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陜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陜西省人民政府
2017年8月16日
陜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
實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發展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加快文化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是優化供給、滿足群眾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基本現狀
(一)文化資源豐富多樣,積淀深厚。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締造了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燦爛古代文化。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集聚了極具革命性和先進性的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陜西擁有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民俗各異,民間文化異彩紛呈。陜西現代文化實力雄厚,培育了“長安畫派”“文藝陜軍”等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優秀藝術家群體和優秀作品。我省現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74項,省級441項,市級1415項,縣級4150項。西安鼓樂、中國剪紙(安塞剪紙、延川剪紙)、中國皮影戲(華州區皮影戲)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0人,省級385人,市級1281人,縣級3977人。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國家級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有重大進展。省、市、縣、鎮、村5級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建成了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1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8家國家動漫認定企業,4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單位,基本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鏈比較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
(二)旅游發展勢頭強勁,潛力巨大。
我省是旅游資源大省,在全國旅游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二五”時期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14.14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1.07萬億元,旅游人數年均增長21%,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5%。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A級旅游景區312家,其中5A級7家、4A級82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家,國家級地質公園9處;旅行社775家,其中出境社60家;旅游星級飯店382家,其中五星級17家、四星級49家,有農家樂經營戶2萬戶。旅游經濟的拉動力不斷增強,帶動了工業、農業、林業、水利、文化、文物等資源轉化成旅游產品,旅游業對住宿業、民航與鐵路客運業、文化娛樂業、餐飲與商業的貢獻突出,2016年全省旅游業總收入實現3813.43億元,接待境內外旅游人數4.49億人次,旅游收入增長26.87%,旅游人數增長16.45%。一批集景區建設、文化演藝、旅游服務為一體的國內知名旅游產業開發集團逐步形成,以黃陵、韓城、文安驛、照金、漫川關、棣花等為代表的一批縣域旅游目的地及文化旅游名鎮發展勢頭強勁,袁家村、馬嵬驛、梁家河等模式成為行業典型。國際國內旅游市場進一步拓展,旅游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全省新建和改造景區旅游道路2000公里、旅游廁所5000座、停車場320個。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旅游資源利用效能,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打造國際水平的旅游產品,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從量變到質變、從粗放經營到質效提升。
(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效果初顯。
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以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產品,形成了以棗園文化廣場、《延安保育院》、《延安保衛戰》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以《長恨歌》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以禮泉縣袁家村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以《道·夢空間》為代表的宗教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以青木川古鎮為代表的文化藝術作品與旅游融合項目,以“大華1935”為代表的工業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同時,著力加強以文化為主題打造旅游景區?!笆濉逼陂g,注重以文化旅游景區為抓手推動區域發展,按照特色化、差異化思路,策劃包裝了兩漢三國文化景區、白鹿原影視基地等一批優秀文化旅游項目,較好地推動了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通過多種方式聯合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建成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大唐西市文化旅游綜合體、銅川照金紅色旅游景區、樓觀道文化旅游度假區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融合項目。大力支持省內文化旅游企業發掘我省歷史文化、絲路文化、秦嶺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
