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的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按照國家總體部署要求,堅持開放共享、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引領跨越和安全有序的原則,充分發揮我省互聯網基礎優勢和應用優勢,加快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興業態,創新公共服務模式,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到2018年,互聯網的資源集聚和創新協同平臺作用充分發揮,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建成一批產業平臺示范應用項目;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國家級互聯網經濟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各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多元,線上線下結合緊密,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二、重點任務與責任分工
(一)“互聯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發展眾創空間。充分發揮互聯網開放創新優勢,支持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器、校企創新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網絡化發展。將政府公開數據引入眾創空間,支持“大數據+眾創”發展。充分利用各種產業園區現有條件,加強“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載體建設,通過互聯網統籌相關信息、技術、中介、金融等資源,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空間。
2強化創業創新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創新資源合作共享,促進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加快發展創業服務業,積極利用互聯網推廣眾包、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建立共享交流平臺,推動跨區域、跨領域的技術成果轉移和協同創新。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集聚創業創新資源,為小微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務。
(二)“互聯網+”協同制造。圍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新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共同牽頭)
1建設“互聯網+制造”云平臺。引入優質互聯網資源,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加快建設云平臺,形成基于“互聯網+”的研發設計體系、供應鏈協同體系、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行業解決方案體系,為工業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等方面的應用服務,構建開放、共享、協作的網絡化協同制造產業生態。
2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制造企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形成面向生產組織全過程的決策服務信息,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效率。鼓勵制造企業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
3加快人工智能創新與應用。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成果,推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協同發展,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和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把握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趨勢,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林業廳、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發揮互聯網企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各方優勢,建設農產品和農資綜合運營服務平臺,加強產銷銜接,推進精準化生產,進一步提升農業網絡化服務水平。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通過移動互聯網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災害預警、保險等服務。發揮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作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農資批發市場對接電商平臺,積極發展以銷定產模式,完善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推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2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利用現有互聯網資源,整合構建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生產經營過程的精細化信息化管理。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在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斷擴大覆蓋面,實現農副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
(四)“互聯網+”智慧能源。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加快智慧礦山、數字油田、智能氣田建設,提升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生產安全。加快能源與金融、能源與跨境人民幣結算、能源與裝備制造、能源與清潔生產的融合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能源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設備狀態、電能負載等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與預測,開展精準調度、故障判斷和預測性維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2建設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多能源協調互補的能源互聯網,構建智能化電力運行監測、管理技術平臺,使電力設備和用電終端基于互聯網進行雙向通信和智能調控,實現分布式電源的及時有效接入,逐步建成開放共享的能源網絡。建成覆蓋全省能源管理部門和能源企業的互聯網能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和全國能源監測預警與規劃管理系統互聯互通。
3實施需求側智能用能。以互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系統為基礎,在具備條件的社區、企業和公共機構建設電力、天然氣等能源智能化利用示范單位,促進終端用能節約高效,提高生活質量和生產力水平。推進實施電力光纖到戶工程。
(五)“互聯網+”普惠金融。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省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陜西銀監局、陜西證監局、陜西保監局、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更廣泛地區提供便利的存貸款、支付結算、信用中介平臺等金融服務,拓寬普惠金融服務范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支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開展網絡借貸、網絡證券、網絡保險、互聯網基金銷售等業務。積極爭取在我省設立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充分發揮保險業在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中的作用。推動金融IC卡和移動金融廣泛應用,全面提高金融IC卡和移動金融在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群眾中的應用水平。
2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鼓勵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提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需求。規范發展網絡借貸和互聯網消費信貸業務,探索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積極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投資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大數據發展市場化個人征信業務,加快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支持金融企業與云計算技術提供商合作開展金融公共云服務,支持銀行、證券、保險企業穩妥實施系統架構轉型。
