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
黑發〔2017〕5號 2017年3月16日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解決制約我省城市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開創我省城市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城市發展規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塑造城市風貌特色,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創新城市管理服務,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走出一條龍江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二)總體目標。優化城鄉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城市治理,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競爭力,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北方現代化城市。
(三)基本原則。按照《若干意見》“依法治理與文明共建相結合、規劃先行與建管并重相結合、改革創新與傳承保護相結合、統籌布局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完善功能與宜居宜業相結合、集約高效與安全便利相結合”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堅持綠色低碳、智能高效,堅持突出特色、持續發展。
二、強化城市規劃工作
(四)優化城鎮體系布局。結合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綜合考慮不同城市規模等級、空間布局、職能分工、產業發展等因素,進一步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完善城鎮空間布局。積極培育城市群,貫徹哈長城市群規劃,建設“哈、牡、雞、七、雙、佳”東環城市群以及“哈、大、齊、北、綏”西環城市群,加大哈爾濱新區建設力度,加快形成以哈爾濱市為中心的“三群一區”城市群架構。積極發展哈爾濱都市圈,大力推動周邊市、縣與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高度融合。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強化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的空間聯系,逐步將北安市、方正縣、通河縣、尚志市、富錦市、建三江管理局等培育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提高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增強城市輻射能力。
(五)依法制定城市規劃。尊重城市發展規律,轉變城市發展理念,依法科學制定城市規劃。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原則,深化完善規劃編制程序和決策機制,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落實涉及保障民生和城市安全、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和諧宜居等方面的規劃內容,進一步突出規劃強制性內容,強調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保護,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清晰界定城市生態紅線和耕地保護紅線,強化水源地和水系、基本農田、歷史建筑、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管理。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城市要盡快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明確“三區四線”范圍,優化城鎮布局,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促進城市轉型發展。制定城市總體規劃,要充分體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等規劃理念;制定各類園區、開發區、城市新區規劃,必須符合城市、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和規劃布局,必須堅持集約節約原則,切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和產出效率。改革完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提高政府對城市空間的管控能力。同江市和哈爾濱市阿城區要積極推行“多規合一”,形成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和模式。加快推進市、縣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推進“兩圖合一”。建立規劃編制協調機制及部門聯審機制,結合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在有條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規劃管理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合一??偨Y城市規劃設計的經驗和教訓,推廣好的做法,借鑒好的設計,減少和防止規劃失誤。合理確定招標價格,充分運用規劃方案咨詢、征集比選等辦法,提高規劃編制質量。規范規劃編制市場,建立完善規劃編制單位及規劃師的誠信評價體系,嚴格查處規劃編制單位和規劃師的違法違規行為。
(六)嚴格依法執行規劃。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黑龍江省城鄉規劃條例》,強化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堅決制止未經法定程序修改規劃,提高規劃權威性。逐步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做好規劃評估,落實城市總體規劃評估和報告制度,推進城鄉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完善上下部門聯動、專家公眾互動的監督機制,嚴肅查處違法審批和違法建設行為。健全完善地方城市規劃法規體系,研究制定有關項目規劃許可、城市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等配套制度,規范規劃編制和“一書兩證”核發等行政許可行為。建立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逐步實現規劃督察全覆蓋??h級以上政府要全部實施城鄉規劃委員會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開展查處違法違規建設行動,堅持疏堵結合、拆改結合、拆控并舉的原則,制定治違工作方案,界定治理范疇、責任主體和工作制度,明確部門分工和工作任務,細化違法建設認定標準,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建成區違法建設清查和處理工作,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
三、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七)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各地要依法開展總體城市設計、片區(或地段)城市設計、專項城市設計,構建層次分明的城市設計體系。將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管理的重要依據,在規劃編制、許可、實施和監督各環節體現城市設計要求,把空間關系、高度、體量、色彩、風格等城市設計內容納入規劃條件。加大城市設計實施力度,打造景觀視廊和城市天際線,加快城市中心區有機更新,以城市設計推進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加快出臺省級城市設計技術導則和管理規定,建立健全地方城市設計相關法規和管理制度。加快培育城市設計技術人才和管理隊伍,有條件的省內高校要加快培養城市設計人才。
