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國發〔2015〕49號),進一步發揮國內貿易流通對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和先導性引領作用,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萬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7000億元,年均增長18%。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基本形成規則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力、暢通高效的內貿流通體系和比較完善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使內貿流通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優化資源配置的新動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建設新局面作出重要貢獻。
二、健全統一開放的內貿流通發展體系
(一)加強統一市場建設。
消除市場分割。清理和廢除一切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定及做法。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禁止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排除競爭行為。根據我省不同級次流通節點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交通條件、區位優勢、功能定位以及與周邊城市的互補性,優化流通節點城市商業分工,推進流通基礎設施區域共建共用合作協調機制,探索建立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省政府法制辦、省商務廳,各市、縣、區政府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打破行業壟斷。依法查處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加強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規范零售商供應商交易關系。(省發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省商務廳負責)
(二)統籌規劃流通網絡建設。
按照國家“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年),以西安國家級流通節點為樞紐,咸陽、榆林區域級流通節點為骨干,寶雞、銅川、渭南、延安、漢中、安康、商洛地區級流通節點為支撐,構建覆蓋全省、輻射西部、通達全國、走向國際的流通網絡,推動形成若干區域商貿物流中心,著力將西安打造成集商品集散、交易、配送、服務和價格形成等功能為一體的中西部商貿流通中心。(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西安市政府負責)
各市、縣、區要按照本地商貿流通業發展實際,統籌規劃城鄉商業網點的功能和布局,整合商務、供銷、郵政等各方面資源,提高流通設施利用效率和商業服務便利化水平,及時修編城鄉商業網點規劃并抓好落實,推進城鄉流通網絡一體化。加強農村地區商業網點建設,加大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商業網點建設支持力度。(各市、縣、區政府,省商務廳、省供銷總社、省郵政管理局負責)
省級有關部門、各市、縣、區政府要將內貿流通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內容,做好流通規劃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銜接,確保依法依規推進流通設施項目建設,各地制修訂相關規劃時要充分征求本級流通主管部門的意見。探索建立跨區域流通設施規劃編制協調機制和相關部門間規劃銜接機制,實現規劃對接、政策聯動和資源共享。(各市、縣、區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負責)
(三)構建開放融合的流通體系。
優化我省外經貿專項資金政策,加大對流通企業境外投資在政策、信息、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動“海外陜西”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營銷、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網絡,推進商貿物流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向境外延伸流通渠道,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鼓勵流通企業與制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在海外特別是中亞和非洲布局陜西產業園區,促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建設境外公共服務平臺,為我省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交易、支付、倉儲、配送和售后服務,提升互聯網信息服務國際化水平。
提升“絲博會暨西洽會”“歐亞經濟論壇”和“陜粵港澳經濟合作周”三大開放平臺作用,打造一批內外貿結合、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會展平臺。依托保稅物流園區發展臨空產業,發揮好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平臺作用,加快內外貿一體化建設步伐,打造“一帶一路”商貿物流中心,培育一批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商品交易市場。加快推進西安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建設,依托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西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一批連接國際國內市場、運行規范有序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西安海關、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口岸辦、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四)加強流通領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新建與改造并舉、投資與運營分離、硬件與機制并重,推進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社區菜店建設。創新投資保障、運營和監管模式,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回購商業用房建設社區菜店。在全省重要流通節點城市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加快打造3-5個具有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支持150個縣、鎮建設標準化農貿市場,建設改造15個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力爭在2020年,實現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全覆蓋,增強應對突發事件和市場異常波動的能力。(各市、縣、區政府,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落實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得低于10%的政策,優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和家政、養老、再生資源回收等設施用地需求,嚴格社區商業網點用途監管。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負責)
支持有條件的城市開展城市商業面積監測預警,定期發布大型商業設施供給信息,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統籌大型實體和網絡商品交易市場建設,避免盲目重復建設。(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負責)
