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通知
豫政〔2006〕26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十七日
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召開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制定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為進一步加快我省科學技術發展,實施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南,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強大動力,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教興豫”、“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創新、產業化”方針指導下,全省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進步為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提高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政策措施,推動了自主創新和科學技術工作的全面開展,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導作用不斷增強,多元化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全省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2005年達到52.4億元。高新技術快速發展,200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9%??萍紕撔履芰M一步提高,2005年專利申請居全國第12位,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第11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第17位。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05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五位,成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和工業大省,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并要求我省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區前列,為我們加速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強大動力。同時,我省科技工作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5%,大大低于1.3%的全國平均水平??萍紕撔禄睾完犖榻ㄔO薄弱,優秀科技人才匱乏,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為15人,大大低于全國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豫”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河南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一)指導思想
全省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中原崛起”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河南。
自主創新,要從增強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跨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發展,從現實的緊迫需要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引領未來,著眼長遠,有選擇地超前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全省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科技發展必須堅持的原則:一是強化自主創新。加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原始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二是深化體制改革。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三是突出戰略重點。針對發展目標、圍繞戰略部署、集中科技資源,實現跨越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營造環境,優化機制,凝聚優秀科技人才,大力激發創新創業精神。四是促進協調發展。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科技協調發展,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全省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發展目標是: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0年達到1.5%,到2020年達到2.5%的全國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到2010年達到50%以上,到2020年達到6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到2010年達到25%左右,到2020年達到30%左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發明專利年授權量到2010年在中西部地區處于前列,到2020年進入全國前10位;全省總體科技水平到2010年達到中西部地區先進水平,到2020年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三)總體部署
全省科技發展既要滿足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戰略重點,一是加快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逐步形成鄭州—洛陽和安陽—漯河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帶;二是突破食品工業、有色工業、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工業、汽車及零部件工業、裝備制造業和紡織服裝工業等優勢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三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四是解決人口與健康、資源和環境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五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六是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培養、吸引和用好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壯大科技創新隊伍。
根據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本綱要確定了9個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并選擇55項主要任務進行安排。為了集中科技資源,突出戰略重點,首批規劃了11個重大科技專項和4項重大科技工程,同時部署了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三、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