(八)加強建筑設計管理。堅持“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以人為本,突出使用功能,為人們提供便于利用的建筑空間;要節約資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建筑的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倡導綠色建筑設計,創造生態環保、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作品;結合我省寒地特點,創造體現地域特征、文化傳承和時代風貌的建筑風格。各級規劃和建設管理部門要抓緊建立符合建筑工程特點的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招投標決策機制,根據工程項目實際情況采用設計方案招標或設計單位招標。全面開放我省設計市場,為省內外建筑設計單位提供同臺充分競爭的機會。加強建筑設計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建筑師整體設計技術水平和審美創新能力,鼓勵建筑師在工程實踐中融合傳統文化和國外先進設計思想,營造有利于設計大師成長的創作環境。依托我省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定期開展建筑沙龍等評論活動,促進建筑設計理念發展和更新。
(九)保護歷史文化風貌。挖掘我省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稟賦和地域、民族特點,塑造寒地城市特色風貌。深入貫徹《黑龍江省歷史文化建筑保護條例》,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審批工作;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完善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和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政策措施。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積極參與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申報工作,開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的評選和申報工作。圍繞“盤活資源、完善功能、提升質量、促進增長”的思路,全面開展城市修補行動,打好拆除違法建筑、整治廣告牌匾、改造城市綠地、協調城市色彩、實現夜景亮化、改造城市天際線和街道立面等“六大戰役”。各地要抓緊編制和完善老城區、傳統工業區、歷史文化街區等區域風貌和建筑設計控制導則,大力推廣用地功能混合,保護城市傳統格局和建設風貌。合理維修、加固、利用老舊建筑,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有序實施舊城更新。哈爾濱等城市要嚴格控制中心城區改造開發建設強度,本著“增加城市綠地,增加城市公共空間,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設容積率”的原則,逐步疏解老城區人口,改善人居環境。各市、縣政府要在2017年年底前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報重要地塊名錄,經審議通過后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社會公布。
四、提升工程建設水平
(十)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完善工程質量管理制度,落實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圖審查和工程質量檢測機構等七方主體質量責任,充分運用工程質量約談、誠信記錄管理和行政處罰等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行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開展監督執法檢查,加大質量投訴處理力度,提高投訴處理結案率。強化政府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質量監管,特別要強化對工程監理的監管,對地基基礎、主體結構的關鍵部位和關鍵工序的施工階段實行全過程無間斷旁站監理。充分發揮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的作用,提升質監隊伍素質和能力。落實質監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的有關規定,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的工作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逐步轉變工程建設組織形式,推進工程項目勞務用工整建制,逐步解決零散用工問題。深化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在政府投資項目上穩步推廣工程總承包制。全面應用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平臺,加強建筑市場和施工現場“兩場”聯動。嚴肅查處轉包、掛靠、違法分包等行為,實現監管全覆蓋。實行施工企業銀行保函和工程質量責任保險制度,緩解企業資金壓力,逐步建立事前風險防范、事中風險管理和事后風險補償機制。
(十一)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強化重大項目施工方案審查,重大項目的施工方案聘請專家審查把關,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創建施工現場標準化工地,加強施工現場環境保護,嚴禁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重點強化對工地圍擋、施工揚塵、殘土外運、商混遺散、施工噪音等管理。有條件的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綜合體、城市基礎設施等建設,要爭創國家優質工程,塑造城市建設文化。各級政府要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妥善處置城市“爛尾”工程,樹立城市建設良好形象。
(十二)加強建筑安全監管。進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制定出臺我省住建系統安全責任體系建設意見,全面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將安全監管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強工程安全設計,嚴格做好建筑工程,特別是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施工圖審查工作,把好勘察設計質量關。推進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建立施工企業和從業人員不良行為記錄和黑名單制度。強化安全監管執法力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研究制定安全檢查項目清單和工作流程,加快推進安全管理程序化、標準化、規范化。利用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建立完善既有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綜合監管機制。實施工程生命周期風險管理,重點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橋梁、建筑幕墻、斜坡(高切坡)、隧道(地鐵)、地下管線(廊)、地下停車場、停車樓等工程運行使用的安全監管,做好質量安全鑒定和抗震加固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安全預警及應急控制機制。加強對既有建筑改擴建、裝飾裝修、工程加固項目的質量安全監管,市、縣政府要建立健全房屋安全管理制度,嚴厲查處拆改樓房承重結構和在樓房室內開挖地下室等危害公共安全的違法行為。建立老樓危樓、老橋危橋、塌空道路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機制,建立危房、危橋檔案和危房、橋梁、危險道路安全信息動態管理系統,加大維護、拆除等整治力度,不斷強化日常監管,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嚴防發生垮塌等重大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十三)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出臺《黑龍江省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工程建設的指導意見》【參見:黑政辦規〔2017〕66號《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我省裝配式建筑設計驗收規范,完善裝配式建筑相關地方標準。選擇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企業集團建立裝配式建筑研發基地,形成企業自主研發、自我開發、自我營銷推廣的建設體系。建立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土地、規劃、標準、稅費、貸款、獎勵等方面的問題。各地要研究制定政府補貼、貸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導建設單位在開發項目中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將哈爾濱、肇東等城市列為試點城市,并在政府投資項目中優先安排。在有條件的市(地)推廣1—2個裝配式建筑試點項目。力爭到202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0%。
