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非常之年要有非常之為,全省各地各部門務必把發展的注意力、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效益上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發展在質的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以新業績新成效回應人民群眾新期盼新需要。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工作任務進行責任分解。各牽頭單位要切實履行牽頭抓落實責任,各責任單位要各司其職抓好貫徹落實,于3月20日前將落實措施報省政府。省政府將對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對落實不力的進行追責問責。
2018年1月29日
《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責任分解
2018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一、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1、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嚴格控制增量,積極消化存量,依法處置隱性債務。牽頭單位: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審計廳、省國資委、省政府金融辦,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2、開展非法金融活動專項整治,多措并舉化解銀行不良貸款,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穩健運營,強化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監管。牽頭單位:省政府金融辦,人行武漢分行;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公安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網信辦,省法院,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3、加強養老保險金收支管理。牽頭單位:省人社廳;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地稅局等,各市州政府。
4、繼續實行分類調控、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牽頭單位:省住建廳;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5、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長效機制,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政府金融辦,人行武漢分行;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人社廳、省審計廳、省國資委,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6、聚焦“準”“實”二字,下足繡花功夫,確保104.6萬人脫貧、17個貧困縣摘帽,確保已脫貧人口可持續穩固脫貧。向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聚焦發力,強化對貧困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群體的精準幫扶。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推進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牽頭單位:省扶貧辦;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衛計委、省旅游委,省殘聯等,各市州政府。
7、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堅決糾正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反對弄虛作假、數字脫貧,堅決查處貪污挪用扶貧資金等腐敗案件。牽頭單位:省紀委機關;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審計廳、省統計局、省扶貧辦等,各市州政府。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8、實施污染防治三年攻堅行動,重拳治氣治水治土。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制定新一輪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優化能源結構,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強化“三江、五湖、六庫”防治保護,改善重點流域水質,加強小流域治理,加快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完善落實河湖長制,推進水岸同治,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加強農業面源和土壤重金屬污染整治,加快土壤污染源詳查,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工程建設。牽頭單位:省環保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糧食局、省地質局、省南水北調辦(局)、省能源局等,各市州政府。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新動能持續快速成長。
9、大力發展新產業、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主體,讓新經濟盡快挑起大梁。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規劃建設一批新產業集聚區,謀劃推動一批重量級未來產業,推動集成電路、顯示面板、北斗導航、新能源汽車等加快成長為千億產業。支持襄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之都,支持荊門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國防科工辦、省能源局、省測繪地信局等,各市州政府。
10、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推動數據強省戰略,深入實施“寬帶湖北”行動,加快構建“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實施智能制造行動計劃和“萬企上云”工程。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數字經濟、分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牽頭單位: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通信管理局等,各市州政府。
11、深入實施軍民融合六大工程,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示范基地做大做強,支持孝感建設軍民融合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支持隨州、咸寧等地建設國家應急產業基地。牽頭單位:省國防科工辦;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能源局等,各市州政府。
12、從政策環境、市場準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支持力度。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編辦等,各市州政府。
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13、優化投資結構,引導各類資本更多投向重大產業、重大科創載體、重大民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工業技改、高新技術產業和民間投資比重。集中力量抓好200個省級重點項目建設。支持國家存儲器基地、商業航天基地、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比亞迪新能源客車、廣汽傳祺宜昌基地、江漢戰略儲氣庫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人社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國防科工辦、省能源局,省網信辦、省工商聯等,各市州政府。
14、實施交通強省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三峽綜合交通樞紐、漢江現代航運體系建設,加快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荊州機場建設,抓好武西、鄭萬、武九、呼南、蒙華鐵路湖北段和荊荊客專建設,做好沿江高鐵湖北段前期工作,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國防科工辦,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武漢鐵路局等,各市州政府。
持續抓好以“降”和“補”為重點的五大任務。
15、全面落實涉企收費“一張清單”,降低企業用能、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牽頭單位:省物價局、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工商局、省能源局,省編辦等,各市州政府。
16、深入實施補短板十大工程,加快建設重點易澇地區外排能力提升、五大湖泊堤防加固、入江重要支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等工程,推進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等重大水利項目,有序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衛計委、省旅游委、省扶貧辦、省能源局,省委農工部,省電力公司,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17、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堅決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依法處置“僵尸企業”。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政府法制辦等,各市州政府。
18、積極穩妥去杠桿,加快債轉股步伐。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政府法制辦、省政府金融辦,省網信辦,省法院,省國稅局、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三、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加快制造業優化升級。
