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辦公廳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
魯辦發〔2014〕55號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實施國家及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就推進我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以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為重點,充分調動校長、教師、學生積極性,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省。
2.基本原則。
——育人為本。堅持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教育規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克服應試教育傾向,解決好學習為什么、教學為什么、辦學為什么的問題。
——整體推進。堅持系統設計,準確把握各項改革耦合性和關聯性,科學安排,精心組織,相互銜接,統籌兼顧,爭取發揮最大綜合效益。
——重點突破。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攻堅克難,務求實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領域熱點難點問題。
——創新發展。堅持尊重基層首創,鼓勵和支持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充分激發基層的改革主動性和創造力。
——市域統籌。堅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中教育特色發展,在落實以縣為主管理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市級政府對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系統設計和整體推進,加大在重點改革、重大政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力度,協調社會各方力量推進改革。
3.目標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新型關系,基本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現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推進學校管理向教育家辦學轉變,考試招生向多次機會、等級表達、綜合評價、多元錄取轉變,教學方式向以學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轉變,評價標準向育人導向、多維綜合轉變,監督機制向社會參與、主體多元轉變。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縣域、城鄉、學校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生課業負擔明顯減輕,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4.實施德育綜合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能力,構建梯次推進、系統銜接、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課程體系。將德育目標融入各學科課程,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實現全科育人。深入開展法治教育,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完善中小學全員育人導師制、班教導會制度和教書育人“一崗雙責”制度,全面推進中小學校學生指導中心建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高中生的職業體驗教育,形成引導、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長效機制。加強學校文化和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挖掘市域紅色文化和區域性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通過生活德育、品行養成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加強社區教育,普及家長學校,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聯合育人機制。(省教育廳負責)
5.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課程。支持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和特色課程,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序銜接。落實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課時,建立校內外結合的實踐課程體系,形成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有效銜接、學科學習與實踐學習有機結合的學生培養機制。尊重學生的課程選擇權,支持義務教育學校設立自主選課學習日,豐富高中選修課,擴大選修學分在高中畢業學分中的比重,實施特色高中建設計劃、高等學校和普通高中聯合育人計劃,拓展學生學習空間,促進其自主個性化發展。(省教育廳負責)
6.創新教學方法。尊重教學規律,研究制定全省中小學教學基本規范,明確教學基本常規,引導中小學科學有效實施教學活動。尊重學科特點,深入研究德育、科學、體育、藝術等不同課程領域的不同特點,探索符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方法。尊重學生差異,堅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課堂學習任務和課外作業。在高中全面推行選課走班教學。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過程,促進自主學習,推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改革實驗教學,強化綜合實踐。開展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和學習方式變革試驗。探索超常兒童少年識別培養機制,開展相關試點工作。(省教育廳負責)
7.加強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以培養學生健康意識、健身興趣、健身能力和健身習慣為目標改革中小學體育教學。注重學生身心特點,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年級間、學段間課程內容、運動項目相互銜接,同類興趣相對聚集,因地制宜,因校而異,探索不同學段分層教學、同一學段多樣選擇的體育教學模式。積極開展以校為主、形式多樣、具有普及性的學生聯賽活動。加強學生衛生與健康教育,普及營養、疾病防治知識,完善學校健康教育課程和疾病防控機制,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與健康習慣。實施藝術教育普及計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和人文素養。爭取到2017年,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衛生保健室配備和體育、藝術器材達到規定標準,并配足配齊中小學體育、藝術專任教師和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試行并逐步推廣體育、藝術等課程彈性課時制度,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優化課程資源,探索長短課時。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1”文體工程,讓每個學生掌握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建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和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制度。建設全省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平臺,為每位學生建立體質健康電子檔案。建立省市兩級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將檢測結果納入地方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并向社會公告。(省教育廳負責)
三、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8.完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辦法。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科目,實行多次考試,考試結果以若干等級或及格、不及格方式呈現。各市自行選擇部分科目,為學生提供不少于兩次考試機會。(省教育廳負責)
9.調整學業水平考試內容??茖W設計命題內容,增強考試內容的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將藝術、體育和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的實驗操作技能納入考試內容,2016年在全省推開。(省教育廳負責)
10.健全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綜合素質評價以學生品德養成、身心健康、學習能力等為主要內容,堅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樣、素質導向、程序科學原則,確保過程公開透明、內容真實準確、結果公平公正。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普通高中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建立規范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省教育廳負責)
