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陜西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6年9月30日
陜西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陜發〔2016〕19號),省政府決定實施創新驅動、改革開放、民營促進、服務升級、生態文明、收入倍增、脫貧攻堅、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金融創新十大戰略,運用系統性思維,堅持問題導向,采取精準措施,力爭用3至5年時間,努力補齊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短板,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可持續性,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加大創新驅動發展力度,補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短板
1加強科技創新。深入推進以體制創新為核心的協同創新,完善創新評價和考核制度,推廣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創新模式,支持高等院校與企業協同創新,選擇一批以研發、生產經營活動為主的轉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和股權激勵試點。爭取航空發動機等重大科技專項落戶和設立國家實驗室,創建國家大科學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明顯增加,到2020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配合)
2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一批“瞪羚企業”,推動高成長性中小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持西咸新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爭取西安高新區納入全國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組織認定一批具有開放、交流、共享特征及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創業創新服務機構,統一命名為“陜西眾創空間孵化基地”。復制推廣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金融政策,將投貸聯動政策擴大到全省國家級高新區。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等方式,將省創投引導基金規模擴大到10億元,推動在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下設立“雙創”子基金,到2020年創業風險投資基金數量達到100支以上,資金規模超過100億元。(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等部門配合)
3加強軍民融合創新。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的《西安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加快推進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推動具備條件的科研機構企業化改制,組建一批軍工單位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平臺,爭取納入國家首批軍民融合示范區。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培育一批民參軍“小巨人”企業。推動有條件的軍工單位與在陜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建軍民兩用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工程中心,2020年前建設100個軍民兼容技術支撐平臺。(省發展改革委、省國防科工辦牽頭,相關部門配合)
4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陜西行動計劃,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積極實施大數據戰略,加強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納入全國第二批大數據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快推進三星電子二期、中興通訊智能終端和微電子無晶圓設計工廠、中國電子咸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愛生集團無人機等重大項目建設,圍繞衛星、機器人、稀有金屬材料等領域積極策劃一批重大項目,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支柱產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達到15%。(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等部門配合)
二、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補齊經濟外向度不高短板
5推進重大改革項目落地見效。聚焦全局性、基礎性、引領性重大改革,列出改革項目清單,推動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國有企業、投融資、財稅、農村等領域改革。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督查評估,打通惠民惠企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強化各地各部門推進本地區本領域改革的主體責任,健全改革落實全流程高效率可核查責任鏈條體系。(省委改革辦牽頭,相關部門配合)
6拓展對內對外合作空間。按照“內引外聯、東進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構建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格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戰略合作,拓展陜津、陜蘇、陜鄂、陜浙、陜川等合作領域,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商務廳、省貿促會等單位配合)
7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五個中心”建設。認真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以及年度重點工作方案,主動融入全國“一帶一路”建設大格局,構建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旅游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完善絲博會常態化舉辦機制,全力辦好“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配合)
8建好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對接國家部委,高標準編制完成《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按時間節點掛牌運行。加快組建高效運行的執行機構,積極借鑒上海等自貿區建設經驗,推進制度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探索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西安海關等單位配合)
9積極“引進來”和“走出去”。以韓國、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吸引高端產業轉移。全面貫徹落實省政府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戰略合作協議,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建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尼日利亞等一批海外產業園,打造“海外陜西”?!笆濉睍r期,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投資分別年均增長10%和15%,進出口總額突破600億美元,經濟外向度達到15%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等部門配合)
三、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補齊民營經濟發展不足短板
10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認真貫徹落實中省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集中清理阻礙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不合理規定。改進提升政府服務,營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大力推進信用信息互聯共享,建立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引導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加大對信用優良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全面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省發展改革委牽頭,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銀監局等單位配合)