(六)“互聯網+”益民服務。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推動區域醫療衛生系統數據整合,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提高健康養老服務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民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支持實體零售商綜合利用網上商店、移動支付、智能試衣等新技術,打造體驗式購物模式。發展社區經濟,在餐飲、娛樂、家政等領域培育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規范發展網絡約租車,積極推廣在線租房等新業態,著力破除準入門檻高、服務規范難、個人征信缺失等瓶頸制約。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文化、媒體和旅游等服務,培育形式多樣的新型業態。積極推廣基于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城市服務,開展網上社保辦理、個人社保權益查詢、跨地區醫保結算等互聯網應用,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務。
2構建網絡醫療健康大數據服務平臺。加快省、市、縣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推廣居民健康卡應用,實現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檢查檢驗結果、醫學影像、用藥記錄等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應用服務水平。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建立網上會診平臺,構建醫院間會診機制,提供在線診療、咨詢、監測等服務,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為居民提供健康指導、健康評估、醫療資源預約、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依法建設網上藥品商城。
3構建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建設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間的健康檔案共享,鼓勵養老機構應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便攜式體檢、保健咨詢、緊急呼叫監控等設備,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七)“互聯網+”教育培訓。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我省優勢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創新,促進資源的開放共享,進一步提高教育培訓質量。(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推動學歷教育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推廣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絡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等制度,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
2創新職業技能培訓發展模式。建立全省職業技能培訓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各級各類培訓數據資源,針對不同群體提供菜單式、線上線下互動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改進培訓方式,鼓勵中小教育培訓機構以職業技能和創業創新培訓為重點,建設網校、在線教育平臺等線上培訓系統。
(八)“互聯網+”文化旅游。加快促進優質文化旅游資源與互聯網技術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培育新的產業集群、消費人群和傳播方式,建設文化旅游強省。(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文化廳、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省商務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負責)
1大力發展文化信息化應用。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構建全省文化惠民聯盟超市信息平臺,實現文化生產、消費、服務互聯互通。推動數字化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旅游景點和文獻中心等建設。加快推動優勢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網上平臺。發展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網絡視聽、數字出版等新興媒體,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2加快智慧旅游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網上營銷、網上預訂、網上支付等服務,支持本土在線旅游平臺發展,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區、智慧旅游企業建設。推動加強與國內大型旅游電商深度合作,整合上下游資源、要素和技術,建設全省智慧旅游服務中心,全面實現旅游服務、管理、營銷和體驗的智能化。
(九)“互聯網+”政府服務。在政府管理服務中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市場之間、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有效聯接及數字化對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服務、提升治理能力。(省級各有關部門負責)
1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加快推動全省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與整合,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內網、外網)體系,推動已有業務專網與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對接。加快建設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省、市政務交換共享平臺和大數據處理平臺。充分發揮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平臺等作用,有效推動政府業務流程重組和優化。健全政府數據共享開放體制機制,持續推動政府信息、數據面向社會開放。
2推進政府服務網絡化。完善政府網站體系,優化結構布局,構建信息公開、在線服務、公眾參與的政府網上統一服務網站平臺。加快建立全省政府網站大數據監測分析體系,有效提升政府網站公眾滿意度和網絡影響力。加快政務新媒體建設發展,增強政務信息公開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深入推進網上信訪,提高信訪工作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快西安、咸陽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建設。
(十)“互聯網+”高效物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倉儲和配送系統,優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口岸辦、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提高物流行業的信息互聯水平。加快推動全省交通物流信息平臺運營,整合鐵路、公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等信息資源,促進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有效對接。推進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統籌優化社會物流資源配置。在冷鏈、?;?、煤炭等行業,建立完善一批行業性物流信息平臺。完善陜西電子口岸功能,建成“單一窗口”模式通關信息平臺,為對外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保障。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園區和企業開展智慧物流提升工程。
2提高物流裝備及信息化水平。研究制定物聯網編碼存儲及感知探測標準體系,加強射頻識別、多維條碼、傳感探測、衛星導航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倉儲設施與貨物實時跟蹤、網絡化管理和庫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構建以公共物流數據平臺為主,物流園區數據平臺為輔,物流企業數據為基礎的大數據體系,完善基于大數據的電子商務智能配送系統。
(十一)“互聯網+”電子商務。深化互聯網和商貿融合,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完善信用、金融、質量追溯和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促進網絡化生產、流通、消費加快普及。(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地稅局、省質監局、省金融辦、省國稅局、西安海關、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等負責)
