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魯政辦字〔2018〕21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山東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2月11日
山東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為充分發揮企業技術改造在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全省企業技術改造向更廣領域更高水平發展,加快推進工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制造強省建設目標,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提規模、跨界融合提潛能、品牌高端提價值,加快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跨越。
(二)基本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突出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突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技術改造聯接創新鏈與產業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技術改造,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實施安全、環保、節能技術改造力度,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美麗山東建設。根據各地實際,突出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因地、因業、因企制宜,制定實施不同的技術改造方向和路徑。
(三)戰略目標。深入落實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統籌規劃,綜合施策,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對全省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實施新一輪的高水平技術改造,持續提高工業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技術改造投資績效,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重點任務
(一)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支持企業圍繞產業鏈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基礎共性問題開展技術改造,提高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力爭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9萬億元,年均增長6.5%;實現利稅1.7萬億元,年均增長6%;實現利潤1.05萬億元,年均增長6%。
(二)培植壯大主導產業。圍繞《〈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確定的10大裝備制造業和10大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培育一批萬億級支柱產業、五千億級優勢產業和千億級特色產業,提高產業附加值、產能利用率和市場占有率。力爭到2020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萬億元的產業達到10個,過五千億元的達到15個,過千億元的達到50個。
(三)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動科研投入成果化、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強產業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共性技術的攻堅和推廣應用。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引導企業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力爭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2%;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達到200家、省級中心達到1800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數量達到20家、省級中心達到200家;省級及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達到10家。
(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圍繞優勢產業、骨干企業,加強研發孵化、檢驗檢測、公用設施等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吸引企業進園入區。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引導企業加快產業鏈延伸,實施建鏈、補鏈、強鏈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力爭到2020年,全省培植年營業收入過2000億元的產業集群10個,1000-2000億元的30個,500-1000億元的60個,100-500億元的200個。
(五)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大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平臺新體系,積極推廣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智能化生產新模式。力爭到2020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萬億元;山東工業云平臺企業用戶達到1.6萬家;重點制造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90%。
(六)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大力發展綠色設計、綠色智能制造技術,采用先進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提高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水平。引導企業實施節能、環保、安全等專項技術改造。實施能效“領跑者”工程,加強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綠色能源深度開發利用,樹立節能低碳標桿,鼓勵用能單位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貫徹落實《山東省循環經濟條例》,實施一批循環化改造項目,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省萬元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7%。
三、具體措施
(一)重大技改項目推進行動。進一步加大重點技改項目的招商引資和組織推進力度,建立完善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庫,篩選技術水平高、投資強度大、改造成效好、質量效益優的技改項目納入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加強長期跟蹤服務督導,在項目用地、用能、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定期編制技術改造投資指南,發布年度重點項目導向目錄,作為招商引資重點向全社會和金融機構推介發布,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技術改造領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國資委、省金融辦、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銀監局配合)
(二)百年品牌企業培育行動。組織實施品牌基礎、品牌形象、品牌傳播、品牌創新、品牌人才和品牌國際化六大提升工程,弘揚老品牌,做強大品牌,培植特色品牌,打造百年品牌企業。建立完善企業品牌發展組織體系,支持企業強化商標權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商標國際注冊與保護,加強自主品牌的保護和運用。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級質量標桿,組織對標、達標行動,開展質量診斷,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推動建立企業誠信體系,鼓勵企業信用信息公開,促進自身質量和信譽發展。廣泛開展質量、品牌專業人才教育培養和科學研究,加快培養品牌專業人才。推動重點企業加入國家品牌推廣計劃,增強海外推廣力度,培育更多企業進入世界品牌價值500強和中國品牌價值500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青島海關、濟南海關、省國稅局、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配合)
(三)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技術需求,制定發布重點行業技術發展白皮書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依托省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超前部署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著力突破一批技術難題。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牽頭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育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形成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成果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促進企業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地稅局、省國稅局配合)
(四)新興產業培植行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重點領域,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崛起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示范平臺。培植軍民融合產業,以基礎配套、零部件、通用分系統領域為重點,發展一批“民參軍”專業化企業。建立動態調整的軍民融合產業重點項目庫,支持軍民兩用產品雙向轉化,鼓勵有實力的民口企業參與軍工科研生產。(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科技廳、省商務廳配合)
(五)產業集聚發展轉型示范行動。以培育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目標,圍繞《〈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實施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工程,重點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產業層次高、產業鏈協同高效、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特色和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培育創建一批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發展水平和規模效益居行業領先地位的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加強工業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推進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實現廢物和污染物最大限度減排,到2020年,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省環保廳配合)