11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制造業、能源化工等產業的中高端領域,參與鐵路、航空、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信息等基礎產業項目建設。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國有控股公司上市增資擴股及企業經營管理。省級財政安排10億元資金,從2016年9月起對民營經濟新增生產性貸款予以貼息。到2020年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8%。(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中小企業局等單位配合)
12大力推廣PPP模式。研究出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PPP項目實施細則,積極探索建立民間資本科學合理回報機制,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以及政府投資股權少分紅、不分紅等方式支持項目實施,提高社會資本投資回報,增強項目吸引力。鼓勵民間資本以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通過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組建聯合體等方式,有效參與PPP項目建設運營。(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牽頭,省金控集團等單位配合)
四、大力發展服務經濟,補齊第三產業占比偏低短板
13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國家服務經濟創新發展大綱,大力發展服務經濟。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有序推動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向民企和外資開放。深化服務業監管體制改革,實現由“重審批、輕監管”向“寬準入、嚴監管”轉變,改善服務消費環境。搞好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標準化試點,推進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加快產業集聚和層次提升,到2020年四大產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60%,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5%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相關部門配合)
14推進文化旅游物流產業規?;l展。
文化產業:精心辦好第11屆中國藝術節等重大文化活動,持續延伸“后效應”,擴大陜西文化影響力。加快省級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加強資源整合,提升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園區發展水平,支持陜文投集團、西影集團等骨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建設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省文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文物局等部門配合)
旅游產業:深化同絲綢之路沿線省區、國家和地區間的旅游合作,增開一批空中絲路航線、旅游專列、自駕游線路等,共建絲綢之路國際黃金旅游帶。依托省內三大區域旅游資源,推進關中人文旅游、陜南山水旅游、陜北紅色旅游基地建設,實現旅游與文化、科技、金融、信息等深度融合,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省5A級景區達到10個以上,游客人數達到64億人次,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左右。(省旅游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文化廳、省科技廳、省金融辦等部門配合)
物流產業:用好用足自貿區政策,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西安國際陸港、航空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口岸四大平臺功能,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貿易等新業態,提升西安全國物流節點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強化寶雞、延安、榆林、安康等重要物流節點綜合服務功能,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到2020年物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8%。(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口岸辦、西安海關、西安鐵路局等單位配合)
15培育服務經濟發展新業態。大力發展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養老、跨境服務貿易三大高成長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與一、二產跨界融合、服務業各部門之間深度融合。推廣“陜鼓模式”,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和高端化水平,推進“陜西制造”向“陜西服務”轉變。深化“互聯網+服務業”應用,培育互聯網龍頭企業,推進服務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到2020年省內制造業龍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等部門配合)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補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短板
16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主體功能區差別化支持政策,出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訂全省空間規劃試點工作方案,推進各項規劃有效銜接。推廣榆林市和富平縣“多規合一”試點經驗,推進縣市 “多規合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財政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別負責)
17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編制秦嶺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修訂完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理順大秦嶺保護體制機制。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支持延安市、西咸新區、浐灞生態區、神木縣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建設,到2020年濕地保有量穩定在46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牽頭,省財政廳、省政府法制辦等部門配合)
18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依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重點生態系統,建設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類型國家公園。積極對接國家相關部門,加快制訂具體方案,建設秦嶺、黃河和橋山國家公園,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省林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相關部門配合)
19加強江河綜合整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按照系統治水、柔性治水理念,推進渭河生態區建設,實施清凈水體工程,推進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到2020年漢江、丹江、嘉陵江等長江流域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Ⅲ類)達到100%,渭河、延河、無定河等黃河流域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56%以上,渭河干流基本消滅劣Ⅴ類水體。制訂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強固體廢棄物管理,優先保護農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省水利廳、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配合)
