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湖北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2017年11月13日
湖北省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統籌城鄉、加大投入、惠農強農,較好地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快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增強。糧食連續十二年增產,“十二五”期末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2703萬噸,創歷史新高。畜牧、水產、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產量呈現兩位數增長,油菜籽、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0年保持全國第一。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7%。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江河防洪體系、排水除澇體系、灌溉供水體系不斷完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96。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全面完成“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全覆蓋。電話、有線電視、寬帶“村村通”比例均達到98%以上,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快速推進。新建農村公路73184公里,公路里程位居全國第四。全省清潔能源入戶達到417萬戶。農村網格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得到緩解。全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7%。在全國率先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
(三)農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44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十一五”末的2.75∶1縮小為2.28∶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扶貧開發取得重大成效,全省353.21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取得積極進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水域生態功能恢復明顯?!熬G滿荊楚”行動全面實施,新農村綠色家園建設取得巨大成效。
(四)農村綜合改革取得新進展?;就瓿赊r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實現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縣級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全覆蓋,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6.9%。已建成運行的縣級以上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達到41家。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全面完成。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全面推進,在全國率先實現基層水利站機構全覆蓋。農民合作社融資擔保、信用合作試點工作順利開展。
(五)農村經濟展現新活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全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6.4萬家,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有生力量。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45∶1,穩居全國前五位。休閑農業快速發展。農產品流通設施水平明顯提升,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農村商業網點信息化改造快速推進。
二、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全球經濟環境更加錯綜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我省面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多重戰略機遇,全省農村經濟發展既有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
(一)發展機遇。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帶來新動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通過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新功能,逐步形成一產“接二連三”的全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農業支持政策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新支撐。國家持續加大支農強農惠農政策和“三農”投入力度,農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日益凸顯,引領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
——農村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中辦發〔2015〕49號)精神,全面部署新型經營體系、產權制度、土地制度、農村金融創新、水利林業農墾改革等試點試驗,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將釋放巨大的制度紅利。
——“四化”同步為“三農”發展開創新格局。全省21個鄉鎮(街道)“四化同步”示范試點成效明顯。新型工業化快速發展為工業反哺農業、農業裝備技術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信息化加快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拉動了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
——創新驅動為“三農”發展拓展新空間?;ヂ摼W、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結合,有利于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在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等領域創新創業提供了平臺。
(二)面臨的挑戰。
——農業競爭力不強問題日益凸顯。生產資料與服務費用、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持續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普遍上升,農業生產效益低而不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短期內難以緩解,我國農業補貼已逼近8.5%的國際貿易黃線,補貼空間受限。
——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問題日益凸顯。耕地規模小、細碎化,“占優補優”任務艱巨,不利于農業集約化生產和規?;洜I。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現代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任務艱巨。金融和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規模仍然偏小,不利于農業農村生產要素積累和改善。
——農業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我省人均耕地少,水土資源緊張,農村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拼資源、拼消耗的生產方式難以為繼,農業農村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增加。
第二章 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夯實現代農業基礎,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全省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加快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讓農民更加富裕,農村更加美麗,為湖北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宏偉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內生動力。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實現農村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使農村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堅持協調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從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轉變,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提升農村經濟綜合效益。
