利用技術體系。應用發展遙感、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高新技術,構建自然資源立體調查監測技術體系;集成創新國土生態保護與系統修復方法技術,構建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發展創建國土空間規劃與集約利用理論方法,建立國土空間優化管控方法技術體系。
(二)構建重大科技創新攻關體制
領銜競爭國家重大創新任務。部系統具備科技研發能力的事業單位(以下簡稱研發單位)應發揮創新優勢,按照國家科技計劃部署,積極競爭領銜國家重大、重點科技創新任務。鼓勵部省單位間多學科團隊聯合申報實施。
創新自然資源科技工程組織實施模式。依托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開發利用、保護修復、空間規劃等業務工程項目,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實現自然資源治理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有效提升履職能力。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等工程項目中,設立5%左右的“研究式調查”項目,創新工作模式,讓科學家領銜,破解自然資源調查評價中難題,形成符合自然資源特點的調查研究結合模式。
重塑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力量。圍繞自然資源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聚焦重大創新方向,優化調整部研究開發力量布局。明確部所屬研發單位自身科技創新優勢和定位,中央級科研院所特別應發揮骨干作用,建立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體制機制和研發格局,促進研發成果有力支撐自然資源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科學決策水平,前沿創新能力進入世界同類科研機構前列。
(三)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深地”“深海”科學前沿、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生態保護修復、空間規劃利用技術體系等方面,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提升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水平和效能。
轉化應用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自然資源衛星遙感、北斗導航定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深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自然資源智慧監管大數據平臺等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推廣,支撐服務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規劃等工作。
促進資金鏈、技術鏈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加強與優勢高校、企業合作,組建跨學科研發團隊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裝備研制和產業轉化。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企業進入自然資源工作主戰場,推進建立協同創新轉化的體制機制。
二、大力推進科研管理改革
(四)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
實施“放管服”責任清單機制。研發單位及其上級主管單位,要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要求,逐項梳理已有規章制度,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列出整改清單,堅決予以修改或廢除,不留死角;涉及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重大改革事項,由部組織制定“放管服”責任清單,明確各級管理部門、單位改革責任,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創新服務,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為科研活動保駕護航。
簡化科研活動過程管理。在項目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國際合作等科技活動中,精簡申報要求,減少一般性評估、檢查、抽查、審計等活動, 針對關鍵節點實行“里程碑”式管理。向國家科技平臺推薦的項目材料一經報送,信息共享,上級部門不得再要求重復提供。項目執行期、人才培養期、科研基地建設期之內的管理由所屬單位負責,上級部門僅保留中期評估(一次)及最終驗收,并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協調監督和服務。外事審批部門對科研人員出國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實施區別管理,出國批次數、團組人數、在外停留天數,應根據科研實際需要安排,明確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水平和影響力導向。
精簡優化“帽子”“牌子”。優化整合部級科技人才培養和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只保留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一種科技人才“帽子”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一套牌子”,完善遴選、培養標準和評估要求,更加突出人才培養和使用導向。
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評價導向。在人才、基地、獎勵等科技評價活動中,加強科研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評價,清理簡單量化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做法,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簡化人才考核評價,推行標志成果質量、貢獻、影響的代表作評價制度。把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重要學術組織或期刊任職、研發成果原創性、成果轉化效益、科技服務滿意度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五)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
推進實行章程管理。部所屬中央級科研院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把聚焦自然資源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作為戰略使命,構建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實現“一院(所)一章程”和依章程管理。章程要明確規定單位的宗旨目標、功能定位、業務范圍、領導體制、運行管理機制等,確保機構運行各項事務有章可循。
落實法人自主權。對章程明確賦予科研院所管理權限的事務,由單位自主獨立決策、科學有效管理。主管部門要在崗位設置、人員聘用、內部機構調整、績效工資分配、評價考核、科研組織等方面充分尊重科研院所管理權限,強化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的主體責任,少干預或不干預??蒲性核毣灾鳈嗟男惺挂巹t與監督制度,明確重大管理決策事項的基本規則、決策程序、監督機制、責任機制,形成完善的內控機制,建立寬松有序的科研氛圍。
建立首席專家(首席科學家)機制??蒲性核剿鹘⑹紫瘜<抑瓶蒲心J?,制定實施辦法,完備遴選條件,明確責權利、激勵機制和考核指標。由首席專家牽頭組建科技創新團隊,自主決定科研重點和技術路線,賦予首席專家對團隊成員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的決定權以及解聘、續聘的建議權??蒲性核獮槭紫瘜<业目蒲袆撔?、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做好支撐和服務,建立準入和退出的滾動管理模式。
(六)改革創新績效考核機制