(四)制約融合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體制機制不健全。從資源整合上推進融合發展的力度不夠,缺乏總體規劃布局及頂層設計、統一運作。二是融合發展水平不高。文化資源的產品化、市場化開發不足,旅游的文化內涵提煉不足,文化的旅游價值提升不高。三是融合發展模式創新不足。我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模式上,多復制、少創新,特色化、差異化體現不強。四是融合發展的支撐體系尚不完善。帶動融合發展的市場主體培育不足,金融政策支撐不夠,專業人才相對缺乏。
二、總體思路
(一)基本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培育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的“五新”戰略任務,發揮陜西絲綢之路新起點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以文強旅、以旅興文,推動資源聚合、區域整合、項目結合、產業融合。以核心景區、重大項目、重點村鎮、優秀作品為載體,加快形成融合發展新舉措、新機制、新業態、新模式。順應大眾旅游新趨勢,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凸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二)基本原則。
--統籌協調,重點突破。加強文化和旅游資源統籌,強化部門、區域、行業、企業的協調配合,夯實融合發展基礎,聚焦重點實現突破。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堅持問題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制度政策創新、推動模式創新、技術業態創新,激發各領域發展活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轉型升級。
--市場主導,實體支撐。堅持市場導向,以市場化手段推進融合發展。以園區、基地、企業等實體為支撐,增強融合發展競爭力。
--突出特色,差異發展。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通過挖掘內涵、突出特色,以增量盤活存量,提升旅游發展層次。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稟賦,強化差異發展、特色多元拓展增量,增強文化支撐力。
(三)發展目標。
--實現“五個翻番”。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接待境內外游客人數達到6.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6020億元、文化旅游投資總額達到3100億元、文化旅游新增就業達到20萬人。
--大幅提升陜西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華夏之根、紅色之都、黃河之魂、絲路起點、宗教勝地、科教基地等陜西特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打造國際著名、國內一流旅游目的地。以文化內涵挖掘拓展為重點,打造旅游精品景區,全面提升西安、延安及臨潼等地旅游文化核心吸引力,打造周、秦、漢、唐文化品牌。
(四)發展布局。
堅持“以文強旅、以旅興文”,結合我省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分布,加快構建以“兩核十區”為主骨架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格局。
專欄1 構建“兩核十區”融合發展格局“兩核”:以西安、延安為兩大中心的融合發展核心區。
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核心區。依托西安國際文化影響力、豐富的旅游和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文化要素和生產要素集聚優勢,圍繞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秦嶺文化等五大領域與旅游深度融合,以體制機制建設、發展模式創新、產業集群培育、創意設計研發、金融信息服務、人才技術支撐等為重點,全方位、深層次推動融合發展,發揮對全省的綜合示范和引領支撐作用。
構建以延安為中心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核心區。依托延安革命圣地形象,以延安市域內紅色旅游資源為核心,整合紅色旅游資源與黃土風情資源,凸顯革命傳統教育與文化感悟的紅色旅游特質,打造革命圣地延安旅游品牌,把延安建成“國際紅都”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笆畢^”:寶雞、咸陽、銅川、渭南、榆林、漢中、安康、商洛、韓城、楊凌十個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展示區。寶雞重點圍繞“周禮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咸陽重點圍繞“大秦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銅川重點圍繞“藥王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渭南重點圍繞“民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榆林重點圍繞“大漠風情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漢中重點圍繞“兩漢三國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安康重點圍繞“秦巴漢水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商洛重點圍繞“商鞅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韓城重點圍繞“史記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楊凌重點圍繞“農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建設臨潼全域旅游示范區。
依托秦兵馬俑、秦始皇帝陵、華清池及驪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等景點及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關中城市群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將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做大做強“周、秦、漢、唐、華夏源脈、御溫泉”六大文化產業品牌,拓展旅游產業鏈條,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重點打造臨潼旅游“一圈兩地三線四板塊”?!耙蝗Α敝概R潼主城兩小時旅游圈;“兩地”指東方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三線”指秦唐大道、鳳凰大道和秦漢大道沿線;“四板塊”指以烽火臺為代表的周文化景區版塊,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化景區版塊,以鴻門宴為代表的漢文化景區版塊和以華清宮為代表的唐文化景區版塊。以精品景區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全域旅游開發為重點,進一步爭取國家優惠政策,建設世界級文物景點、溫泉養生度假勝地、國際旅游特區。