——堅持生態優先,促進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走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與資源環境保護統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積極打造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鄉村,美化農村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共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改善農村民生。廣泛開辟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加快構建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加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新進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
第三章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
(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長江、漢江沿線土地開發整理。實施以治水、改土、修路、興林、建園為主要內容的低丘崗地改造工程。整體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完善田間灌溉和除澇體系,建設農業用電設施、農田和田間林網。實施《湖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湖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方案》,以縣(市、區)為主體,統籌使用農田建設相關資金,整體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方面建設,確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用于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
(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完善長江防洪減災體系,對宜枝、荊江等重點河段進行整治,實施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加快重點澇區治理,重點實施四湖流域、梁子湖、斧頭湖水利綜合治理工程。完成鄖陽、廣水等主要受旱縣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碾盤山水利水電樞紐等重要水利工程和鴛鴦池、付家河等重要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一江三河”水系連通等6處引調水工程,繼續實施一批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長山泵站灌區等8處新建灌區工程建設。以加強灌區末級渠系、田間工程配套和小微型工程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繼續實施中小河流重點縣綜合整治和水系連通工程,完善農業灌溉排水體系。
(三)加強林業基礎建設。推進林業基層站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在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航空護林點。建立健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災減災、服務保障體系,完善省、市、縣、鄉四級林業有害生物監測站點建設。加強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強化林木種苗基礎保障。
二、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
(一)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鼓勵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研發新型、高效、復合型的技術和機具,支持農機工業發展。全面落實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大功率、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實現農機裝備由低檔次向高性能轉變,單項作業機具向多功能復式作業機具轉變,加快形成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著力推進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馬鈴薯、花生、棉花、大豆生產薄弱環節的機械化,積極推進茶、果、蔬、藥、菌等機械化生產和加工。努力實現糧食作物與其他農產品生產機械的合理配置,促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同步發展。
(二)發展設施農業。以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菜籃子”工程基地和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廣普及適用性、多功能、智能化、輕簡化、精準化的設施農業裝備。推進高效蔬菜、花卉苗木、應時鮮果、高檔茶葉、食用菌等設施化生產,建設一批園藝作物大棚優質栽培、噴滴灌、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壯大設施農業規模。大力開展新品種示范和實用配套技術研究,突破設施農業周年生產關鍵技術,試驗示范立體種植、水旱輪作、循環農業等生產模式,構建具有湖北特色的設施農業技術體系。培植一批設施農業高產高效技術組合示范點,形成涵蓋設施園藝、設施畜牧和設施水產的標準體系。
(三)構建防災減災體系。構建、完善、啟動數字化監測預警平臺,強化病蟲害預測預報和植保專業化防治,建立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預警指揮、基礎設施、技術支撐和物資保障四大體系。健全全省現代農業氣象精細化服務體系,建設武漢、荊州農業氣象實用技術開發、推廣試驗基地,完善縣級農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完善防汛抗旱應急體系,建立湖北省防汛抗旱減災水利數據中心,實施重點地區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建設。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裝備保障建設,加強木本油料林、特色經濟林、速生豐產林的病蟲害防治。健全災害評估與減災預案體系,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災情收集網絡。
三、強化農業科技與信息支撐
(一)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元化創新主體,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實施湖北省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支持建設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展現代農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協同攻關,推動在農業良種培育及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與貯運、特色農業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信息化等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圍繞打造“中國種都”,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著力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和創新、豐產、提質增效的新技術。
(二)加強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建立健全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為重要補充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進農村實用人才認定,培養一支具有較高成果轉化能力的農技推廣骨干人才隊伍和具有較高成果應用能力的職業農民隊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扎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做好科技入戶和科技示范戶工作,加快推進農技推廣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揮農業專家大院的示范引領作用,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科技示范基地。
(三)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促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扎實推進“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加快涉農部門信息資源整合,依托12316“三農”綜合信息平臺,構建由“一個中心、N個系統”組成的全省智慧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提供農業生產監測、控制、交易等服務,促進農業產銷向精準化、網絡化轉變。
專欄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在國家和省確定的47個糧食主產縣(市、區),以及納入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范圍的其他地區,加大整治田塊、改良土壤、建設灌排設施、整修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配套農田輸配電設施、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和強化后續管護等方面的建設力度,到2020年,建成3570萬畝高標準農田。