建立鼓勵法人擔當負責的考核激勵機制。上級主管部門對研發單位開展考核時,要將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政策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壓實研發單位對科研項目和人才的主體管理責任。對于落實科技體制改革政策到位、科技創新績效突出的研發單位,在申請科技計劃和人才項目、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布局建設科技創新基地、核定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建立領導班子創新考核制度。對科研院所領導班子的考核,應將科技創新績效和科技體制改革落實情況作為考核重點,強化科技創新核心使命。對其它研發單位領導班子的考核,也應將科技創新情況作為考核重要內容。對貫徹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要求不認真,或存在失職、不作為的領導,進行追責、問責。
探索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根據國家有關要求,探索建立以綜合評價為主的科研院所績效評價長效機制。對試點章程制度管理的科研院所,以5年為評價周期,進行綜合評價,5年期內,每年按一定比例,聚焦年度科技創新績效完成情況等重點方面,開展年度抽查評價。
三、集聚資源創建國家級平臺
(七)改革科技平臺創建模式
梯次推進有序創建。依據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條件要求,部優選自然資源領域若干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團隊,建立創建國家科技平臺梯隊序列。對于基本達到創建條件的,采取特區機制,模擬國家級平臺試運行,集聚有關創新、基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強化推進,試運行三年周期內,嚴格論證評估。建立滾動進入與退出機制,確保創建成效。創建成功的,部繼續穩定支持平臺建設運行;未達到試運行目標的,則限期退出,不再享受特區支持政策,后備優秀團隊則動態補充納入特區運行。
職責明晰協同創建。部負責指導創建國家科技平臺試運行,協調相關部委解決增量科技資源,負責組織開展檢查評估工作。創建平臺依托單位為創建責任主體,負責提供保障條件,提出試運行方案,建立、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組建優勢創新團隊并落實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等創新自主權。依托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負責協調落實支持試運行的有關政策措施,統籌協調已有工資、經費、項目、設備、科研用房等相關科技資源,加大對創建工作的支持力度。
強化保障激勵創建。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國家科技項目間接費用、科研院所修購專項等科研資源,應對科技創新平臺創建團隊強化投入,支持科研裝備、科研用房、人才引進等條件改善和運行保障,實行高端人才住房保障等特支政策。
(八)積極謀劃助推國家實驗室
助力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借鑒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相關政策措施,建強海洋領域現有3個功能實驗室,積極參與重大戰略創新任務,助推建成海洋國家實驗室,成為代表國家海洋科技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謀劃地球深部探測領域國家實驗室。以“地球深部探測”重大科技創新目標任務為基礎,凝練重大創新方向和創新目標,在深地資源、深地動力學、深地探測等方向,組建核心創新團隊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為創建地球深部探測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提供重要基礎。
(九)加快創建優勢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
穩定支持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銜接、整合地方和高校等不同體制下的支持政策,放活實驗室人才合作機制和薪酬激勵機制,鞏固特色,提升優勢,構筑人才聚集高地,在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林木遺傳育種等部分領域形成國際領跑格局。
優先創建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根據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標準和要求,凝練重大創新方向和創新目標,調整完善業務架構,組建核心創新團隊,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積極打造深地資源、深地動力學、巖溶動力學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在深海深空深地探測、森林生態系統等前沿方向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十)探索國家級工程技術平臺創建模式
構建轉化激勵的運行模式。持續支持我部已建國家現代地質勘查等四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發展,加大對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及應用示范的激勵力度,探索創新與工程技術平臺相適應的運行管理模式。對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由單位按照權利與責任對等、貢獻與回報匹配的原則,探索賦予科研人員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加快成果轉化。加大轉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勵,以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的,從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所取得的凈收入中可提取不低于75%的比例用于獎勵。在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中作出主要貢獻的人員,獲得獎勵的份額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
優選工程技術平臺創建梯隊。在我部優勢的天然氣水合物試采、資源綜合利用、地質勘查、海水利用、測繪地理信息及土地保護與利用等工程技術創新領域,遴選條件成熟的團隊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創建梯隊的,以國家技術創新平臺為創建目標,可參照已建國家級平臺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等試運行。
四、改革人才激勵機制
(十一)用好高層次創新人才
建立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要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打造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著力培養青年人才,合理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圍繞自然資源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和國家級創新平臺創建等布局,依據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科技創新貢獻等,建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國家級科技領軍人才為首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第一梯隊;“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及“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等國家級杰出科技人才為主的第二梯隊;“千人計劃”青年人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部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等國家級優秀科技人才為主的第三梯隊,形成高端人才導向、梯次遞進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建立直聘和破格競聘制度。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信任、使用,賦予領銜重大創新任務重任,強化崗位保障。第一梯隊人員可直聘為專業技術一級崗位,第二梯隊人員可直聘為專業技術二級崗位,所聘崗位不占本單位專業技術崗位指標。第三梯隊人員可不受任職年限限制,憑借專業能力和科研業績參加專業技術二級、三級崗位競聘。用人單位要嚴格崗位條件和聘期業績考核,切實做到能進能出、能上能下。
