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政辦發〔2017〕112號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天津市
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總體行動計劃
和十大專項行動計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總體行動計劃》和《天津市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醫療與健康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農業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交通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商貿物流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慧城市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天津市智能科技產業人才引育專項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2月26日
目 錄
1.天津市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總體行動計劃…(4)
2.天津市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2)
3.天津市智能醫療與健康專項行動計劃……………(47)
4.天津市智能農業專項行動計劃……………………(62)
5.天津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行動計劃…………(81)
6.天津市智能交通專項行動計劃……………………(92)
7.天津市智能商貿物流專項行動計劃………………(106)
8.天津市智慧城市專項行動計劃……………………(116)
9.天津市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135)
10.天津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150)
11.天津市智能科技產業人才引育專項行動計劃…(165)
天津市加快推進智能
科技產業發展總體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要求,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全力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加快打造“天津智港”,根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歷史性窗口期,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系統謀劃“大智能”戰略布局,建設“大智能”產業集聚區,培育“大智能”創新體系,構建全國一流的智能科技創新生態,打造“天津智港”,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全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和智能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堅持“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念好“市場大學”,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務聚集優秀企業和企業家上,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環境,加快智能科技企業匯聚,增強核心競爭力。
——開源開放。堅持共享理念,促進產學研用各創新主體共創共享,積極參與智能科技全球研發和治理,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促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應用、軍民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科技支撐。堅持創新驅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集全球創新資源,推動智能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開源開放、共創共享的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全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構筑現代化經濟新體系。
——統籌協調。堅持協調發展,統籌落實國家戰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當前急需與長遠發展,統籌推進項目、人才布局,統籌實施重大工程和試點示范,有序推進智能科技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率先突破。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智能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催生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逐步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體系,初步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智能科技產業領航區、智能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智能科技企業發展濕地。
構筑智能科技產業領航區。著力培育智能科技新興業態,布局產業鏈高端,大力支持智能科技在各產業領域深度應用,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互動演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科技產業集群。到2020年,實施100項試點示范工程,智能科技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構建智能科技創新策源地。著力打造開源開放、共創共享的智能科技產業研發創新平臺、國際合作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智能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顯著提升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能力,在部分關鍵領域達到全球先進水平,搶占技術創新制高點。到2020年,高水平建設2至3家國家級或部委級創新平臺。
培育智能科技企業發展濕地。著力營造人才薈萃、企業匯聚、創新活躍的智能科技產業生態圈,積極建設智能科技產業雙創基地,大力培育一批智能科技“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到2020年,培育引進智能科技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100家,聚集100名領軍企業家。
——到2025年,智能科技突破帶動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創新集群、企業集群,基本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科技產業高地和智能科技創新中心。
二、加快智能科技新興產業培育
加快智能關鍵技術轉化應用,促進技術集成與商業模式創新,積極培育以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智能軟硬件、智能傳感器為重點的智能科技新興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產業集群。到2020年,培育10個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供應商。
(一)智能機器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重點支持人機共融特性的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工業機器人,積極開發焊接、裝配、噴涂、搬運、檢測等智能工業機器人,全面提升工業機器人傳感、控制、協作和決策性能。特種機器人,圍繞智能感知、模式識別、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等特定應用功能,重點發展水下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金融服務機器人、醫療康復服務機器人等。核心零部件,重點突破機器人本體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著力支持工業機器人控制器、減速器和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應用,打造完整的工業機器人制造產業鏈。到2020年,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
(二)智能軟件。依托麒麟、南大通用、漢柏科技、科大訊飛等行業領軍企業,開發面向智能科技的操作系統、數據庫、開發工具等關鍵基礎軟件,提升發展通用軟件。建立安全可控基礎軟件產品體系,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搭建通用技術創新和應用平臺,完善基礎通用軟件開發和應用生態。面向智能科技的發展需要,重點支持工業智能控制軟件、工藝過程分析模擬和優化軟件、供應鏈管理軟件的研發與推廣應用。建立以機器人控制系統和數字化工廠為核心的示范應用。重點推動工業技術軟件化發展,支持建立共性基礎平臺、重點行業通用平臺及面向業務應用的工業應用程序(APP),提高基礎工業軟件及相關服務供給能力。到2020年,智能軟件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
(三)智能硬件。加快智能硬件技術集成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發展智能感知、識別和交互的智能硬件產品。推進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等核心硬件研發及產業化,加快研制智能感知芯片、深度學習終端專用芯片等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積極開發智能監控攝像頭、服務器等智能安防產品。圍繞系統級芯片(SoC)、圖形處理器(GPU)、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等芯片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控制決策等方面形成一批國內領先的“智能系統解決方案”,在核心芯片、關鍵裝備等方面研制出一批重大基礎硬件產品,持續推動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的研發。到2020年,智能硬件產業規模達到185億元。
(四)智能傳感器。突破智能傳感器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支撐新一代物聯網的高靈敏度、高可靠性智能傳感器件。重點發展新型智能工業傳感器,突破光電傳感器、圖像傳感器、激光雷達、力學傳感器等關鍵技術,推進面向智能制造、無人系統等新興領域的視覺、觸覺、測距、位置等智能傳感器研發及轉化應用。積極發展低功耗、微型化的高端智能消費電子傳感器,加強面向智能終端的生物特征識別、圖像感知等傳感器技術攻關,實現規?;a。加強傳感器材料、制造工藝和終端應用的產業鏈協同,提升智能傳感器設計、加工制造、集成封裝、計量檢測等配套能力。到2020年,智能傳感器產業規模達到70億元。
(五)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把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智能技術發展趨勢,突破虛擬現實、增強建模、增強現實與人機交互、集成環境與工具等關鍵技術,研制虛擬顯示器件、光學器件、高性能真三維顯示器、開發引擎等產品,面向娛樂、運動、醫療、養老、安全監測等領域新需求,開發頭戴式虛擬現實顯示設備以及智能手環、手表、眼鏡、掛件等可穿戴式智能終端設備。到2020年,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產業規模達到70億元。
(六)智能網聯車。依托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和天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等,推進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科技跨界交叉融合。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建設,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電機、電控技術和規模位于國內領先水平。支持智能交通感知系統、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車載終端、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研發,突破基于網聯的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全速自適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制動(AEB)、自動泊車等無人駕駛關鍵技術,加快從部分自動駕駛向完全自動駕駛演進,探索自動駕駛汽車共享模式,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到2020年,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車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
三、推動重點產業智能化升級
推動智能科技與各產業領域深度融合,深化智能科技在生產運營、遠程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以智能化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到2020年,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智能化改造,建成10個以上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一)智能制造。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等系統集成應用,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廣流程智能制造、離散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實施智能制造裝備與系統創新專項行動,突破10種以上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成套裝備、核心工業軟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智能機器人、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監測與裝配等智能裝備的應用,推動建設“無人工廠”,形成智能柔性生產方式。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產業鏈集成商,以制造業大數據為基礎,涵蓋先進技術的工藝、生產、銷售、運營各節點要素,為重點行業提供集成方案。推動軍民智能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應用,創建濱海新區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示范園區、示范企業,建成100項以上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二)智能農業。圍繞“四區兩平臺”建設,加快新型智能農業產業鏈協同和產業生態培育,構建現代都市型智能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實施智能農業支撐平臺建設工程,組建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創立智能農業服務聯盟,開發建設智能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智能農業技術創新,大力引進和培育全球領先的農業人工智能骨干企業,突破智能農業關鍵裝備,研制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等,開展智能農業大數據應用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創新、智能農業電子商務應用創新。推進智能水產、智能畜牧、智能園藝、智能種業和智能農機應用示范工程,建設30個智能農業示范園區,打造智能化特色農業互聯網小鎮。
(三)智能商貿物流。完善智能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拓展物流園區增值服務功能,推進京津電子商務產業園區、京東智慧物流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智能商貿物流技術裝備應用示范,鼓勵倉儲企業建設智能化立體倉庫,建立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推進智能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建立智能物流科技產業示范區。推進“無車承運人”試點建設,發展“無人售貨商店”。到2020年,打造智能物流配送示范基地(園區),培育10家智能物流示范企業,推動配送效率提高20%。
(四)智能金融。加強金融多媒體數據處理與理解能力,實現對金融機構、產品、行為的實時監測和早期預警,提升金融風險智能預警和服務能級。鼓勵金融行業應用智能客服、智能監控等技術和裝備,構建豐富、高效、便捷、安全的智能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金融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合作,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智能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發展金融新業態。根據監管部門政策導向和企業意愿,支持在津設立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鼓勵金融租賃公司利用智能技術開展金融租賃業務。支持本地法人金融機構與科研院所合作,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開展金融服務創新。
(五)智能文化創意。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和并購重組,引導中小微智能文化創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3至5家智能文化創意領軍企業。推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建設,扶持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國家廣告產業園等國家級園區智能化發展,建設2至3家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實施“文化+”工程,推進文化創意與智能工業設計制造、智慧街區改造、智能農業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融合,打造2至3個智能文化產品品牌。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建設天津文化信息消費服務平臺、文化電子商務平臺。
(六)智能交通。建立多維交通信息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提高公共數據共享交換能力,實現交通運行監測和綜合運行協調指揮智能化。優化智能采集和傳感設備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布局和應用,實施智能公路示范、安全生產態勢智能化評估和公眾出行服務智能化提升等工程。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打造“交通大腦”,完成公交車輛100%遠程監測,深化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車等領域運營調度智能化應用,實現多種交通運輸方式協調聯動。建設公共停車信息共享平臺,統籌管理城市公共停車資源。推進智能港口建設,優化港口物流流程和生產組織,建立完善港口全面智能感知體系,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七)智能醫療與健康。構建“三醫一體化”大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交換。推動智能醫院建設,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系。全面構建分級診療應用平臺,大力推進智能門診便民惠民服務。探索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服務應用,發展雙向轉診等新型醫療模式。推廣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分析系統的應用,推動健康管理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轉變。建設智能養老社區和機構,提升養老服務感受度,構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養老基礎設施體系。到2020年,智能醫療與健康服務和業務應用覆蓋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
(八)智能家居。推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搜索、自動控制等技術在智能家居的廣泛應用,提升家居產品智能化服務水平。研發高性能、高感知、靈敏控制的新型智能家居系統,加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家電、智能照明設備、智能醫療設備等智能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產業化。推進智能家居大數據平臺建設,提升家居產品的個性化、智能化服務能力。
四、培育壯大智能科技產業主體
牢固樹立“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理念,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營造企業家創業發展良好環境的規定》,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吸引智能科技領軍家和企業落戶津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智能科技“天津品牌”。到2020年,打造“國際化”品牌企業5家。
(一)培育一批智能科技創業企業。充分拓展濱海新區各功能區、示范工業園區等載體功能,發揮“自創區、自貿區”聯動政策效應,將智能科技作為優先支持和服務領域,加速智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培育和發展一批智能科技創業企業,打造開放式智能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并支持智能科技企業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化眾創空間,構建開源開放平臺,孵化派生一批人工智能創業企業。
(二)壯大一批智能科技領軍企業。積極扶持機器人、無人機、語音識別、機器視覺等新興領域的領軍企業,支持領軍企業做大做強,成為智能科技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性、總成式智能科技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知名智能科技企業對接,重點引進一批智能制造整機裝備、核心功能部件、智能軟件等細分領域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支持智能科技企業加強專利布局,牽頭或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修)訂。
(三)發展一批智能服務型企業。支持各類機構和平臺面向智能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鼓勵骨干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產業創新聯盟等搭建智能科技服務平臺,開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務,推動中小企業智能化發展。做強一批“專精特”配套企業,做優一批新型傳感器、高端芯片、伺服電機等關鍵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聚群,提高智能科技產業配套能力。
(四)智能化升級一批傳統企業。支持和引導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物流和營銷等核心業務環節應用人工智能新技術,構建新型企業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形成制造與服務、金融智能化融合的業態模式,發展個性化定制,擴大智能產品供給。鼓勵相關企業面向制造企業在線提供關鍵工業軟件和模型庫,助推傳統企業轉型發展。加強智能工廠關鍵技術和體系方法的應用示范,重點推廣生產線重構與動態智能調度、多維人機物協同與互操作等技術,提升工廠運營管理智能化水平。
五、建設智能科技創新高地
加強智能科技原始創新供給,加速構建先發優勢,系統提升持續創新能力,打造開源開放、共創共享、協同發展的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到2020年,攻破100項關鍵共性技術及“殺手锏”產品,3至5個關鍵領域進入國家布局。
(一)布局智能科技前沿基礎理論研究。發揮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電子信息研究院、天津先進技術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學北方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創新平臺的理論研究優勢,重點突破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群體智能等基礎理論。承接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前瞻布局高級機器學習、類腦智能計算、量子智能計算等前沿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引領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發展的數學基礎理論研究。
(二)突破智能科技關鍵共性技術。啟動實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集中突破自然語言處理、自主無人系統的智能技術、混合增強智能技術等8大關鍵共性技術領域,力爭在腦機交互、智能感知、生物特征識別等關鍵領域進入國家布局。整合科技資源,對接國內外智能科技領域龍頭企業、研發機構,通過合作、引進、共建等方式,圍繞智能科技重點發展領域,加強智能執行技術聯合攻關,研發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培育發展一批“殺手锏”產品,打造開放兼容、穩定成熟的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體系。
(三)搭建智能科技創新平臺。引進建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布局智能科技創新平臺,支持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服務平臺、大數據基礎設施平臺、開源軟硬件平臺、智能產品測試平臺等基礎支撐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探索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解決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數據孤島”。由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面向行業的人工智能產學研用創新聯盟。鼓勵高校院所與企業合作建設一批人工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推動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人工智能產學研基地建設。到2020年,建成輻射全國的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平臺聚集區,打造全國重要的智能科技雙創基地。
六、構建全國一流的智能科技創新生態
統籌配置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持續辦好世界智能大會,不斷擴大世界智能大會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打造“天津智港”。發揮好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主導作用,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打造各方資源匯聚融合的智能科技創新生態。到2020年,引育10個智能科技產業的頂尖人才和團隊、1000名人工智能領域高端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一)推動京津冀智能科技協同創新。
1.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推進京津冀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積極推動落實知識產權風險補償、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制、創業投資、投貸聯動、金融服務創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的改革,實施“科技創新券”“創新創業通票”制度,打造引領全國的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戰略高地。促進京津冀創新資源和成果開放共享,加快建設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共用,聯合實施一批智能科技創新工程,加強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和集成應用。建設線上線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和轉化中心,實現線上線下交易和配套服務,推進國內外先進智能科技成果在津產業化進程。
2.加強產業對接協作。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全面對接機制,推進智能科技承接載體建設,加快濱?!嘘P村科技園、未來科技城、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出臺加快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積極吸引北京智能科技產業落戶。深化與科技部、中科院合作,建設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技統計數據中心。推進智能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產業發展格局。支持我市智能科技企業、研發平臺和服務機構等主動為雄安新區建設服務。
(二)統籌智能科技產業空間布局。
1.打造“京津智能科技走廊”。沿京津發展主軸,形成京津研發、武清中試、城區服務、濱海新區產業化的智能科技產業鏈,整合“一廊多園”的空間布局,建設智能科技產業聚集帶。
2.建設智能科技發展載體。支持各區發揮特色優勢,依托自主創新示范區、工業示范園區等,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智能科技特色示范園區。智能裝備產業,重點打造天津開發區、武清京津科技谷、西青開發區、北辰開發區等特色園區。智能機器人產業,重點打造天津開發區、武清京濱工業園、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陳塘科技商務區等特色園區。大數據產業,重點打造天津開發區、中新生態城、津南高研園等特色園區。智能科技軟硬件產業,重點打造濱海高新區、光榮道科技產業園、啟迪南開科技城等特色產業園。保稅區重點發展智能語音、數字醫療,東麗開發區重點布局智能汽車、智能醫療產業,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重點發展智能電網、可穿戴設備產業。依托東麗華明高新區等載體,打造一批智能科技特色小鎮。
(三)加大金融財政政策支持。
1.加強金融創新支持。發揮科技支行等科技金融專營機構作用,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對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通過投貸聯動方式提供資金支持。用好海河產業基金、京津冀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等,積極運用股權投資、并購投資、風險投資等,吸引優質智能科技產業項目落戶。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智能科技產業重大項目實施和成果轉化應用。
2.加強財政資金引導。統籌利用現有專項資金向智能科技產業予以傾斜,市、區兩級財政根據工作需要可適當增加專項資金預算規模,加強對基礎前沿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應用示范等支持。用好現有人才專項支持政策,充分發揮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作用,加大對高端人才的引育支持力度。
3.加大獎勵補貼力度。對引進的龍頭企業和總部項目,給予一次性落戶獎勵,對首次進入國內、國際500強榜單的智能科技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對傳統產業開展智能化改造給予資金補助,對認定為示范智能工廠、示范智能車間、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給予一次性獎勵。對新引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財政經費支持,對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給予資金補貼。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對作出貢獻的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等給予獎勵。
(四)加強重大項目組織實施。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用好世界智能大會平臺,對接國內外優質企業和高端項目,進一步優化投資服務和營商環境,全面推動智能科技產業多元要素匯聚融合。把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作為招商工作的重點,重點針對國內外領軍企業,建立分級分類精準對接機制,提高引資實效。拓展產業鏈招商,以龍頭引配套,以配套補短板,大力引進優勢企業和項目落戶,延伸產業鏈。
2.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按照“競爭上游、上游競爭”要求,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專項,根據技術成熟度和產業影響度,每年策劃一批重點研發項目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國產智能操作系統、智能軟硬件、新一代通用芯片等智能科技項目,打造以智能科技為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圍繞智能科技發展十大專項行動計劃,以應用需求為驅動,每個領域選取1至2家應用示范試點,逐步在天津及京津冀范圍內推廣。
(五)統籌用好國內外創新資源。
1.加強國際合作。用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對智能科技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合作研究等給予便利化支持,吸引國外智能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在我市設立研發中心或分支機構。依托“一帶一路”戰略,鼓勵智能科技企業“走出去”,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開展海外并購、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等,鼓勵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等,加快融入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
2.加強區域合作。支持我市智能科技企業與國內領先的高校、科研院所、團隊合作。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承擔相關專業標準化工作。面向智能科技產業生態鏈發展,建設一批大數據、云計算、專業服務平臺,加快要素集聚,促進產業鏈協同,構建良好產業發展生態。
(六)引育智能科技高端人才。
1.加強人才引進。出臺進一步加快引育高端人才若干措施,開展智能科技領域人才專項引進行動,建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數據庫,深入實施“千人計劃”等人才專項,加強智能科技領域優秀人才特別是優秀青年人才的引進。
2.加快人才培育。實施“杰出人才培養工程”和“131”人才培養工程,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設立人工智能學科、專業,拓展智能領域專業課程,培養一批“人工智能+X”的復合型人才。實施“青年托舉”培養計劃,加快培育一批智能科技產業青年優秀人才。
3.強化人才服務。優化人才“綠卡”制度,暢通高端人才“綠色通道”,按照人才層次類別,給予相應科研和生活獎勵資助,支持引進的高端人才在津購買首套自住住房,外籍人才子女就讀本市國際學校給予連續三年的獎勵資助。
(七)健全組織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推動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是我市搶抓智能發展重大機遇,構筑智能發展先發優勢,搶占智能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舉措。各區、各部門、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統籌協調,協同推進行動計劃實施。建立全市智能科技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大力營造智能科技創新發展的良好輿論宣傳氛圍,調動全社會參與支持智能科技發展的積極性。加強重點任務監督檢查,嚴格督查考核,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實施。
天津市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行動計劃
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于推動制造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實現“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聯規〔2016〕349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我市智能制造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產業結構優化,聚集效應明顯,規模實力增強。
一是聚集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中科院先進院等高端智能制造創新主體,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產學研用密切合作的開放式網絡創新模式特征明顯,為天津市推進智能制造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和人力基礎。
二是培育了一批優勢智能制造企業,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宜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長榮印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企業在汽車沖壓模具、復合型壓力傳感器、汽車焊裝生產線和智能化印刷設備均居行業首位。
三是形成了一批專業化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武清區的機器人產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基礎零部件和通用部件,濱海高新區的航空航天裝備、智能儀器儀表和控制系統等。