農田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計劃的32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開展12處新增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作,加快實施123處重點中型灌區、186處一般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實施三峽庫區規?;澦痉豆こ?,力爭新增10個規?;澦喔仍鲂痉犊h。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以及農村河塘整治與水系連通等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深入實施“四湖”流域綜合治理,優先開展長湖、洪湖圍堤整治與加固、干渠和入湖河流綜合整治、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建設等重大工程和項目。以水庫、堤防、水電站、居民生活供水工程、農田灌排設施和水源工程等為重點,限期修復各類水毀災損水利設施。
農業機械化重點工程:針對水稻、小麥、油菜、馬鈴薯主產縣(市、區),分期分批實施耕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獲、秸稈處理、烘干等全程機械化推進項目,到2020年,爭取糧油主產區實現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圍繞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導產業、關鍵環節和薄弱地區,深入開展全面全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創建活動,到2020年,建成率先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30個左右。
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重點開展良種繁育、糧食作物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和農業機械化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與示范,農產品產地加工關鍵技術集成和中試轉化,推動精準農業、智能控制、遠程診斷、遙感監測、災害預警、地理信息服務及物聯網等現代技術在農業農村的應用。完善鄉鎮農技推廣體系,重點加強和提升鄉鎮農技服務站的科技推廣服務能力;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統防統治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農技服務。
第四章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
(一)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江漢平原以發展大宗農產品為主,重點布局優質秈稻、春玉米、商品薯、中長纖維原棉、優質油菜、蔬菜、砂梨、肉牛、生豬、蛋雞、蛋鴨、精養池塘漁業、速生豐產林等產業板塊。鄂東南丘陵山區以發展特色林牧漁產品為主,重點布局優質稻、春玉米、商品薯、優質油菜、蔬菜、水果、干果、茶葉、蠶繭、中藥材、木本油料、肉牛、肉羊、生豬、奶牛、肉雞、肉鴨、蛋雞、大宗淡水魚養殖、竹產業等板塊。鄂西山區以發展山區特色農林產品為主,重點布局山地春玉米、高山蔬菜、砂梨、茶葉、蠶繭、種薯及加工用薯、食用菌、柑橘、中藥材、木本油料、肉牛、肉羊、生豬、土雞、水庫漁業養殖和富硒產業板塊。鄂北崗地以連片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種植為主,重點布局中筋小麥、夏玉米、中短纖維原棉、蔬菜、食用菌、桃、砂梨、蠶繭、肉牛、肉羊、肉雞、蛋雞、生豬、丘陵池塘養殖、木本油料、工業原料林、生物能源林等產業板塊。
(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推進水稻“一種兩收”,在適宜區域推行“早秈晚粳”和“秈改粳”工程。在北緯31度以北的地區,布局中筋小麥板塊,擴大小麥種植面積,確保種滿種足。在北緯31度以南的江漢平原及鄂東地區,布局弱筋小麥板塊,穩定或適當壓縮種植面積,適當發展部分大麥替代小麥。壓減低產低效棉區面積,穩定高產主產棉區。穩定蔬菜生產規模,擴大設施蔬菜生產,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擴大適銷對路的水果、茶葉、中藥材和木本油料生產。發展“糧草兼顧型”農業,推進糧飼輪作、飼料油菜、專用青貯玉米和優質苜蓿草種植。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構建各具特色的優勢畜產品產區。在做強常規漁業品種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漁業,突出發展生態高效漁業。引導木本油料、森林食品、花卉苗木等產業健康發展,發展多種形式的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畜牧業與種植業、林果業有機結合的生態養殖方式,推廣稻田綜合種養等新型高效養殖模式。
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一)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重點實施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產業領軍人才、現代青年農場主及創業人才培養工程。制定完善湖北省家庭農場認定標準,提高科學種養、規范經營能力和水平。推動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支持引導農民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加快龍頭企業轉型升級,重點引導其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到農村創業。進一步完善土地、財稅、金融、技術、人才、就業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體系,著力改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外部環境。
(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以連片治理土地為基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為支撐,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家庭經營、農民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三產聯合開發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重點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土地流轉價格的合理確定,完善補貼政策,加強項目、資金、保險支持力度。堅決遏制“非農化”傾向,確保適度規模經營不改變土地用途,重點支持糧食規?;a。
(三)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基層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健全“以錢養事”、政府購買服務、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引導農業公共服務機構轉變職能,推進服務形式多樣化、服務專業化。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協會、涉農企業等各類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實施互助性、經營性服務組織壯大工程,突出培育一批入社農戶多、帶動面廣、服務功能強的聯合社。培育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創新服務模式,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縣創建活動。積極探索政府向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秸稈回收、糧食烘干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農業公益性服務。
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一)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制(修)訂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農產品包裝、貯存、運輸、屠宰標準。全面推進蔬果茶標準園、畜禽標準化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創建,推行減量化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規范生產行為。完善農業標準化推廣和服務體系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經營規模。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二)落實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劃分農產品產地污染級別,實行分級管理,重點加強高危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控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支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與市場準入制度互為條件、互認對接。構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擴大追溯體系覆蓋面,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三)加強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建立省、市、縣、鄉和生產經營主體“四級五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健全市(州)、縣(市、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組建鄉鎮食品安全監管派出機構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整合農業部門內部執法和農業質檢機構,推進聯合執法和農業綜合檢測。探索有效的監管體制、機制和模式,推進社會共治。加強農業、食品藥品監管、公安等部門聯管聯動。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與激勵機制,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四、提升外向型農業發展水平
