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互促共進,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促進我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經市人民政府同意,決定開展武漢都市田園綜合體(以下簡稱綜合體)創建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戰略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效益引領、綠色引領、產業引領、統籌引領、改革引領發展思路,按照要素資源集聚、產業鏈條完整、科技支撐有力、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管理體制科學、示范效應顯著的總要求,高起點謀劃、高科技支撐、高標準建設,積極打造一二三產業聯動、生產加工銷售旅游一體、產村融合的大型都市田園綜合體,帶動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調動多元化主體共同推動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性。強化政府在政策引導、規劃引領、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突出作用,營造良好外部環境,防止大包大攬;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產業發展、投資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2.市級獎補,區級創建。市級管宏觀、管方向,統籌謀劃,擇優獎補;區級發揮主體作用,精心設計、高效建設。市級獎補要遵循規律、循序漸進,重點支持基礎條件較好、有積極意愿的區開展創建工作。同時,要復制推廣創建工作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3.統籌規劃,融合發展。統籌產業基地、美麗鄉村、生態特色小鎮建設,連片規模開發。提升融合發展能力,構建涉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鏈。
4.綠色生態,提升科技。發展綠色產業,完善綠色發展政策,推廣綠色發展模式,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培育特色產業,強化品牌建設,形成競爭優勢。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服務,提高綜合體創建工作整體科技水平。
(三)任務目標
按照“一年作準備,三年有起色,五年見成效”的總體安排,采用改造與新建相結合的方式,從2017年開始,力爭用5年時間,在全市建設2—3個30—50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田園綜合體。每個綜合體建成產業特色鮮明、鏈條完整、布局合理、生態環保、多功能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產村融合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示范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
二、創建標準和建設任務
(一)創建標準
1.選址布局合理。與當地產業優勢、發展潛力、經濟區位、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有明確的地理界限和區域范圍,便于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板塊。
2.產業優勢明顯。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基礎好、集聚度高、特色突出、規模經營優勢明顯,具備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條件和配套設施,產業體系健全,示范帶動作用強。
3.建設水平領先。道路暢通、排灌方便、用電便捷,先進農業設施和機械裝備應用水平較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普及率高,良種覆蓋率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區域領先。
4.綠色發展成效突出。種養模式先進,生態環境優良,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質量可追溯、產品優質安全,“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比重較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5.經營機制創新。產業發展要素集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綜合體建設主導力量,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和模式高效,農業生產規?;?、組織化、產業化水平較高。
6.產村深度融合。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統籌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市民下鄉、村民進城”活動,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
7.政策措施有力。積極探索建立適合綜合體創建要求的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和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政策舉措。
8.運行管理順暢。管理組織完善,綜合體建設機構健全。建設主體清晰,有適應發展要求的開發運營機制。管理方式創新,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建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建設任務
1.編制建設規劃。立足資源條件、區位特點和產業優勢,結合相關規劃,嚴格按照創建條件合理選址,科學制訂綜合體建設規劃;因地制宜設置功能區,使規劃區內各產業板塊、村鎮板塊形成有機整體。規劃要充分考慮綜合體旅游功能、生態功能和環境保護要求。通過規劃引導和整合產業發展、高標準農田、生態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資源和資金投入綜合體建設。
2.發展特色產業。瞄準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種子種苗、瓜菜、水產、畜牧、食用菌、苗木花卉等特色產業,突出優質、安全、精品農產品規?;?、標準化生產,加強加工、包裝、倉儲、物流、質檢等配套建設,提升訂單生產、集團配送功能。支持有條件的綜合體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著力加強業態之間的聯動性、互補性、共生性和融合度。
3.培育經營主體。完善市場化運行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綜合體建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品牌效應顯著的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大力發展星創天地、眾創空間等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平臺基地,支持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科技特派員、“城歸潮”中的創業先鋒等到綜合體創業。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構建聯合社主導的經營服務體系,定向開展綜合體運營服務。