三、提升內貿流通創新驅動水平
(五)強化內貿流通創新的市場導向。
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加快流通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引導電子商務企業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鼓勵發展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生活服務等各類專業電子商務平臺,帶動共享、協同、融合、集約等新興模式發展。鼓勵大型餐飲企業、住宿企業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建立網上訂餐、訂房服務系統。持續開展示范創建活動,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平臺,推進電子商務聚集區建設,2020年底前再創建5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培育10個省級示范園區;培育5家國家級示范企業、30-40家省級示范企業,建設一批示范縣(市、區),完善電子商務產業鏈,提高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廳、省教育廳、省衛生計生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供銷總社、省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以陜北15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帶動,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推廣,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實施電子商務進社區工程,以O2O為主要模式,促進電子商務在日用品采購、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省商務廳、省農業廳、省供銷總社、省發展改革委、省網信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
鼓勵流通企業發揮線下實體店在物流、服務、體驗等方面的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形成優勢互補。支持流通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提供網訂店取、網訂店送、上門服務、社區配送等各類便民服務。引導各類批發市場自建網絡交易平臺或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經營,推動實體市場與網絡市場協同發展。建立社會化、市場化的數據應用機制,推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放數據資源,提高流通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鼓勵物聯網等技術在倉儲系統中的應用,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扶持物流信息平臺型企業發展。加快全省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向社會開放信息資源,降低車輛空駛率,提高物流配送社會化、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省商務廳、省農業廳、省供銷總社、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網信辦負責)
鼓勵綠色商品消費,引導流通企業擴大綠色商品采購和銷售,推行綠色包裝、綠色物流和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推動完善綠色商品認證制度和標準體系。研究建立廢棄商品回收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責任機制,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與垃圾清運處理網絡體系融合,促進商貿流通網絡與逆向物流體系建設。(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境保護廳負責)
推動傳統餐飲服務轉型升級,到2020年,打造30條陜西特色美食商業街區,2016年力爭建成運營10條;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鼓勵在縣、鎮發展中小型城鎮商業綜合體,并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推動建成一批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文化、體育、電商等多種商業元素為一體的特色商業發展模式。繼續實施“陜菜品牌創新工程”,認定陜菜“品牌店”“示范店”200家以上,搞好“陜西美食探秘之旅”活動,鼓勵陜菜企業走出去,提高陜西餐飲的市場影響力。積極開展“放心早餐工程”,在市級“放心早餐工程”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企業擴大服務網點,創新服務方式,為消費者提供中、晚餐和預定餐服務,完善餐飲消費服務體系。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省餐飲收入實現1047億元,年均增長10%。(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各市、縣、區政府負責)
(六)增強內貿流通創新的支撐能力。
通過政府股權投入、建立產業基金、以獎代補等方式,提高農產品流通設施的公益屬性,形成點線結合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充分利用現有專項資金、產業基金支持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培育內貿流通市場主體。鼓勵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和天使投資,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加大對流通創新領域的投資。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積極探索建立產業投資基金、PPP等投入方式,帶動社會投資加大對流通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強內貿流通行業規劃與中期財政規劃的銜接,促進形成支持流通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省財政廳、省商務廳負責)
鼓勵金融機構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增加內貿流通領域貸款投放。支持符合條件的流通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定向融資工具和資產支持票據等融資工具募集資金,提升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內貿流通企業的支持力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信息公開與共享,完善信用信息查詢和披露渠道,為內貿流通企業提供信用信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開展面向內貿流通企業的動產、倉單、租賃權、知識產權質押和專利保險等融資業務,支持現代流通方式快速發展。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推動公共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完善流通企業融資模式,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完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機制,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補償基金試點,依法合規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支持創業擔保貸款,加大對中小流通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省金融辦、陜西銀監局、陜西證監局、省知識產權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負責)