(二)建設三大國家公園。
秦嶺、黃河和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既有壯美的自然奇景,又有深厚的人文積淀,具有至高性、唯一性、標志性。
建設三大國家公園重點任務在于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遺產,探索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創新生態保護運行機制、開展生態體驗和科普宣教,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專欄2 建設三大國家公園
1.秦嶺國家公園:以秦嶺地區現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文化自然遺產、國家濕地公園為基礎統一規劃。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加快秦嶺片區建設。將秦嶺國家公園建設成為我國生物種類重要保護地和著名的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成為壯美自然景觀、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歷史文化的薈萃地,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示范區。
2.黃河國家公園:依托黃河壺口瀑布、國家文史公園等重點景區,對陜西沿黃河區域統一規劃,將黃河國家公園打造成為中國文化旅游名片、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晉陜旅游第一目的地、陜西省文旅融合與脫貧攻堅發展試驗區。
3.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以黃帝陵景區和黃陵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以生態保護為重點,拓展發展生態旅游、紅色文化和人文旅游,打造全球華人人文祭祖唯一目的地、全國自然生態保護重點協作區、國家級養生文化生態示范區、陜北最具吸引力戶外森林生態養生度假地。
(三)建設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綜合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
堅持以項目為載體,推進資源整合、布局優化、產業融合,充分發揮示范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專欄3 64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點項目
白鹿原文化產業基地、漢長安城遺址文化旅游景區、寶雞岐山周文化景區、寶雞法門寺佛文化景區、寶雞麟游縣九成宮文化旅游園區、咸陽彬縣大佛寺文化景區、銅川藥王山文化景區、渭南市澄城縣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園區、渭南市富平國際陶藝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圣地河谷金延安、榆林市紅石峽鎮北臺文化生態園區、榆林靖邊統萬城遺址公園、漢中兩漢三國文化景區、安康中心城區“一江兩岸”文化旅游產業帶、安康紫陽縣大巴山茶馬文化旅游區、商於古道文化旅游區、楊凌文體旅產業園區、韓城司馬遷祠景區國家文史公園、西咸新區絲綢之路風情城、西咸新區大秦文明園區、安康瀛湖文化旅游產業基地、華山旅游文化景區、漢唐帝陵旅游項目、秦始皇陵文化景區、電影圈子·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乾陵唐文化景區、照金香山文化旅游景區、涇陽縣茯磚茶產業園、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樂華文化旅游示范區、黃河壺口文化景區、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景區、西安老字號餐飲文化旅游項目、陜西文化博物館項目、蒲城縣槐院里歷史文化街區、大荔縣同洲文化小鎮、涇陽縣世界灌溉遺產-鄭國渠水利風景區、旬邑縣秦商文化·唐家大院、千古石門關文化旅游景區、耀州陶瓷文化旅游產業園、玉華宮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項目、黃帝文化景區、中國革命藝術家博物院、延川乾坤灣文化旅游景區、天漢文化公園、興漢文化旅游示范區、龍崗文化生態旅游園區、張騫絲路文化園、黨家村景區、梁帶村遺址景區、韓城古城景區、阿房宮遺址公園項目、灃濱水鎮項目、中影國際絲路電影城項目、阿房宮絲路電影小鎮項目、灃東自貿新天地項目、西咸計家田園夢想小鎮、涇河新城崇文文化旅游景區、涇河新城新絲綢之路·世界商貿文化之都項目、秦嶺山地運動公園、西部國際旅游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馬可·波羅》實景演藝、榆林市佳縣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石峁石城遺址公園、銅川市藥王山溫泉養生體驗館。
(四)建設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城鎮。
推動文化名縣、旅游名縣相互促進,借鑒發展。充分發揮名城古鎮、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加強提升文化形象和旅游品位,重點推動文化和旅游的功能融合、產業融合、經營管理融合,構建特色鮮明、富有創意、聚合力強、帶動力大的縣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載體。
專欄4 76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城鎮
長安區五臺鎮、鄠邑區祖庵鎮、藍田縣玉山鎮、藍田縣湯峪鎮、周至縣厚畛子鎮、眉縣眉塢鎮、麟游縣九成宮鎮、鳳翔縣城關鎮、鳳縣鳳州鎮、鳳縣雙石鋪鎮、岐山縣鳳鳴鎮、乾縣鐵佛古鎮、禮泉縣煙霞鎮、涇河新城茯茶鎮、旬邑縣馬欄鎮、武功縣武功鎮、耀州區照金鎮、印臺區陳爐古鎮、宜君縣五里鎮、潼關縣港口鎮、華州區高塘鎮、白水縣林皋鎮、澄城縣堯頭鎮、寶塔區萬花鄉、延川縣文安驛鎮、子長縣安定鎮、吳起縣鐵邊城鎮、神木市高家堡古鎮、橫山區波羅鎮、靖邊縣鎮靖鄉、綏德縣名州鎮、佳縣佳蘆鎮、城固縣博望鎮、寧強縣青木川鎮、西鄉縣駱家壩鎮、洋縣華陽鎮、南鄭縣青樹鎮、勉縣武侯鎮、留壩縣留侯鎮、石泉縣熨斗鎮、石泉縣后柳鎮、旬陽縣蜀河鎮、白河縣城關鎮、柞水縣鳳凰鎮、鎮安縣云蓋寺鎮、丹鳳縣棣花鎮、山陽縣漫川古鎮、長安區子午鎮、高陵區通遠鎮、鄠邑區秦渡鎮、藍田縣葛牌鎮、周至縣樓觀鎮、大荔縣朝邑鎮、合陽縣洽川鎮、白水縣史官鎮、甘谷驛文化旅游古鎮、興平市馬嵬鎮、永壽縣永平鎮、彬縣太峪鎮、涇陽縣安吳鎮、三原縣魯橋鎮、長武縣亭口鎮、淳化縣石橋鎮、石泉縣城關鎮、漢陰縣漩渦鎮、漢陰縣雙河口鎮、漢濱區恒口鎮、漢濱區流水鎮、平利縣長安鎮、洛南縣秦嶺音樂小鎮、鎮安縣合曼般若小鎮、楊陵區五泉鎮、韓城市芝川鎮、涇河新城壽平民宿小鎮、涇河新城智慧農業園、洋縣龍亭鎮。
(五)建設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傳統村落。