(十四)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各地要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開展建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強重點項目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為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質量提升提供技術支持。各科研院所及高校要加強重點成果的轉化應用,各級政府要通過完善推廣機制、建立產業園區、實施試點示范、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促進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綠色施工、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應用等節能環保類技術,以及3D打印建筑、BIM技術、大數據、虛擬仿真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各施工企業及科研院所要加強工程結構體系可靠性、耐久性及質量控制研究,促進傳統施工工藝升級,提升工程建設技術水平。
五、推進節能城市建設
(十五)推廣建筑節能技術。進一步提高新建建筑節能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設計標準,力爭到2020年,建筑能效在原有標準基礎上再提高10%。哈爾濱、大慶等有條件的城市要率先執行更高建筑節能標準,開展超低能耗建筑工程試點工作。全力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實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各級政府要制定綠色建筑發展優惠政策,政府投資的建筑、哈爾濱市、大慶市本級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應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按照一星級或以上綠色建筑進行規劃、設計和建造。各地要嚴格按照國家和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保障性住房技術導則(試行)》等相關要求,加強規劃審批管理和施工圖審查,力爭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20%。建立綠色建材評價標識制度,開展綠色建材評價工作。各地應因地制宜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林甸、望奎等地熱資源豐富地區,以及大慶市、雞西市等工業余熱資源豐富地區要充分發揮優勢,提升應用比例。探索我省分布式能源建筑應用,有條件的地區要綜合利用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建筑供暖,促進能源應用多元化。
(十六)實施城市節能工程。進一步制定完善供熱采暖系統節能技術規范,制定供熱行業服務質量標準,開展服務質量監督評估。各地要編制完善供熱專項規劃,全面推進區域熱電聯產、區域鍋爐房等集中供熱熱源和管網建設,提高集中供熱普及率。積極推進城市集中供熱老舊管網改造,加快建設城市供熱運行監管信息平臺,加強對城市集中供熱系統的技術改造和運行管理。推進公企、學校等公共建筑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新建住宅必須按照供熱分戶計量設計,結合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逐步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的供熱分戶計量改造。抓好政府辦公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試點,全面推進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工程。推廣運用綠色、節能、高效的城市照明系統,強化城市照明自動化管理,鼓勵采取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推動開發企業實施新建商品住宅全裝修銷售方式,提高新建商品住宅全裝修市場供給比例。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
(十七)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構建以政府為主保障困難群體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場為主滿足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茖W把握住房建設規模和節奏,將在城鎮穩定就業并已取得居住證的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等非戶籍人口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通過發放租賃補貼等方式實施保障。大力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逐步實現購租并舉。深入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做好老舊住宅小區摸底調查和城鎮危房鑒定,區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和危房改造,抓好醫療、養老、教育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做好征收補償工作,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按時完成各年度棚戶區改造任務目標。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的城鎮棚戶區改造;到2017年年底前,四煤城全面完成現有采煤沉陷區棚改任務。完善土地、財政和金融政策,落實好相關稅收政策。多渠道籌措改造建設資金,爭取國家更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構建多元化的棚改實施主體,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積極推動政府購買棚改服務,發揮開發性金融支持作用。大力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努力提高安置效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管理有關規定,因地制宜確定住房保障標準,加強對住房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及時調整租賃補貼資金標準。適時總結經驗,樹立典型,表彰先進。
(十八)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各地要抓緊制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全省設市城市要盡快編制完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規劃,并制定五年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偨Y管廊試點城市哈爾濱市建設經驗,發揮其在全省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必須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地鐵建設、河道治理、道路整治、舊城更新、棚戶區改造等,逐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符合有關規定的各類管線必須全部入廊,在建有管廊的區域不得批建新建管線的規劃用地和空間。結合寒地地域特征,加快制定出臺我省地下綜合管廊技術導則。各地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立管廊有償使用的收費機制和辦法。到2020年年底前,完成縣級以上城市地下供熱、供水、供氣等老舊管網改造;到2025年年底前,全省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