(一)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全面推進湖北省第二批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扶持一批出口農產品加工群和物流中心。探索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監控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以實施國家對外援助和南南合作項目為平臺,以援助建成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基地、農場)為陣地,擴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
(二)加強外向型企業培育和扶持。加速建設湖北農業海外信息服務平臺、營銷合作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和外向型企業融資平臺,形成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農業“走出去”發展模式。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強化國際市場營銷和品牌化建設與管理,推進湖北農產品出口逐步由初級農產品為主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品牌產品與初級農產品并重轉變。發揮湖北農墾在農業“走出去”戰略中的示范帶動作用,逐步形成以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排頭兵,以其他各類企業為后備軍的農業對外資源開發梯隊。
(三)深化國際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的農業合作,設立一批省級“一帶一路”農業產業國際合作示范區。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為重點,加強對國外戰略資源的利用。以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生產研發和培訓工作為重點,積極參與國家對外農業合作和援助項目。引導外商投資現代農業,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優良種質資源、先進設備等,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科技升級和管理優化。
專欄4 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工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職業農民培訓政策扶持、跟蹤服務的工作機制,到2020年,全省系統化培育職業農民30萬人。實施家庭農場培育工程,開展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把家庭農場納入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范圍。實施農民合作社示范工程,建立合作社人才引進機制。建立省、市、縣三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名錄。
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統籌種質資源保護工程、種子工程、養殖業良種工程、種業企業培育工程,改善種質資源保護、品種測試、品種審(認)定、質量檢測、良種生產和推廣條件,提升現代種業科技創新能力、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監管服務能力,打造“中國種都”,形成輻射全國的武漢、荊州、襄陽三大種子產業集群。農業標準化生產工程:實施園藝作物提質增效工程,以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為重點,開展園藝作物“三品”(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實施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工程,推廣家庭式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重點支持大型現代養殖企業集團。實施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工程,重點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建設工程,建立和完善省級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信息處理平臺,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可追溯綜合示范區。實施大宗鮮食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半封閉式監管體系建設工程。
第五章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一、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
(一)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推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由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創新驅動轉變。重點發展畜禽產品加工、淡水產品加工、果蔬加工、茶葉加工、糧油及棉麻加工。有序發展生物質能發電、植物源新藥等林業生物產業。探索建立全省農產品加工科技支撐體系,引導科企對接,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加快全省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湖北省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的作用,組織金融機構與龍頭企業對接。
(二)建設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建設一批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培養一批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縣(市、區),重點支持荊門中國農谷、襄陽有機谷、恩施世界硒都、荊州華中農高區、武漢東西湖國家級食品加工區等區域性農業產業化園區發展。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農村特色加工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園區向優勢產地集中,推動農業產業化示范園產業鏈延伸,重點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構建。加快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公共服務和組織管理五大支撐體系。
(三)全面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突出“三品一標”產業化發展,穩步擴大“三品一標”實物總量,創建綠色食品產業強省。發揮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重點支持農產品綠色產地創建與認證工作。挖掘有地方特色、人文歷史、品牌效應的農產品申報地理標志,逐步構建由省級品牌、區域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品牌等組成的多層次品牌發展體系。開展農業品牌塑造培育、推介營銷和社會宣傳,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農業品牌。完善品牌監管機制,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強化對同類品牌的管理和協調,加大農產品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二、健全農村現代流通體系
(一)加強農產品物流設施和產地市場體系建設。加大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扶持力度,支持第三方冷鏈物流的發展。構建農業物流服務的網絡節點及涉農物流通道,全面實施農產品物流服務示范工程。積極培育多元化的農產品流通主體,引導其向規范化、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實施“糧安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省糧食收儲供應保障“五大體系”。編制《湖北省優勢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規劃》,建成國家級市場、區域市場、田頭市場互為補充的三級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武漢、荊州、仙桃等一批全國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爭創長江中游冬春蔬菜產地市場、長江流域水產品產地市場。加快潛江、枝江等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升級改造。
(二)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探索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支持政策,支持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加強農村電子商務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積極引導特色農產品主產縣(市、區)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地方特色館。重點培育2-3家網上交易額過100億元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或流通龍頭企業。鼓勵開展生鮮農產品“基地+社區直供”電子商務業務。加快農產品商務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加快信息進村入戶步伐,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應用能力。