19、抓緊抓實“3121”工程、“雙九雙十”行動,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開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行動。推動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內涵式發展,引導化工、建材、冶金、紡織等產業提檔升級。支持武漢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宜昌打造仿制藥生產基地,支持十堰建設現代汽車城。弘揚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楚商名企名店名家名品。牽頭單位: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環保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衛計委、省外僑辦、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藥監局、省國防科工辦,省總工會、省工商聯等,各市州政府。
20、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工業千項精品工程”。牽頭單位:省質監局;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各市州政府。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21、大力實施服務業提速升級計劃,縱深推進“五個一百”和“三千億元產業培育工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商務服務、設計咨詢、工業軟件等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國家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支持武漢建設“世界設計之都”“中國軟件名城”和區域金融中心。支持鄂州建設中部電商基地。支持恩施、仙桃等33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實施“靈秀湖北”旅游形象提升工程。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旅游委、省政府金融辦,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發揮消費拉動作用。
22、擴大湖北消費品和服務有效供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大力推動消費升級,擴大信息消費、時尚消費,促進養老、教育、旅游、文化、體育、健康等領域消費,積極發展數字家庭、遠程定制、體驗分享等消費新模式,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和體制機制。推進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實施“荊楚優品”工程。完善重要商品追溯體系,加大侵權假冒打擊力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衛計委、省旅游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藥監局、省供銷社等,各市州政府。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23、強化財政金融聯動,完善融資擔保風險補償體系,創新信貸品種和方式。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實施上市公司倍增計劃,擴大直接融資,大力發展股權融資。積極發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多渠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創新發展。支持湖北銀行、眾邦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健康發展。牽頭單位:省政府金融辦;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四、堅持以開放促改革
深入推進湖北自貿區建設。
24、全面落實自貿區建設總體方案,主動對標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體系,突出制度創新,加快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監管法治化,探索更多可復制的成功經驗。強化產業支撐,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以產業集聚度和市場活躍度檢驗自貿區建設成效。牽頭單位:省商務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武漢海關、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人行武漢分行等,武漢、襄陽、宜昌市政府。
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25、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推動中歐班列、江海直達航線、多式聯運發展。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落實“一次申報、一次檢查、一次放行”“無紙化通關”,提升口岸服務功能。支持襄陽、宜昌申報綜合保稅區。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推進境外投資“雙重工程”。加快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中德荊州生態示范城建設。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高水平打造中國中部國際產能合作論壇、華創會、臺灣周、鄂港澳粵、世界500強對話湖北等交流合作平臺。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外僑辦,省委臺辦(省臺辦),省工商聯,武漢海關、省國稅局、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各市州政府。
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26、持續推進“互聯網+放管服”改革,完善“一網覆蓋、一次辦好”。大力推進網上審批,今年“一張網”實現省市縣三級聯通,明年基本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牽頭單位:省編辦;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27、建立全省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全程公開、全程留痕。牽頭單位: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局;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計委、省國資委、省政府采購中心等,各市州政府。
28、完善“多證合一”,大力推進“證照分離”。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動綜合執法改革。牽頭單位:省編辦;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衛計委、省工商局、省政府法制辦等,各市州政府。
29、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牽頭單位:省發改委,人行武漢分行;責任單位:省工商局,湖北銀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30、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繼續推動財力下移,提高市縣財力保障水平。牽頭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國資委、省地稅局,省國稅局等,各市州政府。
31、深化行政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牽頭單位:省編辦;責任單位:省人社廳等,各市州政府。
32、推進價格機制改革。責任單位:省物價局。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33、促進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在鄂央企發揮優勢,放大資本功能。加快省級融資平臺市場化、專業化改革。牽頭單位:省國資委;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各市州政府。
34、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堅決破除各種歧視性限制和隱性障礙,確保民企民資享受公平待遇。堅決制止侵害企業自主經營權和合法財產所有權行為。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是最核心的營商環境,我們要堅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讓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有公平感、在合法經營中有安全感、在社會生活中有尊嚴感。牽頭單位:省經信委;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物價局、省政府法制辦,省委政法委、省編辦,省工商聯等,各市州政府。
五、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發揮重大平臺體系牽引作用。
35、支持武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襄陽、宜昌建成區域性創新中心,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發揮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龍頭作用,促進高新區、開發區創新發展。支持黃石、荊州、潛江爭創國家高新區。加快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建設長江中游大數據和云計算中心。推進創新創業資源共享,拓展專業化市場化眾創空間,高質量建設“雙創”示范基地。牽頭單位:省發改委、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住建廳、省國防科工辦等,各市州政府。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36、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牽頭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型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計劃,新增科技創業企業5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500家。加快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六大專項行動,完成省內轉化應用100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保持在1000億元以上。牽頭單位: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知識產權局等,各市州政府。
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領軍作用。