1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應用。依托西安高新區、國際港務區等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鼓勵大型商貿、制造、信息服務等企業建設特色電子商務云系統。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商企業在我省設立機構,引導中小微企業綜合運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加快發展。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推動各類專業市場線上轉型。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整合資源,積極向供應鏈協同平臺轉型,加快發展行業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利用眾籌、團購、個性定制等模式創新,延伸電子商務價值鏈。在有條件的城市推動電子發票應用。
2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依托西安國際港務區,引入大型、知名跨境電商平臺,加快發展面向“一帶一路”跨境電子商務,積極拓展全球經貿合作。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檢驗檢疫、結匯等關鍵環節單一窗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跨境電子商務管理,促進信息網絡暢通、跨境物流便捷、支付及結匯無障礙、稅收規范便利、市場及貿易規則互認互通。創新跨境權益保障機制,推進國際互認。搭建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降低跨境電子商務企業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十二)“互聯網+”便捷交通。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有效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共同牽頭)
1建設智能交通信息系統。完善交通信息感知體系,推進信息共享,強化交通運輸大數據運用,實現信號調整、車輛誘導、道路管制、事故處理與緊急救援的實時智能化監管,提高科學治理能力。建立交通運輸信息平臺,面向社會實時提供道路交通、氣象和停車場服務等相關信息,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進一步加強公路、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運輸網絡關鍵設施運行狀態與通行信息的采集。推動跨地域、跨類型交通運輸信息互聯互通,推廣車聯網等智能化技術應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運輸感知體系,提高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要素資源的在線化水平,全面支撐故障預警、運行維護和調度智能化。
(十三)“互聯網+”綠色生態。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提升環境保護管理和決策的精細化、動態化。(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省委網信辦、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等負責)
1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監測平臺,加強環保數據共享利用,全面及時公布空氣、水質、污染源等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數據,實現環境信息公開和環境協同治理。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機制,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區域污染物排放、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定制推送。構建環境誠信體系,將企業環保信用記錄納入全省信用信息平臺。完善環境預警和風險監測信息網絡,提升重金屬、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風險防范水平和應急處理能力。
2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及配套的物流中心建設,推廣“自助交投箱+上門回收+互聯網+返款”模式的回收系統,提供電話、微信平臺和移動客戶端等多種預約登記方式,實現“在線收廢”。
三、保障支撐
(一)強化組織協調。建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的“互聯網+”行動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圍繞重點任務,研究細化落實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并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協調有序推進。充分發揮各行業、各領域專家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二)優化發展環境。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帶陜西”建設步伐,組織實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網間互聯互通,加快網絡提速降費。加快西安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推進IPv6的大規模部署和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2強化應用基礎。組織實施秦云工程、城市信息融合示范工程、大數據應用示范工程、產業基地工程,提升公共云服務能力。構建以骨干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用高效整合的技術產業集群,打造國際先進、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支持行業骨干企業積極主導和參與國內外“互聯網+”標準規范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國資委等負責)
3保障安全基礎。實施信息安全專項,開展網絡安全應用示范,提高“互聯網+”安全核心技術和產品水平。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網絡安全國家標準等相關要求,加強“互聯網+”關鍵領域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完善網絡安全監測評估、監督管理、標準認證和創新能力體系,不斷提升互聯網安全管理、態勢感知和風險防范能力。(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三)健全投入機制。
1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在省級產業發展母基金下設立省“互聯網+”發展子基金,扶持我省“互聯網+”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標準研究與制定、公共服務平臺和重大示范項目建設等。鼓勵各市(區)、省級信息產業園區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具有一定規模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基金。加大政府采購“互聯網+”類公共服務的力度,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各領域基礎信息平臺建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等負責
)2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完善激勵扶持措施,引導企業、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投資信息產業,加快互聯網產業優化升級、科技成果轉化和重大產業化項目建設。積極推行企業上市融資計劃,支持企業利用銀行間市場發行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債券。(省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四)加強人才保障。
1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面向“互聯網+”融合發展需求,鼓勵高校結合發展需要和學校辦學能力設置相關專業,注重將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盡快引入相關專業教學中。鼓勵各類學校聘請互聯網領域高級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加強“互聯網+”領域實驗教學。(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2鼓勵聯合培養培訓。實施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鼓勵校企、院企合作辦學,推進“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深化互聯網領域產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智力資源和研究平臺,建立一批聯合實訓基地。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和院校對接機制,鼓勵企業在院校建立“互聯網+”研發機構和實驗中心。(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3用好外部智力資源。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引進計劃,通過鼓勵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多種方式,引進和培養一批“互聯網+”領域高端人才。吸引互聯網領域領軍人才、特殊人才、緊缺人才在我省創業創新和從事教學科研等活動。支持通過任務外包、產業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互聯網人才資源。(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6年3月20日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的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按照國家總體部署要求,堅持開放共享、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引領跨越和安全有序的原則,充分發揮我省互聯網基礎優勢和應用優勢,加快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培育新興業態,創新公共服務模式,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到2018年,互聯網的資源集聚和創新協同平臺作用充分發揮,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建成一批產業平臺示范應用項目;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國家級互聯網經濟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各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多元,線上線下結合緊密,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二、重點任務與責任分工