三、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一)打造八大系列旅游產品。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培育成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以“漁米之鄉”和“四季花香”兩大旅游產品為核心,打造四季花香、水鄉風情、鄉村觀光、鄉村體驗、鄉村度假、鄉村科普、鄉村文化和鄉村節慶八大系列旅游產品。重點發展湖北鄉村旅游六大片區:武漢都市農業鄉村旅游片區、宜昌桔都茶鄉鄉村旅游片區、恩施民族風情鄉村旅游片區、鄂東四季花木鄉村旅游片區、鄂西北山地生態鄉村旅游片區、江漢平原水鄉田園鄉村旅游片區。重點建設龍泉鎮、吳店鎮、漳河鎮、七里坪鎮、長崗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加強古村落文化遺存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強化農業產品、農事景觀、鄉土文化的創意設計,開發兼具農業、旅游、文化屬性的多功能產品。
(二)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通過品牌提升、素質提升、文化提升、服務提升、基礎提升、體系提升,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不斷提升。綜合利用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道路、寬帶網絡、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四、積極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一)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全面推進湖北智慧農業戰略實施,重點推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精細管理、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監管、農業信息服務等三大領域的應用和示范。實施“五大示范工程”,形成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覆蓋全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和優勢農產品區域。支持和引導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三品一標”質量追溯、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實施農業信息服務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湖北智慧農業云數據中心”,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二)鼓勵農業新型業態發展。積極發展創意農業、工廠化農業、會展農業等農業新型業態。推動科技、人文等創意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積極推廣“農業嘉年華+智慧農業+休閑娛樂”等創新發展模式。支持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大力發展種業會展經濟,將武漢建設成為國家級種業會展之都。充分發揮武漢市農博會、漢江流域農產品博覽會、荊州漁博會等農業展會的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農博會。將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打造成為湖北會展農業的第一品牌。
五、完善農業產業鏈與惠農富農利益聯結機制
(一)引導農業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服務、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逐步建立產業鏈完整、價值鏈提升、市場鏈優化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引導農業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支持代耕代種代收、大田托管、統防統治、烘干藏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范圍,打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鏈。大力發展農資投入品供銷、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農業加工品物流、餐飲消費服務和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推動農業相關產業聯動集聚、生產要素跨界配置、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生產服務業與農產品產加銷等相關服務業的有機整合。
(二)完善惠農富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以農產品基地為紐帶,大力發展“產銷雙向合作”訂單農業,鼓勵企業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鼓勵農戶與農民合作社以資金、技術、承包經營權入股企業,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完善并鞏固龍頭企業與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入股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興辦或入股龍頭企業。構建激勵相容機制,優先支持能夠統籌帶動農戶提能增收的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民股份合作社、涉農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對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護。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鼓勵并推廣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證金制度。
專欄5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工程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加強對武漢市東西湖區、宜昌市夷陵區、宜城市、鐘祥市、羅田縣等5個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市、區)的指導和服務,按照程序和要求評選農村產業融合發展50個示范鄉、500個示范村,對進一步優化空間發展布局、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產業融合投融資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多種產業融合形式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和引導。
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深入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和農業科技產業鏈工程。實施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工程,到2020年,將湖北建成全國重要的水稻、油菜、畜禽產品、淡水產品、茶葉、馬鈴薯等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產值達到2萬億元。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建設工程,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打造新型流通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實施農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工程,重點圍繞有機產品、新優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展開建設。實施農業產業鏈工程,重點打造生豬、小龍蝦、食用菌、馬鈴薯等農業產業鏈,形成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工程:實施“互聯網+生產”行動計劃,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實施“互聯網+市場”行動計劃,推進農產品營銷網絡化。實施“互聯網+服務”行動計劃,推進農業信息服務便捷化。實施“互聯網+管理”行動計劃,推進農業行政管理高效化。實施“互聯網+創業”行動計劃,推進農民創業大眾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第六章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一、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
(一)全面推進生態紅線管控。全面落實《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強化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茖W劃定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區、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區、土壤保持生態保護紅線區、長江中游湖泊濕地洪水調蓄生態保護紅線區等4類生態保護紅線類型、41個生態保護紅線區,構筑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底線。嚴格征占用管理,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到實處,明確紅線剛性約束。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二)節約集約利用農業資源。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資源節約型技術,節約集約利用農業資源。加快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積極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科學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秸稈固化成型和秸稈生物炭生產技術示范點,推進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
