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93號)精神,推進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突破性發展,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增利為發展目標,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發展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企業轉型升級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培育壯大產業園區為抓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依法建設農業強省。
(二)基本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立足資源稟賦,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實現質量型、差異化發展。二是創新驅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換代,淘汰落后產能。三是可持續發展。通過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做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四是抓大扶小。推進龍頭企業整合收購兼并重組,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跨區域發展,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行業領軍龍頭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9萬億元,保持中高速增長;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精深加工率提高5個百分點,產品向中高端邁進;加工業利稅穩步增長,農民就業增收持續提升,加工業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明顯增強。
二、優化結構布局
(四)推進優勢產業(區)集中布局。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每個市州培育2-3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全省形成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即以武漢、荊州、襄陽、荊門、孝感、黃岡、天門等地為主的糧油加工產業集群,以宜昌、荊州、潛江、仙桃、武漢、鄂州、黃岡和宜城、安陸、京山為主的畜禽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以宜昌、荊州、黃石、武漢、黃岡、仙桃、咸寧和丹江口為主的酒類飲料產業集群,以鄂西南、鄂西北、鄂東南和大洪山周邊地區為主的特色農品加工產業集群。支持貧困地區大力開展產業扶貧,引進培育有品牌、有實力、有市場、帶動能力強的農業、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林業廳、省糧食局、省扶貧辦等負責)
(五)加快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在蔬菜、干鮮果、食用菌、中藥材、茶葉和糧油等主產縣(市、區)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產地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開發和推廣一批新型農產品初加工適用技術和設施裝備。到“十三五”末,基本解決果蔬主產區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林)場、種植大戶的貯藏烘干設施需求,果蔬產品的產地損失率降至5%左右,糧油、食用菌、中藥材等產地烘儲能力明顯提升。(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六)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優質米、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比例,大力發展米面制主食品和焙烤食品,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開發高蛋白大豆制品,促進玉米飼料、飲料加工。開發生產高中檔雙低菜籽油,發展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和稻米油、棉籽油、玉米油、橄欖油、牡丹油及其它木本油料產業。積極發展冷鮮肉和肉制品加工業,開發鹵、烤、醬腌肉禽制品,推動傳統蛋制品工業化生產,開發液態蛋和蛋黃粉等新產品。進一步開發魚糜制品、休閑魚制品和保健美容產品,著力發展淡水小龍蝦系列產品,推進水產品加工方便化、分割化、多樣化。開發脫水菜、醬腌菜和蔬菜汁等精深加工產品,促進食用菌和魔芋、竹筍、葛根精深產品開發。推動棉花等大宗天然纖維的品種改良和品質提升,加快苧麻、桑蠶、竹原纖維等非棉天然纖維及新溶劑粘膠、聚乳酸等再生資源纖維的產業化步伐;加速信息化與紡織行業各環節深度融合,大力推廣綠色制造等新技術改造棉紡、改進麻紡,推動傳統紡織產業鏈向差異化、功能化、高端化延伸。提高干鮮果飲料、罐頭、營養餐與配餐、果醋果酒、調味品及休閑食品、動植物精油、天然香料等精深加工能力和質量;創新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日用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提高中藥材高值化加工水平。推動秸稈、稻殼、餅粕、菜幫菜葉、果皮果渣、果殼、木竹屑皮、動物骨毛血皮等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省農業廳、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七)推進加工園區建設。具備條件的農業縣(市、區)可統籌規劃,通過PPP等模式,建設主導產業較為突出的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園區,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利用園區企業物流資源,建設園區物流平臺,打造原料及產品集散中心;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建設園區電商與展示平臺,幫助園區企業拓展銷售市場;以縣級公共檢驗檢測中心為依托,整合各方檢驗檢測資源,加快建設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檢驗檢測服務能力;組建園區科技研發服務平臺,進行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共建共享,不斷增強園區的吸引力,提高企業和產業集中度,推進農產品加工特色小鎮和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等負責)
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揮我省科教大省優勢,圍繞農產品加工重點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強化產學研一體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推廣體系,結成產業聯盟。鼓勵加工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設立農產品加工研發機構,開展糧食加工減損節能降耗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研究,突破米面制品食品產業化保鮮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油料高效低耗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和改造定向結構刨花板、木材改性、重組竹、木漿紙竹深加工技術與裝備;開發冰鮮肉保鮮和預制肉制品的冷凍保護技術,研究醬鹵配套設施和集成密閉連續生產線,研發蛋制品的高效綠色加工技術及裝備;改進鮮活水產品運輸技術及裝備,建立生鮮調料水產食品的冷鏈物流技術體系,創新魚糜加工工藝、改進加工裝備、開發新產品;突破蔬菜加工中的褐變控制和活性包裝等技術;研發集成農產品及加工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經信委、省林業廳、省食藥監局、省農科院等負責)
(九)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工程的實施,積極探索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新模式,開展公益性科技成果轉化。按照“定向間接有償”的方式,引導高校院所、農業企業、投資公司之間有效互動,形成技術成果與市場高度對接,促進產學研金的深度合作。積極組織開展科企對接,支持科技人員以專利技術成果入股加工企業。(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農科院、省知識產權局等負責)