全省科技發展要在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對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進行規劃和部署,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能源
發展方向:
1.堅持節能優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領域的節能關鍵技術,積極發展建筑節能技術,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終端用能效率。
2.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增加能源供應。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取得突破并實現規?;瘧?。3.促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安全開發和利用技術,并力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4.大力發展新型電源技術,在燃料電池的工業化生產上實現突破。
主要任務:
1.工業節能。重點研究開發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業和交通運輸等主要高耗能領域的節能技術與裝備,機電產品節能技術,大型預焙鋁電解節能技術和全石墨化陰極。
2.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重點研究開發煤炭高效開采技術及配套裝備,大力開發煤液化、煤氣化以及煤化工等轉化技術,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系統技術,燃煤污染物綜合控制和利用技術與裝備等。開展潔凈高效煤炭洗選工藝設備與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高效節能煉焦技術的研究開發。
3.可再生能源。重點研究開發高性價比太陽光伏電池及利用技術,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高效催化生產可再生清潔能源關鍵技術,生物質能等開發利用技術。
4.新型電源。重點研究開發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技術,燃料電池基礎關鍵部件制備和電堆集成技術,燃料電池發電及車用動力系統集成技術,高效二次電池材料及關鍵技術、超級電容器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高效能量轉換與儲能材料等關鍵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動力鋰離子電池、新型改性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鋅鎳電池、電動車或混合電動車用鎳氫電池、液態鋰離子電池、新型電池負極和正極材料等關鍵技術。
(二)資源和環境
發展方向:
1.堅持資源節約優先,提高循環利用率。
2.擴大現有資源儲量,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3.積極開發利用非傳統資源,提高新型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
4.促進環保產業發展。
5.引導和支撐循環經濟發展,開展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研究。
6.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大幅度提高改善環境質量的科技支撐能力。
主要任務:
1.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重點研究污水、雨洪資源化利用技術,人工增雨技術,黃河、淮河等河流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等。
2.綜合節水。重點研究開發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技術和節水型生產工藝;研究開發灌溉節水、旱作節水與生物節水綜合配套技術;加強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開發。
3.資源勘探增儲。重點研究河南省礦產資源區劃系統,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和預測技術。開發高精度勘探技術和儀器設備。
4.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重點研究深層和復雜礦體采礦技術及無廢開采綜合技術,開發高效自動化選冶工藝和設備、低品位與復雜難處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5.綜合資源區劃。重點研究水土資源與農業生產、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綜合優化配置技術,開展針對全省水土資源區域空間分布匹配的多變量、大區域資源配置優化分析技術,建立不同區域水土資源優化發展的技術預測決策模型。
6.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開發區域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技術,突破燃煤電廠脫硫、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示范模式。
7.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重點研究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工程區域和復雜礦區生態保護及恢復技術,建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持續改善的技術支持模式,構建生態系統功能綜合評估及技術評價體系。
8.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重點研究開發環境變化準確監測技術,主要行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等對策研究。
(三)農業
發展方向:
1.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帶動傳統和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3.發展農林生態技術,保障農林生態安全。主要任務:1.種質資源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植物新品種培育。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林草優良種質資源發掘與構建技術,種質資源分子評價技術,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和定向雜交育種技術,規?;品N、繁育技術和種子綜合加工技術。
2.畜禽水產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重點研究開發安全優質高效飼料和規?;】叼B殖技術及設施,創制高效特異性疫苗,開發動物疫病及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學預警監測、檢疫診斷、免疫防治、區域凈化與根除技術。
3.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重點研究開發主要農產品和農林特產資源精深及清潔生態型加工技術與設備,糧油產后減損及綠色儲運技術與設施,鮮活農產品保鮮與物流配送及相應的冷鏈運輸系統技術。
4.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重點研究開發高效、低成本、大規模農林生物質的培育、收集與轉化關鍵技術,沼氣、固化與液化燃料等生物質能以及生物基新材料和化工產品等生產關鍵技術,農村垃圾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
5.農林生態安全與現代林業。重點研究開發農林生態系統構建技術,林草生態系統綜合調控技術,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特別是外來生物入侵等生態災害及氣象災害的監測與防治技術,生態型林產經濟可持續經營技術,優質牧草生產技術。6.環保型肥料、農藥創制和生態農業。重點研究開發環保型肥料、農藥創制關鍵技術,專用復(混)型緩釋、控釋肥料及施肥技術與相關設備,綜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建立有害生物檢測預警及外來有害生物防范入侵體系,發展以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為主的生態農業技術。