(六)智能制造推進行動。以建設新型智慧園區和智能工廠為重點,每年選擇30家行業龍頭企業實施智能工廠改造,選擇500家行業骨干企業實施智能車間改造,選擇1000名中小企業負責人進行智能制造專業培訓。突出夯實智能制造基礎支撐能力,研發推廣一批對行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影響、在國內率先實現重大創新或能替代進口的首臺(套)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加快提升高端智能裝備國產化水平。創新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加快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和智能化轉型。加強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為智能制造發展提供支撐保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配合)
(七)工業強基行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簡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環節,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實施包括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應用、公共試驗平臺建設、批量生產、示范推廣在內的“一條龍”應用計劃,促進整機(系統)和基礎技術互動發展,推進產業鏈協作。加大對“四基”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投向“四基”領域重點項目。(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金融辦、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銀監局配合)
(八)骨干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行動。按照“分類培育、一企一策”的原則,采取“行業抓龍頭、分級抓骨干”的辦法,支持企業做優做強做大。在每個行業重點培植5至10家規模大、帶動強的行業排頭兵企業,同時實施省市縣分級培育,實現千億級、百億級、十億級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梯次發展。引導企業長期專注于細分產品市場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帶動和培育一批企業成長為單項冠軍企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配合)
(九)“互聯網+”行動。加快推動互聯網與重點產業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打造重點產業發展新優勢。推進工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平臺,支持自動控制和智能感知設備及系統、核心芯片技術等工業物聯網研發及產業化。圍繞提升智能制造系統,開展設計工具、基礎資源庫、關鍵集成技術等研發和應用。編制山東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先進技術和裝備導向目錄,分行業開展示范應用和推廣。加快研發設計、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工藝、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的綜合應用,實現全流程信息共享、實時交互和業務協同。開展企業上云試點示范,以“云服務券”財政補貼方式推動“企業上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通信管理局配合)
(十)“工業綠動力”行動。堅持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為重點,以新能源應用為突破,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技術標準為工具,加快推進節能改造步伐,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廣新能源應用,提高新能源在工業領域利用水平,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推進形成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市場,鼓勵引入第三方治理單位開展專業化污染治理。(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配合)
(十一)產融合作行動。圍繞企業需求和金融機構需求兩個角度,建立常態化政、銀、企對接機制,組織開展項目對接、融資洽談、政銀企聯合現場辦公等活動。建立融資需求項目庫,完善省市縣三級產融合作信息對接交流網上平臺,推動銀企信息高效傳遞和及時共享,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金融辦、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牽頭,山東銀監局、山東證監局配合)
(十二)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行動。嚴格化工類項目核準備案權限,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嚴禁新上淘汰類、限制類化工項目,從源頭控制新增高風險化工項目。高標準規劃專業化工基地和產業園區,提高產業發展的聚集度和規模效益。加強化工產業技術改造,加速淘汰落后生產設備、生產工藝,開展環保、安全、節能專項技術改造,在主要關鍵危險崗位推行“自動化減人”、“機器換人”,提升安全生產能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安監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方式,增強事中事后監管能力。實施“零增地”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對技術改造項目實行審批目錄清單管理,對不新增建設用地且在清單以外的技術改造項目,實行企業承諾制度,企業按項目準入標準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承諾,項目竣工后由政府相關部門或由企業自行組織驗收,通過后一并辦理相關項目手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安監局、省消防總隊、省國稅局、省氣象局、省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配合)
(二)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擴大財政資金扶持效益,每年集中支持基礎性、關鍵性、導向性技術改造項目,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切實降低企業成本。鼓勵政策性銀行對符合規劃要求的產業在貸款利率、期限、額度上給予政策傾斜。引導商業銀行采用銀團貸款、供應鏈融資等方式為技術改造重大項目提供信貸支持。(省財政廳、省金融辦、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地稅局、省國稅局、山東銀監局、山東證監局配合)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家培養、選拔、激勵、監督和服務機制,造就一批掌握現代經營理念、具有全球視野的現代企業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以創新型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實施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制造卓越工程師、技師培養計劃。深化產教融合,引導和支持高校深化工程博士、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在高等學校、技師學院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大制造業引智力度,依托“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外專雙百計劃”,發揮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載體平臺作用,集聚一批首席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科技創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配合)
(四)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通過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統籌安排項目用地,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優先支持工業轉型升級項目。推行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探索工業地產運營模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強化建設用地標準控制,提高單位土地面積投入產出強度,建立低效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激勵機制和節約集約用地倒逼機制。探索建立以單位土地面積實際產出效益為導向的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制度,限制低效產業的土地、能源等要素供應,促使企業加快技術改造。(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地稅局、省統計局、省國稅局配合)
(五)強化督導推進。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形成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圍繞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行動目標,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庫,明確路線圖、時間表,梯次推動項目建設。構建技術改造績效評估體系,將財政稅收、品牌品質、技術水平、節能環保、社會效益等指標納入評估體系,對技術改造項目進行綜合評估。強化標準約束倒逼,通過專項技術改造,倒逼落后低效過剩產能有序淘汰。強化服務職能,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優化工業投資結構,擴大有效投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國資委、省地稅局、省統計局、省質監局、省安監局、省金融辦、省國稅局配合)
(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對在新一輪技術改造過程中涌現的先進典型,認真總結推廣經驗,引導企業對標趕超。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積極倡導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及新媒體渠道,放大示范效應。(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