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省的實施意見
蘇政辦發〔2018〕2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糧食是重要的戰略商品,糧食產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發展,糧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糧食倉儲條件逐步改善,糧食流通效能日益提高,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糧食供給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庫存高企、銷售不暢、優質糧食供給不足、深加工轉化滯后等問題突出,糧食產業鏈條不長、創新動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短板明顯。為加快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把江蘇建設成為糧食產業強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要求,緊密結合江蘇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的基本原則,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發展方向,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打造新動能,促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形成“種糧農民種好糧、收儲企業收好糧、加工企業產好糧、人民群眾吃好糧”的糧食流通新體系,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推動江蘇由糧食產業大省向糧食產業強省轉變。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江蘇省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更好地保障糧食供給、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產業升級。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全省糧油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實現糧油加工業總產值3000億元以上,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打造主營業務收入50億元以上糧食企業5個,建成省級糧食產業園區30個,省級以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把江蘇建設成為產值千億級的全國油脂加工中心和世界級糧食機械裝備制造基地,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二、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
(三)增強企業活力。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加快轉換經營機制,提高江蘇糧食產業競爭力。構建跨區域、跨行業“產購儲加銷”協作機制,使糧食產業鏈成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深化省內外糧食產銷銜接合作關系,引導糧食企業兼并重組,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做強做優做大一批流通主體。鼓勵國有糧食企業依托現有收儲網點,主動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糧食加工企業等開展合作,穩定優質糧源,實施“藏糧于企”。鼓勵糧食企業“走出去”,擴大江蘇糧食版圖,培育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糧油企業上市。(省糧食局、省農委、省國資委等負責)
(四)支持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江蘇區位、資源優勢,培育壯大糧食市場主體,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發揮骨干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多元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融合,大力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各類主體分工合作、產業聯結、一體發展。支持發展民營糧食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糧食經紀人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糧食市場體系的有益補充。支持符合條件的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優質糧食工程”等項目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聯合成立糧食產業聯盟,共同制訂標準、創建品牌、開發市場、攻關技術、擴大融資等,實現優勢互補。鼓勵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品牌整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工商局等負責)
(五)培育流通主體。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轉移,形成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大型糧食集團,有效發揮其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鼓勵和支持申報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認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引導支持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優種植品種,穩定優質糧源,實行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企業發展增效。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參與承擔政策性糧食收儲業務,逐步建立儲備糧市場競價機制。在確保區域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創新龍頭企業參與地方糧食儲備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農委、中儲糧南京分公司等負責)
三、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
(六)推動產業集聚。優化糧食企業發展模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速資源、資金、資產集聚,形成一批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糧食產業集群。圍繞沿海、沿大運河、沿長江、沿隴海線規劃建設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加強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建設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促進優勢企業、先進技術、高端人才和資金進入園區,發揮園區的聚集、輻射和帶動效應??茖W規劃糧食產業布局,注重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繼續推進淮安、鹽城、高郵、興化、東海等大米加工產業群,泰興、丹陽、南通、徐州等面粉加工產業群,蘇州、南通、泰州、連云港等食用植物油加工產業群,揚州、無錫、常州、蘇州等糧機制造產業群,提升江蘇糧食產業集中度。(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等負責)
(七)堅持品牌引領。支持各地通過質量提升、自主創新、品牌創建、特色產品認定等,積極申報“中國好糧油”產品、馳名商標、江蘇省名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公用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等,提升江蘇糧油產品的美譽度。突出地域優勢和特色糧油培育發展,促進品牌整合,打造江蘇省域糧食品牌。加大糧食產品的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加大糧食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支持愛糧節糧宣傳教育基地和糧食文化展示基地建設,鼓勵發展糧食產業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省糧食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知識產權局、省旅游局等負責)
(八)促進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糧食企業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和協作,通過定向投入、專項服務、良種培育、訂單收購、代儲加工等方式,建設原料加工基地,探索開展綠色優質特色糧油種植、收購、儲存、專用化加工試點;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的優質糧食供應鏈。開展糧食全產業鏈信息監測和分析預警,加大供需信息發布力度,引導糧食產銷平衡。至2020年,在每個設區市重點培植1個含糧食種植、購銷、倉儲、物流、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運行的產業化經營示范企業,為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探索可行路徑。(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農委等負責)
四、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九)發展精深加工。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推動糧食加工逐步由糧食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特色產品轉變。依托科研院所,聯合省內米、面、油、飼料、糧機龍頭企業,構建江蘇糧食行業精深加工合作平臺,開展糧油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稻米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支持出臺糧食精深加工轉化扶持政策,促進糧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倒逼落后加工產能退出。(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十)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糧食企業探索多途徑實現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推進綠色儲糧,鼓勵糧食企業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循環經濟系統,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物耗水平。推廣“倉頂陽光工程”、稻殼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大力開展米糠、碎米、麥麩、麥胚、玉米芯、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示范,促進產業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科技廳、江蘇能源監管辦等負責)
