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關于印發〈“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
民發〔2018〕6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各計劃單列市民政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互聯網+”的決策部署,我部研究制定了《“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已經第7次部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民政部
2018年5月28日
“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互聯網+”的決策部署,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強力推行“互聯網+民政服務”,為開啟新時代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撐,結合民政工作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互聯網+民政服務”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和民政工作深度融合,提升民政服務管理水平和推動模式創新,實現民政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互聯網+民政服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和智慧社會的戰略部署,緊跟時代新步伐,把握發展新機遇,緊緊圍繞民政事業改革創新發展總要求,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民政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流程優化再造,全面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結合實際改革創新,引領民政工作新變革,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拓展民政服務新領域,積極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全面提升相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管理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協同發展。強化一體化統籌設計和多平臺協同發力的“一盤棋”思想,明確任務分工,深化上下協同、縱橫聯動。依托重大信息化工程,加強集約化建設,推動民政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現中央與地方政務信息資源互認共享和跨業務、跨部門、跨層級整體推進。
需求導向,融合驅動。從民政服務對象和社會公眾關心的服務需求出發,與以民政業務融合發展為驅動,梳理服務事項,再造服務流程,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能力,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為人民群眾提供渠道多樣、內容豐富、高效便捷的服務。
規范運行,安全可控。推進“互聯網+民政服務”平臺和網絡及相關標準規范建設,制定民政政務信息共享管理辦法,加強基礎設施和數據安全保障,落實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制度,提高互聯網應用安全防護能力。
開放創新,共建共享。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和市場力量參與民政事業和信息化建設,強化互聯網思維,創新民政服務模式,拓展服務渠道,開放服務資源,構建政府公眾企業共同參與、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民政服務新格局。
(三)行動目標。
推動互聯網創新成果與民政工作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婚姻服務、殯葬服務、社區治理、區劃地名等百姓關心、社會關注的民政服務。著力提升全國民政信息化“一盤棋”統籌推進能力,著力提升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能力,著力提升民政大數據治理能力,著力提升政務服務創新能力,著力提升人才隊伍保障能力,讓“互聯網+”成為民政事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到2020年,初步形成社會化應用更加豐富,便民服務更加多元,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社會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的民政政務服務新格局,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企業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
——至2018年,重點在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志愿服務、殯葬服務、社區治理、區劃地名領域啟動“互聯網+民政服務”創新應用示范,開展相關業務標準規范制定。開展涉老數據、信息的匯集整合和挖掘運用,提升社會組織領域管理一體化、業務流程化水平,廣泛部署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有效匯集志愿服務數據,完成全國通用版殯葬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和試點工作,在全國10個城市開展“互聯網+社區治理”建設試點,依托金民工程初步形成“互聯網+民政服務”平臺和網絡。
——至2020年,“互聯網+民政服務”應用全面深化,各類創新有序發展,便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決策分析數據不斷豐富,有效支撐社會治理現代化?;緦崿F社會組織和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社會組織網絡聯通率達到95%以上,殯葬服務機構業務辦理信息化覆蓋率顯著提高,互聯網和養老全要素融合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救助應用水平顯著提升,不斷提高尋親效果和服務管理水平,加快提升社會工作服務可及性和覆蓋面,提供更加高效、優質、便捷的婚姻登記、預約、全國聯網審查服務和區劃地名信息服務。
二、重點行動
(一)構建“互聯網+民政服務”平臺和網絡。整合資源,形成民政統一信息基礎設施,推動與第三方平臺對接,構建全國統一、上下協同、綜合支撐的“互聯網+民政服務”平臺,為各類業務應用提供穩定、高效、安全、可擴展的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服務。加強政務服務管理,深入開展民政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打通內部信息孤島,集中匯聚各級各類民政政務數據資源,建立民政大數據資源體系,實現底數清、數據準、情況明,大數據決策支持能力顯著提升。改進和創新服務事項管理、服務運行管理、電子監察管理、電子證照管理模式,推進各類服務渠道整合共享,為提供無差異、均等化的“互聯網+民政服務”奠定基礎。(信息中心牽頭、各司局單位參與)
(二)開展“互聯網+”典型應用服務。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社會關注事項開展應用服務,通過跨業務應用融合、數據共享形成協同效應,帶動和提升民政服務整體水平。