7.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重點研究開發動植物生長和生態環境信息數字化采集技術,實時土壤水肥光熱探測技術,精準作業和管理技術系統,農村遠程數字化、可視化信息服務技術及設備,農林生態系統監測技術及虛擬農業技術。
8.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技術。重點加強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綜合生產技術體系研究。開展以節水、節能、高效為基礎的栽培模式研究。開展農作物專用品種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產業化、產品標準化技術研究,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的區域化布局、規?;N植和產業化經營。重點研究農業環境調控、超高產高效栽培等設施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四)制造業
發展方向:
1.提高裝備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重點提高數控機床、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關鍵材料與關鍵零部件的自主設計制造能力。
2.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加快相關技術在產品開發設計、加工制造、銷售服務及回收利用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形成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制造工藝。
3.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積極發展新材料和基礎原材料,大幅度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
主要任務:
1.機械。重點研究開發大型冶金機械、工程機械、礦山及安全機械、新型紡織機械、造紙機械、農業機械和糧食深加工成套設備;優先發展全自動高精度冷軋鋁板帶箔成套裝備、高精度冷軋帶鋼成套設備、數控機床、高精度機床、高性能數字控制系統、高速電主軸和直線電機。研究開發重大裝備所需的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重點研究開發超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裝置及電力自動化設備,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及產品、繼電保護與配網自動化產品、電站自動化成套設備。
2.汽車及零部件。重點研究開發客車、轎車、重載和特種運載重型車輛等專用特種高效運輸裝備,城市公共交通車輛等新型運載技術和工具;混合動力、替代燃料、電動和太陽能等新能源汽車。開發客車和轎車車身設計技術、汽車排放控制技術,以及關鍵配套基礎部件。重點研究開發新型汽車自動變速器、電子接插件、新型軸承、凸輪軸、高性能汽車發動機缸套、智能制動器等汽車零部件。重點研究開發大型盾構機、運梁設備和公路養護技術及裝備。
3.冶金。重點研究開發冶金建材窯爐余熱高效回收利用新技術和高溫煙氣余熱發電技術;鋼鐵和有色金屬連鑄連軋關鍵技術,帶鋼爐卷軋制技術;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高效率、低成本潔凈鋼生產技術。開發應用短流程電解鋁和電解鉛直接合金化節能生產技術,氧化鋁和大型予焙鋁電解的高效節能技術,鎂高效節能制備技術,氧氣底吹和側吹煉鉛技術;低品位資源和廢棄尾礦的綜合利用開發技術。
4.化工。重點研究開發高分子分離膜材料、新型功能尼龍、新型離子交換纖維、新型高分子導電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學品、食品添加劑、醫藥中間體、造紙化學品、新型表面活性劑等精細化學品。開展煤化工、鹽化工工藝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和消化吸收創新;研究開發新型分離技術及設備、綠色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升化肥、純堿與燒堿等傳統化工產品。
5.食品。重點研究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功能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劑,營養功能成分的快速精確檢測技術和食品高效滅菌技術。研究開發小麥蛋白薄膜改性技術及谷朊粉系列植物蛋白產品關鍵技術、生物酶法制取大豆及花生蛋白功能性多肽關鍵技術、生物菌群共生體系及固定化細胞生香技術、肌醇轉化制取及分離提純關鍵技術和肉類制品熱凝固關鍵技術等。利用生物技術對食品工業原料品質進行改造,加強食品行業綜合利用及清潔生產技術研究。
6.紡織。重點研究開發高檔面料和新型纖維以及電腦分色、數字噴墨印花、激光裁剪技術;開展大豆蛋白纖維高檔抗皺系列服裝面料、車用功能性紡織品、農用紡織品、藝術紡織品的開發設計。重點開展功能性可機洗防縮羊毛、超細羊毛再生技術及動物蛋白合成纖維、可降解PLA聚乳酸玉米纖維、LYOCELL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耐強沖擊芳綸、功能性非織造紡織品、特寬幅環保面料、負離子粘膠纖維防護服面料等紡織新材料研究開發。開發應用紡織品制造業清潔生產技術。加強服裝設計、裁剪和加工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
7.新材料。加快新材料技術向材料的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發展,突破新材料設計與先進制備加工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及制備技術;優質高效特種耐火材料及制品;鋁鎂合金新材料及先進制備技術,變形鎂合金板帶新工藝;特種銅合金功能材料及加工技術,鈦合金及制品加工技術,鉬制品加工技術;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相關材料及其關鍵技術;功能尼龍、分離膜材料、新型密封材料、醫用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備技術;新一代光電信息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提升“洛陽浮法”玻璃工藝技術。
8.生物技術。重點開展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研究,在作物優良種質資源創新、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植物脫毒快繁、畜禽疫病快速診斷及檢疫、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高新技術研究等方面實現新突破。重點研究開發新型酶制劑,加強優質高產菌種選育,開展生物催化、特殊生物鑒別及其診斷技術研究,進行生物質資源的微生物轉化利用,開發環境友好生化產品和技術,開發核糖、核苷、谷氨酰胺、L-乳酸等生化產品;采用高產新菌種、新工藝、新技術對傳統味精、酒精、乳酸等生產技術進行嫁接改造。
重點研究工具酶、臨床診斷用試劑新產品及更新換代產品的研發,研究開發新型生物疫苗產品,開發新的血液制品,開展抗生素藥物方面的研究。
9.先進制造技術。重點研究開發極端制造技術,新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分布式協同設計技術,系統集成和過程集成方法與技術。重點研究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設計方法、數字樣機和虛擬制造技術,近凈新型毛坯制造與材料、快速成型制造和優化設計技術,激光、表面覆層等特種加工技術,開發先進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設計、制造、產品數據和供應鏈的協同管理。
重點研究開發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技術、優化控制、生產過程故障預警與安全控制等關鍵技術,開發智能化制造執行系統產品、柔性作業調度模型與方法、制造執行全程監控與管理技術和在線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重大產品和重大設施的壽命預測技術和智能化檢測技術,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服務機器人技術,模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等關鍵技術。
