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6〕44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鄂政辦發〔2016〕81號),更好地發揮品牌引領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中的作用,推動全市供需結構升級,加快品牌強市建設,結合武漢實際,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圍繞全產業鏈、城市功能鏈、創新鏈,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拓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突出品牌帶動和引領作用,凝聚市場、企業、政府、社會四方面力量,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建立城市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品牌互動的品牌經濟發展體系,為推動武漢新時代科學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提供持續動力。
二、工作目標
(一)品牌數量明顯提高
到2020年,商標有效注冊量達20萬件以上,馳名商標數量突破130件,新增湖北“老字號”和武漢“老字號”15件;力爭1家企業獲得中國質量獎,2家企業獲得長江質量獎,每年爭創湖北名牌50個;形成2個產值超5000億元和若干個超2000億元產業。
(二)品牌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到2020年,建成3個制造業國家區域性品牌建設試點區,力爭1個升級為國家示范區;建成5個以上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區,5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農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量持續增加。打造一批現代服務業品牌示范園區,培育一批服務業“小巨人”,服務業增加值力爭突破1萬億元。
(三)標準引領作用充分發揮
到2020年,全市采用國際、國內先進標準累計達到2900項,制(修)訂或者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分別達到65、1200和2000項,力爭在我市設立國際、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組)達到30個。實施60個創新、標準與產業協同推進試點項目,培育30家以上企業為主體的企業標準領跑者,組建15個技術標準聯盟,研究制訂聯盟標準或者團體標準20項。
(四)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到2020年,全市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35家,“創谷”達到15個,眾創空間達到100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5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億元,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0%以上,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實現倍增,分別達到3萬件和1.2萬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00億元。
三、重大工程及責任分工
(一)實施品牌基礎建設工程
1.精準培育商標品牌。開展制造業品牌提升專項行動,加強對“武漢制造”商標品牌的注冊引導和保護,重點強化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培育。開展農業品牌培育專項行動,以“三品一標”為重點,指導幫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強化商標品牌建設,鼓勵涉農企業積極運用商標開拓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構建具有武漢特色的品牌農業體系。開展服務業品牌建設專項行動,對商業、旅游、“老字號”等傳統服務業,以及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會展、金融、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進行跟蹤培育,打造一批省級現代服務業品牌示范園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引導企業通過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等途徑,加強商標海外布局規劃,打造全球知名品牌。(責任單位:市工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農委、市商務局、市旅游局)
2.引進外來知名品牌。依托招商引資“一號工程”,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帶動我市品牌發展。突出產業鏈招商,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為主攻方向,著力吸引一批產業鏈長、關聯度強、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企業,打造和做大全產業鏈。突出城市功能鏈招商,圍繞長江主軸、長江新城建設,重點引進跨國公司、中央企業、知名民營企業區域總部、商品交易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和知名城市發展戰略投資商、運營商,打造武漢城市品牌。突出創新鏈招商,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引進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標志性創新工程和平臺項目,打造核心競爭力。(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農委、市科技局)
3.推進質量管理提升。重點推進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產業領域技術聯盟標準建設,推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科研與標準化同步發展。實施企業產品與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鼓勵企業制定高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推動我市優勢特色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鼓勵和引導企業實施精細化質量管理,增強質量品牌意識。加快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改革,形成以國家級質檢中心為龍頭、省級中心為骨干、市區級檢測機構為延伸補充的檢測技術服務網絡,推動建設質量技術基礎“一站式”服務點,探索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鏈條化技術解決方案,為企業培育和創造知名品牌提供質量技術保障。(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國資委)
4.推進品牌科技創新。強化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高端技術創新平臺、多業態創新基地建設,實施科技創新“四大計劃”(產業創新能力倍增計劃、“創谷”計劃、發明專利倍增計劃、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研究開發創新型產品和服務,到“十三五”時期末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70%。支持企業參與全球科技研發與投資,開展境外并購重組和研發合作,通過“間接補”“后補助”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二)實施供給結構升級工程
1.豐富產品和服務品種。推進“互聯網+農業”,支持名特優、“三品一標”農產品入駐電商平臺,增加健康食品多元化供給。推進“互聯網+制造”,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采集消費者需求,開展個性化定制,豐富和細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推進“互聯網+服務”,積極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健康、醫療、教育、養老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模式創新。增加旅游產品供給,提升兩江四岸旅游功能,打造都市風情、環城休閑和文化創意三大旅游精品體系。(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旅游局)