1.“互聯網+養老服務”。推動互聯網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多主體參與、資源共享、公平普惠的互聯網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推進智慧養老社區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進智慧養老院示范創建,建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全周期管理體系。加強涉老數據、信息的匯集整合和發掘運用,推動搭建部門互聯、上下貫通的養老工作大數據平臺,加快升級改造全國養老機構信息系統。積極引導、扶持和發展智慧養老,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逐步形成包括政府、社會、市場、企業和養老服務消費者等多方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產業鏈、服務網。(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牽頭,社會福利中心、信息中心參與)
2.“互聯網+社會救助”。構建“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信息平臺,擴展業務功能,加強業務協同,實現資源對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推進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助力社會救助精準認定。綜合利用網站、微信、APP、服務熱線、自助終端等多種手段向社會公眾提供政策解讀、辦理查詢、監督舉報等服務,公開社會救助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指導地方圍繞救助對象申請受理、入戶調查、復核督查等工作,開展移動互聯網應用,提升救助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社會救助司牽頭,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信息中心參與)
3.“互聯網+社會組織”。啟動全國社會組織法人庫建設,建立民政系統互聯互通的社會組織綜合監管系統,推動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放管服”,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優化社會組織信息查詢、預警提示、在線投訴舉報服務和“中國社會組織動態”微信矩陣建設,促進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營造社會支持和監督社會組織發展的氛圍。加強互聯網慈善募捐信息平臺遴選指定和日常監管,指導完善便捷、規范、暢通的籌資渠道,推動慈善捐贈信息共享與聯合獎懲,營造“人人公益、隨手公益”的清朗網絡空間。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協同優勢,加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拓展資源對接及社會參與途徑,為社會公眾參與公益慈善提供廣泛渠道。加強與全國信用體系建設成員單位、國內大型互聯網平臺合作,共建共享社會組織信用信息,攔截和屏蔽非法社會組織網上信息,切實維護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權益。(社會組織管理局牽頭,信息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參與)
4.“互聯網+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建設社會工作信息服務系統,開展從業人員、服務機構注冊登記、就業培訓、激勵懲戒和溝通交流,匯聚服務資源,掌握行業動態,提升決策、管理與服務水平?;诖髷祿治龊突ヂ摼W傳播,展示具有中國特色、契合本土需求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推廣方法專業、公眾歡迎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加快形成多維度、高品質、全監管的服務質量管理體系。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社會工作服務對象與服務提供者之間“零門檻、多渠道、精準化”的供需對接渠道和評價模式,全面提升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公眾的覆蓋面、主動性與實效性。(社會組織管理局牽頭,信息中心參與)。
5.“互聯網+志愿服務”。升級改造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開展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指定,推動信息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匯聚整合志愿服務的大數據資源。優化志愿服務信息化流程,發揮互聯網平臺參與作用,為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提供實名注冊登記、活動搜索報名、人員招募錄用、服務時間記錄、證明查詢打印等全流程、便捷化服務,方便公眾參與志愿服務。以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和數據共享為依托,加強志愿者褒獎和優待,完善公民信用信息記錄,擴大志愿活動、志愿精神的網絡傳播,調動各方力量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社會組織管理局牽頭,信息中心參與)。
6.“互聯網+救助尋親”。升級完善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臺,優化完善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功能,重點開發救助管理移動端APP、全國救助尋親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創新尋親手段、拓寬尋親渠道。逐步實現與公安等部門人口信息互聯互通,進一步擴大尋親救助覆蓋面,提高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尋親、兒童尋親和救助管理效果。繼續擴大和提升全國救助尋親網的社會認知度和公信力,深化與互聯網優勢平臺的合作,積極探索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新興技術應用,提高尋親效率,幫助長期滯留人員盡快返家。(社會事務司牽頭,信息中心參與)
7.“互聯網+社區治理”。制定修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農村社區信息化以及智慧社區建設相關標準規范,力爭到2020年前形成較為完善的“互聯網+社區治理”標準體系。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相關重點工程,推動各部門垂直信息系統在鄉鎮(街道)、城鄉社區層面綜合應用,匯聚形成基層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大數據。建設鄉鎮(街道)、城鄉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和服務接口,構建民政部門-鄉鎮(街道)、城鄉社區-民政服務對象有機銜接、線上線下一體的民政綜合服務體系。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引導互聯網企業和各類社會力量、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有序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加快農村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依托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網上服務站點,消除城鄉社區“數字鴻溝”。推動法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基層的廣泛使用,加強與全國信用信息平臺和相關部門協作。建設全國城鄉社區組織管理和城鄉社區工作者遠程教育平臺,為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提供支撐。(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牽頭,信息中心參與)
8.“互聯網+婚姻服務”。完善婚姻登記管理信息系統,確保部省數據交換通暢,實現婚姻登記全國聯網審查常態化。完善網上預約功能和辦理提示,充分利用移動APP、微信等擴大預約范圍,建立婚姻知識信息庫,實現婚姻登記服務事項的在線智能解答,探索開展家庭婚姻咨詢、輔導在線服務,實現讓群眾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持續開展婚姻登記歷史數據補錄,不斷充實全國婚姻登記數據庫,為婚姻登記信息服務提供全面、準確、高效的數據服務。完善全國婚姻登記系統的統計分析功能,探索婚姻信息大數據分析應用模式。(社會事務司牽頭,信息中心參與)
