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國家有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戰略部署,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大力實施數字興教戰略,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根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見》(贛府廳發〔2017〕32號),結合我市教育發展實際,經市政府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服務全局、融合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的原則,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為發展方向,以“互聯網+”思維為引領,更好地支撐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推動教育管理的深層次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打造富裕幸福美麗江西“南昌樣板”貢獻力量。
二、工作方針
融合創新,服務全局。要用新理念、新思路融入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領域,要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去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點。
協同推進、共謀發展。統籌做好教育信息化整體規劃,理順教育信息化統籌部門、支撐機構和業務部門的關系,形成全市各級部門協同推進、上下聯動的良好格局。
完善機制,應用驅動。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解決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深化應用釋放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作用。
三、建設目標
形成政府規范引導和統籌推進、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持續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術和服務供給模式,基本實現“三通兩平臺”,建設南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南昌本地優質教學資源,實現教育資源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優化教育管理,深化教學應用,強化網絡安全,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教育信息化專業隊伍,面向全市中小學打造50所星級“智慧校園”,推動教學個性化、管理精細化和決策科學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推進南昌“智慧教育”發展。
四、主要任務
(一)完善機制,優化頂層設計
理順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成立跨部門的教育信息化協調小組,形成共同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合力。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信息化管理權屬和職責,切實發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管理職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一把手”責任制,明確行政管理部門、業務推進部門、技術支持部門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中的職責,充分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壓實責任。(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完善教育信息化協同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完善市、縣(區)教育信息化運維保障機制,鼓勵制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用于購買教育信息化資源和服務的政策措施。(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二)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
建設南昌市教育城域網,利用市場機制建設覆蓋全市的光纖網絡,統籌各級各類學校逐步接入南昌市教育城域網,實現跨校、跨地區的教育資源共享,同時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保證教育城域網可持續發展。實現資源互聯互通。按照“平臺標準統一、應用標準統一、運行標準統一、數據標準統一”的原則,促進管理系統和教學資源、教育數據的互聯互通。鼓勵各縣(區)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利用政府或第三方成熟的數據中心機房,采取同構(異構)或映射模式,搭建縣(區)云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進校園光纖網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建設無線校園網。(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三)踐行“三通”,夯實發展基礎
加強“寬帶網絡校校通”建設,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提升南昌教育城域網主干帶寬,完善南昌教育城域網結構,實現市、縣、校三級網絡架構和光纖直連;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實現全市中小學多媒體教室和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配備師生用教學終端和教學資源;大力推進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鼓勵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家?;?、網絡研修、指導學生學習等活動,鼓勵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鼓勵家長應用網絡學習空間與學校、教師便捷溝通、互動,最終實現“家校有平臺,師生有空間、教學有互動、生生有特色”。(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四)共建共享,完善教育資源
依托國家和江西省教育公共資源服務平臺,開發市、區(縣)級優質地方資源和校本資源,建立“基礎性資源靠政策、個性化資源靠市場”的資源開發機制,鼓勵學校通過教育教學和教研活動等方式生成教育資源,鼓勵企業提供云端支持和動態更新的數字教育資源及服務,逐步建立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南昌特色的本地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庫,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放共享的南昌教育公共資源綜合服務體系,完善“市級統籌設計重基礎、市場突出重點強特色、縣級保障服務促應用”的資源應用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五)優化流程,提升管理效能
對接江西省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全市統一用戶認證。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教育管理方式重構、流程再造中的作用,聚焦困擾教育管理的核心問題和難點問題,將信息技術融入管理模式創新全過程,堅持“通用系統上級建,特色系統本級建”的原則,形成覆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運維體系。完成市級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任務,信息系統覆蓋教育管理的主要業務領域,推進各縣(區)、學校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統。(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六)深度挖掘,推進教育大數據
推進教育大數據中心建設。分級建設市、縣(區)教育基礎數據庫,建成全市統一的數據交換與共享體系,整合全市各類教育數據、校內外教學行為數據、各類教育活動數據和終身學習數據,出臺全市教育數據管理辦法和規范,完成教育數據治理工作。依托大數據研究機構,開展深度數據挖掘和分析,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發揮大數據在教育教學、事務處理、業務監管、評估評價、決策支持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建立數據開發共享機制,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加快數據共建共享。(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七)深化應用,培育創新思維