(十九)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按照“街區制”模式,推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規劃建設,不斷完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增強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各城市要加強建成區現有道路和停車設施的普查工作,加快建設改造城市道路和停車設施體系。大中城市要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和停車設施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優化城市路網結構,逐步打通斷頭路、丁字路、卡脖路,重點推動城市支路系統建設和靜態交通設施建設,增強城市交通微循環能力。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達到15%。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區域中心城市要重點加強快速路、主次干路與高速公路、機場、高鐵、軌道交通車站銜接,并與支路有效搭配,共同組成城市內外快捷交通網絡。道路交通擁堵現象嚴重的大城市,要在2020年年底前運用城市主次干路立體交叉、交叉道路平面交通渠化、新建路網、優化交通組織和智能指揮系統等辦法,保證交通高峰時段城市主次干路通行速度不低于30公里/小時。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城市要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城市主干路交通綠波信號控制系統建設,并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建設,其他城市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推進。加快編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全面推進城市慢行系統建設,完善行人過街設施、建筑連廊、自行車停車設施、道路綠化、照明設施等建設。各地在新區建設和舊區改造中,必須按照強制性標準配置停車泊位和停車設施,并按規范設置充電樁。放寬停車設施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單位停車場錯時對外開放,提高停車設施利用效率,逐步緩解停車難問題。提倡商戶等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錯時上下班,逐步緩解交通高峰時段道路擁堵問題。
(二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各城市要將“公交優先”發展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城市要逐步建立以大運量快速交通為骨干,以公共交通為主體,以出租汽車等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到2020年,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40%以上,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以上,中小城市達到20%以上。大中城市要擴大公共交通專用道的覆蓋范圍,加快實施公交專用道信號優先。實現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全覆蓋。各級政府要將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資金納入公共財政體系,加強道路和軌道交通、綜合換乘樞紐、場站等設施建設。拓展多元化投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以合資、合作或委托經營等方式參與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和運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改進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方式,提高公共交通運輸企業服務質量。
(二十一)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堅持共享發展理念,適應社會需求和人口結構變化,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和配建指標體系。在傳統的“千人指標”“服務半徑”等基礎上,根據不同居住社區、人群的需求差異,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市民生活的便利性。結合“街區制”建設要求,從人群需求、社會公平、服務高效等方面,在城區范圍內實現布局合理、方便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鼓勵各地根據本地實際,組織編制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體育、商業、社區、養老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加強社區建設,新建小區要按規范設置社區服務中心,強化社區信息化建設,提升社區為民服務效能。加大城市文化體育設施和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推進智能化、無障礙老年宜居社區建設,逐步實施老城區公建、住宅等適老化項目改造工作。合理規劃建設廣場、公園、步行道等公共活動空間,清理騰退違規占用的公共空間。強化綠地服務功能,對違規占用綠地行為予以堅決取締。城市公園原則上要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強對城市公園配套服務項目經營活動的實施和管理,進一步提高城市公園服務質量。
(二十二)切實保障城市安全。設市城市要在城市總體規劃框架下,深入編制城市綜合防災減災專項規劃。嚴格落實避難場所、疏散通道、災害阻隔帶等防災設施的規劃要求。建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質量監管、安全使用監管、應急管理等機制,進一步加強對城市地下空間建設和使用的跟蹤監測和監督檢查,特別要及時排查和消除城市道路下的地下人防工程質量安全隱患。進一步優化市政基礎設施地下管網布局,加快推進對超過使用年限或存在事故隱患的供水、供熱、供氣等地下管網改造,保持城市生命線系統暢通。進一步加快城市抗震、防洪、排澇、氣象、消防等綜合防災體系和應急設施建設,加強雪天和極端天氣下的交通應急管理,建立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各行業應急救援隊伍,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各地要加快備用水源地建設;劃定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源水質預警檢測,有條件的城市要實施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確保水源水質。
七、營造城市宜居環境
(二十三)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地要按照“大雨不內澇、小雨不積水、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要求,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省設市城市要在2017年年底前編制完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以及三年項目滾動規劃及年度建設計劃,分階段有序組織實施。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把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水環境質量作為剛性控制指標,并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確定開發地塊雨水蓄積控制指標。統籌實施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系統、建筑小區系統“四大系統”建設。各地要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城市藍線、綠線管控制度,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切實保護好河流、湖泊、濕地、綠地等生態空間。重視濱水綠廊建設,強化水體和岸坡生態化處理。加強河道整治,通過雨污分流、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和補水活水等措施改善河道水質,增強調蓄和行泄能力。因地制宜建設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提升公園綠地滯蓄、凈化雨水的能力,不斷提高城市雨水蓄積和滲透比例。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廣場、停車場的設計和施工中,推廣使用透水技術,采用可透水材料、可下滲結構等,切實增加透水性。城市廣場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下沉式結構或配套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最大程度減緩雨水徑流。按照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要求,有計劃地對既有道路、廣場實施海綿化改造。各地新建住宅小區和大型公共項目要按照低影響開發要求進行建設,并規劃建設雨水系統,推廣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到2020年,各市、縣城鎮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鎮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