推動現代物流、在線支付等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各類創業孵化基地為電子商務創業人員提供場地支持和孵化服務,支持發展校企合作、商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支持專業化創新服務機構發展,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完善創新成果交易機制,積極發展各類商貿服務交易平臺。研究建立流通創新示范基地,鼓勵創業創新基地提高對中小流通企業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負責)
加快發展內貿流通領域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非公有資本和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勵流通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能力。依法完善相關政策,按照主體自愿的原則,引導有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轉為企業。(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國稅局、省地稅局負責)
(七)加大內貿流通創新的保護力度。
嚴厲打擊制售侵權假冒商品行為,加大對反復侵權、惡意侵權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對國際和國內重要展會、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執法力度,依法公開制售侵權假冒商品企業信息。發揮省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的作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知識產權維權援助體系,合理劃分權利人舉證責任,縮短確權審查、侵權處理周期,研究制定商業新模式、新形態等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辦法。(省商務廳、省知識產權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工商局負責)
推動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健全交易規則、管理制度、信用體系和服務標準,構建良好的電子商務生態圈。加強區域間統籌協調,引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有序發展。通過依法警示、懲戒等措施,規范電子商務企業違背市場經濟規則、商業倫理和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行為,禁止憑借市場壟斷地位向供應商和網店收取不合理費用、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等。(省工商局、省網信辦、省商務廳負責)
四、增強內貿流通穩定運行的保障能力
(八)完善信息服務體系。
強化大數據在內貿流通信息服務中的應用,調整優化監測樣本結構,擴大樣本企業覆蓋面,每年凈增50戶樣本企業,至2020年樣本企業總數達到1000家;夯實內貿流通統計基層基礎,完善行業統計監測制度,建立完善電子商務、服務消費等統計調查制度,完善綜合統計與部門統計協作機制。加大統計監測業務培訓力度,每年至少輪訓一遍,至2020年總體數據及時報送率達995%以上。不斷提升信息服務水平,至2020年省、市、縣級商務預報平臺覆蓋率達到100%,社區信息服務牌總數超過500塊,每年新建社區便民信息服務牌100個。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信息資源開放,建立政府與社會緊密互動的大數據采集機制,形成高效率的內貿流通綜合數據平臺。(省商務廳、省統計局負責)
采用政府采購、服務外包等方式,鼓勵行業中介組織深入挖掘和研發大數據公共服務產品,為流通企業創新轉型和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服務。加強對大數據技術應用的宣傳和推廣,至2020年,培育1-2家服務能力較強的大數據研發中介組織。(省商務廳負責)
引導流通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推進市場拓展、精準營銷和優化服務,帶動商業模式創新。建立社會化、市場化的數據應用機制,推動企業開放數據資源,引導建立數據交換交易的規范與標準,規范數據交易行為。(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九)創新市場應急調控機制。
按照統一協調、分級負責、快速響應的原則,健全市場應急供應管理制度和協調機制,積極主動應對區域性市場異常波動。完善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商品應急儲備體系建設,確保應急供應。省、市兩級財政要繼續加大投入,完善省、市兩級儲備體系。加強承儲企業資質管理,建立儲備商品定期檢查檢驗制度,落實儲備企業每月自查、市級主管部門每季督查、省級主管部門每半年核查機制,確保儲備安全。推廣商業儲備模式,推進商業儲備市場化運作和儲備主體多元化。(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健全突發事件市場應急保供預案。細化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情況下市場應急保供預案和措施。根據突發事件對市場影響的范圍和程度,綜合運用信息引導、企業采購、跨區域調運、儲備投放、進口組織、限量供應、依法征用等方式,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應急供應保障機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積極組織應急演練,每隔1-2年視情組織1次應急演練,確保應急儲備商品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應急辦負責)
增強市場應急保供能力,建設應急商品數據庫,及時掌握相關應急商品產銷和庫存情況,保障信息傳導暢通和組織調度科學有序。對重點聯系儲備企業實行“動態管理”,至2020年重點聯系儲備企業樣本數達到60家以上,數據報送及時率達到100%,4大類63個品種的應急商品覆蓋率達80%以上;優化省級應急儲備區域分布,基本實現陜南、陜北、關中均衡分布;市級投放網絡覆蓋率達100%,投放力量、投放機制進一步健全。探索利用商業保險穩定生活必需品供應機制,推動重要生活必需品生產流通保險產品創新。(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陜西保監局負責)
(十)構建重要商品追溯體系。
繼續推動肉菜等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每年重點支持1個地級城市開展試點,西安、銅川、寶雞、榆林4個肉菜追溯試點城市在2016年完成項目建設并投入試運行,力爭到2020年前,全省肉菜追溯網絡架構基本形成,肉類追溯實現全覆蓋,蔬菜及其他食用農產品追溯品種和覆蓋率穩步提高。(各市、縣、區政府,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工商局負責)
整合現有資源,建立部門間共建、共管、共享工作機制,完善重要商品流通追溯體系管理體制。各設區市政府要將追溯體系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落實追溯體系運維費用等配套資金,建立持續有效的保障機制。西安、銅川、寶雞、榆林等試點城市要加快追溯體系項目建設進度,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增加追溯品種,擴大追溯覆蓋范圍。(各市、縣、區政府,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工商局負責)
擴大重要商品追溯體系應用范圍,加大商品追溯信息在事中事后監管、行業發展促進、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應用力度,向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追溯信息查詢服務。積極探索追溯體系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應用,為企業和經營者提供追溯信息綜合服務。(各市、縣、區政府,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工商局負責)
五、健全內貿流通規范有序的規制體系
(十一)健全流通規章制度。