保護傳統村落,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
專欄5 71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傳統村落
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韓城市西莊鎮黨家村、榆林市綏德縣白家鹼鎮賀一村、榆林市佳縣佳州街道辦事處神泉村、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咸陽市永壽縣監軍街道辦事處等駕坡村、安康市旬陽縣趙灣鎮中山村(郭家老院)、渭南市富平縣城關街道辦事處蓮湖村、渭南市合陽縣坊鎮靈泉村、渭南市澄城縣堯頭鎮堯頭村、榆林市佳縣佳州街道辦事處張莊村、寶雞市麟游縣酒房鎮萬家城村、渭南市合陽縣同家莊鎮南長益村、韓城市芝陽鎮清水村、延安市黃龍縣白馬灘鎮張峰村、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青木川村、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里鋪鎮艾家溝村、榆林市綏德縣滿堂川鎮常家溝村、榆林市綏德縣滿堂川鎮郭家溝村、榆林市佳縣螅鎮沙坪村、榆林市佳縣佳州街道辦事處峪口村、榆林市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榆林市子洲縣雙湖峪街道辦事處張寨村、安康市石泉縣后柳鎮長興村、安康市紫陽縣向陽鎮營梁村、安康市旬陽縣銅錢關鎮七里村廟灣村、安康市旬陽縣銅錢關鎮萬福村、安康市旬陽縣銅錢關鎮湛家灣村、西安市藍田縣葛牌鎮石船溝村、西安市周至縣厚畛子鎮老縣城村、咸陽市三原縣魯橋鎮東里村、咸陽市彬縣龍高鎮程家川村、渭南市華州區赤水鎮辛村、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大寨村、渭南市大荔縣段家鎮東高垣村、渭南市合陽縣百良鎮東宮城村、渭南市蒲城縣椿林鎮山西村、韓城市新城街道辦事處相里堡村、韓城市龍門鎮西原村、韓城市桑樹坪鎮王峰村、韓城市西莊鎮柳枝村、韓城市西莊鎮郭莊砦村、韓城市西莊鎮柳村、韓城市西莊鎮薛村、韓城市西莊鎮張代村、延安市寶塔區臨鎮鎮石村、延安市子長縣安定鎮安定村、漢中市城固縣上元觀鎮樂豐村、榆林市綏德縣義和鎮虎焉村、榆林市綏德縣中角鎮梁家甲村、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辦事處高廟山村、榆林市米脂縣桃鎮桃鎮村、榆林市米脂縣桃鎮黑圪塔村、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寺溝村、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岳家岔村、榆林市米脂縣郭興莊鎮白興莊村、榆林市米脂縣印斗鎮劉家峁村、榆林市米脂縣城郊鎮鎮子灣村、榆林市佳縣木頭峪鎮木頭峪村、榆林市清澗縣高杰村鎮高杰村、榆林市子洲縣何家集鎮眠虎溝村、安康市漢濱區洪山鎮雙柏村、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天寶村、安康市漢濱區葉坪鎮雙橋村、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王莊村、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高山村、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馬河村、安康市旬陽縣仙河鎮牛家陰坡村、商洛市鎮安縣云蓋寺鎮云鎮村。
(六)創作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好作品。
創作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文化等好作品,充分發揮影視作品的優勢,深度挖掘我省文化和旅游的契合點,利用優秀影視作品,講好陜西故事,促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七)健全市場體系促進區域融合。
加快文化旅游市場體系建設,緊密依托市場主體推動陜北、關中、陜南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形成三大區域相互照應、相互銜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共同發展格局。打破區域、部門、企業界限,推進市場信息平臺一體化建設,促進文化與旅游產品在全省范圍內的整體營銷。培育扶持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功能融合性強、創新能力突出的文化和旅游骨干企業,支持跨市域、跨區域開展建設經營,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促進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融合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文化消費與旅游消費融合,不斷創新消費形式,推出更多跨行政區域、地域空間的個性化、特色化、精品化產品和服務,促進區域間產品銜接、市場契合,拓展發展空間。
(八)強化要素支撐推動產業融合。
加強文化旅游服務功能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文化”、“互聯網+旅游”,推廣陜西省智慧旅游綜合平臺、黃河流域大數據中心·智慧韓城等智慧旅游、智慧營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相關技術應用,建設和培養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企業。推進文化、旅游、金融等大數據共享平臺的融合,擴充服務功能。加快完善集創意設計、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發展一批文化旅游特色產品,形成一批綜合性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大數據營銷與電子商務平臺。
(九)發展新興產業帶動跨域融合。
培育形成創意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促進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協同創新,扶持發展文化旅游創意企業,推進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創意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鼓勵文化創意企業創作旅游內容的動漫游戲產品、數字虛擬旅游景點、景觀,提升旅游產品、旅游項目、旅游線路的科技含量,擴大旅游產品的影響力、滲透力、感染力和親和力。鼓勵并扶持文化旅游企業,融合工業制作、商品交易、科普教育、文化美學等多元素,大力發展體驗性、參與性、交互性的文化旅游新興業態。推動文化元素與時代需求、產業開發、現代旅游消費相融合。加快旅游衍生品的生產創意設計,最大限度地傳播地域文化。圍繞“全運會”的舉辦,打造知名賽事,推動我省體育旅游發展。同時,大力推進體育健身娛樂活動,形成體育健身休閑與旅游、娛樂、康復、餐飲、文化、傳媒等融合的產業體系。
(十)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