(一)“互聯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發展眾創空間。充分發揮互聯網開放創新優勢,支持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器、校企創新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網絡化發展。將政府公開數據引入眾創空間,支持“大數據+眾創”發展。充分利用各種產業園區現有條件,加強“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載體建設,通過互聯網統籌相關信息、技術、中介、金融等資源,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空間。
2強化創業創新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創新資源合作共享,促進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加快發展創業服務業,積極利用互聯網推廣眾包、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建立共享交流平臺,推動跨區域、跨領域的技術成果轉移和協同創新。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集聚創業創新資源,為小微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務。
(二)“互聯網+”協同制造。圍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新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共同牽頭)
1建設“互聯網+制造”云平臺。引入優質互聯網資源,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加快建設云平臺,形成基于“互聯網+”的研發設計體系、供應鏈協同體系、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行業解決方案體系,為工業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等方面的應用服務,構建開放、共享、協作的網絡化協同制造產業生態。
2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制造企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形成面向生產組織全過程的決策服務信息,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效率。鼓勵制造企業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
3加快人工智能創新與應用。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成果,推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協同發展,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和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把握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趨勢,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省農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林業廳、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發揮互聯網企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各方優勢,建設農產品和農資綜合運營服務平臺,加強產銷銜接,推進精準化生產,進一步提升農業網絡化服務水平。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通過移動互聯網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災害預警、保險等服務。發揮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作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農資批發市場對接電商平臺,積極發展以銷定產模式,完善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推動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2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利用現有互聯網資源,整合構建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生產經營過程的精細化信息化管理。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在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斷擴大覆蓋面,實現農副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
(四)“互聯網+”智慧能源。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加快智慧礦山、數字油田、智能氣田建設,提升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生產安全。加快能源與金融、能源與跨境人民幣結算、能源與裝備制造、能源與清潔生產的融合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能源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設備狀態、電能負載等數據進行分析挖掘與預測,開展精準調度、故障判斷和預測性維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2建設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多能源協調互補的能源互聯網,構建智能化電力運行監測、管理技術平臺,使電力設備和用電終端基于互聯網進行雙向通信和智能調控,實現分布式電源的及時有效接入,逐步建成開放共享的能源網絡。建成覆蓋全省能源管理部門和能源企業的互聯網能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和全國能源監測預警與規劃管理系統互聯互通。
3實施需求側智能用能。以互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系統為基礎,在具備條件的社區、企業和公共機構建設電力、天然氣等能源智能化利用示范單位,促進終端用能節約高效,提高生活質量和生產力水平。推進實施電力光纖到戶工程。
(五)“互聯網+”普惠金融。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省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陜西銀監局、陜西證監局、陜西保監局、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更廣泛地區提供便利的存貸款、支付結算、信用中介平臺等金融服務,拓寬普惠金融服務范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支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開展網絡借貸、網絡證券、網絡保險、互聯網基金銷售等業務。積極爭取在我省設立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充分發揮保險業在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中的作用。推動金融IC卡和移動金融廣泛應用,全面提高金融IC卡和移動金融在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群眾中的應用水平。
2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鼓勵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提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需求。規范發展網絡借貸和互聯網消費信貸業務,探索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積極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投資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大數據發展市場化個人征信業務,加快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支持金融企業與云計算技術提供商合作開展金融公共云服務,支持銀行、證券、保險企業穩妥實施系統架構轉型。