(三)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推行種養結合、農牧結合、循環利用、沼氣配套、有機肥加工、發酵床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推進循環農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沼氣在發展有機牧業、生態農業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打造沼氣綜合利用的農業循環利用產業鏈。推進實施《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生態農業規劃(2014-2025年)》,以漢江流域為重點,探索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以梁子湖流域為重點,探索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村,在四湖流域、三峽庫區、梁子湖流域、大別山區等地探索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基地)。
(四)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切實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田殘膜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推進秸稈肥料化、燃料化(能源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逐步構建以秸稈還田為主,其他形式利用為補充的多途徑利用格局。鼓勵和支持散養密集區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因地制宜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技術模式,規范和引導畜禽養殖場做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創新地膜回收與再利用機制,開展農田殘膜回收示范和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著力推動農田殘膜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二、推進農業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一)全面實施綠滿荊楚行動。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以長江、漢江、清江等大江大河沿岸和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及大中型水庫集水區為主體,統籌推進長江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強森林生態保護和修復。以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重點山系為主,大力推進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深入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在符合政策的25度以上耕地、丹江口庫區和三峽庫區等重要水源地開展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強退化林、殘次林修復,實施退化林地修復工程。
(二)推動河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積極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建設,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等濕地恢復工程。積極實施江湖共治,重建江湖關系,整體推進江河湖庫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的保護,開展內源污染整治,實施生態脆弱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以生態脆弱及生態區位重要地區為重點,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推進荒山綠化和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推行省、市、縣、鄉四級河湖長制,健全符合湖北省省情、水情的河道管護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制度,推行重要水源地、跨流域(區域)調水等生態補償機制。
(三)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以秦巴山、武陵山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加強對極小種群、林木種質資源和麋鹿、金絲猴、長江江豚等重點野生動物的保護。建立健全種質資源庫,強化種源基地建設,加強地方優良畜禽遺傳資源、農作物種質資源、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加快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制度化建設。強化生物安全管理,加強外來入侵生物調查監管,加大外來有害物種防治力度。加強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檢測,建立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監管機制,組織開展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跟蹤監測。
(四)扎實推進示范工程建設。探索生態資源管理新機制,扎實推進咸寧市、十堰市鄖陽區、石首市、京山縣、羅田縣等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突出森林、濕地、江河湖庫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建設示范。積極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立足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以發展循環農業、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屬污染為重點,促進全省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加強污染土地修復治理。開展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普查,劃分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等級,嚴格保護未受污染的農用地,修復治理、合理利用受污染的土地。探索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形式,對重金屬污染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加快土壤污染治理與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建立黃石國家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
(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規劃,推廣一批面源污染防控實用技術,實施一批水體污染生態防控工程,建設一批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區。建立面源污染防控制度和監管體系,整體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連片治理,從種、養、水三大源頭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連片治理。積極開展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科學施肥用藥和低碳農業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建立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回收再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物,減輕和控制農業自身污染。推進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綜合整治水產養殖污染,推廣應用節水、節能、減排型水產養殖技術和模式,減少污物排放和水體污染。
(三)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與治理。開展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調查,監控地下水污染源。保護水源涵養生態系統,在地下水污染問題突出的區域,積極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工作。加強地下水監測,實施地下水超采治理與修復工程,加強地下水壓采替代水源建設,逐步削減超采區地下水超采量,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專欄6 農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大力實施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到2020年,完成四湖流域、洞庭湖區、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區建設。
四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根據《四湖流域綜合治理總體方案》要求,在四湖流域實施防洪排澇、血吸蟲病綜合治理、環境治理與恢復、土地整治、糧食安全等五大工程,建設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區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