在取得了一系列積極進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制造業結構偏重的矛盾十分突出,轉型升級壓力大,迫切需要以智能制造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二是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傳感器、工業軟件等發展智能制造所需的支撐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缺乏;三是企業發展智能制造的內生動力尚未有效激發,社會各界共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氛圍尚未形成。
(二)面臨形勢。當前,以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與滲透融合為突出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層出不窮。國際主要發達國家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中國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培育我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發布《中國制造2025》及配套文件,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裝備,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取得明顯成效。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產業鏈條最完整、開發開放最前沿、政策優勢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已經具備了推動區域智能制造協作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既是天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高制造業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天津新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必由之路。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部署,圍繞“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重點領域智能轉型,著力打造全國智能制造技術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的特色領航者、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的先進示范中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給的新高地,推動“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轉變,為建設制造強市、打造“天津智港”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確立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以市場供需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內生動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建立健全創新評價評級體系,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在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裝備與系統、產品與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強在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知識產權等方面國際交流合作。
——試點示范,重點突破。結合“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建設,在基礎條件較好、需求較迫切的行業和領域,組織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應用,遴選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重點突破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統籌規劃,供需平衡。統籌整合產業鏈優勢資源,加強頂層設計,針對薄弱與關鍵環節,系統部署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以產業供需平衡為目標,提高制造業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制造業智能轉型升級。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天津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制造業重點領域數字化制造基本完成,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顯著進展。
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智能制造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攻克一批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與系統,以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制造裝備,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重點領域成效顯著。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信息技術綜合集成應用達到60%,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普及率達到20%以上。
示范推廣成果突出。建成100個以上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實現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20%以上,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形成10個以上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與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項目。
支撐體系初步形成。培育形成1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5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1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供應商,智能制造人才體系基本建立。
——到2025年,天津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智能制造重點領域各產業鏈節點資源齊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智能轉型。培育形成一批有行業、專業特色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技術裝備和系統提供商以及一批定位于細分領域的“專精特”企業。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關鍵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依托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航空機電有限公司和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我市制造業重點領域的智能轉型需求,重點突破人工智能、先進感知與測量、高精度運動控制、建模與仿真、故障診斷與維護、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生物識別等關鍵共性技術。引導用戶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組建天津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知識產權綜合公共服務平臺,提高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水平,加強智能制造產業專利布局,完善智能制造知識產權交易運營體系。
專欄1天津市智能制造創新平臺建設專項行動 |
以集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為核心,整合優化重點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創新資源,圍繞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工業軟件、智能產品與服務、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等領域的關鍵重大需求,發揮平臺的載體作用,搭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在智能制造領域形成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創新平臺和智能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到2020年,在全市范圍內,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軌道交通、石油化工產業、冶金產業等領域,重點研究相關領域的先進技術,為智能制造提供創新源頭,建設100個天津市領軍企業創新產學研用聯盟。采用“1+N”的模式,以天津市工業裝備為核心抓手,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工藝設計等實現產業集成。 |
(二)加強智能裝備關鍵性工藝設計能力。圍繞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物流等關鍵環節,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提升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工程機械、智能船舶等智能裝備的關鍵性工藝設計能力。以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基礎,扎實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研發與工藝設計一體化,推進投資、設計、總包“三位一體”發展,集成規劃咨詢、智能制造產業設計、業務形態之間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深化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服務能力,提高創造總體效益。促進資質、人才、設計、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傳統行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專欄2智能制造裝備與系統創新專項行動 |
在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專用裝備、核心工業軟件等領域,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積極對接國家智能制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提升各領域規劃設計院的裝備工藝設計能力,承接或組織實施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航空航天裝備、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等領域引進、建設一批專業性、標志性、帶動性強的智能制造裝備。 到2020年,通過先進的裝備工藝設計,突破10種以上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專用裝備、核心工業軟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認定并推廣首臺(套)智能制造裝備與系統100種以上。 |
(三)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新體系,推進大型制造企業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孵化、協同創新、網絡眾包和投融資等“雙創”平臺,完善中小企業“雙創”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和應用服務。推動家電、家具、服裝、家紡等行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模式。引導食品、藥品、危險品等行業發展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追溯監管、質量控制等服務新模式。加快機械、汽車等行業發展產品在線維護、遠程運維、智能供應鏈、協同研發等服務新業態。深化物聯網標識解析、工業大數據分析等在重點行業應用,培育基于工業云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普及推廣,開展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
(四)夯實網絡基礎。推動網絡改造升級提速降費。面向企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需求,大力推動工業企業內外網建設。以“寬帶天津”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我市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實現深度覆蓋,全面提升網絡質量和能力。推進工業企業內網的互聯網協議(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術改造和建設部署。推動新型智能網關應用,全面部署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繼續推進連接中小企業的專線建設。進一步提升網絡速率、降低資費水平,特別是大幅降低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水平。加強資源開放,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大無線電頻譜等關鍵資源保障力度。
(五)大力發展智能產品和服務。加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智能車載終端、智能照明設備、工業機器人、智能醫療設備等智能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產業化,重點發展無人駕駛車輛的感知、決策、控制、駕駛地圖等關鍵技術開發、集成、應用,無人機的飛行控制系統、測控及信息傳輸系統、信息獲取與處理、保障系統,工業機器人的RV減速器、高性能的伺服驅動系統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提升裝備的定位跟蹤、數據采集、信息通信、故障診斷、狀態監測等功能對智能產品(裝備)上傳數據的分析和挖掘,開展遠程無人操控、運行狀態監測、工作環境預警、故障診斷維護、運行優化、使用方案推送等智能服務。
(六)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在基礎條件較好、需求較迫切的重點行業和領域,依托骨干企業,開展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五種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及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應用的試點示范。依托相關骨干企業,打造以關鍵技術裝備、工業軟件、系統解決方案等為主導的智能制造支撐產業示范區,加快建設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智能制造支撐產業集群,不斷完善產業鏈協作配套體系。
專欄3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 |
參考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方案和要素條件,從本市基礎條件較好的行業和領域中,遴選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以示范園區促進自主知識產權智能制造裝備與系統的產業化應用,激發企業發展和應用智能制造的內生動力。同時,不斷總結形成有效經驗和模式,通過召開行業經驗交流會、媒體宣傳報道、出版案例集等方式在相關行業大規模移植、推廣。同時,積極對接國家政策,推動相關試點示范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 到2020年,建成100個以上天津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與2015年相比,試點示范項目實現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20%以上,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形成10個以上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 |
(七)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產業鏈集成商。依托天津宜科電子公司和航天云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智能制造集成商,加強技術、工藝、生產、銷售、服務的產業集成能力。推動智能制造協同發展,改變創新現代供應鏈模式,整合工業生產管理和商業營銷模式。推動裝備、自動化、軟件和信息技術等領域企業的緊密合作與協同創新。重點培育一批具備整體設計能力、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提升以頂層設計為核心的產業集成方案能力,以制造業大數據為基礎,以先進技術到工藝、生產、銷售、運營的各節點為要素,為重點行業提供產業集成方案。
專欄4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專項行動 |
支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用戶企業、裝備制造企業、自動化企業、信息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等,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以頂層設計為核心,開展智能制造相關的技術創新、方案研發與實施,為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鼓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總承包公司向總體設計、技術研發、工程實施、裝備導入等全產業鏈服務拓展,提供智能制造工程總承包服務。鼓勵中小型系統集成商,圍繞傳感與控制、檢測與裝配、物流與倉儲、智能決策支持、遠程運維服務等環節做精做強,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依托天津市龐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場,吸引國內外知名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落戶天津,為制造企業提供系統集成設計、開發、維護和測評等服務。 到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億元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達到10家以上,系統集成能力明顯提升,基本滿足天津制造業智能轉型的需要。 |
(八)建設和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面向先進制造業的窄帶物聯網(NB—IoT)、工業過程/工業自動化無線網絡(WIA—PA/FA)等無線網絡技術應用,開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工業云等服務平臺為基礎,充分融合工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快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服務資源的整合,逐步實現傳統工業云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迭代升級。推動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鼓勵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構建設計、生產與供應鏈資源有效組織的協同制造體系。加速“企業上云”步伐,推動企業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基于云平臺開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業務,降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
四、發展重點
立足天津市智能制造發展實際,以天津的產業和技術優勢為基礎,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選擇十大優勢和戰略產業作為突破點,加快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推動專用智能制造裝備研發和柔性化生產線建設。圍繞高性能服務器、集成電路、片式元器件等重點領域,加快化學機械拋光(CMP)、12寸晶圓檢測、半導體無掩模光刻等智能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支持企業構建模擬及數?;旌想娐?、微機電系統(MEMS)、射頻電路等特色專用工藝柔性化生產線,利用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采集設備、物料、人員等數據,實現生產狀態的智能監測、預測與控制。
2.構建面向電子產品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集成平臺。圍繞智能手持設備、智能可穿戴設備、自主可控安全智能終端等重點領域,推動企業開展以三維產品模型為核心的產品設計、工藝規劃、數控加工、質量檢測的系統集成,打造涵蓋智能搜索、智能客服服務、語言情感計算等領域的智能交互服務平臺。將用戶需求貫穿于設計、制造、質量、物流等全流程,實現基于三維產品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電子產品設計制造一體化。
3.支持信息技術企業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服務。支持信息技術企業突破業務建模、遠程智能檢查、大規模資源調度管理、自動化運維、數據治理等關鍵技術,發展互聯網運維服務、網絡眾包服務、微服務、智能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向高端價值服務提供商轉型。支持發展云計算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工業領域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重點加強天津市工業云平臺與天津濱海工業云平臺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
(二)新材料產業。
1.建立生產管控及企業運營管理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將生產執行系統(MES)和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SCADA)等生產控制系統互聯互通與高效集成,實現對生產制造、設備狀態、質量信息、能耗數據等的實時監控和調整,提升產品品質、運營效率及設備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在涵蓋財務、物流、銷售等環節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并將ERP與MES等系統實現互聯互通與高效集成,實現數據的實時、自動傳輸,實現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響應和對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滿足能力。
2.構建全過程質量管控系統。支持我市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生產企業,應用視覺、溫度、壓力、液位等傳感技術,實現對關鍵工藝參數、產品質量、設備狀態及人員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實現產品生產全過程的可追溯性,并結合統計過程控制(SPC)技術,通過對過程數據的分析,實現產品或中間產品的過程質量分析、過程質量預測、過程質量診斷、過程質量評價。
3.推進新材料在智能制造核心領域的應用。依托國家級工程研究院、國家級工程中心等科研資源,加快精密成型、表面處理、分離純化等先進工藝技術攻關和專用核心設備開發;重點發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儲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膠、熱工產品以及特種功能產品,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傳感器、觸控器件、電子元器件等產品;推動稀土催化材料在工業脫硝、機動車尾氣凈化等領域的應用,以及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光效稀土發光材料和高功率等產品多領域的應用。
(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
1.構建全流程智能化體系。依托一汽豐田、一汽夏利、一汽大眾等整車制造企業搭建基于整車制造企業的信息化支撐平臺、基于數據協同的全球研發協作平臺,實現整車與零部件的協同研發、制造與服務;建立企業級大數據庫及分析能力,在研發、試制、工藝、制造等環節全面應用數字化方法和工具,形成定制化的造型與制造能力、智能化的供應鏈與物流能力、個性化的銷售與服務能力。
2.構建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圍繞沖壓、焊接、涂裝及總裝四大工藝以及缸體、缸蓋、曲軸、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加快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構建生產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可視化;構建生產執行系統(MES),實現生產計劃與調度管理、成本與質量跟蹤等;構建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實現供應鏈、物流、成本、財務等經營管理環節的協同優化;構建工廠內互聯互通網絡架構,實現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MES和ERP的高效協同與集成。
3.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依托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和天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重點突破基于網聯的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全速自適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制動(AES)、自動泊車、車道保持輔助(LKA)和夜視系統(NV)以及全天候無人駕駛等關鍵技術,分階段、有步驟發展駕駛輔助(DA)、部分自動駕駛(PA)以及高度自主駕駛(HA)技術。積極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建設,建立多種通信模式相結合的信息交互系統,搭建交通管理與控制一體化測試平臺以及適應復雜交通環境特征的多樣化交通運行環境測試平臺。
(四)生物醫藥產業。
1.提高生物醫藥工程裝備整體方案解決能力。圍繞關鍵生產工藝,重點研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高速滴丸機、數控包衣機、超低溫滴制系統、智能分揀與檢測系統等自動控制裝備和系統。加強在線控制、在線檢測、無菌對接、在位清洗、在位消毒等技術工藝設計和裝備設計,實現藥品生產的管道化、連續化、自動化。加強生物醫藥產業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突破在線質量控制、自動化生產等生產過程中的重大應用關鍵技術,推動建立生產過程智能化領域基礎通用國家標準,大幅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生產智能化水平。
2.提高生產過程數字化、可視化水平。鼓勵重點制藥企業在建立和完善從車間生產執行系統到企業上層信息化管理系統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各業務系統之間以及與藥品的研發系統(LIMS)、藥品質量監管系統(QMS)、倉儲管理系統(WMS)、藥品生產自動化控制系統(PCS)、環境監管系統(EMS)和生產執行系統(MES)等的信息化綜合集成,實現生產過程的生產計劃調度、物料信息、生產過程、質量分析、設備運行等數據的自動采集和互聯互通,用以安排物料使用計劃、智能搭配藥材及提取物投料比例,將制造系統與企業管理系統聯成一個整體,實現生產計劃、工藝制造、檢驗、物流等全部環節的高效協同與集成。
3.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與追溯能力。加快條形碼、二維碼、射頻識別(RFID)等技術在中成藥企業中的應用,實現藥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唯一標識,實現藥品生產全過程的批次生產管理信息、重要生產工藝數據、重要質量檢測和分析數據的自動采集及保存,實現藥品質量各環節數據的快速查詢與追溯。
(五)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產業。
1.推動智能制造裝備與核心工業軟件的集成應用。支持中國石油集團渤海石油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太重(天津)濱海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在鉆井平臺、大型功能模塊、汽車滾裝船、科考船、醫院船等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建造中應用智能焊接機器人、智能涂裝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智能制造裝備。深入推進生產執行系統(MES)、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等核心工業軟件與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生產管理的深度集成。加強超大型液壓打樁錘、超大型液壓驅動單元、超大流量高頻電磁和超大樁基適配器以及深海作業吸力樁等領域的研究,鼓勵突破重點技術隘口。
2.推進數字化研發設計一體化建設。依托中船重工七〇七所、天津大學海洋學院等涉海研究院所和高校,支持企業構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制造、測試與試驗、管理集成平臺,以三維設計建模為突破口,打通數字化研發、設計、制造和管理環節。鼓勵企業建立模塊生產、船體加工、船裝制作等數字化生產管理平臺。
3.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遠程運維服務平臺。圍繞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全生命周期運維保障和遠程監控的需要,推動智能傳感、移動互聯網、遠程控制等信息技術在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上的集成應用。應用大數據、云計算、專家系統等技術構建海洋工程裝備及該技術船舶遠程運維服務平臺,開展在線檢測、故障預警、故障診斷與修復、預測性維護、運行優化、遠程升級等服務。
(六)高檔數控機床產業。
1.加快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化功能開發。借助天津大學等高等院??蒲匈Y源,支持天鍛液壓機專業研究所、天津市數控系統技術工程中心等多家創新研發機構發展產學研用合作模式,重點發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性能數控機床,突破復合加工型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化高檔數控系統設計與制造等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智能產品。
2.鼓勵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化集成。依托一機床、泰森數控等企業,圍繞高速高精加工、生產系統信息集成和智能控制需求,鼓勵生產企業在數控機床產品中應用在線智能檢測技術、機床智能診斷和智能維護技術、基于智能制造技術的加工優化技術以及基于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的遠程通訊和服務。
3.推動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化示范基地建設。針對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及空港經濟區航空產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需求較強的產業聚集區,有選擇性地支持汽車模具、汽車輪轂、變速箱齒輪等市場導向性強的產品成套性、高柔性和智能化項目,加強產業基地網絡化技術和智能化技術應用,加快向機床產品集成應用,形成“數控機床—智能制造車間—智能制造體系”的高檔數控機床示范基地。
(七)航空航天裝備產業。
1.打造基于模型定義(MBD)的數字化研發設計能力。支持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中航直升機有限公司以及航天神舟飛行器有限公司等單位,將MBD技術貫穿于直升機、無人機、運載火箭、空間站、通信衛星等航空航天裝備研發的各個環節,實現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工程設計、試驗驗證、生產組裝、運營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實現設計、工藝、生產的一體化管理。
2.推動航天航空智能裝備研發及應用。鼓勵企業研發面向航空航天領域難加工難熔覆材料的電子束金屬三維(3D)打印機及打印工藝,重點研究航空航天領域數控切削加工過程智能在線監測、高效高精數控切削加工振動智能控制、曲面直接插補智能數控系統等關鍵技術,推動航空智能制孔機器人、智能噴涂機器人、基于多機器人協同裝配的應用,開展智能控制裝置與系統、傳感識別與信息采集裝置等關鍵技術的攻關。
3.打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平臺。支持企業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基于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制造工藝設計系統(CAP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協同制造平臺,實現工藝設計、工裝設計、質量管理、技術狀態控制、項目管理等功能,并與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等各業務系統的無縫集成,實現航空航天裝備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人、產品、機器的深度融合,形成高度靈活的協同制造新模式。
(八)先進軌道交通產業。
1.推動軌道交通智能裝備和產品發展。依托重點機器人企業,開發融合工業機器人、焊縫打磨組合工具系統、滲透探傷系統、吸塵及鋁屑回收裝置、在線及離線編程軟件、激光視覺定位跟蹤及檢測系統的自動化柔性高鐵車身焊縫打磨系統;突破中唐中車新一代B型無人駕駛地鐵車輛、天津鐵路信號駝峰編組站用降噪型軌道板式車輛減速器、天津益昌電器軌道交通電源系統等核心智能技術和關鍵產品的研發制造。
2.加快發展軌道交通遠程監測運維。借助清華高端院動態接觸所、軌道交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科研資源,開展列車輪軌運營維修數據在線監測系統制造基地建設,推動國家級城際軌道交通創新技術中心建設;整合四方車輛、天津電力機車等重點企業資源,搭建集車輛、車輛段、線網一體化的健康監測、智能診斷、設備運維、車輛檢修、決策支持與應急處置智能協同管理平臺,加強關鍵部件檢修技術合作,構建并完善檢修技術體系,形成“新造+檢修+服務”的全生命周期運營模式。
3.推進軌道交通控制平臺的智能化管理和監控。圍繞商業模式創新、供應鏈上下游一體化運作及用戶增值服務,依托我市中車集團產業基地,打造用戶服務共享平臺,通過互聯網實現用戶產品與車、與人之間及用戶大數據中心的互聯互通和數據交互,為供應鏈運作的內外協同業務提供全過程支撐,創造全新商業模式,推進生產型制造企業向服務性制造企業的轉型。
(九)石油化工產業。
1.支持石油煉化企業建立智能管控體系。依托渤化集團技術研究總院、渤化集團眾創空間等企業研發平臺,支持企業建立煉油裝置計劃調度一體化模型,以及優化結果的傳遞、共享,對日、旬、月、年計劃進行全流程的測算和優化。提升原油的精確定位、物料流向和利用效率,實現原油在選擇、調合、加工等生產環節的智能優化管控。
2.推動企業和園區建立環保、服務、安全智能保障體系。鼓勵企業采取面向綠色低碳發展的企業安全環保與能源智能化管理,實現廢棄物、污染物和高?;瘜W品的全生命周期足跡跟蹤、溯源與調控,以及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與清潔生產,優化石油化工生產裝備及工藝。圍繞我市智慧化工園區建設,鼓勵以南港工業區、臨港化工區和大港石油化工區等園區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建立網上交易、倉儲、物流、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安全、環保、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
3.鼓勵企業建立面向數據、知識、模型的生產平臺。鼓勵渤化集團、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等具有較高自動化水平的企業,建立數據驅動的企業運營智慧決策與管理系統、經營管理輔助決策系統和跨專業、縱向集成的管控一體化管理平臺,以及融合知識、模型的企業管控體系。重點推動渤化化工100萬噸/年乙烷裂解制乙烯、35萬噸/年高密度聚乙烯等項目,在設備運行、能源管理、生產管理、工藝優化、質量控制等重點環節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優化和預警。
(十)現代冶金產業。
1.加強冶金產業智能裝備的設計和研發能力。依托天津冶金設計院、中勘冶金勘察研究院和天津冶金集團等相關單位,推動建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下游用戶共同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冶金行業智能裝備工藝設計和研發能力。
2.建設冶金行業智能工廠。支持天津鋼管集團、冶金集團和鋼鐵集團在基礎設備自動化改造的基礎上,強化傳感與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在環境惡劣、安全風險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崗位實施機器人替代。鼓勵企業采用生產流程智能化控制,加強制造執行、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和集成,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大數據平臺,實現生產過程、工藝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在產品全生命周期推進知識庫建設。