構建教育信息化常態化應用機制。明確教育信息化“應用職責在學?!钡脑瓌t,強化信息技術管理人員配備和保障,掃除應用障礙、激發應用熱情、提升應用效益,切實做到“以用促建”。把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效果,作為對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信息化評估的核心指標;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手段走進課堂,推動信息技術在跨學科學習、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推動STEAM課程引領研究性學習,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信息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八)防范風險,強化網絡安全
全面實施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強化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技術防護,增強應急處置和災難恢復能力,有效防范和抵御網絡安全風險。加強網絡安全信息員隊伍建設,提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學校的網絡安全防護水平,構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網絡安全環境。按照“誰主管主負責、誰運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網絡安全責任制,實現安全到人、責任到崗,確保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協調發展。建立網絡信息安全責任制,開展崗前培訓和崗位繼續教育。(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網信辦,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五、重大工程
(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完善南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平臺支撐教育資源、應用及業務管理、監測評價和公共服務的水平。實現基礎數據共享、系統數據交換及統一身份認證,有效解決“信息孤島、應用割據、重復建設、體系混亂”瓶頸,形成區域基礎統籌與個性化應用兼容并蓄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農村在線同步課堂建設工程。充分利用互聯網及視頻技術,實現異地師生之間的雙向同步教學,解決農村教學點“缺師少教”的難題,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升薄弱學校教學水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到2020年,實現農村在線同步課堂基本覆蓋全市各縣(區)農村教學點。
(三)教育大數據應用工程。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市各類教育基礎數據、業務數據和行為數據歸集到市級大數據中心,建成大數據分析平臺,面向全市提供數據服務。組建數據管理與分析團隊,形成數據分析報告,為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四)教育裝備云服務工程。完善南昌教育裝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形成“履約管理”、“維護維修”、“計劃申報”、“資產監管”、“數據分析”、“達標評估”六大功能模塊應用系統,以裝備信息化推動裝備現代化。
(五)“智慧校園”建設工程。完善市級中小學星級“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指南,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新模式,形成軟硬件基礎環境、數字教育資源、智慧應用和機制保障四個評價維度的智慧校園建設框架。到2020年,全市共完成50所星級“智慧校園”建設。
(六)“三名課堂”建設工程。建設課堂教學評價系統,建立基于網上觀摩、研討和課堂教學評價的云錄播平臺,充分利用平臺課堂分析技術和學習分析技術,搭建教師數字化發展支持系統,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并以此為基礎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名校課堂”、“名科課堂”、“名師課堂”,形成南昌市名師優課教育資源庫。
(七)“第二課堂”建設工程。打造校本特色課程網絡互動學習平臺,逐步豐富成體系化的微課程資源,實現微課程發布和共享,學習過程跟蹤和行為控制,在線練習和作業發布,成績評測和數據分析,師生在線交流互動。配合直播課程和線下互動,滿足學生多樣性和差異化的學習需求。
(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具有現代信息素養的教育管理隊伍、熟練應用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師隊伍與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廣大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能,培養一大批能有效融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教學能手,充分利用互聯網+培訓方式開展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普及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為特點的課例和教學法的培訓,培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情分析與個性化教學的能力,增強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育教學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
六、保障措施
(一)明確工作職責。各縣(區)要加強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發改、財政、工信、科技、人社等部門要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支撐,形成各盡其責、共同推進的格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主體,要科學制定任務書和時間表,因地、因校制宜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二)完善投入機制。各縣(區)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應用、培訓和運維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設多種模式,加強與運營商等社會企業的合作,實現從自建自管自用到廣泛參與、引導市場和購買服務的轉變,多渠道籌措經費。要加強經費投入績效評價,提高經費使用效益。(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三)開展督導考核。要將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情況,作為縣(區)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評的重要內容,將應用信息技術的成效作為縣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重要指標,定期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專項督導和第三方評測。建立定期調度協調機制和情況通報制度,及時通報各縣(區)各校工作落實情況,推動各項任務全面完成。(責任單位: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市委組織部,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四)營造良好氛圍。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深度挖掘、深入宣傳各縣(區)各校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保障機制建設、教學應用成果等方面的典型經驗,為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宣傳部,各縣[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
2018年1月11日
(此件主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