9.“互聯網+殯葬服務”。推動互聯網與殯葬服務深度融合,構建部省兩級全國殯葬管理服務信息平臺體系,促進殯葬管理服務信息系統多層級應用。加快實現大部分市、縣民政部門殯葬服務機構的信息系統與省級平臺對接和部省兩級平臺互聯互通,省級民政部門實現殯葬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鼓勵互聯網企業、殯葬設備用品生產企業、殯葬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提供信息查詢、在線選購、評價投訴等服務,推動形成“互聯網+殯葬服務”新業態。逐步建立國家基礎殯葬信息數據庫,建立健全殯葬大數據分析應用機制,提高殯葬管理科學決策水平。(社會事務司牽頭,一零一研究所、信息中心參與)
10.“互聯網+區劃地名”。推進區劃地名信息的社會化應用,創新區劃地名信息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研究制定區劃地名信息化相關標準規范,積極推進地名地址庫試點,深入開展地名文化資源、地名地址數據分析挖掘,加強區劃地名網絡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地名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優化完善區劃信息查詢平臺,完成地名信息管理服務平臺開發,依托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按照“成熟一批、發布一批”的原則,分階段、分批次將區劃地名信息向社會發布,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便捷的信息服務,發揮區劃地名信息社會價值。(區劃地名司牽頭,地名研究所、信息中心參與)
(三)構建“互聯網+民政服務”保障支撐體系。
1.政策制度建設。全面梳理民政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流程,針對互聯網與民政業務融合發展的新特點,推進相關法規和配套制度制定,明確電子數據法律效力,為業務模式創新提供政策支撐。優化和規范民政業務辦理流程,簡化申報環節和證明材料。落實國家關于網絡安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等法規制度,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和用戶信息保護。(各有關司局、信息中心)
2.標準規范建設。構建民政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化在信息化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各項民政業務網上辦事流程、數據標準等基礎性、關鍵性標準,制定移動服務應用開發規范和接入規范等終端標準,規范業務術語,統一服務事項編碼,制定關于12349服務熱線、移動端APP、自助終端等“互聯網+民政服務”有關技術標準和接口規范,為業務部門和地方開展“互聯網+民政服務”提供技術指引。逐步構建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和電子證照庫。(信息中心牽頭,各有關司局參與)
3.共享交換機制建設。建設民政統一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和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開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數據交換共享。制定《民政政務信息共享管理辦法》,圍繞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婚姻、殯葬等部門的業務需求,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管理和跨部門信息交換機制,積極推動民政政務數據的跨部門互聯共享,完善數據共享、開放、利用等環節的安全管理技術措施。(信息中心牽頭、各有關司局參與)
三、職責分工
“互聯網+民政服務”是一項涉及部門多、業務覆蓋廣的系統工程,需建立統一管理、分工負責、協同推進的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新形勢下信息化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職能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各項工作。有關職責分工如下:
(一)信息化部門。負責制定總體目標和任務,組織協調解決“互聯網+民政服務”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各單位落實“互聯網+民政服務”工作的督促和指導,做好宣傳推廣。搭建“互聯網+民政服務”平臺和網絡以及相應的標準規范制定,充分利用互聯網企業的平臺資源,快速提升民政服務水平。
(二)業務部門。作為“互聯網+民政服務”的應用主體,按照統一部署,全面梳理民政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和目錄,重點對延伸到城鄉基層社區的民政服務事項進行整理,優化簡化業務流程,創新服務內容和工作方式,打造新型服務模式,明確典型應用場景。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專項實施方案,加強業務指導,內容要具體、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各業務“互聯網+民政服務”典型應用開展。
(三)地方民政部門。根據“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結合各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推進落實的時間表、路線圖,加強臺賬和清單式管理,精心組織實施。積極推薦和宣傳基層“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和經驗做法,推動行動計劃在本地的落地實施。要以人民群眾和社會需要為出發點,著力將“互聯網+民政服務”打造成為民政系統的品牌和民心工程。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互聯網+民政服務”行動計劃的實施涉及業務創新、技術支持、制度保障等各個方面,組織協調難度大,業務技術涉及面廣。各有關司局單位應高度重視,在部黨組統一領導和部網絡信息化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下,部網絡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揮牽頭作用,各有關司局單位和地方民政部門積極配合,形成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積極鼓勵城鄉基層創新應用。積極鼓勵各地民政部門探索開展“互聯網+民政服務”的模式創新和應用,充分發揮社區作用,積極引入市場和社會資源,探索“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體化民政服務體系在基層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便捷的民政服務。
(三)大力開展試點示范和創新應用。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加強業務交流,分享經驗做法,共同提高民政政務服務水平。選擇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試點開展“互聯網+民政服務”創新應用,做好經驗積累和宣傳推廣,為其他地區開展工作提供經驗和借鑒。
(四)加強信息化機構和隊伍建設。各級民政部門要加大信息化機構建設力度,選優配強干部隊伍,把優秀人才凝聚到民政信息化工作中。建立“互聯網+民政服務”專家智庫。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網、懂網、用網,采用多種方式加大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行政管理人員、基層民政干部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