3.加快冶金工業云服務平臺建設。借助天津工業云平臺,鼓勵企業采用生產流程智能化控制,建立大數據平臺,集聚冶金企業、原料供應商、下游用戶、物流配送商、貿易商、科研院校、金融機構等各類資源,創新合作模式與機制,提升運行效率,探索發展多品種、小批量的個性化定制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效靈活實施機制。建立健全組織實施機制,建立天津市智能制造組織協調機制,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統籌協調和組織領導天津市的智能制造發展,研究制定相關的規劃布局、運行機制、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項。積極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創新行政審批管理方式,建立與智能制造相關項目和事項的“綠色通道”服務模式,大幅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明確審批時限。探索成立天津市智能制造政府服務平臺,整合分散在各相關部門的企業服務職能,強化企業的市場創新主導地位,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科委、市教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規劃局、市知識產權局、市國土房管局、市建委、市交通運輸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國資委、市統計局、市金融局、市中小企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充分發揮天津市海河產業基金等政府出資引導基金作用,吸引社會資本設立天津市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智能制造優質企業及重大項目。設立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新模式應用及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智能制造標準化試驗驗證、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關鍵重大智能裝備與系統應用、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培育等。優先支持“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綜合運用項目扶持、股權投資等方式,探索形成“投貸保獎補”的財政資金投入模式。創新金融扶持方式,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對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示范和帶動作用強的智能制造項目給予信貸支持。積極推動各類基金對智能制造進行重點支持,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支持制造龍頭企業與系統集成商、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工業軟件企業等加強相互持股、收購兼并等資本層面的實質性合作。(市財政局為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打造天津工業云服務平臺,開展產品設計、制造、管理、運維等環節的在線協同,推動工業軟件、數據管理、工程服務等資源開放共享,提升整個供應鏈運行效率,集中展示和推廣各行業有代表性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加強工業大數據的應用。搭建智能制造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加快國家級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授權質檢機構等公共檢測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公共檢測服務平臺的檢驗檢測和計量測試、研發中試、標準制修訂、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高端人才集聚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等作用。構建智能制造孵化轉化平臺,創新完善智能制造孵化功能,鼓勵制造企業發展基于網絡技術的眾創、眾籌、眾包等新型商業模式。建平臺、強服務,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服務發展水平,提升平臺載體功能。(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為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市場監管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智能制造人才支撐。加快引進高端人才,聚焦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深入實施引才引智專項,推進聚才引智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高端人才發現機制、人才需求發布機制、高端人才對接機制以及各類人才政策的作用,大力引進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加快高等院校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科調整和建設,大力實施杰出人才培養計劃、不斷擴大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技能大師工作室規模,大力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支持引進的智能制造產業高端人才在津購買首套自住住房。引進的高端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以直接落戶市級人才公寓,子女可按需安排入學入園。(市人力社保局為牽頭單位,市教委、市科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化智能制造對外合作。打造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依托世界智能大會,整合全市、全國乃至全球的智能制造相關優勢資源,打造集科技成果發布、創新合作、產業集聚、投融資對接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球智能制造技術、裝備、軟件以及系統解決方案的集聚、交易、擴散和推廣平臺,成為中國在世界智能制造領域的一面旗幟。建立智能制造產業雙向合作機制,鼓勵跨國公司、海外機構等在天津設立智能制造研發平臺、培訓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支持天津市的重點企業在德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基地和分支機構,并購具有較強研發實力和核心技術的智能制造“專精特新”企業。引領京津冀智能制造協同發展,充分發揮京津冀智能制造協作一體化發展的平臺作用,建立京津冀智能制造供求信息分享和交流機制,促進智能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合作與應用示范,鼓勵天津市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裝備制造商、信息技術服務商等為京津冀區域的制造企業提供裝備、產品和服務。(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市國資委、市中小企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天津市智能醫療與健康專項行動計劃
智能醫療與健康凝聚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藥科學的新成果,正在成為創新驅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先導力量。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47號)、《“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國衛規劃發〔2017〕6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一是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市級人口健康專網逐步覆蓋全市16個區衛生計生委和71家二、三級醫院及26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成了市級數據中心,形成居民健康檔案庫與電子病歷(EMR)兩大核心數據庫,已存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1000余萬份,醫療機構完整電子病歷3500萬份、就診記錄近1.7億份,可通過居民身份證號進行索引,實現醫療與健康核心數據關聯。全市二、三級醫院均建成院內局域網絡,實現院內全部醫療數據匯聚存儲。2016年以來,實施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信息化功能規范建設,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業務信息化建設得到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普及醫院信息系統(HIS),實現全部公共衛生數據與市級數據中心實時、動態共享,實現全部醫療數據機構內匯聚和定期上傳。
二是智慧醫療與健康應用服務不斷完善。依托信息化基礎設施,二級及以上醫院基本普及HIS、EMR、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ACS)、實驗室信息系統(LIS)等醫療業務應用系統,醫院內部醫療業務信息化整體應用水平顯著提升?;鶎俞t療衛生機構依托市級數據中心,實現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全流程、全環節信息化管理,建成居民醫療健康數據集成、唯一的健康檔案,為形成居民全生命周期、全醫療過程的醫療與健康服務模式奠定了基礎。全市藥品保障信息管理、計生業務管理、婦幼業務管理、疾病監測、免疫規劃監測管理、應急指揮等業務信息系統不斷完善,衛生計生業務管理的信息化應用水平顯著提升。
三是智能和信息化技術應用效果初步顯現。2017年以來,在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啟動實施智慧門診建設,推動多渠道預約診療、門診自助機服務、多種方式繳費等便民惠民服務,初步實現了診療效率和患者就醫感受的“雙提升”。全市各醫療機構充分運用移動互聯、遠程技術、智能可穿戴、大數據等新技術,積極實踐了智慧急救調動指揮、遠程心電監測、慢性病遠程健康管理、區域遠程醫療、區域影像和檢查檢驗中心等新型服務模式,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我市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方式和內容。手術機器人、輔助診斷、人工智能、基因測序、三維(3D)打印等新技術也在科研、臨床中得到初步應用,高端智能技術與優質醫學資源正在加速融合發展。
雖然我市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群眾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智慧醫療與健康基礎設施體系尚未覆蓋全部醫療衛生機構,需要進一步提升網絡、平臺、機構的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二是智能新技術新產品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應用尚需加強,需要在政府主導的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體系中,進一步提高醫療機構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加強基于信息互聯共享的業務應用和服務模式創新。三是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水平與國家要求差距較大,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的社會化參與以及與智能產業發展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方面存在短板。
(二)面臨形勢。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智能科技對健康醫療事業影響日趨明顯,對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健康天津建設提出新的挑戰。一是醫療與健康服務的高需求對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提出新挑戰。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老齡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的醫療與健康需求日益增加,醫療服務有效供給和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保障能力明顯不足。二是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醫療與健康服務提出新挑戰。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不斷融合,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傳統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亟需重構。三是智能經濟發展對加快醫療與健康服務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提出新挑戰。醫療與健康服務、臨床診斷與決策、應用新型醫療技術、行業管理治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已經成為智能經濟發展的新需求。
挑戰無處不在,機遇前所未有。一是國家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指明了醫療與健康服務的智能化智慧化發展方向。國家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等政策性文件,明確提出智慧醫療與健康發展和智能技術及產業的發展重點和目標。二是信息技術發展為醫療與健康服務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廣泛應用,推動了傳統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模式深刻變革,更具個性、更加高效、更有質量的醫療與健康服務需求巨大。三是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和智能產業的協同發展帶來新機遇。市委市政府把智能科技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必將對我市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提供有力支撐,有利于形成智能科技與智慧醫療健康的互動互促,開創健康天津建設的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醫療與健康服務職能,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為目標,以“需求帶動服務、行業發展帶動產業發展”為主線,著力完善智慧醫療與健康應用服務體系,著力推動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應用,推動高端智能技術與醫學科技融合發展,催生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提升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滿足群眾高質量就醫要求,促進形成政產學研用相協調的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發展體系,為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和建設智能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需求引領。把滿足人民群眾醫療健康需求作為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發展方向,把信息化技術與智能產品應用作為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的有力支撐,把支撐行業發展的信息化技術與智能產品應用作為產業發展的市場導向。
——堅持創新驅動。把握世界人工智能發展趨勢,聚集創新資源,推動優質醫學資源與智能科技、智能產業的深度融合,依托共創共享的創新平臺,實現醫學科技與智能科技的雙突破,加速構筑先發優勢,為我市醫療領域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堅持統籌協調。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公共服務優勢,協調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統籌落實國家戰略,統籌銜接各類規劃,統籌工作領導機制,統籌推進項目布局、重大工程和試點示范,有序推進全市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持續發展。
——堅持政策創新。完善政產學研用政策協調機制,創新和完善財政金融、服務價格、醫療保障、專利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扶植等政策支持,加快形成醫療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產業支撐相協調的政策保障體系。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需求的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體系,建成全市醫療、醫保、醫藥“三醫一體化”大健康信息共享平臺,基本實現全民健康信息化六大應用,智能醫療與健康服務和業務應用覆蓋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一批效果突出、可推廣的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試點項目;建設一批與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聯系緊密、支撐效果顯著的重點項目。
——到2025年,建成較為完善的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體系,形成智能醫療與健康服務功能、智能科技創新、智能產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生態系統。
三、重點任務
(一)主要任務。
1.建設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全市“三醫一體化”大健康信息共享平臺,加速實現各級各類醫療健康數據匯集,完善全員人口信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基礎數據庫建設與關聯融合,實現醫療、醫保、醫藥等網絡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逐步統一數據標準、功能規范,建立全市統一標準的電子病歷和住院病案首頁。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應用保障,全面推進醫院醫療服務、診療技術、藥品耗材、設備后勤、業務應用、運行管理的智能化。(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計生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2.提升智能健康服務水平。完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藥品管理、醫療保障、綜合管理等業務協同應用,建設和完善三醫聯動業務應用。推進醫改信息化應用支撐,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療聯合體、分級診療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實現健康醫療信息連續記錄和跨機構流轉。推進京津冀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提高業務應用協同水平。積極應用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可穿戴設備,加強群體智能健康管理,延伸簽約居民的居家健康管理服務。推進智能養老社區和機構建設,構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養老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智慧醫療與養老、體育等業態的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市場監管委、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體育局等有關部門)
3.推進智能醫療與智能產業協同發展。建立健全科技研發、生產制造、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協同機制,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搭建共創共享的創新合作平臺,逐步形成智能醫療與智能產業協調協同的工作體系。推廣醫療領域智能技術、智能設備、智能服務應用,推動智慧醫院建設,支持人機協同手術機器人、智能診療助手、生理監測系統、智能影像識別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的新模式新手段,推動建設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系。積極爭取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試點項目,支持智能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促進與醫療健康相關智能產業發展。(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科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二)發展重點。
1.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匯集和應用。以“三醫一體化”大健康共享平臺為依托,加快健康醫療領域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全員人口數據為核心的數據匯集。規范和統一數據標準和應用管理,推動數據的融合、集成、共享,提升健康醫療大數據在業務應用、監測監管、智慧服務的支撐能力。建立健全數據協同應用和共享開放體系,構建健康醫療大數據與科技創新、產業支撐聯系機制,探索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鏈,為促進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新支點。(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計生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2.提升醫院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加強醫院信息化技術應用,提升醫療業務、行政、后勤、內部物流和運營成本等方面管理水平。推動醫院內部智能產品與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醫療設備、醫療技術、醫療服務的智能化支撐水平。推動醫療服務與互聯網技術融合,提升醫療與健康服務的智慧化水平,拓展醫療服務的延伸性、豐富性和多向性,為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新空間。(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3.加快醫學科技與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推進優勢醫學資源、臨床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等高端智能技術結合,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發性免疫疾病等領域,重點推進藥物研發、疾病診斷、臨床治療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借助科技專項、科研院所、產業孵化、政策保障等各類資源,推進醫學科技創新和智能科技融合發展,為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新引擎。(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科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等有關部門)
4.促進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發展。依托完善的智慧醫療與健康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推進大健康領域內醫療健康數據的互聯共享,不斷完善智慧醫療與健康服務體系。健全服務模式、規范、標準、政策保障和促進機制,調動各類金融機構、企業、產業等要素參與,促進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可移動技術的醫療與健康服務發展。推動智慧醫療與養老、體育等業態的融合,催生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為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發展的打造新亮點。(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委網信辦、市體育局、市民政局等有關部門)
(三)重點項目。重點圍繞智慧服務、智能科技和產業促進,實施九項重點項目,充分發揮示范項目帶動作用,推動智能醫療與健康發展。
1.“三醫一體化”大健康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項目。構建全市醫療、醫保、醫藥“三醫一體化”的大健康信息共享平臺,通過整合、擴容、拓展,實現醫療、醫保、醫藥等網絡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做到管理部門能統計、全體居民能查詢、醫師診療可通用。建立全市統一標準的電子病歷和住院病案首頁,推動醫療機構信息化功能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全面整合居民、用人單位、醫療服務機構、醫師藥師、藥品、耗材、價格、檢查檢測結果、電子病歷、健康檔案等各類數據,完善醫療保障、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藥品管理、綜合管理等重點業務應用,推動大健康信息協同共享。(牽頭單位:市人力社保局;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2.醫改重點任務信息化支撐項目。構建全市分級診療應用平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推進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公共衛生數據和醫療數據融合,整合和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系統、轉診預約系統、分級診療監測與管理系統,實現健康醫療信息連續記錄和跨機構流轉,為實現雙向轉診、醫療聯合體等新型醫療模式提供支撐。構建智慧醫療監測監管和決策應用平臺。推進醫療機構與平臺互聯互通,建立健全醫療服務評價系統、醫療業務綜合監管系統、醫療費用監控系統和用藥智能化監管系統,開展基于醫療業務數據的績效評價和基于運營數據的決策分析,統籌醫療機構號源等公共資源,規范公共服務管理,促進醫療資源優化配置。推進對疾病的智能監測和防控,開展疾病監測與健康風險因素分析評價。加快整合和完善免疫規劃、婦幼健康、疾病防控、慢病管理、采供血管理等信息系統,建立疾病監測與健康因素分析評價系統,為開展全市公共衛生監測評估、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和重點人群健康風險監控提供支撐。(牽頭單位:市人力社保局;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3.智慧醫院建設項目。以推進醫療服務智慧化、醫院管理信息化和診療技術智能化為核心,提升全市智慧醫院建設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智慧化示范醫院。全面落實醫院信息化建設功能規范、智慧門診建設標準和互聯互通要求,推進醫院醫療服務、運營管理、醫療技術、醫療保障和業務運行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強化醫院數據集成可用和互聯共享,推進智慧門診便民惠民服務,充分應用遠程、可移動、物聯網等技術,延伸服務內容,探索電子處方等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應用,促進醫療健康服務的多元性、多向性和精準化。(牽頭單位:市衛生計生委;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4.智慧健康管理試點項目。依托家庭醫生簽約管理平臺,開展社區居民和慢病人群智慧健康管理試點,推廣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分析系統的應用,實施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健康監測數據在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連續記錄,家庭醫生通過簽約服務,實現居民個體化個性化健康管理。(牽頭單位:市衛生計生委;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5.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優質醫學資源融合示范項目。聚焦院士專家領軍的重點醫學科技創新項目,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端智能技術與醫學科技深度融合,設立專項科研資金,完善推進和保障機制,重點推動數字化生物樣本庫的建設,重點支持人機協同手術機器人的開發與應用,系列智能可穿戴生理監測產品的開發,以及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臨床輔助分析工具的開發,如臨床影像輔助判讀、病理分析與輔助診斷的研究。圍繞重點優勢醫學學科和研究項目,依托優勢三甲醫院和科研機構,建設??茖2∨R床醫學數據中心,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支撐。(牽頭單位:市科委;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6.遠程醫療平臺建設項目。統籌構建全市遠程醫療體系,建設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遠程醫療信息平臺,實現新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延伸放大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重點實現遠程門診、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檢驗、遠程心電等功能,建立健全檢驗檢查結果互傳互認共享機制。構建遠程教學網絡,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推進智能可穿戴設備和可移動終端應用,實現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遠程監控,提升精細化、精準化管理水平。(牽頭單位:市衛生計生委;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委網信辦等有關部門)
7.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項目。支持我市相關企業、街道(鄉鎮)申報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項目。支持建設能夠提供成熟智慧健康養老產品、服務、系統平臺或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支持建設能夠應用多類智慧健康養老產品、為轄區內居民提供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街道或鄉鎮;支持建設能夠推廣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的示范區或功能區,全面落實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相關要求,樹立新型服務和產業發展標桿,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牽頭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民政局等有關部門)
8.智能化體育訓練基地健康管理應用項目。建設團泊體育訓練智能化示范基地,完善智能化技術、管理、運營、應用體系建設,開發醫體結合智能化平臺,整合專業醫療和體育在健康干預中的資源優勢,實現疾病前期干預和后期干預有機銜接。建立青少年體質健康數據庫與在線干預平臺,依托專業體育和研究機構優勢,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實現對青少年身體素質健康信息的反饋與干預。建立中老年慢病防控數據庫與在線干預平臺,依托運動康復中心和流動國民體質檢測車,開展居民體質評估,篩查慢病風險,構建數據庫和運動處方庫,提供老年病防控以及保健指導等服務。建立數字化體能訓練中心、數字化運動損傷評估和運動康復實驗實訓中心,推進運動隊訓練數字化實時反饋系統建設。(牽頭單位:市體育局;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等有關部門)
9.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試點項目。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共享和開發應用,在我市選取試點區,以申報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試點工程為契機,按照有關規定開放健康醫療大數據,支持基于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發、應用和產業化的產業園建設,培育基于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健康醫療產業新業態和智慧醫療新型服務,逐步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生態圈。(牽頭單位:市衛生計生委,相關區政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等有關部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在市智能科技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成立天津智能醫療與健康專項工作組,市衛生計生委、市科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市場監管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網信辦、市民政局、市體育局等部門參加。市科委負責提出醫療與健康領域智能科技發展支持政策,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負責提出智能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其他部門按分工推進和落實相關任務。建立和完善重點任務推進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任務分工、臺賬、時間節點和考核評估,確保重點任務和項目推進落實。建立智能醫療與健康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智能醫療與健康發展提供政策咨詢。
(二)健全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建立政府部門、行業學(協)會、產業聯盟互動機制,以項目或重大工程為紐帶,開展政策咨詢、項目論證、論壇研討、考察調研等活動,促進需求導向、服務創新、科技轉化、產業支撐的統籌協調,探索縱向政產學研用銜接、橫向政府多部門協作的推進機制,促進醫療健康領域智慧化服務與智能產業長期協調發展。
(三)強化人才智力支撐與合作交流。落實我市人才智力支撐政策,依托重點項目、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等方式,與國內外智能科技研發機構、大型智能科技企業開展合作,加大智能產業和智慧醫療與健康方面高端人才智力的引進。加強我市醫療機構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依托高校優勢教育資源和重點項目實施,加快培養智能醫療與健康復合管理型和技術應用型人才,逐步形成醫療與健康智慧化服務管理人才和智能應用技術人才隊伍優勢。
(四)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基礎設施、智能醫院、醫學科技與高端智能技術融合等項目。加強財政資金引導,統籌發揮好各類政府出資引導基金作用,推動重點智能醫療與健康產業試點項目落地。加強金融創新支持,鼓勵銀行業加大對智能科技產業信貸資源投入,支持智能醫療與健康企業發展。
天津市智能農業專項行動計劃
智能科技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國發〔2016〕58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圍繞打造京津冀綠色高檔特色“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產品物流中心區的“三區”定位,各方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四個全覆蓋”,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加強頂層設計,實施“物聯網+”農業、“電商網+”農業、“信息網+”農業的“三網聯動”工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物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成為推動我市現代都市型農業快速升級的新動力。
一是實施“物聯網+農業”工程,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作為農業部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試驗區之一,重點在種養殖環境智能控制、病蟲害遠程診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應用物聯網技術與裝備,建成了核心試驗基地30個,在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天津夢得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海發珍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集成示范推廣了設施園藝、畜牧種植、海水工廠化養殖等6類新型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智能化設施裝備和物聯網技術,制定了30個農業物聯網地方標準,已在全市800多個種養殖生產基地開展示范應用,實現節本增效、降耗增效、提質增效。
二是實施“電商網+農業”工程,促進農業流通方式轉變。制定天津市推進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品網絡銷售全覆蓋實施方案,幫助全市500多家農業企業、合作社與電商、快遞企業網上銷售對接,培訓各類電商人才2000多人,網上營銷企業達到1000家,產品2000多種。深化與阿里巴巴集團、京東集團等龍頭企業合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在武清區開展“村淘”項目首批試點。
三是實施“信息網+農業”工程,促進農業服務方式轉變。啟動了天津“三農”大數據建設一期工程,建設了“三農”大數據管理平臺,與40余個農口內外部單位及農業部系統等進行數據交換,面向天津市10個涉農區、3700多個村提供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推動環境感知、無線射頻識別(RFID)等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領域集成應用,以“放心菜、放心肉雞、放心豬、放心水產品”工程建設為依托,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設。1000余家規?;a基地建立了完整的種養殖生產、管理電子檔案,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生產基地在線監管和產品追溯查詢。
盡管我市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建設走在全國全列,但智能農業發展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產業鏈生態環境尚未完全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尚未完全形成,開發應用缺乏技術支撐。二是缺少具備綜合展示與引智功能的國際智能示范園區,智能農業技術持續創新機制尚未建立。三是智能農業標準和規范亟需加強,龍頭企業少、競爭力強的企業還不夠多。四是智能農業研發、制造和應用人才缺乏等問題仍較突出,影響了智能農業的產業發展。