2.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強化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引導農業經營主體使用二維碼溯源、電子腳環等信息化技術,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創建一批省部級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和菜菌果標準園,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繼續深入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等系列產銷銜接活動,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加快培育一批市場開拓能力強、生態經營理念先進、品牌經營意識突出的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品牌農業創建主體。(責任單位:市農委)
3.打造制造業精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圍繞汽車、裝備制造、鋼鐵、石化、食品煙草服裝、日用輕工等傳統支柱產業,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躍升。開展智能制造推廣行動,通過設備改造、數字化車間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實現生產工藝流程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管控。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智能終端產品,在人工智能、智能穿戴、虛擬現實、量子通信、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無人機等新興領域,培育“從0到1”的標桿品牌、“從1到N”的領軍品牌,推動武漢制造向武漢創造,武漢產品向武漢品牌轉變。(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
(三)實施需求結構升級工程
1.擴大武漢品牌知名度。充分發揮電視臺、電臺及平面、網絡等媒體作用,在重要時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傳,講好品牌故事,唱響武漢品牌。充分利用地鐵、高速公路、機場等戶外廣告資源,借助食博會、農博會、國際車展等大型展會平臺和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等重大活動,傳播武漢品牌形象,傳遞品牌價值。鼓勵企業借助媒體資源,主動參與有影響力的國內外貿易交流與合作,加強品牌宣傳展示和推介,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農委、市城管委、市商務局、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
2.提振本地品牌消費信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有公信力的產品質量信息平臺,全面、及時、準確發布產品質量信息,為消費者判斷產品質量高低、選購優質產品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促進提升消費品質。結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加大信息開發利用力度。鼓勵中介機構開展企業信用和社會責任評價,發布企業信用報告,督促企業誠信經營,提高信用水平,樹立良好企業形象。(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3.持續擴大城鎮消費。支持家電、家具、汽車、電子等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鼓勵消費者選擇節能環保汽車、環境標志保護產品、節能空調等產品,擴大綠色消費需求。發展多層次商業中心和多樣化新型商業業態,鼓勵發展體驗店、大型奧特萊斯、主題商城等業態和提供以設計、定制、體驗為特點的個性化消費產品,加快發展珠寶、服裝時尚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文化電商等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發展智慧醫療及健康管理,推動房車、私人訂制等高端消費,滿足中高收入群體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衛生計生委、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旅游局)
4.推動農村消費升級。綜合運用“雙打”“紅盾護農”等手段,對農村市場存在的假冒和仿冒知名品牌、“三無”產品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執法行動,加強農村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意識宣傳教育,維護農村品牌消費市場秩序。推進農村光纖網、寬帶網和郵路的覆蓋,支持涉農電商平臺建設,鼓勵電子商務企業構建鄉村電商服務體系,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釋放農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文化娛樂、綠色環保、家電類耐用消費品和家用轎車等方面的消費需求。(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商務局、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抓好人才培養。支持高校與武漢品牌、“老字號”企業以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等形式聯合培養人才,鼓勵高校與本地品牌、“老字號”、楚文化非遺項目開展產學研合作。持續推進“黃鶴英才(專項)計劃”“光谷3551人才計劃”“千企萬人計劃”等高端人才計劃,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促進各層次、各領域的高端人才向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聚集。在各行業、各領域大力倡導踐行“工匠精神”,培育“武漢工匠”,以“工匠精神”鑄造“武漢品牌”。(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工商局)
(二)凈化市場環境。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加強部門協作,實現聯合執法常態化,提高執法有效性,依法懲治違法犯罪分子。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依托“信用武漢”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湖北)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定期發布誠信“紅黑名單”,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促使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責任單位:市打擊侵權假冒小組成員單位、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三)完善激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加大對商標品牌發展的支持力度,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集聚自主品牌企業。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積極開展以品牌為基礎的商標權、專利權等質押貸款,繼續執行專利質押貸款貼息政策,研究制定商標權質押貸款貼息管理辦法。市直各部門和單位要加大對品牌產品及服務的采購比例。在市級財政支持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改革中,加大對武漢商標品牌相關企業及項目的扶助力度。(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金融工作局、市財政局)
(四)抓好組織實施。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工商局局長任副組長,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市文化局、市國資委、市金融工作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旅游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武漢海關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市品牌引領供需結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工商局辦公。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依法履職,采取有效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各區(含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支持品牌建設、推進供需結構升級的具體措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1月19日
附件:武政辦[2017]118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