依法制定我省內貿流通各行業領域的規章,規范相關參與方行為,推動建立公平、透明的行業規則。對內貿流通領域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的現行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及時予以修訂或廢止。(省商務廳、省政府法制辦負責)
(十二)提升監管執法效能。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合理配置執法力量,嚴格落實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舉報投訴服務網絡,完善受理、辦理、轉辦和督辦機制。支持韓城市開展商務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以點帶面推動全省商務執法工作,努力營造法制化營商環境。(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推動全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平臺建設,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報和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通過信息手段實現對案件立案、移送、辦理情況的監督和分類統計分析等功能。(省商務廳、省公安廳、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加大全省市場監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實施力度,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成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商務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加強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監管執法中的應用,推進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和流通企業信息公示,加強市場監管部門與行業協會商會、專業機構的合作,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完善“12312”“12330”“12365”商務、知識產權、質檢等投訴舉報平臺,積極推進各平臺的融合與信息交流,形成網絡化監管系統和快速反應監管機制。創新企業產品質量執法檢查方式,推行企業產品質量承諾制度。創新電子商務監管模式,健全消費者維權和交易爭端解決機制。(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十三)加強流通標準化建設。
推廣執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支持企業參與制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加強商貿物流、電子商務、農產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務等重點領域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健全流通標準體系。加快內貿流通標準管理信息化建設,簡化行業標準制修訂程序、縮短制修訂周期,選擇具備條件的社會團體開展團體標準試點。建立重點標準實施監督和評價制度,加強標準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市場準入、執法監督等行政管理中的使用。(省質監局、省商務廳負責)
建立政府支持引導、社會中介組織推動、骨干企業示范應用的內貿流通標準實施應用機制,開展物流托盤、農產品冷鏈標準化示范工作。推動建立經營場所服務標準公開公示制度,倡導流通企業以標準為依據規范服務、交易和管理行為。(省質監局、省商務廳負責)
(十四)加快流通信用體系建設。
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基礎,推動建設流通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并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依托陜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商務部各業務信息系統,整合商貿流通企業的行政許可、資質認定、行政處罰、法院判決裁定等信用信息,加快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建立商務領域誠信紅黑榜發布制度及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發布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依法向社會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服務,倡導誠信經營。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市場準入、資質審核等行政管理事項中,依法使用流通企業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對企業逐步實施信用分類管理。(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在零售、餐飲、居民服務業等大眾消費領域,引導市場化平臺應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以交易信息為基礎的信用評價機制,推動個人和企業信用評價信息的社會化應用。在批發、物流等商貿流通領域,引導商品批發市場、物流園區、電子商務平臺等商圈企業,建立對入駐商戶和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評價機制,鼓勵按照信用級別向入駐商戶提供差別化信用服務。(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支持信用調查、信用評估、信用保險、商業保理等信用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創新信用產品和服務。鼓勵信用保險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建立以應收賬款為核心的企業交易信用記錄。鼓勵具備資質的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建立健全企業信用檔案,積極開展電子商務信用評估與認證,幫助企業有效識別和防范交易風險。鼓勵行業商協會建立會員企業信用檔案,推動具有上下游產業關系的行業商協會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陜西保監局負責)
六、健全內貿流通協調高效的管理體制
(十五)強化行政管理職責。
貫徹執行內貿流通領域規劃、政策和標準,著力加強我省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信用建設、公共服務、應急保供等職責,嚴格依法履職,依法管理特殊流通行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涉及內貿流通的非行政許可審批,推進內貿流通領域負面清單、權力清單、部門責任清單等制度。公開涉及內貿流通的行政管理和資金支持事項。(省商務廳、省財政廳、其他省級有關部門負責)
(十六)完善部門間協作機制。
各級商務主管部門要履行好內貿流通工作綜合統籌職責,探索建立大流通工作機制,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完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加強與本級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強對電子商務、商貿物流、農產品市場建設等重點領域規劃和政策的統籌協調。探索建立內貿流通領域管理制度制定、執行與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省商務廳負責)
各地要切實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實施方案,出臺具體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各部門要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協調,形成合力。省商務廳牽頭負責實施意見落實工作的統籌協調、跟蹤了解、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實到位。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