(二)面臨形勢。當前,農業現代化仍處于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新主體、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為農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智能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勁驅動力。但農業智能設施和裝備依然比較薄弱,信息技術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持能力還不足,作為生產要素的信息在推進產業提升、改造傳統產業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充分。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我市發展提供了重要歷史性窗口期。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我市與農業部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力推動部市共建工作,加快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產品物流中心區、農業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農業信息化平臺、農業對外合作平臺(以下統稱“四區兩平臺”)建設,大力發展工程農業、種源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為我市智能農業建設與發展提供了高端平臺和廣闊空間。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目標,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和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應用,堅持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有機結合,堅持研究開發、集成示范、推廣應用相結合,著力突破智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著力強化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服務能力,著力培育新型智能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智能裝備水平、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和現代農業綜合實力,為建設“四區兩平臺”、實施“四個全覆蓋”提供有力支撐,切實提高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水平。
(二)基本原則。
——高點站位,爭創一流。圍繞智能農業在農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中的實際應用,做好頂層設計,完善主體框架,加強統籌協調,探索創新智能農業的應用模式,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智能農業現代產業園區。
——強化創新,增強活力。加強智能農業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農業具體專業領域的應用示范和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智能農業產業服務聯盟、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培育和挖掘農業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的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人工智能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需求牽引,市場導向。圍繞推進“四區兩平臺”建設任務,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智能農業的技術開放、融合、共享,建立健全智能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運行機制,為推進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乃至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借鑒示范。
——政策引導,共建共享。營造智能農業應用和發展政策環境、投融資環境、創業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加強與農業部、中科院等部市、院市合作工作,率先推進智能農業領域產學研聯動,共同推動形成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機制,實施一批分工科學、合作緊密、共創共享的新型智能農業應用示范項目。
(三)發展目標。利用國內外優質資源,實施智能農業產業發展工程。著力推進以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產業集群培育為主線、示范應用推廣為牽引、公共平臺建設為支撐的“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智能農業全產業鏈體系建設。
——到2020年,圍繞“四區兩平臺”建設工作,建設1個智能農業平臺,初創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面向全國探索建立智能農業產業服務聯盟;在重點領域引進或培育1家全球領先的農業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形成一定的智能農業市場應用規模;在智能水產、智能園藝、智能畜牧、智能種業和智能農機5個重點領域,結合“四區兩平臺”建設基礎,篩選并打造智能農業試驗、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園區30個;規?;笄蒺B殖場智能化率達到50%以上、設施種植和水產養殖基地智能化率達到40%以上,生產效率明顯提高。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智能農業產業服務聯盟、智能農業產業合作平臺為核心的智能農業公共技術平臺;突出天津特色,實施智能水產、智能畜牧、智能園藝、智能種業和智能農機示范應用工程,在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產品物流中心區、農業農村改革試驗區打造一批智能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一批特色農業互聯網小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部實現智能化,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三、重點任務
(一)主要任務。
1.以建設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為重點,建立協同研發體系。依托北京農信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天津農學院、天津農科院等產學研部門組建天津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整合全球智能農業技術資源,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建設智能農業協同研發創新平臺。引進、消化國內外智能農業先進技術,集成創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農業技術,實施一批重大農業信息化科技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進的機制。加快研發性能穩定、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維護方便的農業適用信息技術產品、集成裝備和解決方案。制定一批智能農業應用標準,推動全市智能農業走上專業化、高水準的發展道路。
2.以培育智能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結合我市農業特點和生產實際,整合本地資源,在應用示范的基礎上,形成一批國家級、省級智能農業研發與制造載體,創新一批精準化監測控制技術,推廣一批農業物聯網成套設備。積極引進和培育業績突出、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競爭優勢明顯的智能農業骨干龍頭企業,支持和引導企業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核心業務環節應用人工智能新技術,實現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提升運營管理智能化水平,構建智能化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3.以創立智能農業產業服務聯盟為重點,打造綜合服務體系。構建以農業智能制造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面向我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的智能農業產業服務聯盟,實現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經營無縫對接。積極探索智能農業應用新機制、新模式,加快智能農業技術成果產業化。
4.以建設智能農業現代產業園區為重點,構建應用示范體系。圍繞設施水產、設施園藝、現代畜牧、現代種業、智能農機等我市優勢產業領域,加大智能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動應用智能農業技術,在應用上落地見效。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基礎上打造世界領先的智能、精準、高效、綠色國際智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智能農業應用示范基地,在全國智能農業發展中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
(二)發展領域。
1.智能水產。面向海水工廠化養殖、淡水設施化養殖、池塘設施化養殖需求,大力推廣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水產養殖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自動精準投喂、魚類病害監測預警、專家遠程咨詢診斷等系統,實現水產養殖的生產集約化、裝備工程化、測控精準化和管理智能化。圍繞特色水產品,通過溶解氧、水溫、酸堿度、鹽度、氨氮等水質參數的實時監測,實現魚類生長狀態的科學優化調控和精準化飼喂,搭建符合水產養殖特點和需求的水產物聯網管理平臺,提高水產養殖整體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水產物聯網成套設備的熟化進程,促進物聯網技術在水產養殖環境監測調控、水產品流通、冷鏈物流、水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水產品病害防治等領域大規模推廣應用。加強重大疫情疫病的監測、預警和防控系統建設。
2.智能園藝。面向特色設施園藝領域,鼓勵各類農業生產主體新建和改造智能溫室,應用生產環境監控系統和自動化控制設備,根據作物生長發育需求,逐步實現對溫、光、水、肥、氣等環境因子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控。積極推進水肥一體化、自動噴滴灌,對蔬菜、花卉、果樹等的播種、間苗、移栽、分級、采摘、收獲自動化智能化系統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展工廠化、智能化和標準化生產,提高智能溫室的復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3.智能畜牧。面向特色奶牛、種豬、種羊等畜禽養殖基地,結合設施立體養殖和設施平面養殖需求,大力推廣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養殖場環境智能監控系統和養殖個體體征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對養殖環境因子和畜禽個體生長狀況的監測,實現精細飼喂、疫病預警和科學繁育,減少勞動用工,有效增加產量,降低養殖風險。采用二維碼、RFID等技術構建畜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系統,全程記錄養殖、屠宰、流通等環節信息,實現從養殖源頭到零售終端的雙向追蹤,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疫病。利用電子追溯碼標識和應用程序(APP)等技術手段,建立飼料、獸藥產品查詢和追溯管理系統,全面加強飼料、獸藥生產、經營環節的監督管理和獸藥使用環節的規范指導,提升畜禽養殖的自動化和精準化水平。
4.智能種業。加強農作物種子物聯網推廣應用,開展農作物品種脫氧核糖核酸(DNA)身份鑒定,形成以品種身份證數據為核心的種子質量監管體系。推廣應用育種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數據庫提供各種表型數據和基因型數據,提供獲取配合力、深層遺傳等信息,提高育種效率。建立和推廣與國際接軌的“高技術、大通量、流水線、工廠化”商業化育種平臺。到2020年,我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種業率先實現智能管理追溯全覆蓋,2025年,所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業信息全部實現可追溯,智能化率達到100%。
5.智能農機。鼓勵開展無人機、智能采摘機及植保機器人等研發應用,大力開展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推進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農機裝備設施結合,利用人工智能統籌安排農機調度,實現農機跨區作業科學調度。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智能水平,應用農機智能監控終端,實施農機定位耕種、平地、整地、深松等作業。通過基于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的智能化監測工具和信息采集傳輸裝備,實現信息自動接收、分析匯總、遠程診斷,推廣農作物“種、水、肥、藥”一體化精準作業技術、農田廢棄物處理技術,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加快實現“三減”(減肥料、減化學農藥、減除草劑)目標,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三)重點工程。
1.智能農業支撐平臺建設工程。一是開發建設智能農業平臺。在現有農業物聯網平臺基礎上改造升級,建設包括滿足農業應用深度學習計算需求的新型計算集群共享平臺、農業數據云端智能分析處理平臺、算法與技術開放平臺、農業人工智能系統安全情報共享平臺、農業人工智能數據訓練統一開放平臺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智能農業資源共享,促進互聯互通。建設統一的應用接口支撐引擎系統、智能農業信息資源目錄,制訂信息獲取、維護、存儲、加工與應用各類專項業務應用。加強智能農業的大數據采集、監測、共享、分析、預測、預警、決策分析模型的對接應用。二是組建天津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遵循創新、開放、聯合的指導方針,鼓勵相關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積極參與,集聚優勢資源,建立一個在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的開放式研究機構。三是組建智能農業產業服務平臺。以國際智能農業研究院為核心,依托現有的農業科技支撐力量和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等部門技術推廣力量,建立政產學研多方合作與對接機制,加強公益性和應用基礎性研究,圍繞智能農業技術引進、技術集成、技術應用、技術普及等領域開展集中項目攻關和推廣,成為推進智能農業和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緊密融合的主導力量。(責任單位: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網信辦)
2.智能農業技術創新工程。圍繞全要素、全系統、全過程,應對農業生產、市場的復雜環境和生命感知復雜性,開展智能農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實現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的有機結合,夯實天津市智能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一是加快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穩定可靠、適合農業復雜特殊環境條件的新型物聯網傳感器的研發。開展基于熱成像技術的動物群體體征感知設備與疫情預警技術的研究。探索構建貫穿生產制造全過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特征的農業智能物聯網設備的研發與應用。二是突破智能化農業關鍵裝備,實現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動化。針對大型農業機械采用中央處理、總線技術,對農業機械進行智能化控制;突破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測量等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采用田間自動導航系統、機器視覺系統等精準農業研究成果,實現農業機械作業的高效率、高質量、低能耗和改善操作者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開展適應于農業環境的復雜性多樣性的種植類農業機器人、畜牧類農業機器人、農產品檢測加工類農業機器人研發。三是開展人工智能知識處理與利用技術研究。研究多模態數據挖掘與深度學習方法,研究遙感、基礎地理信息、農業歷史資料、現場采集、統計等數據與農業模型、農業知識等信息融合模型,進行訓練與進化,為多源農業信息的融合提供標準格式,實現多源數據的集成應用與智能處理。四是編制智能農業基礎資源開放共享標準及智能農業綜合應用技術標準,包括智能農業應用類標準規范體系、業務類標準規范體系、數據類標準規范體系、技術類標準規范體系、管理類標準規范體系,物聯網產品接入、軟件開放數據調用與存儲接口、數據存儲格式及命名原則等方面一系列標準規范制定。(責任單位:市農委、市科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財政局)
3.智能農業應用創新工程。以服務現代都市型農業和“四區兩平臺”建設為落腳點,采取政府與企業合作共建、政府購買服務、企業自主建設與政府獎勵、產學研用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結合天津農業和智能科技產業實際,實施智能應用創新工程。一是開展智能農業大數據應用創新。在天津“三農”大數據建設基礎上,建立數據驅動、以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認知計算模型,形成從大數據到知識、從知識到決策的能力。構建農業產業發展前景與趨勢預測分析模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分析輔助決策模型、農業產業時間空間布局規劃輔助決策模型、農業生產經營供應鏈優化輔助決策模型、農業投入品市場行情波動與農民收入關聯分析模型等一系列高效實用的數據模型。實現對糧食作物、蔬菜、林果、畜禽等主要品種的在線監測,對采集的數據按照地域、行業、載體等進行詳細統計與深度分析、預警、預測和預報。二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創新。支持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糧、菜、肉、魚、奶、蛋等我市主要菜籃子產品從產地到餐桌全程追溯的應用示范與推廣。建設天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監管平臺,建設農產品安全追溯示范基地100個,普及二維碼、RFID等技術應用,加快推廣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電子檔案建設,健全農產品編碼標準,建設農產品安全警示系統及失信懲處機制,建立生產者可用、政府可控、消費者可信的多平臺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系統。三是開展智能農業電子商務應用創新。為我市農產品網絡銷售全覆蓋提供技術支撐,重點支持基于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改善農產品消費體驗,支持農產品電商企業建立虛擬現實質量安全可視化電子商務,拓展海外營銷渠道,創立自有品牌,推動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提升市場行情數據處理與挖掘能力,創新智能農產品和休閑農業服務,鼓勵應用智能客服、智能監控等技術和裝備,推動農產品網上交易和休閑農業服務。(責任單位:市農委、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委、市科委,有農業的區政府)
4.智能農業應用示范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環境信息采集、生命信息感知、病害信息提取與防控、智能化控制等的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與推廣,實現動植物關鍵生理生態信息在線獲取、遠程監測,以及即時生產管理、病害識別與分析決策,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一是開展設施園藝智能應用示范。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載體,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實現對生產基地的溫室環境溫濕度等重要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傳輸;建設基于RFID技術蔬菜質量安全監測系統,依托便攜式農事信息采集系統及蔬菜安全生產管理系統采集追溯信息。利用天津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30萬平方米全自動智能溫室系統、10萬平方米溫室推廣潮汐式灌溉系統、頂部噴淋系統、中空噴淋系統、外遮陽系統、水簾風機排風系統、高清紅外攝像頭等,建立成熟的設施農業物聯網體系;利用天津中以農業示范科技園區建設綜合化的植物工廠,從生產種植到包裝出品全程應用智能化技術。二是開展水產養殖智能應用示范。提升改造現有水產物聯網建設基地,建設水產養殖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智能換水系統、智能增氧系統、智能精準投飼系統。以國內最先進漁業物聯網信息技術集成為依托,建設水產養殖物聯網管理中心和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病害測報中心。建設集約化池塘網箱養殖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物聯網集約化水產養殖。三是開展畜禽養殖智能應用示范。在奧群、天驕、夢得等規?;F代畜牧園區建設基礎上,基于全市不同養殖企業的各種現有園區管理系統,建立從飼料加工、自動喂養、生產環境、人員管理及投入品管理的“人機料法環”為一體的牧場安全監控系統,實現系統的自動化運行。利用牧場安全管理監控系統整合企業內部管理平臺的差異化,統一接口,加強企業內部之間的溝通協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開展現代種業智能應用示范。以天津科潤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水稻原種場、市玉米良種場、天津天祥水產有限責任公司、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等創新主體為重點,開展農作物品種DNA身份鑒定,為每一個品種建立唯一的DNA身份證,實現種子生產、經營、流通全程可追溯。推廣應用育種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數據庫提供各種表型數據和基因型數據,提供獲取配合力、深層遺傳等信息。建立和推廣與國際接軌的“高技術、大通量、流水線、工廠化”商業化育種平臺。不斷完善蔬菜、水稻、海淡水魚、生豬、奶牛、肉羊、果品、食用菌、花卉、耐鹽堿苗木等種業創新能力。五是開展智能農機智能應用示范。采用田間自動導航系統、機器視覺系統等精準農業研究成果,實現農業機械作業的高效率、高質量、低能耗和改善操作者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建立智能農機的大數據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統籌安排農機調度,實現農機跨區作業科學調度;實現由定位系統、土地信息采集系統、遙感監測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等多個智能系統構成的精準農業,提高農機智能水平;應用農機智能監控終端,實施農機定位耕種、平地、整地、深松等作業,推廣農作物“種、水、肥、藥”一體化精準作業技術、農田廢棄物處理技術,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實現精準智能、自動高效。加快實現“三減”目標,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六是打造智能化的特色農業互聯網小鎮。結合農業部開展互聯網小鎮應用示范試點工作,加快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小鎮建設中的應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在互聯網小鎮統籌空間布局,集聚智能醫療與健康、智能交通、智能文化創意等產業,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科技園區與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等建設的有機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功能形態良性運轉的產業生態圈。(責任單位:市農委、市科委、市衛生計生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市財政局,有農業的區政府)
5.智能農業國際合作工程。一是建設國際智能農業示范園區。引進比利時、荷蘭、德國、以色列、美國等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人才及管理、運營模式,以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等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空間信息技術為支撐和手段,以自動化生產、最優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統化物流、電子化交易為主要生產方式,建立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園區,為國際一流和國內領先的農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創造環境、搭建平臺。二是開展國際合作項目。與國際先進的智能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機構合作,實施歐盟、中美、中加、中以等國際合作項目,聯合開發、試驗、應用包括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農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光伏與農業新能源、農業新材料與新工藝等新技術,引領我國智能農業發展水平。(責任單位:市農委、市科委、市外辦,涉農區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智能農業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市農委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市農委、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等相關部門和有農業的區政府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委,負責落實推進智能農業運用的具體措施及日常工作。有農業的區政府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參照市級做法出臺具體政策措施,責任落實到人。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新困難和新問題,對建設情況進行匯總梳理,向市智能科技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報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完善發展思路,推動智能農業運用的落地。
(二)強化政策扶持。一是制定專項政策。適時制定我市關于推動智能農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扶持重點、扶持資金、具體政策措施予以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各涉農區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出臺相應的實施意見,指導當地物聯網產業發展。二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統籌整合現有渠道相關涉農資金,形成資金支持合力,推動智能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鼓勵產學研合作申報國家及市級基金項目示范基地、示范項目,爭取更多的國家和市級各類政策資金支持。三是優化政策環境。在立項審批、研發補助、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向智能農業重大項目建設、示范應用推廣、關鍵技術研發傾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獎勵,充分調動和吸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加大政府采購支持力度,將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農業產品與服務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在試點示范工程和財政資金招投標項目中,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本土產品和服務。四是建立智能農業風險防范體系。統籌利用現有各類產業基金等資金渠道,引導智能農業市場主體通過保險等市場化方式構建風險防范和應對機制。五是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技術評估、技術咨詢、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信息服務、法律服務等各類中介組織。
(三)創新投入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多元投入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創新融資模式,積極規范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吸引社會投資,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等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智能農業應用示范的建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對外合作,制定招商引資政策,細化工作配套措施,優化服務工作流程。同時,注重落地項目的后續服務,加快建設院士工作站、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等創新創業平臺,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我市建立研發基地、生產基地、分支機構。構建多元化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政撥款、基金、貼息等多種方式,積極吸引境內外資本、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投入智能農業產業。
(四)強化智力支撐。一是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將智能農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納入市重點引進人才目錄,突出貢獻專家獎勵重點考慮智能科技人才。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探索人才租賃、團隊引進等多樣形式。加強國際與國內合作,選拔優秀人才互派交流。鼓勵企業、科研機構積極開展與國外智能農業領域知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聯合攻關、合作交流。聯合科研院所與高校,加快培養智能農業專業技術人才。二是加快培養基層推廣、服務、應用人才。聯合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和科技特派員,加強對科技人員的培訓學習,建立推廣激勵機制,穩定和擴大基層推廣服務人員隊伍。以項目帶動形式,依托智能農業產業服務平臺,重點加強對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的技術人員的培訓,培養智能農業應用能手。以科普宣傳的形式,提高社會大眾,特別是農民對智能農業的認識。
(五)加強評價考核。探索建立智能農業建設績效管理制度,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實施規劃成果考核及動態監測,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促進各項重大任務高效實施。研究制定計劃實施意見和具體工作方案,把各項任務落實到年度計劃中,切實把規劃落到實處。探索建立智能農業建設績效考核作為有農業的區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績效考核指標的機制。構建智能農業發展評價體系,合理構建、優化智能農業基礎支撐、行業應用、應用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推進智能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納入市、區、鄉鎮的評價范圍,促使智能農業發展評價指標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程度的重要指標。
天津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行動計劃
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一是整體實力顯著增強。2016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800億元,文化產業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實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攻堅戰,累計推出了8批共486個項目,總投資1813億元。全市文化單位22640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086家,市屬國有文化企業集團5家,龍頭帶動作用顯現。
二是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了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創意和設計、文化旅游、動漫游戲、文化會展、藝術品交易等八大門類為主體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一批文化產業品牌,基本形成山、海、城、鄉“四帶多點”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全市文化產業園區35個,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8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9個,示范基地47個。
三是政策環境不斷優化。文化領域行政審批事項由42項減少至15項。出臺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融合,文化貿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等系列政策。設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發放4.4億元,共扶持了218個文化產業項目,撬動社會資金130億元。
與此同時,我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總體規模偏小,占全市增加值比重不高,缺少領軍企業和優勢產業集群;產業結構需要優化,文化產業增加值中智能科技含量有待提升,“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格局尚未形成,產業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
(二)面臨形勢。
發展格局面臨重大調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信息網絡、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廣泛滲透到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加速了文化生產方式變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領域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產業價值鏈體系逐漸重塑,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面臨新挑戰新要求。
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多種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文化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刻不容緩。人民群眾新的文化消費需求、完善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個性化的文化產品需求等迅速提升擴大,對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
發展前景迎來重大機遇。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實力不斷增強,但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盎ヂ摼W+”“文化+”發展剛剛起步,文化與相關產業特別是智能科技產業融合存在不深不廣的現象,缺乏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領軍企業、產品、基地和服務平臺。建設文化強市,必須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下好先手棋,加快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加快智能科技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市,為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文化支撐。
(二)基本原則。
——科技支撐。堅持創新驅動,把握智能科技發展趨勢,聚集國內外創新資源,推動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文化信息服務平臺,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速構筑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先發優勢,為我市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融合創新。加強智能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運用智能化產品和技術,對文化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構建智能文化創意新業態。加大改革力度,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濱海新區的創新優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創造活力。
——市場主導。堅持產業為先,遵循市場規律,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突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導向,激發企業活力,增強產業競爭力,形成競爭優勢。
——協同發展。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立足天津在區域文化中的功能定位,促進區域文化協同發展,堅持特色發展、優勢互補,拓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正確處理國有與民營、對內與對外等重要關系,促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設一批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培育一批智能文化創意企業,推出一批智能文化創意產品,培育一批智能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國家動漫產業園為載體,打造2至3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以廣電網絡公司為主體,培育3至5家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領軍企業;以智能“夢娃”為依托,打造2至3個智能文化產品品牌;以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企業為依托,培育引進百名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高端人才。