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實施重要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及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實施長江中上游和三峽庫區水土流失治理、革命老區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等,開展崩崗治理及坡耕地綜合治理,到2020年,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800平方公里。建立健全綜合監管體系,強化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生產建設活動和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生態脆弱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啟動江漢湖泊群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力爭恢復江漢湖群大濕地原貌。開展長江岸帶-洲灘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維護長江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實施漢江中下游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開展水源地生態保護工程,增強森林的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能力。
第七章 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
一、加快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加強城鄉供水管網一體化、城鄉供水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設,促進城鄉集中式供水提檔升級。支持人口居住分散、聯網困難的偏遠地區建設相對集中連片或獨立供水工程。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重點實施中心村電網改造、農村機井通電、貧困地區通動力電等重點工程,實現城鄉電網一體化和智能電表全覆蓋。積極發展農村清潔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發展規?;託?、農村戶用沼氣,重點抓好以黃梅、孝南為中心的規?;镔|能源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工程,提高居民氣化率。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全省基本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完成現有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寬帶網絡全覆蓋,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
(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強化鄉村建設規劃管理,完善縣域村鎮規劃體系,合理確定不同區位、不同類型村莊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和時序。建立以“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為主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到2020年,全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0%以上。完善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向農村延伸。深入開展全省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動農村家庭改廁,全面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加強村莊公共空間整治,推進村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引導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及綜合整治。
(三)探索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新模式。按照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方向,科學引導農村居民點建設。健全“美麗鄉村”建設運行機制,實施“田園宜居、鄉村文化、通暢路網、環境治理、鄉村綠化”五大工程。大力推進生態文化旅游名鎮等特色生態村鎮建設。積極引導小城鎮結合本地資源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優化鎮區人居環境,打造特色小城鎮。開展美麗鄉鎮暨“荊楚派”建筑風格試點。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完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民居名錄,建立健全保護和監管機制。加強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充分挖掘和保護古村落、民俗村落和特色村落、家廟祠堂、標志建筑、古樹名木等。到2020年,完成2000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二、統籌城鄉公共資源配置
(一)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支持鄉村兩級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推進基礎教育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可持續籌資機制,提高人均財政補助、個人繳費標準和實際報銷水平。全面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推進各級定點醫療機構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積極發展惠及農村的遠程會診系統。切實加強農村醫療服務監管,積極防治農村地方病、傳染病、職業病和人畜共患疾病。加大農村婦女兒童衛生服務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村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拓展重大文化體育惠民項目服務“三農”內容,探索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推進部分地區農業人口就近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所有常住人口,確保城鎮常住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持居住證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勞動就業、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等權利。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推動落實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推動農民工參與工資集體協商。健全基層農民工法律援助體系和農民工勞動報酬工傷法律服務體系,暢通農民工勞動爭議仲裁“綠色通道”。
(三)完善城鄉公共就業創業體系。整合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加快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以農村新成長勞動力為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各具特色的職業培訓。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綜合運用財政支持、創業投資引導、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引導支持農民創業。統一城鄉就業政策和管理體制,推動就業信息、就業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就業失業登記等服務向農村延伸,為困難群體提供公益崗位等就業救助。
三、扎實開展脫貧攻堅
(一)實施脫貧攻堅“五個一批”工程??茖W編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繪制精準脫貧路線圖,嚴格落實扶貧責任,確保如期完成任務。實施脫貧攻堅“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落實部門扶貧開發責任制,完善扶貧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脫貧激勵機制。
(二)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戰略。繼續實施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戰略,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主要對象,同步推進片區攻堅與精準扶貧。在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積極創新“旅游+扶貧”模式,實施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建立省領導聯系貧困縣工作制度,實施市、縣、鄉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的扶貧工作責任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三)健全扶貧脫貧長效工作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完善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扶制度,實現工作隊對貧困村幫扶全覆蓋,打通精準扶貧“滴灌”管道。支持本土成功人士帶資帶智帶項目回歸,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以及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扶貧基金會、慈善總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開展扶貧幫困獻愛心活動。組織金融、保險、電力、通信等行業及地方國有企業幫助貧困村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爭取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并做到精準使用。