(二十四)保護與恢復城市自然生態。各地要抓緊開展城市生態資源調查,建立城市生態控制線管理制度。設市城市和有條件的縣要編制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建立動態監管系統,落實生態管控指標和具體要求。要推動開展城市生態修復行動,實施山、河兩大修復工程,制定修復計劃,加快恢復建成區水系、岸線、山體、自然風貌。加大對廢棄地土壤改良、修復和生態復綠及再利用力度,因地制宜開展城市水體修復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優化城市綠地系統,增加城市綠地等生態空間,推進綠道綠廊建設,加快完善城鄉氧源綠地和城市通風廊道建設。保護古樹名木資源,擴大本地樹種培育規模,原則上禁止大樹進城,減少異地樹種引進,開展立體綠化推廣應用。結合新區、園區、小區建設和老舊城區改造,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和公園建設改造,提高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到2020年,各市、縣全部達到省級園林城市綠化建設標準。進一步加強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
(二十五)推進污水大氣治理。積極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同步建設,按照“管網優先、廠網配套”的原則,重點建設和完善污水配套管網,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和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有計劃地進行改造,到2020年年底,達到國家污水排放標準和再生利用要求。對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進行重點整治,推進合流制排水系統雨污分流改造,將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納入“十三五”“三供兩治”近期建設規劃。到2020年,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哈爾濱市要于2017年年底前率先實現。加大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的實施力度,加快城鎮排水省級檢測系統和監測網的建設,建立完善排水監管體系。各城市要因地制宜編制黑臭水體整治計劃,并采取有效措施整治消除黑臭水體。哈爾濱市在2017年年底前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的黑臭水體,其他市(地)要在2020年年底前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得到消除。有條件的地區要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到2017年,雞西、七臺河、雙鴨山、鶴崗四個煤炭經濟轉型城市再生水利用設施要開工建設;到2020年,大部分地級(含)以上城市具備污水再生水處理能力。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鋼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等項目,不得批準其新增取水許可。鼓勵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安裝建筑中水設施。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利用。
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各地要嚴格實施城市規劃,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城市和區域空間格局。加強全省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環境監測,進一步提高城市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加快調整和優化城市能源結構,嚴格落實燃煤消費總量控制要求和煤質種類結構控制方案,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優化運行管理,到2017年年底前,基本淘汰地級(含)以上城市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加強街區裸露地面的硬化、綠化建設,加強建筑工地和建筑殘土運輸及道路廣場清掃管理,控制城市揚塵污染。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嚴格控制秸稈焚燒。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環保搬遷,到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地)城區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改造。
(二十六)加強垃圾綜合治理。切實加強垃圾產生、收運、處理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突出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重點工作環節,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到2017年年底,全省市、縣全部建成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加快設市城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餐廚垃圾處理示范項目建設,逐步提高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水平。在全省范圍內系統規范有序地推進存量生活垃圾治理,有效解決垃圾圍城問題。開展地級城市廢舊商品回收、生物處理、綜合利用、垃圾終端分類處理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逐步實現一般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到2020年,力爭將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加強對中小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的研究和試點示范,以資源化處理帶動無害化處理,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和服務設施逐步向中小城鎮、鄉村延伸。加大商品過度包裝治理力度,減少包裝廢棄物產生。鼓勵餐具集中清洗消毒。加強對賓館、飯店等服務性行業的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推行“凈菜進城”“凈菜上市”,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量。健全再生資源回收網絡,方便居民交售廢紙、廢塑料、廢金屬等再生資源。各地要在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完善居民住宅區干濕垃圾收集和清運設施配套建設,引導居民對家庭生活垃圾實施干濕分類,推廣餐余垃圾家庭粉碎處理。
八、創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七)推進依法治理城市。貫徹依法治國方針,推進各級政府和部門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發揮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作用,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我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需要,統籌開展城市管理、城市規劃、市政基礎設施管理、建筑管理、住房公積金等方面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立改廢釋工作。住建、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要全面開放規劃、勘察、設計、建筑業安裝市場,完善招投標機制,鼓勵國內外相關企業同臺合理競爭。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完善重大行政決策、自由裁量、案件移送等制度。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嚴厲懲處規劃、建設、管理違法行為,強化法律責任追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保障城市運行秩序。建立市民行為規范,增強市民法治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十八)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整合相關職能和機構,推進綜合執法。明確省級主管部門,確定城市管理范圍、權力清單和責任主體,其具體職責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職責調整而作相應調整。