——到2025年,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現重點突破,智能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深度融合,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供給、消費等領域廣泛應用,部分產品和服務在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建立相對健全的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智能文化創意品牌。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智能科技應用。扎實推進智能科技在新聞出版印刷發行、廣播電視電影、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文化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中的應用,加快推動新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與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優先發展原創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加強文化產權和版權保護,支持企業開發原創產品。扶持引導外向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服務貿易平臺建設,在天津自貿試驗區建立外向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
(二)培育壯大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主體。支持和引導文化創意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物流和營銷等核心業務環節應用人工智能新技術,構建新型企業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擴大智能文化創意產品供給。全市各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扶持壯大中小企業,大力幫扶民營企業。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和并購重組,加快出版傳媒集團、廣電網絡公司、360科技公司等文化企業上市或新三板掛牌融資,實現做大做強。支持有條件的智能文化創意企業申報科技小巨人企業,引導今晚網絡信息技術、靈然創智、未來電視等中小微智能文化創意企業按照“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推出智能文化創意核心產品,打造有影響力的智能文化創意企業品牌。
(三)實施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每年推出一批市級重點文化項目,各區推出區級重點文化項目,評選標準向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傾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來津投資。建立天津市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目錄,對智能文化創意企業和項目給予支持。建立天津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庫和智能文化創意項目庫,做好項目整體規劃和統籌管理,做到建成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通過項目建設帶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四)推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平臺建設。重點扶持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國家廣告產業園、天津國家級新聞出版裝備產業園等國家級園區智能化發展,建設天津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國家數字內容貿易服務平臺,形成智能文化創意企業集聚高地,促進產業鏈條延伸和價值提升。引進知名園區運營公司,提高園區的招商、運營、管理水平,培育一批新的特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支持園區搭建智能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服務功能和水平。發揮天津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文化產業小貸公司、文化產業擔保公司的作用,打造綜合性智能文化金融服務平臺。評選命名一批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實施動態管理,加強政策扶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眾創基地。在全市重點文化產業園區中選擇2至3家基礎良好、技術先進的,實施智能技術改造,創新發展和管理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五)加快媒體融合發展。加快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智能科技在新聞媒體領域的應用,促進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以全市主要媒體為龍頭,整合新聞網站、政務和媒體“兩微一端”資源,建設智能微傳播平臺矩陣,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依托北方網新媒體集團,融合各主流媒體優質資源,打造智能化“津云”中央廚房;依托支部生活社打造黨建云平臺;依托中老年時報傳媒有限公司打造“時報家園”老年智能生活服務平臺;依托天津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打造“建筑邦”全媒體出版平臺。充分融合智能技術優勢,加快新聞生產由“專業生產”向“專業生產+用戶生產+機器人生產”轉型,提升新聞生產管理水平。
(六)實施“互聯網+”工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拓展互聯網技術在文化生產、文化消費等領域的應用,加速提高服務水平。建設新一代智能廣播電視網,發展高清互動電視、有線寬帶、IP電話和數據通訊業務,推進“三網融合”。提升完善天津市網絡輿情監控和管理平臺功能,實現新聞宣傳、互動引導、輿情監控、人才培訓和技術安防的統一指揮管理,加強互聯網內容管控技術應用,形成全市“一張網、一個數據平臺、一個指揮平臺”的管理格局。建設天津廣電網絡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提供社區管理、社區醫療、居家養老等服務。建設社區黨支部智慧黨建服務平臺,實現黨務工作和學習智能化。建設今晚E家服務平臺、天津演藝網、舞臺演出網絡直播互動服務等線上文化服務平臺。
(七)實施“文化+”工程。推進文化創意與智能工業設計制造融合,舉辦天津國際設計周、“濱海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際設計大賽等活動。促進文化創意與城市智慧街區改造融合,建設提升五大道文化旅游區、古文化街、棉3創意街區。建設智能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提升整合C92文化產業園、璣瑛青年創意公社、未來里十字街、6號院、先農大院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型專業智能舞美制作產業基地等項目。深化文化創意與智能農業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融合,建設水高莊園(二期)、葫蘆廬主題公園、億利生態主題公園、水稻主題公園等項目。推動文化創意與旅游融合,將智能文化創意產品轉化成特色旅游商品。持續打造12個文化旅游主題板塊,建立智慧鄉村旅游信息數據庫和公共服務體系。推出文化創意、文化演藝等“津味生活”融合產品,建設天津濱海航母主題公園、運河文化長廊等項目。推動文化創意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建設團泊體育訓練基地智能化平臺。
(八)增加智能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供給。組織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工程,實施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工程。辦好天津市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等演出活動。繼續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品牌、津版圖書品牌、津派舞臺藝術品牌、文化特色活動品牌等。扶持動漫原創精品,支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漫扶持計劃”項目的創作與推廣。豐富出版物品種,推廣數字閱讀開展延伸服務,打造電視虛擬現實(VR)博物館、數字電視圖書館,實施全民閱讀工程。發展壯大電影市場,完善城市影院“一卡通”建設,推動試點完善在線選座功能,建設天津電影公益放映平臺、“掌上智能影院”,推廣VR技術在電影放映中的運用,全市影院銀幕數達到500塊,電影票房年均增長15%以上。
(九)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支持文藝演出、展覽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動的開展,推動文化惠民卡項目實施,更多利用智能科技提升文化消費服務水平。推動濱海新區、武清區等做好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建設天津文化信息消費服務平臺、文化電子商務平臺,完善天津演藝網演出資源電商平臺及配套周邊服務,提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繼續舉辦文化惠民季、“書香天津”春季書展、讀書月等活動,活躍文化市場。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支持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夢娃”“蓮娃”、益德成聞藥等,運用新技術加強生產創作,開發新產品,做強傳統文化品牌。
(十)推動京津冀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加強京津冀智能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合作,建設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揮協同效應。成立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完善京津冀文化產業合作會商機制,辦好天津濱海國際文化創意展交會,組織京津冀文化項目推介會,積極推介展示智能文化企業和創意項目。發揮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演藝等行業聯盟作用,加快建設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京津新城雙創特區、京津州河科技產業園等園區,承接首都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創新驅動的跨區域文化發展新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機制保障。成立市推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各區成立區推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建立文化產業數據季度通報制度,將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納入對各區的績效考核。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簡化行政審批環節,完善文化產業準入和退出機制,提高行政效率。探索建立適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適合創新創業、適合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環境。發揮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監督作用,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加快引領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國家要求依法依規組建規模為5億元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統籌用好各級財政資金,包括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多方面資金,支持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落實好中央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和我市在產業、創新、人才和金融等方面支持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給予政策扶持。開展政策實施效果評估,確保各項政策真正惠及文化企業。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鼓勵和扶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四)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天津市引進宣傳文化緊缺高層次人才的實施辦法,加大行業領軍人物引進力度。加強全國宣傳文化“四個一批”人才、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推進文化產業智庫建設。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訓計劃,建設創意策劃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和產業管理人才四支隊伍,全面提升從業者素質水平。
天津市智能交通專項行動計劃
智能交通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是培育交通發展新動能、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方面。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發改基礎〔2016〕1681號)、《推進智慧交通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交辦規劃〔2017〕11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以及《天津市智能交通“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經過多年系統建設和經驗探索,我市智能交通系統持續健康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各交通行業、企業發展需求,基本實現了協調同步。
一是運行監測能力顯著增強。高速公路基本實現了全程視頻監控,普通公路已建設視頻監控216路,建設自動化交調觀測站149處;整合接入部分公交場站、火車站、機場等30余處重點場站的視頻監控;北疆、南疆等港口重點區域已建視頻監控234處,“兩客一?!避囕v、公交車、出租車運行動態監測率分別達到100%、85%和14%。
二是生產調度智能化程度提升。在行業生產方面,港口、軌道、公交等大型運輸企業均建立了生產調度系統,港口集裝箱、煤炭、焦炭、散雜貨等貨運生產組織全部實現信息化,地面公交85%的線路和車輛均納入了智能調度系統。在行業管理方面,基本覆蓋行政許可、行政執法、建設養護、運行監管、市場監管、安全應急、宏觀決策、公共服務、小客車調控等所有業務,業務覆蓋廣度超過80%。
三是公眾智能出行服務水平提高。建設了公路出行服務系統,提供實時路況信息服務。智能支付服務基本覆蓋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公交集成電路卡(IC卡)刷卡終端覆蓋率近70%,并能夠通過手機應用程序(APP)提供實時公交到站信息服務。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車道182條,車道覆蓋率達到15%,ETC用戶數量超過10萬戶。
四是綜合交通信息整合初見成效。率先建立了行業內交通云平臺,開發多個應用系統,推廣大數據分析應用。截至目前,已接入行業數據82類;公路領域數據中心基本建成;“兩客一?!避囕v、部分公交車、部分出租車、港口運營動態數據等已實現信息接入與整合;航道、港口、營運車輛、船舶、經營業務、從業人員等行業核心的基礎性數據庫基本建成。
與此同時,我市智能交通也存在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是智能化發展水平不均衡。限于基礎設施裝備監測不足、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不高,智能化應用與業務分離現象較為突出,應用品質在各行業或各環節存在較大差距。二是數據資源開發程度不高。由于數據挖掘、智能學習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欠缺,數據資源開發僅局限于傳統的統計分析,掩蓋數據深層信息,滯后于當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三是智能交通發展環境建設相對滯后。法規、體制機制、資金、人才等制約智能交通發展的瓶頸仍有待解決,針對前沿技術、領域的發展追蹤與措施儲備不足。
(二)面臨形勢。近年來,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應用爆發式增長,已成為交通領域最活躍最積極的影響因素,智能交通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一是數據與服務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核心?;ヂ摼W與大數據技術的全面滲透融合正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交通運輸行業圍繞數據與服務的創新應用異?;钴S,蘊含著大量潛在價值。二是智能裝備與智能技術成為行業生產的新要素。人工智能已成為智能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數據的決策支持使行業治理方式向精細化轉變,也改變著傳統交通運輸的生產、組織與服務方式。三是綜合與協調成為交通運輸的新生態。綜合交通體系及各交通方式的協調銜接迫切需要智能交通給予支撐,帶動行業生產與治理結構向扁平化方向發展。四是協同發展與交通安全成為行業轉型的新動力。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提高交通運輸綜合能效,解決交通擁堵,保障交通安全,全面提升行業服務水平,發展智能交通是必然選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發揮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先行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實現與交通運輸行業各領域深度融合,加強智能產業促進與深化智能技術應用并重,全面提高天津交通智能化發展水平,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技術引領,創新驅動。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加快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堅持制度創新,積極應對新技術、新業態對現行體制機制影響,營造更適宜的政策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需求導向。以解決行業發展的現實問題、滿足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為行動指引,注重行動計劃的背景依據與實施效果。關注信息化建設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運輸服務效率、改善用戶服務體驗等方面的實際作用和效果。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維護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秩序,充分調動企業的經營活力與創新活力,促進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
——堅持機會平等,共享開放。以構建和完善綜合交通信息資源體系為核心,堅持共享開放理念,促進產學研用各創新主體共創共享,激發行業創新活力,釋放平臺經濟與共享經濟紅利,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新生態。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智能交通整體發展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重點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智能交通基礎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提供充分的數據、網絡、計算、政策4種資源支撐,交通新業態、新技術發展更具活力。交通運輸效率與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重點聚焦公路、港口、城市客運、停車、物流、出行6個領域,基本形成“一站式”公眾出行與“一單制”貨物運輸格局。行業治理智能化成效初步顯現,針對安全研判、應急處置、決策分析、信用管理4項核心業務能力提升,形成精準化、協同化的發展新趨勢。
——到2025年,智能交通基礎支撐體系基本完善,交通運輸生產服務和行業治理向自感知、自學習、自適應的智慧化方式轉型,基本建立決策科學、管理智慧、生產智能、服務人文的智能交通體系。
三、重點任務
實施“智能交通335專項行動”,即結合交通運輸行業自身發展需要打造3大智能體系,結合當前智能科技趨勢重點發展3大前沿技術,結合自身工作安排重點推進實施5大工程。
(一)主要任務。
1.打造智能交通發展支撐體系。
(1)構建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建設完善智能交通云平臺。完善應用支撐平臺、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運行監控平臺、網絡安全系統等基礎支撐系統,打造統一入口平臺,形成面向全市交通運輸行業統一的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資源池和應用支撐平臺服務體系。逐步將行業應用系統遷移到云平臺,啟動基于云平臺的綜合交通應用系統開發。
(2)提升數據資源支撐能力,加強數據共享開放。制定完善行業數據資源目錄,規范數據資源采集、匯總與質量管控。研究制定交通運輸數據資源共享與開放管理辦法、交換標準,搭建統一的數據交換共享開放平臺,實現基于業務需求的數據交換共享、協同共用、適度開放,推動行業公共服務數據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3)強化網絡通信安全支撐。在部、市兩級政務專網節點建設基礎上,建設完善全市統一的交通運輸行業基礎通信專網。全面評估數據開放、系統互聯帶來的安全風險,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制定網絡數據共享等安全管理措施,健全網絡和信息安全通報體系建設。
(4)完善產業發展政策環境支撐。結合交通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特點,在市場準入、行政審批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創造寬松發展環境。鼓勵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等技術研發應用,引導行業企業發展甩掛運輸、無車承運、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組織形式,規范發展網約車、共享單車、定制巴士等多樣化的公眾出行服務。
2.打造智能化運輸組織與服務體系。
(1)推進智慧公路應用。對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需求,推進信息采集和監測設施與基礎設施工程的同步規劃、建設和改造,完善路網運行狀態信息監測體系,實現路網管理、車路協同和出行信息服務的智能化。
(2)推進智慧港口建設。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港口生產、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加快設備操作自動化、生產調度智能化,完善集疏港體系,提升一站式服務水平。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港口貨運信息共享、“無水港”網絡聯運,共同拓展津冀港口綜合貿易和物流服務網絡。以港口為核心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集群,構建北方國際航運物流貿易生態圈。
(3)提升城市客運管理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深化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車等領域生產組織和運營調度的智能化應用,建設城市綜合運輸服務協調支持信息系統,實現多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協調聯動。
(4)加強停車智能化管理。加強政府協調力度,整合各類路外停車場信息資源,建設公共停車信息共享平臺,統籌管理城市公共停車資源。促進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停車誘導系統、自動識別車牌系統等高新技術的應用,支持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推廣,實現停車資源便捷高效利用。
(5)鼓勵公共物流平臺創新發展。推動各類專業化、特色化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動使用貨運電子運單、包含基本信息的電子標簽等,實現物流行業數據可靠、安全、高效的交換與共享,釋放平臺信息優勢與規模效應,提供“一單制”對外物流服務。
(6)發展“一站式”信息服務。鼓勵互聯網平臺等各類市場主體整合多種運輸方式信息資源,促進實現跨運輸方式出行的信息查詢與客票預訂。推進行政許可事項向平臺遷移,逐步推行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的政務服務方式,促進政務服務在線化、智能化,縮短辦理時限,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成本。
3.打造智能化行業治理與決策體系。
(1)行業安全生產信息智能分析研判。加強對港口倉儲、道路運輸的客流、貨流、車流、設施、場站等運行指標的動態分析預測,通過數據融合強化異常狀態的綜合預判和預警,實現安全生產的精準防控,降低異常事件發生率。加強行業經濟運行和安全生產態勢等跨部門數據的關聯分析,識別安全監管薄弱環節或風險隱患,輔助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2)推動跨部門應急處置與聯動。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為抓手,加快建立三地交通主管部門信息互通共享渠道,支持建設三地交通運輸安全暢通與應急處置系統、區域路網運行信息聯網工程。完善熱線處置系統,并與后端安全生產信息服務平臺互通。積極推動建立公安、國土、消防、衛生計生、氣象等跨部門的信息共享或通報機制,促進形成責權清晰的協同工作機制,提升綜合交通應急指揮調度和處置效率。
(3)促進信用信息多方共享共用。推動實現建設、運輸、維修等市場從業者基礎資質信息與動態信用信息100%建檔,建立從業人員征信體系、健全失信黑名單制度,推進信用信息與行政許可、日常監管的業務協同,與市場準入、市場退出、資源配置等實現聯動。對接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與公安、市場監管、稅務、司法等部門實現信用信息共用,實現企業、人員違規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
(4)提升基于數據分析的決策能力。開展城市交通擁堵指數、軌道交通運行動態、地面公交客運量、出租車運營服務水平、道路交通量、對外樞紐進出境客運量等分析預測應用。進行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特征規律識別、運行狀態預測、發展趨勢研判、措施效果評估等分析研究工作。
(二)發展重點。
1.“互聯網+”新業態培育。
(1)加強政企合作,結合公眾出行需求,形成涵蓋出行、票務、停車及其他衍生服務等領域的信息服務平臺;提供權威專業的網上政務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內容豐富、方式多樣、流程清晰的便捷信息服務。
(2)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發揮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作用,推進技術合作與交流,實現公共交通人性化提升、出租汽車行業“互聯網+”融合、多式聯運信息共享、智慧港口與智慧航運加快發展,打造安全、智能、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3)以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為契機,加強基于互聯網的行業治理新技術推廣應用,構建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安全運行監測體系,實現交通運輸運行監測、應急處置、設施養管、行政執法、信用體系建設的互聯共享協同,形成及時、精準的行業治理新模式。
2.大數據分析研究。
(1)促進鐵路、公路、民航、城市交通等領域數據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開展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特征規律識別、運行狀態預測、發展趨勢研判、措施效果評估等分析研究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數據信息資源價值。
(2)將大數據作為提升交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應用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提升部門決策和風險防范水平,支持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有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3)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主動利用開放數據開展專題技術研究或進行經營服務創新。依托交通專業咨詢機構等載體,吸引高等院校、行業或互聯網企業共同參與,籌建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試驗室,完善工作溝通機制。提供科研課題或項目支持,培養核心專業隊伍,開展模型算法研究、數據深度挖掘、數據創新應用等工作。
3.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
(1)加強車路協同技術應用,鼓勵車輛主動安裝具有電子標識、通信和主動安全功能的車載設施,研究建設聯網智能的路側設施。推動高精度的地圖、定位導航、感知系統,以及智能決策和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在公交智能控制、營運車輛智能協同、安全輔助駕駛等領域開展應用。
(2)發展汽車智能駕駛,鼓勵企業加大對基于下一代移動通信及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交通應用技術研發支持力度,攻克人車路協同通信技術,共同推動綜合測試試驗區建設。協助制定車路協同、無人駕駛等技術測試的相關政策,保障汽車試驗安全、有序進行。
(3)加強智能化裝卸搬運、分揀包裝、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提升倉儲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重點工程。
1.智慧公路示范工程。選取重點區域公路項目或路段,推進信息采集和監測設施與基礎設施工程的同步規劃、建設和改造,完善路網運行狀態信息監測體系,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信息服務智能化水平。引導推動企業運載裝備智能化升級,利用車聯網等技術手段,在各類營運車輛上推廣安裝北斗導航、視頻監控系統、設備自動識別系統(RFID等智能安全管理裝置)。研究打造京津、津冀間貨運專用通道,將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與營運車輛相結合,開展高速無線通信、車路協同、自動駕駛車隊等智能應用。
2.智慧港口示范工程。選取天津港重點區域,加強物聯網等技術在港口裝卸、物流運輸、工程建設等操作作業過程中的應用,加快推進東疆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推進港口數據資源整合和跨界數據資源融合,加快構建港口云數據資源服務中心,實現港口與相關物流服務企業的無縫連接,與各口岸單位的信息一體化。加強與供應鏈上下游各相關方協作,尤其是加強多式聯運信息共享以及港口與機場業務聯系,打造京津冀港口物流供應鏈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港口作為供應鏈中心節點的優勢,推進港口數據信息服務產業化,加快構建北方國際航運物流貿易生態圈。
3.行業安全生產態勢智能化評估工程。整合管理存放場所、運載工具、從業人員、貨物品類等各環節安全生產備案資質信息,接入道路運輸重點運營車輛聯網聯控系統、安全生產在線視頻監測系統、港口危險貨物管理系統等,建設統一的交通運輸安全生產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基于數據分析融合的異常狀態綜合預判和預警、安全生產的精準防控、安全監管薄弱環節或風險隱患識別,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支持,以輔助安全管理措施制定。
4.公眾出行服務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基本狀態、交通工具運行、運輸組織調度的信息采集,形成動態感知、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交通運輸運行監控體系。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整合各類出行信息資源,建設便捷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引導智能技術企業進入交通領域,推廣大數據分析、移動出行應用、一卡通互聯互通、電子支付、智能交通設備等產品和服務。
5.道路自動駕駛試驗應用工程。促進運輸企業推廣應用集成短程通信、電子標識、高精度定位、主動控制等功能的智能車載設施;協調有關部門建設智能路側設施,提供網絡接入、行駛引導和安全告警等服務。加強車路協同技術應用,市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在條件成熟地區探索建立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地,推進建設安全、泛在、智能的云網端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和汽車自動駕駛典型應用,吸引全球無人駕駛、網聯車等相關企業來津測試、研發。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任務安排。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各相關部門,密切溝通、協調推進,將本行動計劃、交通運輸“互聯網+”行動任務與自身工作緊密結合并推進落實。按照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完善頂層設計,認真組織領導相關行業單位進一步細化任務安排,積極做好項目的組織實施或工作任務的落實。配備專門力量,形成工作班子,保障任務實施工作穩步推進。
(二)擴大各方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各相關單位要加強與智能科技領域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企業的聯系,建立持續的溝通交流機制,通過合作、引進、共建等方式,擴大交通運輸領域的產業合作,以技術突破帶動領域應用和產業升級。加強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數據資源、技術資源的共享交換。
(三)健全制度保障,加強資金支持。為智能產業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提供適宜的政策制度,鼓勵規范智能交通新業態的發展創新。加大智能交通科技經費投入,推動政府將智能交通科研和建設經費納入地方統籌管理的交通專項資金支出范圍。創新智能交通發展的投融資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智能交通建設。
(四)推動模式創新,促進產業化發展。推動建立技術、市場和資本共同引領的智能交通產業發展模式,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大力促進人工智能、北斗定位、物聯網等技術面向態勢感知、智能調控等方面應用,促進完善智能交通行業基礎標準、服務標準及技術標準。推動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能運輸裝備的規?;?、網絡化、平臺化和標準化。
天津市智能商貿物流專項行動計劃
發展智能商貿物流,是適應柔性制造、促進消費升級、實現精準營銷、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和競爭制高點。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商務部辦公廳關于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商辦流通函〔2015〕548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作為工業基地和港口城市,我市商貿物流發展基礎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圍繞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落實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功能定位,大力發展智能商貿物流,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16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14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7.8%。其中,商貿物流業增加值達到890億元,比上年增長10%,占全市物流業增加值的65%。商品銷售總額4.6萬億元,同比增長7.7%。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26億美元。天津港貨物吞吐量達5.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450萬標準箱。電商物流高速增長,規模以上快遞企業完成業務量達4.1億件,同比增長60%。
二是優勢企業加速聚集。作為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電子商務產業示范基地加快建設,集聚了一批專業性或綜合性物流企業,在倉儲、運輸、配送服務的基礎上,物流企業積極向智能物流、流通加工、信息服務、物流金融等領域拓展。京東、阿里巴巴、亞馬遜、蘇寧易購、當當網、唯品會等電商巨頭的區域性物流中心、結算中心相繼落戶,帶動中通、韻達、圓通、順豐四家物流龍頭企業的華北區域總部來津扎根。截至目前,全市物流企業戶數超過16000家。
三是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重點在商貿連鎖、電商物流、快消品生產、商貿批發、第三方物流五大行業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推進標準托盤與供應鏈、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相結合,形成了五種可推廣、可復制模式。2016年,標準化托盤租賃使用量由試點前48萬盤增加至80萬盤,增長67%。物流周轉箱應用增加至4700余萬箱,配送金額超過44.3億元,帶板運輸量320萬次,比2014年增長10倍,試點企業倉儲、備貨效率明顯提升,庫存周轉成本、貨損率明顯降低,裝卸作業效率顯著提升。