20扎實推進治污降霾。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2020年前關中再削減燃煤600萬噸以上,加快推進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全面實施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2016年底關中地區率先完成改造任務。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2017年基本淘汰黃標車。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全面推進實施節能低碳重點工程、工業能效趕超等行動。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榆林市可吸入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率先達標,商洛市、延安市下降15%,其他地級以上城市下降20%以上。(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配合)
六、多措并舉促進增收,補齊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短板
21以就業促增收。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積極爭取中央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通過就業援助、開發公益性崗位、扶持就業創業等措施,做好“去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支持韓城市、子長縣、平利縣、紫陽縣國家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示范縣建設。深化與阿里巴巴、京東等戰略合作,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推進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等部門配合)
22推動城鎮居民收入倍增。健全職工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促進中低收入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落實同一企業農民工與非農民工同工同酬。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動建立企業職工工資隨企業經濟效益能增能減機制。選擇10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改革試點。拓寬租金、利息、股息、紅利等增收渠道?!笆濉逼陂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牽頭,相關部門配合)
23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調整產業布局優化供給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契合市場需求、供給與需求匹配、生產與消費對接的農產品供給體系。鼓勵農民經營山水、經營村莊、經營家園,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建設100個特色風情旅游鄉村。支持藍田縣、大荔縣、榆林市榆陽區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區)建設,帶動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到2020年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0%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省農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旅游局等部門配合)
2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制定實施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政策措施,健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快形成“橄欖形”收入分配結構。2020年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達到全國水平。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改革,實施縣以下機關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規范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資列支渠道,加強對壟斷性企業財務支出監督和審計。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審計廳、省國資委等部門配合)
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貧困人口量大面寬短板
25易地搬遷一批。完善資金保障機制和工作運行機制,增強投融資能力。強化脫貧指標剛性約束,按照“四靠近”“四避免”原則推進易地搬遷,五年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35.5萬戶125萬人搬遷任務,切實做到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省國土資源廳、省扶貧辦、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別牽頭,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配合)
26產業脫貧一批。加強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扶持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等。到2020年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項增收項目、貧困地區至少有2-3個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扶持帶動171.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省農業廳、省扶貧辦、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別牽頭,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旅游局、省商務廳、省供銷合作社等單位配合)
27生態補償一批。落實生態補償實施意見,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將貧困縣25°以上坡耕地全部納入退耕還林范圍,探索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為護林員的有效途徑。(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扶貧辦、省農業廳按職責分別負責)
28教育脫貧一批。對貧困家庭子女,實施從學前到小學、中學、大學直至就業的“一條龍”幫扶,落實貧困家庭子女精準資助政策。擴大省屬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組織實施貧困戶子女職業技能培訓,使每名有需求的貧困戶子女每年享受一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五年完成56.7萬人脫貧。(省教育廳、省扶貧辦牽頭,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部門配合)
29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引導農村貧困人口參保續保,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制定個性化扶持措施;推進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并軌,到2020年實現年農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標準不低于扶貧標準。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突出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病種,防治并舉、分類救治。加強貧困地區養老設施建設。五年完成191.5萬人脫貧。(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扶貧辦、省衛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別負責)
八、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補齊城鎮化質量不高短板