推進市、縣兩級政府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園林綠化、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等城市管理相關職能,實現管理執法機構綜合設置。優化執法力量配置,推動執法重心下移和執法事項屬地化管理,在設區的市推行市或區一級執法。完善城市管理執法制度機制,規范執法行為,加強隊伍建設,完善保障機制。到2017年年底,市、縣政府完成城市管理領域的機構綜合設置和管理職能的整合,住房城鄉建設領域行政處罰權的集中行使,執法制式服裝和標識統一,以及科級以上干部崗位培訓考試和持證上崗工作,并整合形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到2020年年底,全省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地方法規、政府規章和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執法體制基本理順,機構和隊伍建設明顯加強,保障機制初步完善,服務便民高效。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一批城市建成智慧城市,進一步提高城市運行效率?,F代城市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二十九)完善城市治理機制。落實市、區、街道、社會的管理服務責任,健全城市基層治理機制。發揮社區作用,加強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增強社區自治功能,培育社區社會組織,促進居民自治管理。增強社區服務功能,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和形式,健全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培育服務市場、提高服務質量。全面完善社會化服務管理機制。指導和協調開展社區社會化服務管理各項活動,明確工作職責,規范日常服務管理秩序,制定工作職責、辦事程序、服務要求和考核辦法,加快社會化服務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管理軌道。
(三十)拓寬建設資金渠道。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謀劃與橫向整合,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投融資體制,探索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基金、資產債券化等投融資模式,研究推進PPP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深化與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合作,鼓勵社會資本采取特許經營、購買服務和股權投入等方式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解決城市建設社會資本投入等問題。
(三十一)推進城市智慧管理。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積極運用“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平臺,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水平。全省要推進城市寬帶和移動通信網絡等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安全保障。要參照國家有關規范制定切合我省實際的城市管理數據和系統標準,出臺相應管理辦法。各市、縣要編制包括市政設施管理、地上地下公共空間秩序管理、違法建設治理、環境保護管理、交通管理、人防管理、應急管理等內容的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整合建設方案,優先安排城市供水、供熱、燃氣、生活垃圾、污水處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數字化城市管理指揮監督系統的建設。到2017年年底前,所有市、縣都要完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的整合建設工作,已經建成運行的,要加快數字化城管向智慧化城管升級,推動構建普惠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積極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
加強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指導服務,各試點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創建進度,大力推進哈爾濱市以智慧城管綜合平臺項目為重點、牡丹江市以智慧交通項目為重點、肇東市以智慧農業項目為重點、哈爾濱市香坊區以政務云中心和智慧供暖等項目為重點的智慧城市試點建設。
(三十二)提高市民文明素質。以加強和改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推動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實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六進”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文明新風培育活動、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評選表彰活動、志愿服務落地行動,深化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創建活動,促進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社會風尚,提高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意識和能力。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從青少年抓起,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將良好校風、優良家風和社會新風有機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為規范,增強市民法治意識。
九、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三十三)加強組織協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領導力度,定期研究解決城市發展建設的重大問題。要成立由規劃、建設、城管、執法、國土資源、財政、交通運輸、民政、公安、環保、文化、體育、工信、市場監督等部門組成的本級政府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部門工作協調與聯動。省委組織部要會同省住建廳,定期組織各市(地)黨委和政府(行署)領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培訓班。市(地)黨委組織部門要會同當地規劃、住建部門,定期對本地區負責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領導干部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城市領導規劃建設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十四)落實工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直接負責、相關部門落實配合的工作格局。抓緊研究確定本地城市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點難點問題,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目標和工作方案,明確總體要求、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建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監督考核制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通報考核結果,并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規劃實施的相關內容納入離任審計范圍。
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本《實施意見》,明確本級政府部門責任分工和時間要求,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同時要將貫徹落實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省委、省政府要對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情況適時開展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