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提升發展能力的實施意見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有關部署要求,推進我省工業調整轉型、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提升發展能力,增強發展后勁,促進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建設工業強省目標,大力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技術創新為根本途徑,以政策集成為基本保障,著力優化供給結構、補齊產業短板、優化要素配置,降低企業成本,努力破解制約穩增長調結構的深層次問題,全面提升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加強技術創新、精品創造、品牌創建和標準創制,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質效為本。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標本兼治。堅持應急與謀遠相結合、企業內部挖潛與政策扶持相結合,緩解企業當前困難、降本增效與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同步推進。
——合力推進。強化部門協同、政策協同,堅持系統化推進,共同營造有利工業提質發展的環境。
(三)主要目標。
——工業經濟競爭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0%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
——智能制造力大幅提升。全省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指數達到85,重點領域和重點骨干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關鍵工序制造裝備數控化率達到65%,技術裝備水平居國內先進水平達到80%以上。
——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省工業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經濟比重進一步提高,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5%。
——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3%,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9%。
二、主要任務
(一)著力推進轉型升級,打造工業發展新優勢。
1.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為主要支撐,以“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等為重要載體,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航空航天裝備、北斗、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和資源循環利用等十大領域,聚焦集成電路、光通信、新能源汽車、海工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行業細分領域,培育細分市場領軍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2.加快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三年行動方案,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聚焦冶金、石化、建材、紡織、食品等優勢傳統產業,進行設備更新換代、質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等技術改造,提高先進產能比重。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支持優勢傳統產業企業實施設備更新和升級換代;支持在電子、家電產品裝配企業和家具、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購置先進適用設備,推廣應用集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工業機器人裝備;支持企業優先購置和使用本省首次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裝備或核心部件,鼓勵首臺(套)跨領域推廣使用。(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國稅局)
3.促進產品結構升級。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工程,在消費品、電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滾動開發千項工業精品,提升工業有效供給能力。深入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支持企業在創意設計、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功夫,促進大眾消費品創新和有效供給。深入實施供給結構升級專項行動,支持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個性化定制,豐富產品和服務品種,滿足差異化需求。大力實施制造業標準化提升專項行動,加強產品質量技術攻關,鼓勵企業創建和提升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的市場影響力。(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
4.加大化解產能過剩力度。引導煤炭、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因業因企制宜,主動壓減產能,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改造優勢產能,加強執法監督檢查,為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創造有利條件。有序關閉資源枯竭、災害嚴重、煤質差、長期虧損的煤礦,堅決退出煤礦落后產能。(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
(二)著力推進創新融合,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
5.推進工業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制造業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聚焦重點地區和優勢領域,謀劃和組織推進創建5-10家國家、省兩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支持一批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研發設計、質量認證、試驗檢測、電子商務、信息服務、資源綜合利用、人才培訓、第三方中介組織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依托產業創新聯盟的創新平臺網絡。(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6.推動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或參與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3D打印、機器人等領域開展產業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著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盡快實現批量化生產和應用。支持企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工程化研究應用,組織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拓展技術改造項目源,加快實現科技成果的規?;?、標準化、規范化生產。(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7.提高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水平。支持發展以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等為主的信息技術,推進楚天云等面向企業、區域和行業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動重點企業建設示范性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推進工程機械、電梯等領域重點企業建設產品數據采集、智慧識別、實時定位、遠程監控和在線診斷等智能服務平臺,促進信息技術與企業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營銷管理的全面融合,推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型制造。(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三)著力深化企業改革改制,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
8.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建立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責任單位:省國資委、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
9.推進民營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治理結構轉型,規范內部管理制度,完善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機制,促進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開展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主動尋求各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的支持,積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工商聯)
10.支持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落實所得稅優惠和金融等支持政策,穩步實施兼并重組。充分尊重企業意愿,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兼并重組,積極爭取國家獎補資金支持。完善下崗分流人員安置政策,做好失業保險工作和失業人員轉業轉崗培訓,依法妥善處理企業兼并重組中的勞動關系問題。(責任單位:省國資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四)著力優化要素配置,提升工業發展新效能。
11.優化能源要素保障。大力推進電力直接交易,大幅提升年度交易電量,切實降低企業電費支出。加強煤、電、油、氣、運輸協調,開展煤電互保和電煤合同考核,保障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探索鐵路部門與重點企業運價優惠、價量互保等互惠機制,降低鋼鐵、鐵礦石、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企業成本。(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經信委、省物價局、武漢鐵路局)
12.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強貨幣信貸政策支持,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引導企業有效利用境內外低成本資金。推動商業銀行開展應收賬款融資、投貸聯動等金融服務創新。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支持企業開展上市、發債、資產證券化以及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融資。支持大型工業企業設立財務公司。積極開展銀企、金企對接活動,促進產融合作。(責任單位: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
13.提高工業用地效率。加快項目用地審批進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需求。合理安排使用計劃指標,嚴格執行建設用地使用標準和工業用地準入門檻,引導工業用地內涵挖潛,推廣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激勵節約集約用地。對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進行全面清理處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支持過剩產能企業市場化退出,促進老城區、老工業基地更新改造和土地再利用。(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
14.加強信息共享促進產融合作。建立產融信息對接工作協調機制,強化信息共享,及時溝通銀企信息對接進展情況,協調解決特殊行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匯總納入政府支持范圍、有融資需求的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并結合產業政策、產業發展方向、產業規劃布局等對企業融資需求進行分析、評估和篩選,抓緊建立我省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融資需求清單,組織清單內企業與區域內金融機構開展信息對接。(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湖北銀監局、人行武漢分行、省經信委)
(五)著力推進降本減負,營造工業發展新環境。
15.落實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實時跟進國家稅收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營改增工作。全面落實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發揮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崗位作用,開展穩定崗位補貼適用企業認定工作,督促企業在實施兼并重組、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穩定職工隊伍。(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16.持續清理涉企收費。全面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動態調整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政府定價管理的經營服務性收費、政府定價的涉企行政審批前置經營服務性收費、進出口環節政府定價的收費目錄和標準清單。進一步清理各種與行政職權掛鉤且無法律、法規依據的中介服務收費、涉企保證金。全面清理進出口環節涉企收費。(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物價局、省編辦)
17.開展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制定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的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研究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措施,鼓勵企業加強管理,內部挖潛、降本增效、開源節流、苦練內功,開展“兩項資金”(產成品占用資金和應收賬款資金)占用壓降專項行動。推廣先進管理模式,開展對標管理活動,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18.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原則,再取消一批行政審批事項、下放一批審批權限、減少一批審批環節、精簡一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放寬市場準入,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允許“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認真落實“先照后證”改革要求,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推進監管體制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責任單位:省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健全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提升發展能力綜合協調機制,建立由分管副省長為召集人,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全省工業經濟聯席會議制度,全面統籌、綜合協調、督導推進全省工業經濟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經信委。
(二)強化督促考核。省直有關部門和市州人民政府要抓緊研究制訂可操作的具體措施,確保政策落地。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提升發展能力考核評價機制,將各項政策落實情況列入政府督辦事項,加強督促檢查。探索開展第三方評價,及時通報工作進展情況。
(三)優化發展環境。加大對工業穩增長調結構提升發展能力典型市州、園區和企業的宣傳力度,營造各方鼓勵和支持工業發展的輿論氛圍。強化精準服務,發揮“大企業直通車”“萬名干部進萬企”、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等工作機制的作用,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