(十)鼓勵打造全產業鏈。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林)場等開展保鮮烘儲、分揀分級、直供直銷,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引導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流轉土地自建優質專用核心原料基地,帶動農戶發展一村一品原料基地,建設倉儲、冷鏈、物流、直營、配送和電商等營銷服務網絡。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之間通過土地、資金、技術、設備設施等各種要素聯合、合作和參股,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為主要形式,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支持全省鄉村旅游后備箱示范基地的打造,推進后備箱示范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協同完善特色商業休閑街區、專業超市、旅游景區購物場所、旅游商品加工銷售園區、鄉村購物點、鄉村酒店配套購物點、交通集散區購物場所等的布局,擴大鄉村旅游聚集區農產品銷售渠道。(省農業廳、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林業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十一)提高企業運營水平。在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倡導核心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加強企業人才培養,鼓勵引進職業經理人,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與質量提升,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衛生等標準作用,鼓勵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食品安全和環境控制等體系認證,強化企業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推動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提升行動,支持加工企業和合作社等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加強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注冊和保護,鼓勵企業爭創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打造湖北優勢品牌。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省農業廳、省經信委、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局、省衛計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藥監局、省知識產權局等負責)
四、完善政策措施
(十二)加強財稅支持。各縣(市、區)政府要統籌縣域經濟調度資金、現代農業及其他支農涉農資金和項目,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力度,落實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倉儲烘干設備按規定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積極支持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公共設施、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和技術改造,鼓勵各地對加工產品出口方面給予扶持。開展擴大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工作,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范圍,全面落實國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發票抵扣政策、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和符合條件的加工設備進口環節增值稅抵扣等政策。(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十三)強化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和落實廠房抵押、農產品加工設施設備抵押、林權抵押、動產質押、供應鏈融資、存單和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服務。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的各級農業擔保體系,探索建立貸款擔保、貼息以及風險補償機制,加大政府推動和扶持力度,開展“信貸+保險”創新,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增信。引導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加工企業上市、掛牌、發行債券,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發揮期貨市場作用,推動優勢農產品加工成品期貨品種上市交易,支持加工企業爭設期貨交割庫。持續推動金融機構實施金融服務網格化戰略,實現城鎮社區與農村網格覆蓋率和建檔面均實現100%全覆蓋,積極探索金融服務網格化社區、鄉村和企業三大模式,精準對接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各類需求。(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等負責)
(十四)改善投資貿易條件。深入推進工商注冊便利化,實行“多證合一”,進一步簡化市場準入審批。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增量帶動存量結構調整優化。積極搭建合作平臺,舉辦或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產品推介會、交易會、投資貿易洽談會,宣傳推介湖北優質企業和產品。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出口基地發展,實施通關一體化改革,推進“三互”大通關建設,優化通關環境,降低通關成本,節省通關時間,以“中歐班列(武漢)+鐵水聯運”模式,促進“一帶一路”統籌發展。(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武漢海關、湖北保監局、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農墾局、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負責)
(十五)落實用地用電政策。將農產品加工用地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園區用地;落實農產品初加工用地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的用地指標要重點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發展。落實好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價格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的規定。(省國土資源廳、省物價局、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能源局等負責)
(十六)加強組織保障。各地要把農產品加工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目標考核內容??h(市、區)要健全農產品加工的管理體制機制。省委農工部要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的調查研究、組織協調、檢查督辦和考評工作。省農業廳要履行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指導、管理、服務等職能,實施龍頭企業人才支撐工程,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省統計局要結合統計調查職能,繼續做好農產品加工業統計工作。省直其他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工作職能,采取有力措施,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輿論引導,樹立先進典型,努力營造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省委農工部、省農業廳、省統計局等負責)
2017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