30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2017年底前各市制訂完成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實施方案。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鼓勵各地對居住證服務內容擴面提標,縮小與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推進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保證農民工和進城落戶農民繳費記錄不斷檔、參保續得上。加快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制度,2016年底前實現省域內醫療費用異地就醫結算。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公積金住房保障范圍。實現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等掛鉤。到2020年常住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0%以上和45%以上。(省公安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別負責)
31提升城鄉基礎設施水平。抓住國家加大中西部基礎設施投資機遇,推進“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水利、電網等規劃實施。加快“米”字型高鐵網建設,力爭“十三五”末實現市市通高鐵。以新調增國家高速公路和斷頭路、聯絡線為重點,持續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十三五”末通車里程突破6000公里。抓緊開展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前期工作,盡快啟動榆林機場改擴建、寶雞機場建設。推進引漢濟渭輸配水工程、東莊水庫主體工程、陂湖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關中水系。加快推進神府-河北南網擴容工程、陜北-武漢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設,新增送電能力1800萬千瓦。(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財政廳、西安鐵路局等單位配合)
32建設綠色智慧人文城市。實施棚戶區改造行動計劃和城鎮舊房改造工程,五年改造各類棚戶區50萬戶以上。支持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推廣海綿型建筑、小區、道路與廣場等建設,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爭取西安、延安等城市列入全國綜合管廊試點,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形式,引入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實施既有路面城市電網、通信網絡架空線入地工程。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到2020年全省建成并投運地下綜合管廊100公里以上,在建管廊長度超過500公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配合,各市(區)政府(管委會)具體實施)
33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圍繞打造縣域副中心目標,持續推進35個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特色小鎮政策支持,進一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產業資源、生態資源等,打造一批休閑養生小鎮、民俗小鎮、特色產業小鎮。(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旅游局、省文物局等單位配合,各市(區)政府(管委會)具體實施)
九、優化區域發展格局,補齊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
34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建立關中協同創新發展協調機制,加強規劃引領,完善政策措施,引導各地特色產業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資源高效配置。配合編制好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力爭更多訴求上升到國家層面。支持西咸新區聚焦國家目標定位,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切實抓好產業項目建設,打造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西咸新區管委會等單位配合)
35推進陜北轉型持續發展。出臺“十三五”陜北轉型持續發展規劃,加快中煤榆橫煤炭深加工基地、陜西未來榆林煤間接液化一期后續等重大轉化項目建設,培育能源化工全產業鏈,打造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強資源開采沉陷區綜合治理,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等部門配合)
36推進陜南綠色循環發展。出臺“十三五”陜南綠色循環發展規劃,支持漢中經開區、漢中航空智慧新城、安康高新區、商洛高新區等重點園區建設,打造綠色生態產業集群。堅持陜南旅游發展“一盤棋”,整合規劃建設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和線路,構建大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加強尾礦庫治理,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確保南水北調水源地水質安全。(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省旅游局等部門配合)
37加快培育區域新增長極。優化人口、產業、交通、公共設施布局,打造黃河沿岸、渭北臺塬、渭河北岸、陜晉蒙毗鄰、漢江上游五大區域板塊。深化4個鎮級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點,再選擇一批具備條件的鎮擴大試點范圍。爭取戶縣、南鄭縣等撤縣設區,加快神木縣、彬縣設市步伐,培育一批新的區域發展極。(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按職責分別牽頭,省編辦等部門配合)
十、加快實施金融創新戰略,補齊金融業發展不足短板
38大力培育金融市場主體。支持長安銀行、秦農銀行、金控集團、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加快發展,鼓勵地方金融機構通過上市、資產重組、兼并收購等措施,壯大資產規模。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在陜設立業務總部、營運總部、研發中心等,力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入駐。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條件成熟的縣級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爭取民東銀行、西京銀行盡快獲批,鼓勵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傾斜支持縣域小額貸款公司設立。(省金融辦牽頭,陜西銀監局等部門配合)
39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支持企業利用國內國外兩種市場、股權債權兩種工具,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企業上市掛牌,推廣債貸組合、可續期債券、美元債、項目收益票據、創業創新公司債等創新品種,壯大私募投資和創業投資規模,積極發展金融租賃、融資租賃。爭取國家專項建設資金注資,組建陜西融資擔保集團;成立陜西信用再擔保集團,推進省級融資再擔保業務全覆蓋。到2020年全省上市公司和掛牌企業數量較“十二五”末翻一番,擔保和再擔保市場規模達到1500億元。(省金融辦牽頭,陜西證監局等部門配合)
40深化金融發展創新。鼓勵國有大型銀行承銷政府債務,優化地方信貸結構。積極穩妥發展互聯網金融,支持并規范第三方支付、眾籌和P2P借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積極復制上海自貿區金融政策,探索發展離岸金融業務。爭取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交易所,力爭到2020年建成1-2個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跨區域要素交易平臺。通過與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合作,組建千億元級產業發展基金,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省金融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陜西證監局等部門配合)
補短板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事關陜西追趕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抓緊制訂具體工作計劃,精心組織,扎實推進。要全面實施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充分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擔當的積極性,營造補齊短板、推動發展的濃厚氛圍。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相關部門細化分解補短板重點任務,并切實加強督查協調。各牽頭部門和責任單位要密切溝通、形成合力,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