37、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牽頭建設重點實驗室,參與研發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共建。大力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發機構,謀劃建設國際大學聯合校區。健全協同創新機制,整合創新資源,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支持在應用性基礎研究、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取得明顯進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建設“城市+大學”發展共同體。牽頭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外僑辦、省國資委、省知識產權局、省社科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等,各市州政府。
發揮人才第一支撐作用。
38、實施海外優秀人才引進倍增計劃,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進“我選湖北”計劃,促進省內外大學生在鄂就業創業。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培育更多“湖北工匠”。牽頭單位:省人社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外僑辦等,各市州政府。
39、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落實科研自主權,賦予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下放科技成果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實行股權期權激勵。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牽頭單位: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文化廳、省知識產權局等,各市州政府。
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0、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加快用現代化物質裝備改造提升農業,推進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大數據+現代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旅游+現代農業,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三區三園一體”平臺建設。推進農業精品名牌培育和整合,提升“三品一標”認證覆蓋率。支持襄陽建設中國有機谷,支持咸寧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支持“潛江龍蝦”等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牽頭單位:省委農工部;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旅游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糧食局、省扶貧辦、省農墾局、省農科院等,各市州政府。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41、強化規劃引領,制定鄉村振興規劃,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大力實施“三鄉工程”,引導工商資本、技術、人才更多流向農村。推動城市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向農村延伸。推進道路、能源、信息、防洪排澇、污廢處理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解決農村20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改造農村危房8萬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建設1000個綠色示范鄉村,完成1000個村環境綜合整治。牽頭單位:省委農工部;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衛計委、省能源局等,各市州政府。
深化農村改革。
42、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為主線,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推廣土地按戶連片耕種。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結合發展鄉村旅游,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落實公共財政、土地增值收益、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政策,探索鄉村振興資金籌措新機制。統籌推進林業、水利、農墾、供銷社等改革。牽頭單位:省農業廳;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旅游委、省農墾局、省供銷社,省委農工部,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完善鄉村治理。
43、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全面推進農業農村“領頭雁”計劃。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強化農村社區建設。牽頭單位:省委農工部;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政法委、省編辦,省民政廳、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農業廳、省文化廳等,各市州政府。
七、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有效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44、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核心城市龍頭作用和交通網絡疏解功能,加快把武漢城市圈打造成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極。推動武鄂黃黃等相鄰城市聯動發展。協同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大對大別山革命老區、武陵山民族地區、秦巴山和幕阜山貧困地區、移民集中區等支持力度。統籌重大基礎設施與生產力布局,加快建設重點臨空臨港經濟區,推動產城融合。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民宗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扶貧辦、省移民局,省委農工部,民航湖北監管局等,各市州政府。
推動“一主兩副多極”競相發展。
45、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創建國家級長江新區。支持襄陽、宜昌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實力、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力。推動其他市州比學趕超,形成更多新的區域增長極和特色增長極。完善支持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政策措施和考核機制,支持20個左右經濟強縣建成新的增長點。繼續支持100個縣域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等,各市州政府。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
46、實施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功能,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強化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天門建設四化同步示范區??茖W規劃發展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牽頭單位:省住建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人社廳、省環保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廳、省衛計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委農工部等,各市州政府。
八、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堅定實施大保護大整治大修復。
47、堅持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等,各市州政府。
48、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九大行動,突出整治非法碼頭和采砂場,保護飲用水源地,“關改搬”沿江化工企業。持續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推進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促節水“五水共治”。牽頭單位:省環保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安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49、深入開展自然保護區“綠盾”行動。支持黃岡建設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支持環梁子湖區域建設湖泊治理國家示范區,加強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牽頭單位:省環保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等,各市州政府。
50、全力推進“廁所革命”、宜林荒山全綠化、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全達標等重大生態工程。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旅游委等,各市州政府。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51、深入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大力實施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組合、園區循環改造,促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支持黃石建設國家級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支持荊門等地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氣化鄉鎮”工程。高水平建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中心。提倡綠色消費,鼓勵綠色出行,倡導簡約、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牽頭單位:省發改委;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各市州政府。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52、深入開展生態省五級聯創。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環保督察長效機制。全面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健全綠色政績考核體系。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牽頭單位:省環保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公安廳、省住建廳、省國資委等,各市州政府。