11.改革高中招生錄取方式。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招生、社會參與監督的招生錄取機制。實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錄取模式。擴大學校招生自主權,由學校根據自身辦學需要和辦學特色制定錄取方案,實行綜合錄取、特長錄取和推薦錄取等多種方式。完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按比例分配到初中的辦法。招生政策、程序、結果等信息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省教育廳負責)
12.建立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工作平臺。建立職普統一、學生自主報考、學校自主錄取、服務高中階段學校的考試招生錄取機制,2015年建立高中階段學校(含技工學校)統一的招生錄取工作平臺。保持普通高中學生和中職學生招生數量大致相當。(省教育廳負責)
13.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茖W劃設學區,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區制度,公辦學校嚴格按學區招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工作。市域統籌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招生政策。(省教育廳負責)
四、完善教育評價制度
14.建立區域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制度。建立包括學生學業水平、學生學習動力、學生課業負擔、班額標準化、師生關系、教師教學方式、校長課程領導力、家長滿意度等指標的評價體系,對縣域教育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為中小學校改進教育教學行為、提升辦學質量提供科學指導,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從2015年起,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學生課業負擔監測等結果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省教育廳負責)
15.改革學校校長評價制度。建立“底線管理+特色發展”的中小學辦學評價體系,把黨的建設、規范辦學、安全穩定、民主管理、廉政建設等納入底線管理指標,把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開設開發、文化特色建設、改革創新等作為特色發展指標,鼓勵學校在規范辦學的基礎上自主發展。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多元特色辦學評價制度,引導和促進普通高中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省教育廳負責)
16.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基本標準,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到2016年,構建起多元開放、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基本建立學校、學生、教師和社會等多方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學校根據聘用合同規定的崗位職責任務,全面考核教師的師德表現和工作績效。將教師考核評價結果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評優選先、職務(職稱)評聘、績效工資發放的重要依據。嚴禁單純用升學率和考試成績評價教師。(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17.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第三方對學校辦學水平、校長辦學業績、學生體質和課業負擔等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建立學生、家長評價學校和群眾滿意度調查制度。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學校等發展專業評價機構。(省教育廳、民政廳負責)
五、分步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
18.試點取消學校和校長行政級別。在原有青島、濰坊兩市試點的基礎上,今年新增煙臺、威海、菏澤開展試點。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取消中小學學校和校長行政級別,實行校長職級制管理。建立完善以職級制為核心的校長管理體制,合理確定校長職級序列。校長職級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每級設若干檔次。積極探索與校長職級制相適應,符合事業單位改革方向和學校管理規律,涵蓋副校長等其他管理人員的中小學職級管理辦法。(省編辦、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19.在試點地區建立健全校長選聘機制。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建立地方黨委管理,組織部門牽頭、教育部門參與組織實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辦學規律,體現職業化、專業化建設方向的校長選聘機制。堅持教育家辦學原則,實行校長任職資格制度,按照政治要求、職業素養和專業標準確定校長任職資格?,F任校長保留原有行政級別,納入檔案管理。根據辦學業績、專業水平、教師認可、同行評價等確定校長職級。校長聘期內進行學年度考核和屆滿考核。建立校長后備人才制度,通過現職優秀副校級干部過渡、優秀中層干部公開選拔等方式,將具備校長資格的后備人才納入校長后備人才庫管理。(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20.試點建立校長任期交流制度。校長一屆任期3—5年,在同一所學校任職原則上不超過兩屆任期。特別優秀的特級校長,經批準后可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延長退休年齡。按照有關文件規定,符合黨政干部任職條件的校長可交流到其他部門單位任職,符合校長崗位要求的其他部門干部可交流到學校任職。(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21.試點建立校長職級薪酬制度。根據校長職級確定績效工資標準,績效工資包括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全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A性績效工資一般不低于績效工資總額的50%,按月發放;獎勵性績效工資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校長工作績效考核結果發放。(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負責)
22.擴大中小學辦學自主權。進一步簡政放權,削減和規范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鼓勵學校創新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完善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落實中小學校長負責制,賦予校長在副校長提名、中層干部聘任、教師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權。擴大學校在教師職稱評聘、評先樹優等方面的評價權,在績效工資、優秀教師激勵等方面的分配權,在內部機構設置、課程開發、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的管理權。(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23.加強學校黨建工作。學校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監督保障。校長為黨員的,原則上擔任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不是黨員的,應配備專職書記。學校規模較大、黨員人數較多的,可配備專職副書記,并健全黨群工作機構。(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負責)
24.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校務委員會制度、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家長委員會制度,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對分離、相互制約的運行機制。學校財務預決算以及教師考核、職務(職稱)評聘、績效工資分配、評先選優辦法等重要事項,由教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實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負責)
六、優化教師管理和培養培訓