專欄7 新農村建設工程
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城鄉供水統籌,大力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和城鎮集中供水,通過工程改造、升級、配套、聯網等方式,提高農村安全飲水保障能力。
大型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在種養業重點區域加快建設大型農村沼氣工程,向具備條件的農戶集中供應高品質生物質清潔燃氣,實現多余燃氣高值高效利用和沼渣沼液生態循環化利用。
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全面推進建制村和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硬化路建設,加強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設和危橋改造。
農村清潔工程:推進農村地區農田廢棄物、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利用設施建設,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動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
第八章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一、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土地承包管理服務信息化。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和監管體系。在農村改革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區探索建立農戶有償退出土地承包權的有效機制。穩妥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操作規則和風險防范機制。在保障農戶依法取得宅基地用益物權的基礎上,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穩步推進宜城市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制定土地征收目錄,嚴格控制征地范圍和規模。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體系。有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和途徑,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建立健全市場化的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和增值收入分配制度。
(二)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登記和農村集體資產評估、登記制度,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和收益分配制度。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集體非經營性資產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開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試點,激活農村生產力。建成全省統一聯網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完善市場管理制度、產權交易規則和風險防控機制。
(三)深化林業和水利改革。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政、事、企分開,創新管護方式和監管體制,完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大對各類林業專業大戶、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職業林農的扶持培育力度,建立健全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加快實施林業綜合執法和森林資源分類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體的現代林業制度體系。深化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明確水利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確保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創新水利工程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試點。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靈活多樣的農業供水水價調整機制。
二、建立健全農業支持政策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建立健全穩增長、多元化、多層次的資金投入機制,拓寬農業資金投入渠道,確保各級財政資金對農業的投入只增不減,提高資金使用的精準度和綜合效益。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保證多元化農業投入穩定增長。在縣(市、區)層面推進涉農資金統籌使用,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
(二)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政策,探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對農業補貼范圍對象、資金發放的監督檢查,嚴禁將補貼資金用于抵扣農民交費,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與目標價格制度,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有效激發種糧積極性,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三、創新現代農業金融制度
(一)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提高信貸服務能力。大力發展互助“銀行”、合作“銀行”、租賃“銀行”,擴大惠農金融服務網點覆蓋面。強化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職能,加大對中長期“三農”信貸的投放力度。以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為載體,搭建網絡服務平臺,不斷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引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健全林權抵押貸款機制。拓展農村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務融資工具融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經濟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會,以農合聯為征信載體,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和共享平臺。
(三)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業務,提高農戶防災防損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選擇部分縣(市、區)開展特色、支柱農業互助保險試點。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農村經濟發展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調和上下聯動,統籌全省農村經濟發展重大項目布局。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激發農村自治組織活力,創新基層管理服務機制,擴大以村民小組、社區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
二、加強規劃銜接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把本規劃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舉措分解成具體目標和項目,細化落實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編制本地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時,要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確保各級各類規劃在發展目標、項目布局、投資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與本規劃方向一致。
三、加強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保障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投資和項目上的支持。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完善涉農財政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改進資金績效考核辦法。
四、加強科技支撐
健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體系,拓展科技創新領域,著力攻克糧食安全、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突破性品種。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開放合作和協同創新,做好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服務,有效對接技術、資本和市場,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