(六)“互聯網+”益民服務。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推動區域醫療衛生系統數據整合,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提高健康養老服務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民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支持實體零售商綜合利用網上商店、移動支付、智能試衣等新技術,打造體驗式購物模式。發展社區經濟,在餐飲、娛樂、家政等領域培育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規范發展網絡約租車,積極推廣在線租房等新業態,著力破除準入門檻高、服務規范難、個人征信缺失等瓶頸制約。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文化、媒體和旅游等服務,培育形式多樣的新型業態。積極推廣基于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城市服務,開展網上社保辦理、個人社保權益查詢、跨地區醫保結算等互聯網應用,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務。
2構建網絡醫療健康大數據服務平臺。加快省、市、縣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推廣居民健康卡應用,實現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檢查檢驗結果、醫學影像、用藥記錄等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應用服務水平。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建立網上會診平臺,構建醫院間會診機制,提供在線診療、咨詢、監測等服務,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為居民提供健康指導、健康評估、醫療資源預約、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依法建設網上藥品商城。
3構建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建設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間的健康檔案共享,鼓勵養老機構應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便攜式體檢、保健咨詢、緊急呼叫監控等設備,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七)“互聯網+”教育培訓。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我省優勢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創新,促進資源的開放共享,進一步提高教育培訓質量。(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推動學歷教育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推廣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模式,探索建立網絡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等制度,加快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模式變革。
2創新職業技能培訓發展模式。建立全省職業技能培訓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各級各類培訓數據資源,針對不同群體提供菜單式、線上線下互動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改進培訓方式,鼓勵中小教育培訓機構以職業技能和創業創新培訓為重點,建設網校、在線教育平臺等線上培訓系統。
(八)“互聯網+”文化旅游。加快促進優質文化旅游資源與互聯網技術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培育新的產業集群、消費人群和傳播方式,建設文化旅游強省。(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文化廳、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省商務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負責)
1大力發展文化信息化應用。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構建全省文化惠民聯盟超市信息平臺,實現文化生產、消費、服務互聯互通。推動數字化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旅游景點和文獻中心等建設。加快推動優勢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設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網上平臺。發展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網絡視聽、數字出版等新興媒體,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2加快智慧旅游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網上營銷、網上預訂、網上支付等服務,支持本土在線旅游平臺發展,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區、智慧旅游企業建設。推動加強與國內大型旅游電商深度合作,整合上下游資源、要素和技術,建設全省智慧旅游服務中心,全面實現旅游服務、管理、營銷和體驗的智能化。
(九)“互聯網+”政府服務。在政府管理服務中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市場之間、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有效聯接及數字化對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服務、提升治理能力。(省級各有關部門負責)
1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加快推動全省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與整合,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內網、外網)體系,推動已有業務專網與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對接。加快建設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省、市政務交換共享平臺和大數據處理平臺。充分發揮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平臺等作用,有效推動政府業務流程重組和優化。健全政府數據共享開放體制機制,持續推動政府信息、數據面向社會開放。
2推進政府服務網絡化。完善政府網站體系,優化結構布局,構建信息公開、在線服務、公眾參與的政府網上統一服務網站平臺。加快建立全省政府網站大數據監測分析體系,有效提升政府網站公眾滿意度和網絡影響力。加快政務新媒體建設發展,增強政務信息公開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深入推進網上信訪,提高信訪工作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快西安、咸陽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建設。
(十)“互聯網+”高效物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倉儲和配送系統,優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口岸辦、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1提高物流行業的信息互聯水平。加快推動全省交通物流信息平臺運營,整合鐵路、公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等信息資源,促進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有效對接。推進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統籌優化社會物流資源配置。在冷鏈、?;?、煤炭等行業,建立完善一批行業性物流信息平臺。完善陜西電子口岸功能,建成“單一窗口”模式通關信息平臺,為對外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保障。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園區和企業開展智慧物流提升工程。
2提高物流裝備及信息化水平。研究制定物聯網編碼存儲及感知探測標準體系,加強射頻識別、多維條碼、傳感探測、衛星導航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倉儲設施與貨物實時跟蹤、網絡化管理和庫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構建以公共物流數據平臺為主,物流園區數據平臺為輔,物流企業數據為基礎的大數據體系,完善基于大數據的電子商務智能配送系統。
(十一)“互聯網+”電子商務。深化互聯網和商貿融合,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完善信用、金融、質量追溯和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促進網絡化生產、流通、消費加快普及。(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廳、省地稅局、省質監局、省金融辦、省國稅局、西安海關、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等負責)