(二)面臨形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關鍵時期。智能商貿物流通過連接升級、數據升級、模式升級、體驗升級、綠色升級全面助推供應鏈升級,將深刻影響社會生產和流通方式,為物流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是政策環境持續改善,國家層面部署推進“互聯網+”高效物流,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了《“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發改經貿〔2016〕1647號),為推動智能物流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智能物流前景廣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物流設施通過傳感器介入互聯網,物流在線化產生大量業務數據,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推動產業智能化變革正在成為現實,物流云服務、“互聯網+”物流服務、人工智能物流等創新模式層出不窮,預計到2025年智能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三是智能物流發展還存在短板。物流互聯網的覆蓋度和精確度不高,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物流標準化成為制約,有效的監管體系、誠信體系尚未建立,企業觀念還需要進一步轉變。我市物流業專業化、信息化、集約化水平偏低,倉儲、配送等新技術運用較少,這是制約商貿物流業成本降低與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重大戰略,把握互聯網、物聯網背景下物流業發展規律,以滿足生產和消費需求作為出發點,以信息化、智能化設備為載體,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優化供應鏈管理和資源配置,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的融合,推動物流與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推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與車聯網的融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物流業綜合服務能力和整體發展水平。
(二)基本原則。
——市場運作,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更好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方面的引導作用。
——強化創新,提升水平。加快傳統商貿物流業轉型升級,建立和完善社會化、專業化物流服務體系。鼓勵商貿物流企業技術裝備智能化提升改造,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智能商貿物流企業,提升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
——完善標準,提高效率。推動物流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加強一體化運作,實現物流作業各環節、各種物流設施設備以及物流信息的銜接配套,促進物流服務體系高效運轉。
——整合優化,協同發展。加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信息平臺的資源整合優勢,創新運作管理模式,推進數據信息等資源共享,提高供應鏈管理和物流服務水平,形成物流業與商貿業、制造業、金融業協同發展的新優勢。
(三)發展目標。圍繞提升商貿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重點提升設施設備智能化水平,物流作業單元化水平,物流流程標準化水平,物流交易服務數據化水平和物流過程可視化水平。推廣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加強物流企業訂單處理、需求分析、數據安全管理,促進物流業經營模式創新。
——到2020年,提升物流設施設備機械化、自動化和標準化程度,及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智能倉庫等物流技術應用水平,為智能物流發展創造基礎條件。打造1個智能物流配送示范基地(園區)、培育10個智能物流示范企業,推動配送效率提高20%,倉儲管理效率提高20%。
——到2025年,通過建設智能物流云平臺、完善城市配送體系、提升區域物流園區節點,形成“物流大數據中心+智能化城市配送體系+數字化園區節點”的智能物流體系,把天津打造成為全國智能物流配送示范城市。
三、重點任務
(一)主要任務。
1.完善智能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物流園區轉型升級,提升倉儲、運輸、配送、信息等公共服務水平,拓展物流園區增值服務功能。加強城市配送中心建設,支持具有公益性的城市配送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位于城市或城鄉結合部的貨運站場轉型為社會化配送中心。加強城市末端配送網點建設,大力發展自助電子快遞箱,提升末端配送網點覆蓋率,完善配送??亢脱b卸設施。
2.加快智能商貿物流技術裝備應用示范。鼓勵倉儲企業建設智能化立體倉庫,在各級倉儲單元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RFID)、集成傳感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實現感知定位、過程追溯功能;鼓勵購置物流機器人、自動倉儲設施、自動分揀設備等智能裝備提高物流效率;鼓勵建立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確保及時掌握貨物“進、銷、存、盤、調”(進出庫、銷售、庫存、盤點、調撥)的相關信息。鼓勵配送企業統一安裝具有導航定位、運力資源調配、全程攬派貨物、跟蹤、優化配送路線、實時路徑規劃等功能的智能車載設備,實現對物流配送車輛、人員、環境及安全、溫控等要素的實時監控和反饋。
3.推進智能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加快完善基礎類、服務類商貿物流標準,形成覆蓋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包裝、分揀、配送等環節的商貿物流標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主動應用國家標準,支持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物流標準的制訂和宣傳貫徹工作。以“互聯網+”為驅動,推動適應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共同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的智能商貿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服務標準化和信息標準化。發展單元化物流,以嵌入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1)的標準托盤(1200mm×1000mm)循環共用為切入點,帶動上下游物流標準化水平提高。
4.強化智能商貿物流信息化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高效物流行動,構建多層次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發展經營范圍廣、輻射能力強的綜合信息平臺、公共數據平臺和信息交易平臺。運用市場化方式,提升商貿物流園區、倉儲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點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無線射頻識別等先進技術,促進從上游供應商到下游銷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提高供應鏈精益化管理水平。
5.打造智慧物流裝備研發基地。打造智慧物流裝備研發基地,開展智慧物流裝備研發、集成及產業化,逐步建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行業應用為核心導向,集研發測試、生產制造、運營服務、教育培訓于一體的智慧物流科技產業示范區。依托天津在機械制造、系統集成、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優勢,結合物流體系升級的巨大需求,帶動物流裝備智能化發展,推動上下游及相關智能產業集聚,吸引國內外優秀資源,逐步形成“以點成線、以線帶面”,以智慧物流為核心的智能產業集群。
(二)重點工程。
1.建設運營高效的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園區)工程。重點推進天津京津電子商務產業園區、京東智慧物流產業集群及全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基地建設,實現數據監控和物流流程監控,形成園區內部各個功能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快先進物流技術和產業裝備在園區企業運營中的應用,通過業務整體解決方案,推動園區企業有序競爭和互相合作,提高園區物流服務整體水平。鼓勵智慧型物流企業落戶園區,實現智慧物流產業孵化。通過信息化手段,統一園區內部管理和對外合作,建設服務園區內外的電子商務平臺和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公共管理和服務智能化。
2.建立智慧化末端配送網絡工程。支持京東、菜鳥、順豐、豐巢等企業和專業化末端配送企業進行多方合作,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末端配送資源,實現末端物流配送的專業化、統一化,構建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末端物流配送體系。鼓勵配送企業與社區服務機構、連鎖商業網點、大型寫字樓、機關事業單位、大學校園等單位開展廣泛合作,設立物流末端配送站。大力發展以自助電子快遞箱、智能快遞站等為代表的智慧末端物流設施,提升自助設施的人性化體驗和便捷性。
3.培育智能物流示范企業工程。引導商貿連鎖、電商物流、快消品生產、商貿批發、第三方物流等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將訂單運營、分揀加工、客戶服務等功能進行整合,利用二維碼、RFID等感知技術,提高分撥效率,促進物流園區、倉儲中心、配送中心貨物信息的精準對接,加強人員、貨源、車源和物流服務信息的有效匹配。
4.實施智能商貿物流標準化工程。在日用消費品、農產品、藥品、電商等重點領域,在物流園區、批發市場、商貿連鎖、社區便利店等商品集聚區,加快推進物流服務標準化,鼓勵帶托盤作業與共同配送、多式聯運相結合,推動倉儲、裝卸、包裝、分揀、配送等服務流程標準化。以標準托盤1200mm×1000mm循環共用和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1)商品條碼為切入點,帶動物流上下游相關設施設備的標準化銜接,提高物流鏈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協同化水平。推動物流標簽及箱碼在倉儲、配送、運輸等環節的推廣應用,加強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物流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提供平臺配貨、配托等服務。
5.建設互聯互通智能商貿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工程。建立天津城市共同配送服務平臺、天津市冷鏈物流監管服務平臺、天津供應鏈服務平臺,集聚整合物流供需資源,為用戶提供采購、交易、運作、跟蹤、管理和結算等全流程服務,加強平臺間互聯互通,實現全網聯網調度,線下線上同步整合。通過冷鏈物流監管服務平臺,對冷鏈物流業務分布熱點、貨源結構、流向分布以及車源結構等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用戶管理、運作、決策和競爭能力。通過物流與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制造、商貿企業與物流企業信息互通、聯動發展,提高生產、流通和物流企業的及時響應能力,促進精益生產和服務,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
四、保障措施
(一)做好組織協調。市商務委會同有關部門,明確責任,加強組織協調,堅持市場主導,注重發揮政府部門、社團組織、企業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建立健全行業管理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機制,提高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的物流監管和服務協同能力。
(二)加強資金支持。2018年起,整合利用現有財政專項資金,在商業發展資金中每年安排2000萬元,支持智慧商貿物流發展。重點支持智能化配送和倉儲中心建設,推進智能物流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和互聯互通,支持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揮濱海新區智能科技產業基金作用,優先向智能商貿物流企業提供支持。
(三)優化政策環境。認定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成為高新技術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加大現代物流技術設備進口貼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創新監管方式,推動“無車承運人”個體司機異地開票和責任保險問題。加強物流信息化知識產權保護。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專家庫,吸引在國際領域具有物流先進技術開發、應用經驗的人才,為智能物流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依托社團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專題培訓、課題研究、操作指南等多種方式,加快對技術型、管理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五)做好宣傳引導。加強試點企業經驗總結,在現代物流技術應用、信息互聯協同、管理模式創新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通過案例分析、拍攝宣傳片、現場交流、社交媒體等多渠道,加強試點示范經驗模式的宣傳推廣,支持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試點經驗,做好各區之間、企業之間、行業上下游之間的經驗交流,促進我市智能商貿物流水平全面提升。
天津市智慧城市專項行動計劃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是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社會治理、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重塑城市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以及《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市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城市轉型升級的新支點和新動力,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為城市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截至目前,全市互聯網出口帶寬達到9.7個太字節(TB),光纖入戶覆蓋能力1001.8萬戶,為全國首個實現全光網絡的城市;第四代移動通信(4G)基站總數達到31070個,城鎮區域得到了全面覆蓋。大型公共場所無線公共局域網免費向市民開放,累計建成接入點2萬多個。
二是政務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綜合性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建成電子政務萬兆骨干光網,形成了中央、市、區三級網絡的互聯互通。目前,市電子政務網絡已承載全市100個重點業務系統。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源交換平臺,在多個領域初步實現了多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審計、城市管理、規劃等領域的一批重要電子政務業務系統發揮新作用。
三是信息技術應用效果進一步顯現。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成為常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63.7%,智能制造就緒率11.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49.2%。農業物聯網“12345”工程加速推進。
四是信息產業集聚發展速度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2521.2億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3526億元,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083億元,形成了以智能終端、高性能服務器、大容量存儲器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濱海新區和西青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占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的90%以上,是全市集成電路、通信、新型元器件、計算機等產業的主要聚集區。
五是智慧城市專項領域應用不斷豐富。便民服務專線“88908890”做到電話接通率、服務辦結率和評價回訪率三個100%。智慧社??椌突菝癖忝窬W,智慧交通、公積金等掌上應用程序(APP)方便市民查閱相關信息。天津智慧旅游終端、微信公眾號實現了對網民的及時服務和有效互動。
與此同時,在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一是互聯網與制造業、農業等行業融合創新不足,“互聯網+”產業尚處于起步發展中,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緩慢。二是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社會治理和決策能力亟待提高,數據資源共享平臺不健全、開放不足。三是公共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便捷化有待提高,信息化在民生服務、公共服務、政府治理等領域滲透不足。四是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自主可控核心技術體系尚未建立,全社會對網絡安全的認識亟待進一步提高。
(二)面臨形勢。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互聯網已成為驅動現代化產業創新、提升全球戰略影響力的先導力量。
當今世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戰略發展方向逐步聚焦到信息化領域。以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戰略價值日益凸顯,網絡信息安全成為世界各國安全的核心領域。智慧型城市建設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節約行政成本、提升公共服務、推動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穩步快速發展。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已上升至我國戰略層面,國家相繼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截至2016年6月,全國95%的副省級城市、76%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多個城市正在建設智慧城市,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快速發展。
智慧天津建設進入智能化融合發展階段。近年來,我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與城市轉型升級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應用已逐步滲透到社會治理、民生服務、城市管理等領域,初步實現數據共享、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關鍵時期,保障數據信息安全,加強新技術的攻關和應用示范,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導向,以信息化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為主線,以重點工程為抓手,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速培育“互聯網+”新經濟新業態,構筑城市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加快打造“天津智港”,為“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需求導向,重點突破。立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目標,圍繞城市治理、民計民生、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推動信息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應用。
——立足基礎,彰顯特色。根據地理區位、功能定位、產業發展、信息化基礎等,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動智慧天津建設,堅持試點帶動,突出天津的優勢和特色。
——市場為主,創新驅動。圍繞技術應用、管理方式、推進模式和保障機制等開展創新,培育發展新興業態。注重激發市場活力,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投資和運營,加大對社會公共云資源的利用。
——可管可控,確保安全。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制度,不斷完善城市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擴大國產化技術和設備的應用范圍,確保智慧城市建設可管可控。
(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進一步提升我市智能化水平,深化信息技術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務、智慧經濟、信息安全等領域創新發展與應用,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天津”,城市信息化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為實現中央對天津城市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提供強力支撐。到2025年,基本完成“智慧天津”建設,主要管理對象和服務事項智慧化應用全覆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為支撐,建成智慧城市感知、支撐、服務、管理四大基礎平臺,全面實現智慧生活便利化、智慧經濟高端化、智慧政務高效化、智慧治理精細化,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桿。
——建成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為支撐,實現4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完成“i-Tianjin”城市級免費無線網絡升級,建成大數據存儲與超算中心相結合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全面實現電力、燃氣、交通、水務、物流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智能化、現代化建設,高清互動電視等三網融合應用各區全面普及。
——建成智能惠民的智慧化應用體系。建設完成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城鄉覆蓋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實現全市集成化服務;建成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實現政務活動全流程網絡化辦理,實現市、區、鄉鎮街道、村和社區四級網絡互聯互通。
——建成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完成全市政務服務大數據中心及“津云”政務云平臺,為全市提供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服務;建成全市統一的專業化、規范化災難備份系統,收集整理我市公共信息資源;建立天津市信息資源大數據庫,承載全市政務數據共享交換樞紐、公共數據開放網站、基礎信息資源庫。
——建成創新發展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國引領技術創新的龍頭企業,以自主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通用服務器、信息安全等為基礎的自主產業規?;l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實現突破,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成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體系。結合國家信息安全建設和網絡安全戰略部署,形成一套與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相適應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顯著提升城市網絡空間安全監管能力,重點公共區域視頻監控覆蓋率、聯網率達到100%,重大危險源在線監管覆蓋率達到100%。
三、重點任務
(一)主要任務。
1.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化。加快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城市公用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能級。加快建設“寬帶天津”,大力推進城市光纖寬帶網絡建設,加快建設4G網絡,進一步推動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的覆蓋。進一步推動“三網融合”,加快推進基礎電信網絡的升級改造,全部住宅用戶實現光纖到戶;全面推進廣播電視網絡雙向化升級改造。加快智能交通建設,建設綜合智能交通信息系統,打造“互聯網+城市交通”;推進京津冀全區域的公交“一卡通”,打造“掌上公交”。全面開展配電自動化改造和智能電表換裝工作。加快智慧水務建設,推動新興信息技術在供水、防汛、水環境等方面的應用。加快智慧口岸建設,依托天津電子口岸,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完善“互聯網+”模式的進出口貨物、出入境運輸工具、出入境人員等口岸通關服務和港口服務功能,為口岸管理相關部門提供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支撐保障。(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口岸辦、天津廣播電視傳媒集團、各區政府)
2.推進基礎信息安全化。發揮好我市作為首都“護城河”的作用,利用好我市豐富的人才資源,開發好我市高校的科研資源,緊緊依托我市在安全可控技術領域的基礎和優勢,掌握一批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和設備,打造安全可控創新鏈。加快推動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工作試點,按照國家網絡安全分級保護、等級保護制度和相關標準要求,從制度、標準、安全、應用、技術、產業等方面系統推進試點工作,制定電子公文管理制度和相關標準規范,構建安全可靠應用與安全測評體系。推廣自主可控核心技術和設備在運營商級網絡、企業級專網、數據中心網絡以及我市電子政務網絡中的應用,全面提升網絡服務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各區政府)
3.推進民生服務均等化。以為民、便民、惠民為目標,深入推進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面向全市市民的智慧化服務平臺,促進智慧生活應用全民共享。醫療領域,推進我市全員人口信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個數據庫融合,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雙卡合一”,積極推進京津冀跨區域醫療信息資源共享。社保領域,加快推進市民卡“一卡通”建設,搭建集中統一的人力社保數據中心和數據庫,實現業務信息共享和協同聯動。教育領域,構建全市教育資源共享服務應用系統,實現全市范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和應用,全面提升我市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旅游領域,構建覆蓋交通、游覽、酒店和購物的旅游行業公共服務體系。氣象領域,完善城市大氣體征監測系統,建立基于影響的氣象風險預報預警系統和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建立為城市供暖、供電、供水等智能化氣象服務系統,拓展氣象信息發布渠道,為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互動式氣象服務和生活引導。社區領域,建設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綜合信息系統,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農村領域,組織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為“三農”提供綜合信息服務,使農民能夠經濟、便捷、高效地獲取信息。(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衛生計生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旅游局、市氣象局、市民政局、市農委、各區政府)
4.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加快電子政務一體化建設和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的深度應用。推進電子政務一體化,建立全市統一的寬帶電子政務城域網和政務云計算中心,推動政務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向采用云計算服務模式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遷移。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開發利用,建立促進信息共享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推動基礎信息資源共享利用。推動智慧城市管理,全面升級我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推進建立精確精細、敏捷高效、全時段、全方位、全實景覆蓋的城市管理模式。推動智能應急,完善智能化應急指揮平臺,構建高效統一的城市應急系統,加快開展應急系統大數據應用,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推動智慧環保,開發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對重點區域進行全天候、實時化、精細化環境監督管理。推動智慧安監,構建覆蓋全市的集安全生產監管、監察,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事故處理、監測預警、統計分析等于一體的智能化管理系統。推動食品藥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構建全市食品藥品安全綜合信息系統,對食品藥品的生產、運輸、銷售進行全過程監控。(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市容園林委、市政府應急辦、市環保局、市安全監管局、市市場監管委、各區政府)
5.推進數字經濟高端化。以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帶動產業高端發展,構建國內一流的信息產業基地。集成電路領域,加快提升設計水平,爭取達到14/16納米,擴充現有生產線產能,保持規模生產能力。大數據領域,充分發揮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優勢,集中聚集吸引一批大數據龍頭企業,培育完整的大數據產業鏈。核心基礎元器件領域,大力發展滿足高端裝備、應用電子、物聯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需求的核心基礎元器件,推動我市電子元器件產業向高頻化、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等方向發展。移動互聯網領域,支持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服務模式創新和業務拓展,鼓勵傳統產業應用移動互聯網促進轉型升級,建設全國資訊服務總部基地。智能硬件和應用電子領域,推動我市電子信息制造優勢向創造優勢轉變,發展高水平“互聯網+”人工智能平臺,提升消費級和工業級智能硬件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高端計算機與通信設備領域,構建安全可靠的高端服務器、存儲設備等核心信息設備產業體系。人工智能領域,深化與中國工程院的戰略合作,共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加強以智能工廠和數字車間為核心的示范應用,建設智能產業聚集區和領航區。(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各區政府)
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大力推進云制造、平臺制造、互聯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組織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建設,培育數字化企業集群。推進物流行業向信息化、網絡化發展,支撐國際型港航物流體系建設,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多業聯動為重點的精益高效物流服務體系。以加快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為契機,支持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做大做強,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支持制造業與電子商務融合創新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二)發展重點。充分利用好我市豐富的人才資源和高??蒲匈Y源,促進自主芯片、云計算、通用服務器、信息安全等相關技術實現突破,掌握一批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和設備,打造安全可控創新鏈。
1.自主芯片設計。支持我市集成電路(IC)設計企業做大、做精、做尖,鼓勵企業加強與新一代終端廠商的合作。在數字電視、智能手機、物聯網、安全監控等領域,大力發展系統級芯片、通信芯片、物聯網傳感器芯片、射頻標簽芯片、數字電視芯片設計等。開展無線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基帶、射頻多媒體和數字電視音視頻芯片及其應用方案的研發,做好與集成電路制造、封裝和測試的銜接,培育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2.云計算。放大我市超級計算發展優勢,著力發展超百億億次E級超級計算機、艾字節(EB)級存儲服務器、云計算服務器及路由器等高端產品。支持分布式計算、云計算平臺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運行監控與安全保障、EB級數據存儲與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動安全可靠的云計算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各領域應用,提升公有云服務能力,擴展專有云應用范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3.操作系統。發揮麒麟操作系統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可擴展性操作系統的開發,重點開發新一代桌面操作系統、涉密專用機操作系統、工控操作系統等。加快部署云服務模式,推進以智能電視、智能穿戴設備等為載體的新一代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研發。推進國產操作系統在關鍵領域示范應用,逐步實現規?;l展,帶動全市自主可控技術和設備的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4.信息安全。依托濱海新區信息安全產業基地的高端資源,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的研發,重點開發網絡安全綜合監控、嵌入式控制系統安全、國產密碼算法應用等關鍵技術;開展計算機病毒防治應用基礎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先進水平的核心關鍵技術和成果。完善信息安全產業鏈,大力發展和應用安全產品和軟件,提高基礎硬件的安全水平。(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各區政府)
(三)重點專項工程。圍繞政務、社保、環保等領域,實施11項重點工程,發揮好工程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推動智慧天津建設。
1.智慧政務工程。以轉變電子政務建設模式、提升政務效率為目標,建立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內外網和政務云計算中心,向各政務部門提供軟硬件資源的統一管理、動態分配與按需服務。推行“云計算服務優先”模式,推動政務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向采用云計算服務模式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遷移,進一步滿足跨部門業務協同需求,為市民“一站式”信息服務提供保障。建立促進信息共享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推動基礎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率先推動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信息等基礎信息資源多部門共享。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數據向社會開放的標準規范,深化政府數據開放與開發,擴大人口、法人單位等基礎信息庫開放范圍,逐步實現不涉及保密信息和隱私信息的公共信息資源向社會開放。(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各區政府)
2.智慧社保工程。拓展移動互聯網在社會保障中的應用,加強與財政、公安、稅務、教育、衛生計生等部門網上業務協同。建設全市統一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業務網上辦理平臺和移動客戶端應用,利用互聯網開展政策宣傳、信息發布、個性化信息推送等新業務,探索開展網上社保辦理、個人社保權益查詢、跨區域醫保結算等互聯網應用。建設醫療保險結算服務管理平臺和醫療保險集中數據庫,加強醫療保險宏觀決策分析與數據開發應用。推動人才檔案電子化,提升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分析決策能力,拓展就業信息服務渠道,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失業監測及失業預警機制。(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各區政府)
3.智慧教育工程。推動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智慧化教育服務體系。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構建全市教育資源共享服務應用系統,實現全市范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基礎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和推廣,全面提升我市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全面推廣數字化校園,推進云計算在校園管理、教學服務等領域深入應用。鼓勵發展網絡化教育服務,加強社會教育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新方式。(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政府)