(五)信息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1.掌握關鍵元器件、大型軟件、寬帶無線移動通信、下一代網絡等核心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整體技術水平。
2.加強信息技術產品的集成創新,提高設計制造水平,提高信息產業競爭力。
3.開發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及相關產品。
4.開發支撐和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技術和關鍵產品,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升級。
主要任務:
1.計算機及軟件。重點研究開發涉密計算機、稅控收款機等專用計算機,高檔微機整機設計技術和生產技術;開發高檔PC機及PC服務器。
發展基于Linux的操作系統、嵌入式軟件、GIS軟件平臺;發展中文支撐軟件,中間件、控件技術與產品;開發程序設計、測試等各種工具軟件;重點發展行業和部門應用軟件,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
2.電子元器件及材料。重點研究開發新型電子元器件,液晶顯示器件、多晶硅、單晶硅拋光片、砷化鎵單晶片等半導體材料,氣敏、壓敏、熱敏元件及傳感器。
3.數字視聽設備。重點研究開發數字音頻廣播接收系統、高清晰度電視系統、交互有線電視系統、液晶、等離子平板顯示器、數字電視機頂盒、智能可視電話、網絡電視,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家電產品。
4.通信技術設備。重點研究開發數字移動通信設備、智能信息網與增值服務、異步傳輸模式(ATM)交換設備、STM-4以上的SDH光纖傳輸設備、衛星通信技術、光通信技術,發展適應寬帶化、數字化、個人化的數據交換設備。
5.下一代網絡關鍵技術及信息安全。重點研究開發高性能網絡設備、傳輸設備與接入設備,以及在可擴展、安全、移動、服務質量、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建立可信的網絡管理體系,開發智能化終端和數字家庭設備,支持多媒體、網絡計算等寬帶、安全、泛在的多種新業務與應用。
6.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重點研究開發現代通信、現代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知識服務、現代會展和電子政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所需要的高可信網絡軟件平臺及應用支撐軟件、計算平臺、基礎設施與設備,發展軟件系統集成關鍵技術,研究整體解決方案。
(六)人口與健康
發展方向:
1.保持持續穩定的低生育水平。
2.關注老年人健康。
3.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及中、西醫醫療、藥物的研制開發。
4.建設創新藥物開發技術平臺,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開發。5.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主要任務:1.優生優育技術。重點研究開發安全、有效避孕節育新技術及產品,高效無創、出生缺陷的早期篩查、檢測及診斷技術,遺傳疾病生物治療技術等。
2.老齡人群常見病、多發病防治。重點研究開發老齡人群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監控、預防、診療和康復技術,小型診療和移動式醫療服務裝備,遠程診療和技術服務系統。
3.重大疾病與地方病的防治。重點研究開發艾滋病、肝病、腫瘤、心腦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早期預防和診斷、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規范化、個性化和綜合治療關鍵技術與方案。
4.創新藥物及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重點開展生物制劑、中藥、西藥的研究開發、中醫藥的診療評價技術標準、中藥資源的利用保護、中藥材規范化種植。
5.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重點開發國產新型治療和常規診療設備、數字化醫療器械、個體化醫療工程技術設備、開發人體組織器官替代等新型生物醫用材料。
(七)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發展方向:
1.以城鎮區域科學規劃為重點,促進城鄉合理布局和科學發展。2.以節能和節水為先導,發展資源節約型城市。3.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4.發展城市生態人居環境和綠色建筑。主要任務:1.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重點研究開發綠色建筑設計技術,建筑節能技術與設備,可再生能源裝置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技術,精致建造和綠色建筑施工技術與裝備,節能建材與綠色建材,建筑節能技術標準。
2.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重點研究開發室內污染物監測與凈化技術,發展城市環境生態調控技術,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城市水循環利用技術與設備,城市與城鎮群污染防控技術,居住區最小排放集成技術,生態居住區智能化管理技術。
3.城市信息平臺。重點研究開發城市網絡化基礎信息共享技術,城市基礎數據獲取與更新技術,城市多元數據整合與挖掘技術,城市多維建模與模擬技術,城市動態監測與應用關鍵技術,城市網絡信息共享標準規范,城市應急和聯動服務關鍵技術。
4.現代城鎮區域綜合規劃與動態監測。重點研究開發各類區域城鎮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城鎮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一體化配置與共享技術,城鎮區域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互動模擬預測和動態監測等技術。
(八)公共安全
發展方向:1.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2.提高生產事故、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和自然災害等早期發現與防范能力。
3.增強應急救護綜合能力。
4.加快公共安全保障技術研究。
主要任務:
1.社會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重點研究危險源探測監測、精確定位和信息獲取技術,一體化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指揮平臺集成技術等,構建公共安全早期監測、快速預警與高效處置一體化應急決策指揮平臺。
2.食品安全。重點研究開發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食品安全檢測、監測技術及產品。
3.生物安全保障。重點研究快速、靈敏、特異監測與探測技術,化學毒劑在體內代謝產物檢測技術,新型高效消毒劑和快速消毒技術等。
4.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重點研究開發地震、暴雨、洪水、地質災害等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森林火災、潰壩、決堤險情等重大災害的監測預警技術以及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分析評估技術。
5.重大生產事故防控、預警、救援和裝備。重點研究開發礦井瓦斯、突水、動力性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開發燃燒、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技術及相關設備。(九)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發展方向:大力提升全省原始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發展基礎研究要堅持服務經濟發展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遵循科學發展規律,重視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突出科學的長遠價值,穩定支持,超前部署,并根據科學發展的新動向,進行動態調整。