1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應用。依托西安高新區、國際港務區等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鼓勵大型商貿、制造、信息服務等企業建設特色電子商務云系統。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商企業在我省設立機構,引導中小微企業綜合運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加快發展。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推動各類專業市場線上轉型。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整合資源,積極向供應鏈協同平臺轉型,加快發展行業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利用眾籌、團購、個性定制等模式創新,延伸電子商務價值鏈。在有條件的城市推動電子發票應用。
2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依托西安國際港務區,引入大型、知名跨境電商平臺,加快發展面向“一帶一路”跨境電子商務,積極拓展全球經貿合作。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檢驗檢疫、結匯等關鍵環節單一窗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跨境電子商務管理,促進信息網絡暢通、跨境物流便捷、支付及結匯無障礙、稅收規范便利、市場及貿易規則互認互通。創新跨境權益保障機制,推進國際互認。搭建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服務平臺,降低跨境電子商務企業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十二)“互聯網+”便捷交通。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有效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共同牽頭)
1建設智能交通信息系統。完善交通信息感知體系,推進信息共享,強化交通運輸大數據運用,實現信號調整、車輛誘導、道路管制、事故處理與緊急救援的實時智能化監管,提高科學治理能力。建立交通運輸信息平臺,面向社會實時提供道路交通、氣象和停車場服務等相關信息,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進一步加強公路、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運輸網絡關鍵設施運行狀態與通行信息的采集。推動跨地域、跨類型交通運輸信息互聯互通,推廣車聯網等智能化技術應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運輸感知體系,提高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要素資源的在線化水平,全面支撐故障預警、運行維護和調度智能化。
(十三)“互聯網+”綠色生態。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提升環境保護管理和決策的精細化、動態化。(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省委網信辦、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等負責)
1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監測平臺,加強環保數據共享利用,全面及時公布空氣、水質、污染源等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數據,實現環境信息公開和環境協同治理。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機制,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區域污染物排放、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定制推送。構建環境誠信體系,將企業環保信用記錄納入全省信用信息平臺。完善環境預警和風險監測信息網絡,提升重金屬、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風險防范水平和應急處理能力。
2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及配套的物流中心建設,推廣“自助交投箱+上門回收+互聯網+返款”模式的回收系統,提供電話、微信平臺和移動客戶端等多種預約登記方式,實現“在線收廢”。
三、保障支撐
(一)強化組織協調。建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的“互聯網+”行動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圍繞重點任務,研究細化落實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并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協調有序推進。充分發揮各行業、各領域專家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省發展改革委牽頭)
(二)優化發展環境。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帶陜西”建設步伐,組織實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網間互聯互通,加快網絡提速降費。加快西安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推進IPv6的大規模部署和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2強化應用基礎。組織實施秦云工程、城市信息融合示范工程、大數據應用示范工程、產業基地工程,提升公共云服務能力。構建以骨干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用高效整合的技術產業集群,打造國際先進、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支持行業骨干企業積極主導和參與國內外“互聯網+”標準規范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國資委等負責)
3保障安全基礎。實施信息安全專項,開展網絡安全應用示范,提高“互聯網+”安全核心技術和產品水平。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網絡安全國家標準等相關要求,加強“互聯網+”關鍵領域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完善網絡安全監測評估、監督管理、標準認證和創新能力體系,不斷提升互聯網安全管理、態勢感知和風險防范能力。(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三)健全投入機制。
1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在省級產業發展母基金下設立省“互聯網+”發展子基金,扶持我省“互聯網+”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標準研究與制定、公共服務平臺和重大示范項目建設等。鼓勵各市(區)、省級信息產業園區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具有一定規模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基金。加大政府采購“互聯網+”類公共服務的力度,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各領域基礎信息平臺建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等負責
)2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完善激勵扶持措施,引導企業、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投資信息產業,加快互聯網產業優化升級、科技成果轉化和重大產業化項目建設。積極推行企業上市融資計劃,支持企業利用銀行間市場發行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債券。(省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四)加強人才保障。
1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面向“互聯網+”融合發展需求,鼓勵高校結合發展需要和學校辦學能力設置相關專業,注重將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盡快引入相關專業教學中。鼓勵各類學校聘請互聯網領域高級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加強“互聯網+”領域實驗教學。(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2鼓勵聯合培養培訓。實施產學合作專業綜合改革項目,鼓勵校企、院企合作辦學,推進“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深化互聯網領域產教融合,依托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智力資源和研究平臺,建立一批聯合實訓基地。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和院校對接機制,鼓勵企業在院校建立“互聯網+”研發機構和實驗中心。(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3用好外部智力資源。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引進計劃,通過鼓勵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多種方式,引進和培養一批“互聯網+”領域高端人才。吸引互聯網領域領軍人才、特殊人才、緊缺人才在我省創業創新和從事教學科研等活動。支持通過任務外包、產業合作、學術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互聯網人才資源。(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委網信辦等負責)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6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