4.智慧醫療工程。加快推進智慧醫院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聯互通,促進全員人口信息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融合。構建全市遠程醫療體系,建立健全檢驗檢查結果互傳互認共享機制。拓展醫療服務模式,探索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服務應用,發展雙向轉診、醫療聯合體等新型醫療模式。推廣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分析系統的應用,推動健康管理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轉變。推廣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分析系統的應用,促進健康信息與養老信息互通。(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等市有關部門、各區政府)
5.智慧環保工程。推進市、區兩級環境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實現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和環境質量、污染減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約管理。加快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聯網建設,加強對污染排放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推進環境監測信息、環境管理政務等公開化,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定制推送。加強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完善環境預警和風險監測信息網絡,對主要環境污染物建立污染擴散模型,完善環境應急資源管理,提供應急指揮輔助決策。(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區政府)
6.智慧氣象工程。建立氣象風險預報預警系統和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建立集多種發布手段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一鍵式”發布系統。建立地基和空基觀測相結合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成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氣象信息化體系。建成預報預測精準、核心技術先進、業務平臺智能的現代氣象預報體系。(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各區政府)
7.智慧交通工程。加強互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促進公路、鐵路、水路、民航、郵政等領域的數據互聯互通。優化各類智能終端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布局和無線網覆蓋,發展實時交通信息查詢、道路通行狀況預測預警等智能交通服務。建立全市綜合運輸公共信息服務大數據平臺,深入開展數據分析應用,為優化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突發事件快速響應、運輸調度決策等提供支撐。推進區域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汽車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多式聯運信息互聯互通等試點。(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交管局、各區政府)
8.智能制造工程。依托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區和領航區。推進制造智能化,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大力推廣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推進生產裝備智能化升級和工藝流程改造,構建共享協作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推進互聯網+制造,積極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等互聯網制造新模式。推進制造服務化,實施大數據共享工程,構建一批行業云服務平臺,重點在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行業開展應用試點示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9.智慧金融工程。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構建豐富、安全、便捷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電子商務平臺、互聯網企業在津設立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機構。引導支付機構、征信機構在津發展。支持金融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合作,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精確化的智能金融產品和服務。爭取設立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鼓勵金融租賃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金融租賃業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市商務委、市金融局、天津銀監局、天津保監局、各區政府)
10.智慧物流工程。發揮港口優勢,依托重點物流園區,深化互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構建物流大數據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完善天津港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陸路港貨運交易中心和電子口岸平臺等現有區域性物流信息平臺功能。整合汽車、電子、鋼鐵、化工、醫藥、農業等重點行業物流信息資源,探索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物流資源交易平臺。完善智能倉儲系統,建設智能化物流倉儲基地和貨物集散中心,加快各類倉儲機構、商貿中心的智能化、網絡化改造。(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委、各區政府)
11.智慧電子商務工程。鞏固和擴大電子商務應用領域,推動互聯網與電子商務融合創新發展。加快推進建設中國(天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鼓勵各類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商發展,建設集保稅展示、物流、交易、服務于一體的跨境電子商務創新試驗園區。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集聚一批鋼鐵、機械、有色金屬、工業原料、能源、化工、電子、輕紡、醫藥等重點領域產業企業,推動相關領域企業開展網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等服務。(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各區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協調推進機制,加強智慧天津頂層設計,強化信息化主管部門職責,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工作機制,整合調動各方面資源,重點推進信息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部署,協調組織相關部門,落實各項任務,統籌推進天津智慧城市建設。建立天津市智慧城市專家咨詢委員會決策咨詢機制,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重大項目建設等提供支撐。(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各區政府)
(二)完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智慧天津建設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建立適應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需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與安全保障環境,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積極推進信息化管理、信息資源共享開放、信息安全等領域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數據資源共享、智慧社區建設等方面的管理規范,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法制化、制度化。(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各區政府)
(三)探索多元投資。發揮好我市信息化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項目協調和管理。引導海河產業基金加大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并購投資、項目投資、風險投資、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方式,支持企業在津投資項目。(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金融局、各區政府)
(四)強化人才支撐。充分利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的教育資源優勢,鼓勵加強校企聯合培養博士后等工作,重點培養智慧城市建設領域領軍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和集聚國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來津。用好首都創新資源,加強京津兩地的人才交流和培訓。(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各區政府)
(五)加強京津冀協調聯動。積極會商北京、河北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庫、統一身份認證等工作。推動建設區域一體化的網絡基礎設施,積極開展重點領域的合作交流,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交通綜合監管、食品安全追溯等領域執法信息協同共享。(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審批辦、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委、市公安交管局、市市場監管委、各區政府)
天津市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
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改革強軍戰略的交匯點,對于構筑智能發展新優勢、搶占智能發展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發展,始終把科學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為重要戰略指導,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呈現出快速發展、全面發展、創新發展的良好態勢,軍民融合產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軍地協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軍民兩用技術轉化不斷深入,軍民融合產業不斷聚集。核能技術裝備研制居于國內領先水平;新一代運載火箭、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的空間站總裝制造能力等代表了迄今我國航天深空探索的最高水平;中國直升機總部落戶,使我市成為我國民用航空重點布局地區;天河一號、曙光高性能計算機是國內首批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南大通用國產數據庫等信息安全產品發展,使我市在安全中央處理器(CPU)、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數據庫三大領域占據國內優勢地位。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在基礎理論、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與接口等方面差距較大;智能科技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適應智能科技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二)面臨形勢。未來幾年是軍民融合發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的關鍵階段,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革命加速發展,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交叉融合程度越來越深、滲透兼容越來越強,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是順應全球格局變化趨勢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不斷深化,國防建設同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備、統一、高效、開放的軍民智能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推動智能科技取得新突破。我市作為推進軍民融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前沿,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穩定、加快“一基地三區”建設等方面的任務艱巨,更需要牢牢把握智能科技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以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服務國家軍民融合發展大局。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以創新為引領,以軍民融合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為支撐,促進智能科技領域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轉化,推動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人工智能軍民融合格局,為打造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軍民融合。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優勢資源、優勢力量參與智能科技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活動,加強政府引導,逐步建立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式發展體系。
——堅持創新驅動。參與實施重大工程,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攻克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推動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應用、軍民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堅持智能發展。加強生產制造環節成本控制,推進制造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在設計、制造和管理過程中,通過信息深度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有效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
——堅持高端發展。推動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高端產業發展,確立航空產業在國內乃至亞太地區的領先地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載火箭、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鞏固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排頭兵地位,建設京津冀地區最大造修船基地。
(三)發展目標。推動航空、航天、核、船舶、兵器、軍事電子六大軍工行業智能科技發展,到2020年,搭建完成軍民協同創新平臺,初步實現智能科技國防領域與民用領域相互轉化應用;到2025年,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聚焦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產業新高地。深化智能技術在軍民融合領域的應用,形成龍頭帶動的產業格局,重點建設航空航天產業基地、中船重工修造船基地、鋰離子電池和光伏電池新能源基地以及國內領先的核電特種裝備制造基地。
——構筑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創新驅動新引擎。搭建開源開放、共創共享的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支撐平臺。建立軍民協同創新、軍民融合公共服務等平臺,推動軍民資源共享和需求對接。加強軍地協調,推動智能科技、自主可控產業發展。
——創建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對外合作新平臺。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發展機遇,拓展我市軍民融合發展空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車載設備、機載設備、無人機、機場地面導航設備、核電設備等領域的合作交流。
——打造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經濟新主體。堅持市場導向,營造有利于軍民融合企業組織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船舶與海洋儀器、光電信息、核電裝備等智能科技領域龍頭企業。
三、重點任務
(一)主要任務。
1.加強軍地協同,推動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
(1)推進與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合作,以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為牽引,以群體智能操作系統、無人飛行器等項目為載體,共同打造軍民融合創新中心,逐步形成國家軍民科技融合創新、經濟與國防融合創新、產業與高端人才引育融合創新的發展聚集區。
(2)加快推進與國防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的合作,依托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濱海新區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探索基于軍民融合的新型研發轉化機構綜合管理創新試點,加強軍地需求對接,轉化軍地科技成果,整合區域創新資源。
(3)依托“津云”建設“津云軍事子云”,以國防動員指揮信息系統為基礎,充實天津地區軍事數據信息,采集、分析、整編相關數據資源,為國防教育、擁軍擁屬、兵員征集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2.聚焦重點項目,壯大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產業。
(1)抓好新一代運載火箭、空間站、衛星遙感等航天領域,直升機、航空配電系統等航空領域,CPU、操作系統、芯片、新型無線通信系統等自主可控信息技術領域,水下無人機、海洋監測設備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領域,以及軍民協同創新平臺等創新體系重大項目實施,壯大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產業。
(2)加快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超大型航天器、彩虹系列無人機、車船用發動機、水下滑翔機、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安全芯片、光電傳感器等產品產業化,培育數十項“殺手锏”產品。
(3)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依托產業發展基礎和政策疊加優勢,搭建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平臺,創新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依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國防功能示范區;著眼首都防衛國防動員準備,構建應急應戰一體化建設先行區;依托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和骨干企業,打造軍民融合航空航天城。
3.共享軍民資源,打造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1)突破減震降噪、車船動力、關鍵元器件原材料、信息自主可控等“瓶頸”技術。開展微系統、太赫茲、量子信息、認知無線電等電子信息關鍵技術研究,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開展航空航天理論與技術研究,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基礎前沿技術研究,強化技術儲備,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推動復雜流動機理及流動控制研究成果在空天飛行器領域應用;推動極端環境下光熱能源轉存放一體化技術研發,滿足衛星、空間站等溫度控制要求。
(3)建立天津市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積極推進軍工重大設施、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資源向民口單位有序開放,軍工技術轉化成果與民口單位聯合推廣應用。推進北斗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核應急裝備等國防科技工業特色技術發展,服務天津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的需要。
4.緊抓戰略機遇,推進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人才引育。
(1)面向全球吸引一批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依托大企業、大項目,堅持用產業凝聚人才,用項目吸引人才,用事業留住人才,引進更多的創新、創業團隊。
(2)充分利用院所合作機制,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形成合理層次、合理梯隊。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國防科技領域青年拔尖人才、國防科技工作杰出人才、青年英才、高技能人才等培養與推薦工作。
(二)發展重點
1.建立智能科技創新研發體系。
(1)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在科技部、軍委科技委指導下,建立軍民結合、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加強軍地需求對接,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全鏈條一體化實施,成為“民參軍”的“直通車”。地方企業直接在該平臺申請全軍的研發、生產任務和相關資質,平臺發布國家和全軍的重大項目、研發需求,并由平臺組織申報、組織實施和管理。
(2)航天科技創新平臺。依托技術優勢單位,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平。重點推動光學超精密加工國防先進制造技術中心、空間力學環境模擬仿真實驗室、航天器微重力環境模擬仿真實驗室、空間站在軌運行模擬驗證實驗室、無人機數據鏈應用實驗室等建設。
(3)直升機研發體系。加快建設直升機研發中心,增強直升機頂層研發、直升機概念研究和設計能力,加強在直升機總體技術和前沿技術等方面的探索,提升直升機總體設計和部分工程詳細設計能力,提升直升機研發水平。鼓勵直升機研發設計、總裝改進,發展發動機及零部件、螺旋槳、起落架、機載系統等。
(4)天津市集成電路工程中心。建設天津市集成電路工程中心(實驗室),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并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和業務主管部門等優勢單位進行密切合作,促進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產品的商品化、產業化,并推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5)高端裝備服務支持智能平臺。完成“高端裝備服務支持智能平臺”的工程化研制,形成高端裝備設計、制造、使用與維修的全壽命各環節的信息物理系統,為產品的測試、使用、維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開拓軍內和民用市場,有效提高我軍裝備保障能力和訓練水平、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加速國防科技在天津聚集。
(6)模擬仿真平臺系統。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虛擬仿真平臺系統,建設生產基地,主要開展智能高端裝備保障、虛擬仿真軟件開發、模擬訓練裝備研制、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模擬仿真設備等研發和銷售,并提供武器裝備保障增值服務,滿足各軍兵種、各種層次和高分辨率的虛擬仿真任務需求。
2.加強軍民兩用智能產業發展。
(1)海洋工程高端裝備。打造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采用柔性制造及生產線、智能化監控、物流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數字化、智能制造系統,研制生產一體化緊湊型高效裝卸船設備、海上作業高度穩定性系統、基于機器視覺的智能化裝卸船系統等智能產品。
(2)同位素分離裝備。加快建設功能齊全的國家級分離技術研究及設備研制、試驗基地,提高分離技術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空間,實現同位素分離技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支撐新一代核電專用設備研制。完成第三代分離設備整體設計,形成精密批加工與裝配、復合材料批纏繞成型等工藝技術能力,實現小批量機器試驗系統運行。
(3)除銹、噴漆機器人。針對大型船體除銹、防腐自動化作業及環保需求,研制高壓水射流除銹機器人系統、噴漆機器人系統。突破適應多壁厚、多變摩擦系數壁面的機器人磁吸附行走、防水等關鍵技術,研制多類型復雜工況下除銹、噴漆作業執行模塊,研究機器人除銹、噴漆作業工藝,實現代替人工無腳手架完全作業目標,形成定型產品并實現產業化。
(4)深海智能裝備。針對海域溫躍層的溫度、鹽度、水質等海洋環境數據收集的需求,研究開發各類科學傳感器和以獲得全方位的海洋環境數據為目標的水下滑翔機。針對無人艇功能規劃、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需求,集成艇載雷達、紅外、可見光攝像機、光纖羅經、北斗等環境感知設備,構建無人艇一體化船岸集成控制平臺。
(5)光纖激光器。以特種光纖、光纖無源器件、高品質光纖激光器、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和光纖激光系統應用等五項技術作為支撐,建設先進的光纖激光器生產體系,打造完備的光纖激光系統產業鏈。實現國防科技與工業體系的融合式發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核心器件自主研發到系統垂直集成的跨越式發展。
(6)光學超精密數控拋光設備。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磁流變和離子束拋光核心關鍵技術和工藝,研制生產磁流變和離子束拋光設備,打破高端拋光設備對我國的出口限制,滿足航天、武器裝備、民用高端光學制造設備以及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工程任務的需要。
(7)大腦信息處理機制及腦機交互關鍵技術產業化。通過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等方法,探索視覺刺激等條件下腦活動模式與外部條件間的神經編碼與反編碼技術。探索新型腦機接口關鍵技術,并開展腦控殘疾人自主輪椅、腦控自動狙擊步槍、腦控無人車等應用系統研究。完成人與武器的結合方式、醫療設備領域和民用娛樂市場研發及初步產業化。
3.加快發展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產品。
(1)國產高性能微處理器。建設完善的國產高性能微處理器研發中心,搭建高性能微處理器設計、驗證與測試平臺,購置硬件仿真器、原型驗證系統、測試機臺等設備以及研發流程中需要的各種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構建高性能通用微處理器體系結構設計、性能模擬、邏輯實現、原型驗證、芯片測試等環境,達到高性能微處理器設計、驗證與測試的能力。
(2)超級計算機處理器。面向國家E級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構建需求,結合傳統科學計算應用和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新型應用的發展趨勢,研制集成不少于256個處理器核,工作頻率、雙精度浮點峰值計算性能、能效比達到飛騰新一代CPU要求,開發與超級計算機處理器適配的編譯器及工具鏈,搭建樣機驗證系統,構建由下而上的國產云平臺體系架構。
(3)軟件定義互連系列芯片及產品系統。立足未來新一代信息設施和人工智能時代對交換互連的發展需求,在高速收發器、協議控制器、交換結構等方面實現自主突破與重大創新,研制出面向國防重大武器裝備的自主國產交換核心芯片,推出具有“綠色、智能、靈活”特點的軟件定義互連芯片,并形成IP核、芯片、設備和系統等系列化產品。
(4)面向智能終端的自主可信安全芯片。面向智能終端安全領域的需求,基于國芯高性能自主產權CPU,將分別完成智能手機安全芯片、金融POS機安全芯片和智能電表等可信安全芯片的研發和產業化。做到從CPU、算法到設計加工的完全自主可控,在國產自主可控領域占有領先地位,打破國際技術壟斷。
(5)軍民兩用電子功能材料。建設國內一流的集半導體材料與光纖及光纖器件規?;a、先進材料研發等為一體的軍民用電子功能材料基地。突破氮化鋁、金剛石等超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鉬等二維納米材料、高功率工業光纖激光器、8英寸硅單晶和硅外延材料等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
(6)新型無線通信系統與終端。研制新一代民航、鐵路無線綜合通信系統。該系統基于第四代移動通信(4G)協議,預留LTE接口,支持全球定位系統(GPS)、北斗雙模導航,具備藍牙、局域網、數據加密等功能?;谠撓到y開發的新型數據鏈設備、機載超短波裝備、機載衛星導航接收機、機載中繼裝備等,可實現空中、軌道交通運行應急處理自動報警、自動壁障功能。
(7)自主物聯網感知認證?;趪揽萍即髮W在自主物聯網感知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濱海新區建設國家、軍隊和行業領域權威的物聯網感知測試認證中心。推動實現測試與認證平臺、環境與可靠性測試平臺的市場化運營,服務軍地雙方;軍用物聯網啟動試點試用,全軍全面推廣;民用物聯網服務智能交通、智慧養老、智能樓宇等應用。
4.推動航天領域智能制造和技術應用。
(1)提高航天制造工藝水平。依托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公司,大力發展先進機械加工技術、鈑金成形技術、表面處理技術、貯箱焊接技術、艙段鉚接技術和總裝總測技術,推進管理體系建設,實現任務下達、工藝規程編制、產品生產、質量控制等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力爭到2020年,完成貯箱箱底攪拌摩擦焊接等40項關鍵工藝改造提升。
(2)構建空間站AIT全流程數字化模式。推動型號任務生產、測試與設計分離,提高型號AIT階段的組織管理專業化水平和研制效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兩地協同作業水平;開展各領域遠程測試系統和仿真系統建設,實現“天地一體化”協同仿真交互和快速響應,提升數字化設計、生產、測試水平,形成并行開展多型號、批量化的測試能力。
(3)提升衛星專業技術水平。依托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及產業化應用基地,開展衛星總體設計與仿真、高效測試與試驗、熱控、智能控制、推進、先進電源、綜合電子與數據系統、星上智能處理等衛星總體與平臺共性專業技術研究,保持國內領先的衛星研究技術能力。推動紅外成像系統、高分辨率光電載荷系統等技術實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4)提高衛星應用層次水平。加強衛星融合應用技術開發。突破多源遙感數據、遙感與導航信息、航空攝影測量數據與傳統業務等多源、多鏈路信息融合關鍵技術,推動衛星應用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推進行業示范應用。發展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的綜合應用終端,提升衛星應用產品和服務的整體水平。
(5)推進航天技術應用轉化。推動光電成像、光電醫療、光學元件、激光測量和增材制造項目培育和市場推廣,推動車載夜視輔助駕駛系統、高端醫療器械、教育信息化產品等產業化發展。推動多功能復合材料、冷拔管、氣動脫硫、聚酯循環利用等技術轉化應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各級黨委、政府和軍事機構的共同責任,軍地雙方要把軍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貫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全過程。加快組織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對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統籌推進,通過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軍地協調、職責清晰的軍民融合發展組織管理體系,推動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快速發展。
(二)嚴格落實責任。建立統籌推動機制,將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納入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統籌推動實施。建立軍地協調機制,完善軍地聯席會議、情況會商等工作制度,定期通報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情況。建立需求對接機制,加強軍民融合需求銜接,推進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
(三)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出臺針對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支持行政區、功能區為獲得國家資金資助的項目給予配套政策。充分利用海河產業基金等,重點扶持軍民融合智能科技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和金融產品,拓寬軍民融合重大項目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軍民融合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和其他債務融資工具,積極推進軍工資產證券化。
(四)強化人才保障。借助“千企萬人”支持計劃,大力吸引和培養軍民融合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政策優惠。充分借重首都資源,推動京津人才互動。利用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濱海新區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等院??蒲?、師資力量,加快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企業管理等高層次人才培養。以海河教育園區等為載體,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培養一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五)強化督導問責。建立檢查評估機制,定期對專項行動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建立考核問責機制,將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納入有關部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調動各級各部門推動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的積極性。
天津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
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市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平臺載體實現了高端化發展,聚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具備了良好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支撐和引領產業發展。在高端芯片和基礎軟件方面,天津飛騰公司的64位自主高性能CPU-FT2000芯片,打破國外壟斷,可替代Intel服務器芯片。曙光“星云”計算機曾在第35屆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中排名全球第二?!般y河麒麟”國產操作系統、南大通用GBase系列數據庫技術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為智能產業發展引領護航。在關鍵共性技術方面,陳永川、姚建銓等院士領銜的團隊在數據挖掘、物聯網等領域具備較強技術基礎;天津大學研發的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成功應用于“天宮二號”。南開大學的視覺顯著性計算、智能機器人達到國際領先。漢柏科技的人臉識別、海量信息的中文語義分析均達到國內領先。智慧視通、深思維科技等企業在視頻圖像分析、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方面技術水平突出。
二是高端平臺載體不斷搭建,智能體系初步形成。我市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國家部委級重點實驗室3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20余家。聚集了中科智能識別研究院、京津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中國工程院與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共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服務重大創新和產業研發用戶數已超過1600家,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打破了我國在油氣能源領域、氣候氣象領域依賴國外超級計算能力的局面,成為“國之重器”。
三是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天津智港”具備雛形。軍事交通學院的無人駕駛汽車連續多次獲得“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全國冠軍,東麗區建設了天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天津清智科技公司開發出“全自動駕駛智能聯網通勤車”。長榮健豪公司的“云印刷”、天地偉業公司的智能監控設備、恒銀公司的金融安全系統得到廣泛應用。易華錄公司建成服務天津輻射環渤海地區的國際頂級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軟通動力公司的“智慧城市科學規劃平臺”為城市規劃、管理提供決策分析。天津電子政務云平臺、“津云”、東麗的“華為云”、天津濱海工業云等“云平臺”支撐產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