主要任務:
1.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物學基礎。重點研究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干預的分子與細胞基礎,神經、免疫、內分泌在健康與重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病原體傳播、變異規律和致病機制,藥物在分子、細胞與整體調節水平上的作用機理,環境對生理過程的干擾,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等。
2.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科學問題。重點研究重要農業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組及相關“組”學,生物多樣性與新品種培育的遺傳學基礎,植物抗逆性及水分養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機理,農業生物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農業生物安全與主要病蟲害控制原理等。
3.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重點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潔凈利用與轉化的物理化學基礎,高性能熱功轉換及高效節能儲能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可再生能源規?;迷砗托峦緩?。
4.材料設計與制備的新原理與新方法。重點研究基礎材料改性優化的理化基礎、相變和組織控制機制、復合強韌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人工結構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機制、新效應和新材料設計,材料制備新原理、新工藝以及結構、性能表征新原理,材料服役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變、失效機制及壽命預測原理等。
5.支撐信息技術發展的科學基礎。重點研究新算法與軟件基礎理論,虛擬計算環境的機理,海量信息處理及知識挖掘的理論與方法,人機交互理論,網絡安全與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論等。
6.納米研究。重點研究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自組裝和功能化,納米材料的結構、優異特性及其調控機制,納加工與集成原理,要領性和原理性納器件,納電子學,納米生物學和納米醫學,分子聚集體和生物分子的光、電、磁學性質及信息傳遞,單分子行為與操縱,分子機器的設計組裝與調控,納米尺度表征與度量學,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在能源、環境、信息、醫藥等領域的應用。
四、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
為進一步突出戰略重點,發揮我省優勢,篩選出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力爭取得突破,努力實現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帶動生產力的跨越發展。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選擇,一是突出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新興先導產業;二是突出對整體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三是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四是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基礎性工作。
重大科技專項是通過全社會科技資源集成,力爭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并加快實現產業化。首批啟動實施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特高壓輸變電裝備關鍵技術、數字化裝備關鍵技術、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及裝備、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關鍵技術、硅材料及光伏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新藥創制及中醫藥現代化、動物重大疫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清潔能源與節能技術等11個重大科技專項。
重大科技工程通過政府組織推動和科技資源整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首批啟動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及新農村建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等4項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是全省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要結合全省發展需要和實施條件的成熟程度,逐項論證、分步實施、動態調整。
五、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體系建設
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制度基礎,研究解決建立健全公共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探索形成有利于優勢科技資源聯合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有效機制。發揮政府科技宏觀協調作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推進創新體系建設。
(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轉制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深化社會公益及農業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按照“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原則,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并健全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重點實驗室的新型機制和促進人才、技術、經濟良性循環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運行機制。探索外資在豫建立研究機構的支持機制。建立有利于自主知識產權產出的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健全有利于加快創新和鼓勵人才成長的科技獎勵機制。