全面深化文化旅游行業改革,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旅游體制創新,樹立“大文化”的發展理念。按照簡政放權原則,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資源屬地化管理,理順資源管理體制。深化文化旅游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推動企業建立有文化旅游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推進文化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加優質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型業態,不斷創造新供給。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推進,做好文化旅游融合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功能定位、建設方向和發展模式,按照保護生態、突出特色、挖掘文化的總體要求,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推進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協調配合。
建立健全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長效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通報最新動態,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積極開展文化旅游融合專題調研,探索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各地及相關部門要將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本地區、本部門“十三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扎實推進,認真落實。
(二)完善配套政策。
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持各類所有制經營主體參與文化旅游開發建設。支持開放招商,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以投資、參股、控股、并購等方式參與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進入文化旅游演出市場。改進和創新文化產業以及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投入方式,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建設的引導帶動作用。各類相關文化專項資金和旅游專項資金,要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項目傾斜,特別是要加大對陜南、陜北集中連片貧困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上游地區生態旅游項目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鎮、村。積極爭取國家相關資金投入,根據國家和省上支持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用林用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以及信貸、融資、稅費等方面,加大對文化旅游項目的支持力度。給予文旅發展項目規劃審批、稅收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投資開發和建設運營環境,扶持文化旅游項目快速健康發展。
(三)強化金融服務。
拓寬文化旅游產業融資渠道,鼓勵建立“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體系。重點加大對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重點旅游項目、小微文化旅游企業的信貸投放。對信用狀況良好的文化旅游企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資金支持。推動金融機構設立文化產業服務部門,針對文化旅游業特點創新信貸產品,運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多種方式,支持文化旅游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拓寬文化旅游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發揮陜西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陜西旅游產業基金的撬動和帶動作用,引導擔保公司為文化旅游業提供融資擔保。
(四)增強人才供給。
各地文化、旅游部門要聯合編制本地區的文化旅游人才培訓規劃,根據市場需求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實際,定期組織文化旅游從業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建立一批文化旅游實踐基地。重點加強緊缺型、高端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引進,特別是在創意設計、技術研發、經營管理、營銷策劃等領域,要加快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五)規范市場秩序。
各地各部門在文化旅游市場開發中,要加強對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保護和合理利用,規范開發行為,維護資源的區域整體性、文化代表性、地域特殊性,避免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過度開發,確保文化旅游市場健康有序穩定發展。建立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經營秩序的聯合監管機制,依法開展聯合執法和日常監督檢查。
(六)加強宣傳推廣。
強化部門合作、政企合作、行業合作、區域合作,創新宣傳促銷機制。在依托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廣告標牌等傳統媒體宣傳的同時,充分利用各類門戶網站、電子地圖、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構建全域化、全方位、全智能宣傳營銷體系。依托各類節慶、會展活動,搭建文化旅游宣傳平臺。支持文化旅游企業和相關項目參加重點國際性文化和旅游展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或文化旅游企業組團到省外、境外參加各類文化旅游博覽會、旅游推介會等活動。進一步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利用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平臺,推動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旅游交流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