25.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h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職能分工,依法履行對中小學教師的公開招聘、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職能。學校依法與教師簽訂聘用合同,負責教師的使用和日常管理。完善教師補充和動態調整機制,保證專任教師“退補相當”。各地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財力狀況、物價消費水平、所在地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水平、公務員規范化后的津貼補貼因素等,合理確定學??冃ЧべY總量。按照“多勞多得、優教優酬”原則,改進完善教師評價考核標準和績效工資分配辦法。提高績效工資中的班主任津貼,由各市根據經濟發展自主確定標準。適當增加中小學高級職稱崗位,調整完善中小學崗位結構比例。按照崗位數量和評審條件評審教師職稱,不設定職稱評審淘汰率。(省教育廳、省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26.健全向農村中小學傾斜的教師管理機制。在教師編制核定、崗位設置、職稱晉升、聘用考核、評先選優、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學校傾斜。各地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向農村學校適當傾斜,提高農村教師薪酬待遇,農村學校在學校內部績效工資分配中,對名校長、名教師和長期在農村工作的教師傾斜。落實教師機動編制政策,以縣為單位核定機動編制,并確保用于農村急需學科教師。完善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建設農村教師周轉房或教師公寓,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對口支援、鄉鎮中心校教師走教等教師交流輪崗途徑和辦法。(省教育廳、省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27.創新教師培養培訓制度。依托高水平大學和師范院校,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設教師教育基地??h域內整合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研究、電化教育等資源,建立縣級教師培訓基地。完善師范生招生制度,實行師范生提前批次錄取,擴大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加強農村教師培訓,加強名師名校長隊伍建設。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管理制度,將修滿規定學分作為教師資格注冊和職稱評聘的基本條件。(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編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負責)
七、創新社會力量辦學體制
28.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支持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中小學校。探索發展國有民辦、民辦公助、混合股份等辦學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和公辦學校建立學校聯盟,支持名校辦分校、優質學校托管薄弱學校。(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工商局負責)
29.明晰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和所有者權益。探索建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對民辦學校各類投資、捐資、辦學積累等形成的土地、房屋、設備等資產,產權屬于學校。出資人將土地、房屋、設備等過戶到學校名下并用于教育教學,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免征營業稅等稅費。對非營利性學校,凡“捐資舉辦的學校”,所有凈資產歸社會所有,終止辦學后,由學校審批部門的同級政府收作國有,繼續用于教育事業;其余非營利性學校,出資者擁有實際出資額(含學校存續期間追加投資額)的財產所有權,出資人產(股)權份額可以轉讓,學校存續期間不得抽回資金。營利性民辦學校,學校所有者權益歸投資者所有。(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工商局負責)
30.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健全政府補貼、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受同等的土地、稅收及其他優惠政策。落實教育稅費減免政策,企業和個人捐資助學資金按規定在所得稅前扣除。非營利性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規定提取其他有關費用后,在辦學有結余的前提下,經學校決策機構決定并報教育、財政、民政部門核準,出資人可取得合理回報。擴大民辦學校收費自主權。(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物價局負責)
31.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待遇。民辦學校教師在職稱評聘、進修培訓、評先選優、課題申請、國際交流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可開展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待遇試點工作。民辦學校教師如果被聘為公辦學校在編教師,其在民辦學校期間的教齡連續計算。教育行政部門應有計劃地組織公辦教師到民辦學校支教,支教人員工資福利由財政負擔。(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負責)
八、構建社會參與監督體制
32.暢通社會參與監督渠道。建立重大決策咨詢制度,政府制定和實施重要教育政策時,要聽取學校、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意見,組織專家進行論證評估。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項要依法及時向社會公開,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建立社區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家長和教師代表等參與評議學校工作機制,監督學校辦學行為。成立教育惠民服務機構,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和匯集渠道,即時受理群眾咨詢投訴,提供教育服務。(省教育廳負責)
33.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市、縣(市、區)政府建立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委員會,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推行督學責任區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健全督導檢查結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教育投入、教師隊伍建設、辦學條件改善、素質教育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等督導結果向社會公布。(省教育廳負責)
九、保障措施
34.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方案,細化政策措施。建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工作協調機制,教育行政部門明確相關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明確責任,密切配合,形成推進合力。同時,要轉變職能,下放權力,加強對下級部門的指導和監督。設立省級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鼓勵先行先試,創造經驗,發揮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對地方教育綜合考核評價制度,對市、縣教育綜合改革和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經費保障等工作實施年度考核。推動各縣(市、區)建立義務教育學區制度,推行九年一貫、多校協同、資源整合等學區管理模式,促進學區內學校之間校長教師均衡配置和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共享。2015年3月底前,各市完成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報省政府備案。(省政府辦公廳負責)
35.健全財政保障機制。進一步明確省、市、縣教育事權和支出責任,健全教育經費分擔和成本補償機制。根據經濟發展和辦學成本,建立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定期調整機制,并確保落實到位。2014年底前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2015年全部達到基本辦學標準。建立健全中小學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高中階段教育債務化解和控制機制。完善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省財政廳、省教育廳負責)
36.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山東省教育數據中心建設,加強省、市、縣三級教育網絡建設和教育管理信息平臺、課程資源平臺、教師教育平臺建設,推進互聯互通。強化帶寬建設、終端設備配置、軟件環境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以教育信息化促進中小學教育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管理方式改革。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省教育廳、省財政廳負責)
37.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堅持正確導向,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及時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宣傳、解讀改革政策措施,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加強輿情監測,營造良好改革氛圍。(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