(二)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以有利于突出重點,加強集成,集中優勢資源解決重大問題;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有利于消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強統籌協調為原則,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科技決策機制,加強重大科技計劃實施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科技宏觀協調機制,改進科技計劃管理方式,統籌配置科技資源。改進科技評審和評估制度,重大科技專項和科技計劃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三)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支持省百戶重點工業企業和50家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突破口,推動全省企業確立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和發展壯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中型企業技術中心及其他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到2010年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5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其中國家級20個;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0個,其中國家級25個。培育創新型企業,建設一批解決行業共性技術的開發基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合作基地、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研發基地。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參與國內外競爭的重要力量;加快建立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支持系統。支持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產學研多種形式的結合。結合重大專項實施,整合重組和優化升級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支持中央駐豫科研機構參與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鼓勵軍民結合技術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2.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加快構建科技實驗研究體系,建立重點實驗室體系。積極探索發展研究型大學,加快重點學科建設、提高學術水平;優化大型研究設備和科學儀器設備布局,促進協作,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利用率;加快科技文獻、資料資源與服務系統建設和開發利用,提高科技文獻、資料使用效益;推動科技信息系統與網絡科技環境建設,實現科學資料共享。通過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結合和資源集成,鼓勵自然科學等重點研究領域的原始創新。積極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支持社會人文科學研究活動。
3.建設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運行規范化的科技中介機構,以“政務、事務、服務”相分離為方向,規范科技中介機構管理。形成政策引導、社會參與、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為目標,促進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滿足科技發展和創新活動的服務需求。抓住試點和培訓兩個環節,探索引入國外科技中介服務新機制,推動國內外科技中介服務合作與交流,全面提升科技中介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構建研究與開發支撐體系和科技資源服務系統平臺,在增量調動存量,建立和營造共享機制,完善并提升平臺作用等方面,著力解決整合、共享、提高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充分利用、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型企業等單位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加快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二是依托重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以應用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為主要任務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實驗基地共享平臺。三是建立以加強動物、植物、種質資源、微生物菌種、標準物質、實驗材料和生物標本等資源的收集、安全保護與利用為主要任務,具有鮮明河南特色并與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相銜接的自然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四是建立以擴充、集成科技文獻資源,加強專利、工藝、標準、科技報告等文獻資源建設為主要任務的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五是建設以整合集成科學研究、科學測試、科學監測、科學普查、科技統計等基礎數據資源,開展科學數據產品的綜合分析和深度開發服務為主要任務的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六是建設以提供科技信息、技術交易、科技評估、科技咨詢、風險投資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綜合性、專業化服務為主要任務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技管理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政策引導,發揮市場機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機制,人才市場體系和人才管理政策日趨完善。人才環境進一步優化,初步建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才管理新體制,建立起與建設經濟強省、實現與建設創新型河南相適應的科技人才支撐體系。增加人才總量,全面提升人才素質,合理調整人才的產業和地區分布,優化人才專業結構和能級結構。
圍繞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直接參與技術創新活動的工程技術人員、以重點學科建設帶動并提高學術水平為方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人員、以提高科技中介服務質量為主要目標的科技服務人員、以經營管理和科研管理及政府科技管理為主體的科技管理人員、以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的創新型企業家等隊伍建設,提高科技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圍繞戰略部署和實施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抓住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國內外知名學者,造就一批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高級專家,培養一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先進適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梯隊。繼續重點實施各類科技基金,促進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央駐豫科研機構人才優勢,通過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培養造就一批科技發展的領軍人及大批優秀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一支集科普管理、科普創作、科普宣傳等功能的科普人才隊伍。
八、若干政策和措施
(一)加強科技法制建設,營造和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