九、提升文化軟實力
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53、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好用好基層“五館三場”、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培育高端新型智庫。推進新一輪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建設長江文明傳承與創新集聚區,打造“長江文明之心”。實施荊楚大遺址保護傳承工程和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推進萬里茶道申遺。大力推廣荊楚派建筑。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辦好第三屆湖北藝術節,加快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開展“荊楚文化絲路行”活動,講好湖北故事。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湖北。牽頭單位:省文化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檔案局(館),省通信管理局等,各市州政府。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54、堅定不移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推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轉型升級。加快文化與科技、旅游、教育、體育等跨界融合,積極發展創意設計、網絡視聽、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產業。做大做強骨干文化企業,做多做優文化市場主體,積極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牽頭單位:省文化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旅游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委宣傳部等,各市州政府。
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
55、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施“湖北就業提升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拓寬去產能分流職工、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渠道,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優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積極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改革就業培訓機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抓好農民工工資清欠保支。牽頭單位:省人社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等,各市州政府。
加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56、深入實施“湖北社保共享計劃”,推進全民參保。提高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標準。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提高社會最低工資、城鄉低保和優撫標準。牽頭單位:省人社廳;責任單位: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等,各市州政府。
57、加強對困難群眾、特殊群體的兜底保障。維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健全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牽頭單位:省民政廳;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總工會、省婦聯、省殘聯、省紅十字會等,各市州政府。
58、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4萬套。牽頭單位:省住建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等,各市州政府。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59、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向貧困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提高嬰幼兒照護和兒童發展需求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鎮村中心幼兒園。啟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創新發展職業教育,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加強校園安全建設。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完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失學。牽頭單位:省教育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食藥監局,省殘聯等,各市州政府。
深入推進健康湖北建設。
60、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建立省域急救網絡平臺。加強生育政策配套銜接。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實施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有機銜接??茖W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完善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和公共衛生監管。大力振興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辦好李時珍誕辰500周年紀念活動。牽頭單位:省衛計委;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食藥監局等,各市州政府。
61、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辦好第十五屆省運會,高標準籌備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牽頭單位:省體育局;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衛計委等,各市州政府。
推動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62、完善城鄉社區服務功能,深化拓展網格化服務管理。抓好信訪維穩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牽頭單位:省綜治辦;責任單位: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政府法制辦,省信訪局等,各市州政府。
63、健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牽頭單位:省公安廳;責任單位:各市州政府。
64、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牽頭單位:省民政廳;責任單位:省政府各部門,各市州政府。
65、強化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加快建設公路安全生命防護“455工程”。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牽頭單位:省安監局;責任單位:省安委會各成員單位等,各市州政府。
66、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支持駐鄂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密切軍政軍民關系。牽頭單位:省民政廳;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防辦、省征兵辦等,各市州政府。
67、做好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牽頭單位:省統計局;責任單位:湖北調查總隊,各市州政府。
堅持黨的領導。
68、把黨的領導作為最高政治原則,提高政府工作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地位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決落實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決策部署。責任單位:省政府各部門,各市州政府。
堅定擔當為民。
69、樹立正確政績觀,牢記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練就寬肩膀,提升真本領,爭當主攻手,畫好工筆畫。旗幟鮮明為敢于擔當、踏實做事的干部撐腰鼓勁,給謀事成事的干將、敢打敢拼的闖將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大舞臺。責任單位:省政府各部門,各市州政府。
推進依法行政。
70、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嚴格依法用權、依規履責、依章辦事,完善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行政督查和問責力度。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意見,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牽頭單位:省政府法制辦;責任單位:省政府各部門,各市州政府。
厲行勤政廉政。
71、大興學習之風、調研之風、落實之風,推動政府作風持續好轉、效能持續提升。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決糾正“四風”,嚴肅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和腐敗問題。從嚴從實抓好政府系統管黨治黨,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好的作風確保好的成效。責任單位:省政府各部門,各市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