(十一)推進主食產業化。加快推進以傳統蒸煮米面制品為代表的主食產業化進程,努力構建現代化主食產業體系。支持推進米、面、雜糧及薯類等主食制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力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到2020年,實現主食產業化率明顯提高,主食品質量明顯提高,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的全國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冷凍冷藏、物流配送、連鎖專賣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主食供應網絡,使成品糧應急加工和供應體系更加健全,主食產業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負責)
(十二)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實施以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糧食質檢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為主要內容的“優質糧食工程”。針對市場化收購條件下農民收糧、儲糧、賣糧、清理烘干等諸多難題,建立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力爭在“十三五”末實現全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形成完整的服務鏈。加強糧食質量安全檢測監管能力建設,健全糧食質檢體系運行機制,提高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水平,把好食品質量安全源頭關。以消費者“喜歡什么”,促進流通環節“收什么”,引導種植環節“種什么”,推動形成“優糧優價”市場流通機制。引導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向生產領域延伸,建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穩定優質糧源。支持企業發展優質稻麥、富硒糧油、綠色有機油脂等優勢特色糧油生產,新增一批較有影響的省級以上綠色優質糧油名牌,讓城鄉居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財政廳等負責)
五、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
(十三)建設糧食現代物流。主動策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全省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沿江、沿海、沿運河、沿隴海線糧食物流產業園區建設水平,積極承接國內外糧食集散中轉,為糧食進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到2020年,江蘇糧食倉儲和物流能力達到600億斤,支持新建倉容60億斤,收儲能力和物流效能顯著提升,建成一批功能完備、管理規范、特色鮮明、效益突出的糧食產業園區。加快糧食物流標準化建設,推廣原糧物流“四散化”、集裝化、標準化,推動成品糧物流托盤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器具的循環共用,提升糧食物流上下游設施設備及包裝標準化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等負責)
(十四)推進“智慧糧食”建設。積極倡導“互聯網+”思維,加強糧食信息化關鍵技術和專用裝備研發,提升收購、儲存、調運、加工、供應等各個環節信息化水平,建成具有江蘇特色的“智慧糧食”新體系。堅持統一建設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管理平臺,加強省、設區市、涉糧企業信息化建設,對接國家級平臺,鏈接市縣及基層涉糧企業,實現橫向互聯、縱向互通。積極發展糧食電子商務,打造省級電子商務平臺,推廣“網上糧店”等新型糧食零售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質監局等負責)
(十五)發展裝備制造。對接“中國制造2025”,發展高效節糧節能糧油加工、質檢裝備。充分利用江蘇糧機制造發展優勢,提高關鍵糧油機械及儀器設備制造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糧食品質及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設備的技術水平。結合新倉型建設提升配套裝備水平,配備高效自動化設備,完善糧庫以及糧食加工企業散接散卸設施裝備。推動信息化與糧食裝備工業化的融合發展,全面實現糧庫作業自動化、智能化。引入智能機器人和物聯網技術,開展糧食智能工廠、智能倉儲、智能烘干等應用示范,加大糧食自主專用信息化裝備研發,提升江蘇倉儲智能化水平。(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負責)
(十六)強化科技創新。支持糧食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打造企業技術創新平臺。鼓勵支持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通過共同設立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與成果轉化工作站等方式,聚焦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加大對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節糧減損、加工轉化、現代物流、“智慧糧食”等領域相關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推進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在糧食產業中的應用。支持糧食領域省級以上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大糧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和科技創新聯盟的建設力度,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十七)強化人才培育。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采取與糧食行業高等院校聯合辦學、委托培養、在職進修等方式,完善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加快培養基層一線倉儲保管、質量檢驗、設備研發、市場營銷等專業技術人才和實用型人才。支持企業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舉辦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培育“糧工巧匠”,提升糧食行業職工技能水平。(省糧食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負責)
六、落實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十八)加大財稅扶持力度。統籌利用商品糧大省、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資金以及糧食風險基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各級政府要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統籌安排好各級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資金,其中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不低于50%。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對符合規定的新獲得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好糧油產品、中國馳名商標、江蘇省名牌產品的企業給予適當獎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倉儲、烘干設備,可按規定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落實糧食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國家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地方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從事地方糧油儲備、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性業務,按國家現行稅收政策免征增值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印花稅等。糧食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發經費以及各級政府補助的財政性資金,符合有關稅收政策規定條件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糧食局、省農委等負責)
(十九)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融資功能。改制重組后的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省國土資源廳、省糧食局、省電力公司等負責)
(二十)優化金融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要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和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支持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財政性資金注入等多渠道籌措的糧食收購共同擔?;?,財政性資金比例不低于30%。建立健全糧油產業融資擔保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上市融資或在新三板掛牌,以及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和并購重組等。引導糧食企業合理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管理價格風險。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為糧食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險服務。(省農發行、省糧食局、江蘇銀監局、省財政廳等負責)
(二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推進本地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劃或方案,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加大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實績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要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大力開展糧食產業扶貧。糧食部門要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農業部門要加強優質糧食品種的種植推廣,支持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申報評定。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并發揮好糧食等相關行業協會商會在標準、信息、人才、機制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扶貧辦等負責)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