加強現有科技法律法規的落實,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推動科技立法。營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社會科技進步的政策法規環境,加快制定有利于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優化科技人才隊伍、加大吸納國外科技資源、推動科技園區發展、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推動市(縣)科技工作聯動的政策法規體系。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直接投入、稅收優惠等多種財政投入方式,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政府財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等科技活動,并引導企業和社會的科技投入。各級政府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要求,在編制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時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保證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逐年提高。改革科技投資體制,加強科技經費管理,使有限的科技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結合政府財力情況,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所需經費,切實保障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順利實施,并繼續加強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建立和健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機制、保險機制、科技信貸機制和信用評估機制。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使全省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力爭達到1.5%,到2020年提高到2.5%以上的全國平均水平。
(三)廣泛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大力吸納國內外科技資源
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創新活動,優先支持帶動全省形成優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創新活動。吸引跨國企業在豫建立研發機構,支持建立中外合資、合作研究機構;扶持若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加快研究和開發合作;大力扶持企業創新活動的國際化,促進企業提高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地位;開拓國內外科技人才資源,實現技術引進和智力引進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引進、再創新的質量和效率。加強傳統合作關系,鞏固交流渠道。積極開拓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新途徑。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及產品出口。
(四)發揮聚集作用和示范效應,全面推動科技園區建設
加速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升技術創新平臺,增強高新技術創新創業能力,全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步伐,發揮高新技術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高新技術促進支柱產業發展步伐,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重組和建設一批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
充分發揮國家和省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主要農作物和畜禽優良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和先進適用技術覆蓋率;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加快培育農業區域性支柱產業,推動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形成引進、創新、推廣、產業化的新格局,為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起到科技支撐和示范先導作用。
優化并加快人口、資源、環境的科技布局和協調發展,加快區域特色顯著的國家和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統籌規劃,完善措施,聚集技術,示范帶動,為全面推動城鎮化進程提供科技支撐。加快省民營科技園區和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
(五)加強知識產權工作
以激勵自主創新、保護創新成果、優化創新環境為重點,推動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工作。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擴大開發的良好法制環境。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普及,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識產權產出、轉化的政策法規體系,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的主體,引導廣大發明人創新創業,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知識產權人才,培育一批能夠運用知識產權戰略、依靠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優勢區域。健全知識產權中介服務和投融資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轉化機制,促進知識產權轉化和產業化,大力發展知識產權經濟。
(六)加強市、縣(市、區)科技工作,全面推動全省科技發展
加強宏觀指導和條件支撐,健全市、縣(市、區)科技管理體系,把市、縣(市、區)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市、縣(市、區)科技力量,調動和發揮市、縣(市、區)科技工作的積極性;加強新農村建設,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強力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加強市、縣(市、區)科技工作目標考核,深入開展科技進步和科教興市(縣、區)等活動。在營造政策法規環境、構建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技園區建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和科學技術普及等項工作中實現聯動,要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市、縣(市、區)科技工作步伐,大力推動科技富民強縣,全面提高全省經濟和科技競爭力。
(七)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
提高科技意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授科技方法,推廣實用技術。抓住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宣傳陣地、開拓傳播渠道三個環節,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營造科技創新氛圍,辦好科學普及活動。充分利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基礎設施,并開放有關的重點實驗室,提高公眾的參觀與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等公共媒體推動科普工作,鼓勵全社會興辦科普公益性事業;鼓勵專家學者和科技人員開展科普創作和科普講座,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