4.打造農業品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執法,全面推進綜合體農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和產地無公害認定,積極策劃申報國家、省、市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信譽度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品牌產業和產品、培植一批品牌企業。開展綜合體整體形象設計,強化宣傳推介,塑造良好形象,提升建設檔次,創建一批產村融合的品牌特色村鎮,擴大影響力。
5.注重生態發展。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的循環農業,加強噴滴灌、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生物控害與截污等清潔化農業工程建設,推行種養循環模式和間作、套作、輪作、稻漁共生等農作技術,構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結合“四水共治”,集中整治和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同步推進綜合體園林式綠化、景觀式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6.推動產業融合。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機、設施、質檢、信息化、廢棄物處理等農業裝備建設,著力提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深入挖掘農業休閑旅游功能,實施農家樂餐飲提升改造工程,結合美麗鄉村發展帶和生態特色小鎮建設,實行同步規劃建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完善“龍頭帶動、農民參與、促進增收”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貿工農、產加銷統籌銜接、復合發展,加快涉農一二三產業融合。
7.加強招商引資。制訂招商辦法和優惠政策,落實國家有關農業以及相關領域的優惠政策,大力吸引社會工商資本投入綜合體建設經營,加強與央企、世界500強、國家級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引入大企業、大項目,培育大龍頭,延伸完善綜合體產業鏈條。以新“四軍”(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為主力軍,大力發展新農村民營經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委、市水務局、市旅游局、市園林和林業局、市科技局、市環保局、市金融工作局、市農科院、人行武漢分行營管部、武漢農業集團、武漢農商行等部門和單位相關負責人為成員的市綜合體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綜合體創建工作的重大決策和指導監督。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農委辦公,具體開展綜合體建設的督促、指導和服務工作。創建綜合體的相關區人民政府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負責綜合體建設工作的統籌領導和綜合協調。
(二)規范創建程序。有意向創建綜合體的區人民政府應當提出申請,參與全市創建資格競爭,每個區申請數量限1個。按照高標準、少而精、寧缺毋濫的要求,由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按照實地考察、專家綜合評議、集體研究等程序,組織競爭性選拔,確定2—3個綜合體創建資格。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創建區報送的綜合體創建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進行審查,提出指導意見;每年年底對綜合體當年實施情況組織綜合評估,確定獎補額度。建立“能進能退、動態管理”的綜合體創建考核管理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給予獎補資金,并按照規定撤銷其創建資格,對考核成績突出的,加大獎補力度。通過一定時間建設,經審核達到綜合體建設標準的,認定為綜合體。
(三)明確扶持政策。市級財政安排綜合體創建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獲批創建的綜合體給予適當支持,獎補資金實行分期撥付。根據綜合體的建設規模、投入強度、建設水平等因素,每個綜合體項目安排獎補資金3億元左右。區級財政應當安排專項資金投入綜合體創建,原則上按照不低于市級獎補資金額度匹配。創建綜合體的區人民政府要制訂明確的涉農資金整合方案,確?,F有各類中央、省、市涉農財政政策優先用于支持綜合體創建。全面落實《武漢市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辦法》(武政規〔2017〕18號),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綜合體落戶發展。嚴格保護綜合體耕地,積極支持綜合體設施農業發展用地。將綜合體用地納入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予以支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要向綜合體傾斜。對綜合體范圍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先立項。開展先行先試,支持綜合體建設投資主體從事土地一級開發。鼓勵采取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創建綜合體。
(四)推動金融支持。開拓適合綜合體發展的“政府+金融機構”合作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地方法人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優勢,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綜合體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貸款的投入。促進“惠農貸”“涉農保證保險貸款”等財政金融支農模式在綜合體應用與推廣。支持綜合體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進行抵質押融資。加大已有農業保險險種的推廣力度,開展新型險種試點推廣。鼓勵武漢農業集團等市級涉農企業綜合運用設立項目公司自營運作模式、委托貸款模式、基金運作模式,募集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綜合體的融資建設工作。
(五)強化科技支撐。依托市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企業研發中心、特派員工作站,建立現代都市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建由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組成的技術服務隊伍,聯合經營主體開展現代生物育種、“互聯網+”技術、綠色生態農業技術研發,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轉化應用和示范推廣,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要加強對綜合體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支持入駐綜合體的企業人才優先入選“黃鶴英才計劃”,鼓勵開展創新研究、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9月3日
附件:武政辦[2017]88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