建立“一人一策”保障機制。研發單位對列入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的人員要實行“一人一策”,針對其優勢和特點制定支持政策、保障計劃,強化創新研究、團隊建設、待遇保障的落實。第一、二梯隊人才調離部系統工作崗位需報請部黨組同意,第三梯隊人才流失情況需向部黨組專項報告,并說明培養、支持情況和領導班子責任。部黨組對人才流失嚴重、不執行人才政策、不作為的研發單位領導班子要追究問責。
(十二)強化高層次創新人才績效激勵
加大創新人才薪酬激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全時全職承擔國家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團隊負責人以及引進的高端人才,實行一項一策、清單式管理和年薪制,年薪所需經費在項目經費中單獨核定,在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中單列,相應增加單位當年績效工資總量;對領銜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點研發專項的項目負責人,牽頭承擔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任務的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可實行協議工資,協議工資標準可以參考同行同類人員的工資水平并結合本單位職工收入水平合理確定,由用人單位根據科研業績考核結果合理發放;改革研發單位績效分配制度,建立以實績和貢獻為主要依據、注重科技創新成效的績效工資內部分配辦法, 向創新成效顯著的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團隊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傾斜。
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激勵。鼓勵研發單位發揮技術優勢,在保障完成公益任務的同時,開發滿足社會需求的科技成果,并建立完善的轉化激勵機制,取得正當收益,用于人才激勵、科技研發等??蒲腥藛T獲得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給予科技人員的現金獎勵,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十三)合理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創新人才
簡化程序精準引才。研發單位根據創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和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需要,可采取“一事一議”決策方式和靈活多樣引聘方式引進自然資源領域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基礎上,簡化招聘流程,并按相關規定辦理聘用手續。
鼓勵外聘高層次創新人才。研發單位可以設置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用于吸引高校、企業、其他研發機構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兼職從事科技創新工作,所需崗位不占本單位專業技術崗位指標。外聘高層次創新人才實行項目聘期制。
(十四)拓寬青年人才成長空間
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優先支持青年人才牽頭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技項目,并保障科研條件。探索在自然資源調查評價、衛星應用等重大工程中吸納不少于10%的3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擔任工程技術副總師、首席專家助理等職務,讓優秀青年人才在工程和項目實踐一線歷練成長。
為青年人才成才鋪路搭橋。拓寬破格競聘通道,部杰出青年人才被聘為專業技術四級崗位滿3年的,可憑借專業能力和科研業績參加專業技術三級崗位競聘;被聘為正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滿5年的,可憑借專業能力和科研業績參加專業技術二級崗位競聘。建立國際合作優先通道,實施青年人才培訓和留學計劃,提高部杰出青年人才等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國研修、合作研究等國際化培養比例,開闊國際視野,提高外語和學術交流能力??蒲性核究蒲袠I務費應對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的前沿探索研究給予傾斜支持。增加參與重大科技活動機會,部組織的重大科技工程、專項論證、科技成果評審等工作,安排一定比例參與席提供給青年人才代表觀摩學習。各單位科技專家委員會要吸納一定比例的青年科技人員參與,定期邀請院士、知名專家通過做報告、與青年人才座談等方式,傳承科學思想,開闊科研視野。
五、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十五)弘揚科學報國崇尚創新傳統
廣大科研人員要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自然資源事業發展中,以愛崗敬業、勇于擔當的精神,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在自然資源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十六)強化創新人才精神激勵
建立專家聯系機制,將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納入部級聯系范圍,在工作環境、高端研修、醫療保健、休假療養、后勤保障等方面加強支持和服務保障。加強科技創新優秀人物、創新成果的宣傳報道,在各單位辦公場所、門戶網站等顯要位置張掛創新人物形像,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成就感、榮譽感,激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責任意識,獻身自然資源事業。鼓勵學術民主和自由探索,對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但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導致難以完成預定目標的項目負責人予以免責。
(十七)重獎科技創新突出貢獻者
對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發現、重大原創性的科技發明、重大經濟價值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科技創新團隊,部予以獎勵。部設立科技獎勵專項資金,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的創新團隊,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其它等別參照此標準授獎。所獲獎勵對成果前三位完成人的分配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
(十八)構建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自然資源科技創新信用評價體系和科研誠信平臺,全面實行科研人員信用管理。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制度,嚴懲學術不端行為,在項目申請、職稱評定、崗位聘用、績效評價、科技獎勵等方面有失信記錄的科研人員,撤消其相關部級科技獎獲得者、科技人才等稱號,五年內不推薦其申報國家科技項目。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依法依規終身追責,打造誠實守信、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部科技、人事、財務等主管司局建立聯合檢查機制,定期對各單位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效能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檢查結果在部系統通報。各單位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科技工作政策,落實部黨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部署決策,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制度措施,大力推進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共自然資源部黨組
2018年11月1日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