四是人工智能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集群初步顯現。已初步形成以CPU為核心,上下游應用為支撐的信息安全產業鏈,開發區、武清、北辰、東麗等區初步形成覆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產業集群,開發區正在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健康醫療等高端智能產業集群,濱海新區建設智慧物流產業集群及全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基地。
我市具有發展人工智能的基礎和優勢,但與產業發展的新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在深度學習算法、神經網絡芯片、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大數據挖掘等領域缺乏原創性成果;二是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在核心芯片、關鍵算法領域缺乏技術領軍人才,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性領軍人才偏少;三是相比先進省市產業發展基礎偏弱,人工智能賴以發展的互聯網、大數據、集成電路產業,相比北京、深圳、上海等發達省市還有一定差距。
(二)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經過多年的發展演進,大數據、云計算、超級計算等技術快速發展,計算機軟硬件性能和技術不斷突破,機器學習算法不斷優化,技術水平持續革新,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引發鏈式突破,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據賽迪研究院預計,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700億元,我國市場規模380億元,占比14.1%。為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導權,歐美各國競相加強戰略部署和公共財政投入,密集發布人工智能方面的戰略規劃。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IBM等巨頭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持續發力,通過合作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模式,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亮點。
從國內看,我國積極構筑人工智能的先發優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性文件。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百度、阿里、京東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在該領域持續發力,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江蘇、貴州、遼寧等多個省市正在積極謀劃或已經出臺人工智能發展戰略規劃,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與美、歐、日形成“四方鼎立”、中美“雙雄競逐”的競爭態勢。
從我市看,發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已成為天津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和重大機遇。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天津智港”,積極謀劃智能科技產業戰略布局,加快培育“大智能”創新體系,支撐我市社會、經濟、民生、科技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協同創新,為促進三地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集聚,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契機。持續辦好世界智能大會,加強世界范圍內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有利于聚信息、聚技術、聚人才、聚項目,形成“人才聚集、技術聚集、產業聚集”三大優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提升我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能力和提高經濟和社會的智能化水平為主線,以突破關鍵技術為核心,以打造殺手锏產品和培育領軍企業為重點,以平臺和載體建設為抓手,實施“11893N”任務,部署關系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整合國內外優質科技資源,打造有利于研發攻關、產業培育和產品應用“三位一體”發展的大智能創新體系和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天津智港”,推動人工智能成為“一基地三區”建設的新引擎,有力支撐科技、經濟、社會的智能化發展。
專欄“11893N”任務 |
天津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實施“11893N”任務,即面向人工智能開展1個前沿技術和基礎理論的研究,夯實基礎軟硬件1個重要基礎支撐,推動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8大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開展面向智能制造、智能醫療與健康等9個應用示范,強化3大服務平臺,打造若干個特色產業聚集區。 |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發揮好政府引導作用,營造創新創業環境。
——自主創新與吸收引進相結合。堅持在核心芯片、關鍵裝備等基礎軟硬件方面的自主創新,強化安全保障。在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加大原始創新的同時,考慮引進、吸收再創新。對于產業鏈缺失環節和重點應用領域,加大引企、引智、引技力度。
——系統布局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統籌項目、人才、平臺、基地等要素,布局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技術應用,并聚焦我市產業發展關鍵領域,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開源開放與引導監管相結合。打造一批開源開放、共創共享的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促進產學研用各創新主體共創共享,加強安全防范、市場監管。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研制一批重大基礎軟硬件產品,攻破100項關鍵共性技術及“殺手锏”產品,3至5個關鍵領域進入國家布局。培育人工智能科技領軍企業10家。建設2至3家國家級或部委級創新平臺。建設1至2個人工智能眾創基地和人工智能產業園。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發展,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應用示范模式。領軍企業和行業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打造人工智能“國際化”品牌企業5家,引進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相關的領軍企業。把天津初步打造成中國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新高地、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城市。
——到2025年,在基礎軟硬件、自然語言處理、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等關鍵技術及部分應用領域與國際領先水平同步,打造若干國家級重大創新基地,初步建成開放協同的“大智能”創新體系。引進和培育一大批人工智能相關的科技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殺手锏產品,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全國知名品牌,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位居國內前列,智能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天津乃至全國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三、重點任務
(一)主要任務。
1.提升人工智能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圍繞人工智能賴以發展的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高性能計算機等基礎軟硬件方面,打造一批“自主、安全、可靠”的“國際化”品牌產品,成為發展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引擎。著力提升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自主無人系統、混合增強智能、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跨媒體分析推理、虛擬現實智能建模、群體智能等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原始創新能力,鑄造本市技術層的領先優勢。
2.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端創新平臺。提高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支撐與服務能力。重點強化人工智能開源軟硬件基礎平臺、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能力建設,大力引進培育海內外頂尖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著力搭建專業化、國際化的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智能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3.支撐各產業領域智能化發展。以技術創新為牽引,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發展,著力提升制造、醫療健康、農業、金融、商務、物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智能化水平,推動人工智能規?;瘧煤褪痉?,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領域領先優勢,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的智能化水平。
4.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聚集區。圍繞基礎軟硬件、智能制造、智能醫療與健康、智慧城市、智能金融、智能農業等領域,布局各區域優勢,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創新聚集區和產業園區,形成1至2個國家級特色產業聚集區,實現我市人工智能上下游聯動發展,區域聚集發展,成為“一帶一路”沿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聚集群。
(二)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重點。
對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關于“構建一個體系、把握雙重屬性、堅持三位一體、強化四大支撐”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市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工作方案,聚焦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圍繞“11893N”重點工作開展。
1.加強前沿技術和基礎理論的研究。瞄準國家戰略,兼顧應用目標和長遠發展,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體系,鼓勵原始創新,突破應用基礎理論瓶頸,重點加強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協同與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前沿水準的論文、專利。
2.夯實基礎軟硬件重要基礎支撐。加強高端芯片和智能軟硬件的系統研發,做大做強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高性能計算機等關鍵領域及產品;重點推動研發智能感知芯片、深度學習終端專用芯片等智能硬件系統,同時開發面向人工智能的中間件、開發工具等關鍵基礎軟件,實現智能基礎軟硬件協同發展。
3.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圍繞提升我市人工智能原創能力和競爭力的相關需求,依托我市智能科技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對接國內外優勢資源,以基礎理論、算法和智能軟硬件為平臺,以突破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主無人系統的智能技術、混合增強智能技術、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群體智能技術等8個關鍵共性技術方向為重點,形成我市人工智能科技支撐技術體系。
4.開展支撐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示范。重點圍繞智能制造應用、智能醫療與健康應用、智能農業應用、智能交通與港口應用、智慧城市與環保應用、智能商貿物流應用、智能文化創意應用、智能金融應用、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應用等9大重點應用領域,實施重大應用工程,促進人工智能與各產業領域深度融合,加快關鍵技術向產業轉化應用,促進和培育技術集成與產業發展、商業模式的共同創新,加快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發展。
5.強化3大人工智能服務支撐平臺。圍繞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金融等應用領域,強化對人工智能戰略咨詢、超級計算、數據支撐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多方位的服務需求,重點聚焦高端戰略研究智庫平臺,超級計算、基礎數據支撐平臺,創新服務平臺等三大平臺建設。
6.打造多個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區。加快培育建設基礎軟硬件、智能制造、智能醫療與健康等若干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區,實現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和特色發展,打造人工智能千億級產業集群。支持濱海高新區打造基礎軟硬件創新高地,推進飛騰CPU芯片和麒麟操作系統的應用,整合上下游科技和產業資源,打造自主信息安全產業鏈;推動東麗區智能網聯車產業聚集發展,建立人工智能產業與示范小鎮;推動開發區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區,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及智能制造、智能健康與養老等應用領域;支持空港經濟區建設中歐智能制造產業園,引入GE中國智能制造技術中心;支持中心生態城發展數據存儲、清洗、分析、應用、交易的大數據全產業鏈;依托京津冀醫療大數據開發及應用大會,建設于家堡醫療大數據產業基地。
(三)重點工程。重點圍繞理論技術創新、基礎軟硬件、關鍵共性技術、技術應用示范、技術支持平臺實施5大創新工程。
1.前沿技術和基礎理論“育苗”創新工程。瞄準國家戰略,面向國際前沿,兼顧應用目標和長遠發展,超前布局可能引發人工智能范式變革的基礎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為人工智能持續發展與深度應用提供強大科學儲備,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體系。鼓勵原始創新,發揮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天津先進技術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理論基礎優勢,重點突破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群體智能、量子智能計算理論、類腦智能計算理論等基礎理論;加強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發展的數學基礎理論研究;支持原創性強、非共識的探索性研究,力爭在理論、方法、前沿技術研究方面提出更多“天津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天津原創發現”。(責任單位:市科委、市教委)
2.基礎軟硬件“領航”創新工程。依托飛騰、麒麟、南大通用、曙光等領軍企業,圍繞核心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高性能計算機等,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推動不同企業產品間的融合發展,形成一批“天津產品群”,以此為核心強化自主安全信息產業鏈,引領產業發展。加大圖形處理器等核心硬件的研發,鼓勵芯片企業與高校產學研聯動,圍繞系統系芯片(SoC)、圖形處理器(GPU)、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等芯片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在圖像識別、機器翻譯、控制決策等方面形成一批“天津智能系統解決方案”,在核心芯片、關鍵裝備、基礎軟件等方面研制出一批重大基礎軟硬件產品,持續推動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的研發。推動天津大學、天津飛騰等院所企業探索智能感知芯片、深度學習終端專用芯片等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部分行業領域實現初步應用。(責任單位:市科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
3.關鍵共性技術“百花”創新工程。以算法為核心,以數據和硬件為基礎,以提升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人機交互能力為重點,依托天津中科智能技術研究院、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五八同城、海量公司等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推動自然語言處理、自主無人系統、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跨媒體分析技術等8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同時,開發智能工廠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智能診療、VTM智能銀行一體機等一批智能應用集成技術,形成100項關鍵共性技術和“殺手锏”產品,在腦機交互、智能感知、生物特征識別等3至5個關鍵領域進入國家布局,最終打造形成開放兼容、穩定成熟的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體系。(責任單位:市科委)
4.技術應用示范推廣創新工程。重點圍繞智能制造、智能醫療與健康、智能農業、智能交通與港口、智慧城市與環保、智能商貿物流、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智能金融、智能科技領域軍民融合9個領域,拓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場景,開展技術應用示范推廣工程,以應用需求為主要驅動,每個領域選取應用示范試點1至2家開展技術應用示范,并逐步在天津及京津冀范圍內推廣。重點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應用領軍企業,研發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系統,打造一批百億級應用產業鏈,推動各區域差異化、特色化、聚集化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衛生計生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農委、市委宣傳部、市商務委、市金融局、市環保局、各相關區政府)
5.技術平臺支撐創新工程。加快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建設,開展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研究,定期發布我國和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情況和水平的評估報告及對策研究報告,推進關鍵共性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為世界智能科技新發展提出中國方案,為我國建立“大智能”創新體系和生態提供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咨詢意見和建議。支持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搭建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服務平臺,為交通、智慧城市及環保、文化創意等多個行業領域提供超級計算、智能大數據、虛擬實現渲染等多類服務。建設一批創新服務平臺。圍繞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網聯車等應用領域,建設集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責任單位:市科委、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和其他相關區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成立專家咨詢組,開展人工智能的技術跟蹤和預判,協助制定政策規劃、項目指南,確保戰略規劃、重大項目的科學論證和決策執行,促進智能科技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成立人工智能產學研用創新聯盟,由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牽頭,組建中國人工智能戰略研究聯盟,吸引全球資源。由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面向行業的人工智能產學研用創新聯盟。
(二)加強資金扶持力度。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通過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技術服務平臺搭建等。發揮濱海新區智能科技產業基金作用,優先向智能科技企業提供支持。支持各區成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人工智能領域,加大金融創新。鼓勵銀行業對智能科技產業信貸源投入,通過產權質押、投貸聯動等方式支持智能科技企業發展。
(三)強化引企、引技、引智。發揮各區內研究院所、聯盟、平臺的作用,瞄準新一代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條,聚焦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領軍企業,加大技術項目合作,全力引進或在津成立子公司和研發運營中心。持續辦好世界智能大會,與國內外優質企業、高端項目、領軍人才對接,吸引其來津發展,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多元要素在我市匯聚融合。鼓勵和支持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有關組織機構采取多種方式引進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團隊來津創新創業,支持院士工作站建設。
(四)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及時宣傳我市人工智能新進展、新成效,樹立起人工智能發展標志性旗幟,進一步提升我市在人工智能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及知名度。及時做好輿論引導,更好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倫理和法律等挑戰。支持開展智能科技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智能科技科普活動,全面提高全社會對人工智能的整體認知和應用水平。
天津市智能科技產業人才引育專項行動計劃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發展智能產業、建設智能城市需要各類人才的有效支撐。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建設智能社會的實施意見》以及《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方興未艾,正在由移動互聯網時代向智能物聯網時代演進。我市緊隨國際和全國趨勢,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高端人才不斷積聚,平臺引力不斷增強,學科建設不斷拓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長了一批知名企業,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研究和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頂尖人才發揮引領作用方面,陳永川、姚建銓等院士帶領團隊在數據挖掘、激光傳感器的基礎研究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天津大學明東教授率神經工程團隊設計研發了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應用于“天宮二號”;南開大學程明明帶隊研究視覺識別技術,掌握了國際領先的視覺顯著性計算算法,應用于智能機器人神經識別系統。
在加強智能科技平臺建設方面,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百余名科研人員服務于全國重大創新和產業研發項目,積累用戶數已超過1600家,遍布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包括中科智能識別研究院、京津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在內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吸納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研發及應用型人才上千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工程院共建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正在加緊建設。
(二)面臨形勢。
從國內來看,智能科技產業領域競爭激烈,特別是在爭奪智能科技產業人才方面尤為突出。各省市都利用自身優勢加緊智能產業的布局和人力資源爭奪。北京市推動IBM公司投入約43億元人民幣在國內建立實驗室幫助中國專注于人工智能研發,推動Facebook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培養產業高端人才。上海市利用其人才、資本、市場、產業、環境優勢,以智能汽車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對尖端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形成巨大虹吸效應。南京市現已落戶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超過55家,包括地平線機器人、曠視科技、蔚來汽車、FMC、大疆科技等一批國內及國際領先的企業和平臺,已引育人工智能領軍人才30余名,人工智能企業年度營收超過52億元。蘇州市建立了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區,發展仿真機器人、生產型機器人等頂級智能產業,并面向全球延攬人才。
對我市來講,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資源僅能滿足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而掌握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交叉學科的尖端人才嚴重匱乏,導致我市在服務型機器人、生物特征識別等多個尖端領域的研究還很薄弱。我市各高校學科設置與國家戰略布局還不相適應,大部分高校以電子、軟件、信息學院為基礎,加設了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學科專業碎片化、簡單化,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與全國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形勢不相匹配。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跟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堅持面向全球、著眼高端、引育并舉、剛柔并濟、重在使用,加快引進和培育高端和急需緊缺人才,為人工智能前沿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努力為打造智能科技產業強市提供堅實人才智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聚焦智能科技產業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到2020年,力爭引育10個智能科技產業領域的頂尖人才和團隊,引育1000名人工智能領域高端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智能人才集聚效應更加凸顯,高水平研發成果不斷涌現,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使我市成為國內外有著重要影響的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三、實現路徑
(一)國內引進一批。依托高校重點學科、院所重點實驗室、產業園區和企業研發平臺,采取直接引進、項目合作和技術咨詢等方式,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優秀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的引進。組織“津洽會”人才引進專項活動,建立“雙一流”高校人才招聘直通車,支持我市人工智能領域重點單位大力引進高端人才。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采取獵頭服務的方式,幫助用人單位對接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國資委)
(二)海外引進一批。依托我駐外使領館、辦事機構,以及海內外網站、報刊,定期發布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文化創意等智能產業對海外人才的需求信息。充分利用“華博會”“留交會”“海創周”等大型人才智力對接平臺,組織引智引才網上交流洽談會、海外人才招聘團、高層次人才“津門行”等重大活動,對接人工智能領域海外高層人才;積極借助我市設立的海外人才工作站,聘請的海外招才引智專員利用地緣、業緣、師緣關系,幫助發現、推薦神經認知、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前沿學科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人才團隊。(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外辦、市衛生計生委、市農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市僑辦)
(三)加快培養一批。鼓勵有條件的重點高校,加快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博士、碩士招生名額。支持地方院校拓展人工智能領域專業課程,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模式,嘗試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重點培養貫通人工智能理論、方法、技術、產品與應用的橫向復合型人才,以及掌握與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經濟、社會、管理、標準、法律等的縱向復合型人才。支持舉辦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津講學、咨詢和指導,為政府決策和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
(四)積極儲備一批。實施天津市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優秀博士后國際化培養計劃、引進國(境)外智力專項,鼓勵和引導創新人才、團隊加強與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合作互動,對接頂尖大師和創業導師,加快培養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實施“131”人才培養工程,通過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加強人工智能人才數據庫建設,為培養和使用人才創造條件。(責任單位:市科協、市人力社保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科委)
(五)載體吸附一批。加快推進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工程院共建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建設。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基地和協同創新載體,積聚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空港經濟區、河西區、東麗區等嘗試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創業園區,提升重點區域對人工智能人才的承載能力。鼓勵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攜項目、專利、版權等創新成果來津,與我市企業合辦高新技術企業,推動高科技成果、項目在我市落地轉化。(責任單位:市科委、市教委、市知識產權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
四、支持政策
(一)支持智能科技高端人才引進。對引進的人工智能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等頂尖大師,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給予科研和生活獎勵資助,貢獻突出的,以其名義命名研發平臺。連續三年來津,每年累計在津工作2個月或6個月以上的,分別給予一次性100萬或200萬元獎勵資助、500萬或100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對全職引進的“杰青”“長江學者”等領軍人才,給予一次性最高200萬元獎勵資助。實施“千人計劃”等引才專項,落實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等專項。企業研發平臺升級為國家級的,給予50萬至100萬元專項資金補貼。(責任單位: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科委)
(二)支持智能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對智能科技領域入選“天津市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的高端人才,給予一次性200萬元專項支持經費,每年20萬元工作經費,每月發放3000元生活津貼;入選“131”創新型人才團隊的,給予每個團隊每年30萬元專項資助;入選“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的,給予每人10萬元培養資助經費。入選“天津市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的,連續3年,每年給予15萬元的資助經費;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化培養力度,每年選派該領域博士后赴歐美等發達國家培訓,最高資助10萬元。(責任單位: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市科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
(三)支持智能科技人才創辦企業。對在津創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并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等頂尖大師,給予一次性200萬元獎勵資助、最高1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補助;對創辦科技型企業的“杰青”“長江學者”等領軍人才,給予一次性最高200萬元獎勵資助和最高2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補助。對擁有人工智能領域自主知識產權或具備產業化前景創新成果的國內外高端人才來津創辦科技型企業,本人為企業第一大股東,且個人實際投入超過50萬元的創業人才,給予最高5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支持。對高端人才創辦的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型企業,正常運營5年內,按其貸款額度50%,給予其連續三年每年最高100萬元的貼息支持,并按企業創新產品銷售合同額的5%,給予其連續三年每年最高100萬元獎勵資助。貢獻突出的,給予連續三年每年最高50萬元的獎勵資助。(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
(四)支持智能科技人才安居樂業。優化引進人才“綠卡”制度,暢通高端人才“綠色通道”。支持引進的智能科技產業高端人才在津購買首套自住住房。對應邀來津從事智能科技領域學術交流、項目開發等合作的高端人才,給予咨詢費等獎勵資助。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園入學由教育部門按要求協調落實,其外籍子女就讀本市國際學校的,給予連續三年、每年最高15萬元獎勵資助。入選國家及市級“千人計劃”的外籍人才,給予連續三年、每人每年最高2萬元商業醫療保險資助。(責任單位: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力社保局、市外專局、市財政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智能科技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組織領導,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發揮積極作用的智能科技和人才發展工作新格局。
(二)加大經費投入。加大市、區兩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優先保證智能科技產業高層次人才引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支持和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對智能科技項目和人才團隊的投資,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強化工作考核。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日常工作監督,督促相關高校、院所和企業將智能科技產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擺上重要議程。將智能科技產業人才引育成效和單位績效考核掛鉤,完善協調落實、督辦檢查和成效評估機制,定期督促檢查、通報工作進展,對工作開展不力的,進行問責。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