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京政辦發[2015]59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63號),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大力推動應急產業發展,不斷提高首都安全應急保障能力,經市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創新驅動、需求牽引,統籌推進、協同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的原則,以增強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的產業支撐能力為核心,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牽引,不斷優化應急產業發展環境,集中發展重點領域應急產品,探索創新應急產業服務模式,持續提升應急產業核心競爭能力,為確保首都安全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17年,建立1至2個國家級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5個以上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應急產業骨干企業集團和20家以上特色企業,打造一批“北京創造”應急產品,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應急產業體系。
到2020年,基本形成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帶動周邊、輻射全國的應急產業發展格局,安全保障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大幅提升,成為全國應急產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果集聚高地和應急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水平。充分發揮在京中央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建設一批應急產業領域的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應急服務保障需求,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應急產業發展的前沿關鍵核心技術。深化軍民融合,加快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的軍工技術向民用方向轉化。建立應急救援新技術新產品發布平臺,建設一批應急產業眾創空間和科技孵化器,培育一批應急產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鼓勵應急技術成果落地轉化。加強知識產權運用保護,促進應急產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知識產權局、中關村管委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二)集中發展重點領域應急產品。
監測預警領域。突發事件預警方面,重點發展高分辨率衛星、無人智能航空器、移動綜合遙感監測與減災系統,以及核輻射、放射源自動檢測系統和裝備;網絡安全維護方面,重點發展高級可持續威脅監測、網絡安全態勢感知,以及針對工業控制網絡、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監測產品和設備。
預防防護領域。個體防護方面,重點發展應急救援艙、移動供給站等避險救援產品以及適用于家庭、社區和脆弱人群的預防防護產品;設備設施防護方面,重點發展適用于地下管網等重要基礎設施的風險識別和防護產品;網絡安全防護方面,重點發展自主可控的軟硬件,以及針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信息安全防護產品。
處置救援領域?,F場管理與保障方面,重點發展移動會商系統、數字集群應急通信系統,以及移動機場、移動加油站等航空器保障裝備;救援救助方面,重點發展救災救援航空器、輕中型高機動應急救援成套化裝備、搜救排爆機器人,以及用于緊急救援和治療的移動醫療裝置;工程搶險與專業處置方面,重點發展遠程應急供排水、高層滅火、軌道交通疏散、危險化學品專業處置等產品。
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安全監管局、市應急辦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三)創新應急產業服務模式。事前預防方面,重點探索發展重大風險源辨識與防控、災害風險評估以及智能三維仿真模擬、培訓演練等服務模式;專業處置方面,重點探索發展航空醫療救援、網絡安全應急響應、工程搶險救援等服務模式;社會化應急服務方面,重點探索發展災害保險、應急體驗等服務模式;應急產品認定方面,重點探索發展監測預警、預防防護、處置救援等領域產品的檢驗、鑒定、認證和測試服務模式。
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質監局、市安全監管局等有關部門
(四)推動京津冀應急產業協同發展。以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為依托,重點圍繞應急技術研發協同創新、學術研究管理智庫、應急服務國際交流等三大板塊,打造應急創新中心和應急服務中心,成為輻射帶動京津冀區域應急產業發展的綜合示范區。按照資源共享、政策互惠、優勢互補的原則,與天津市、河北省開展政府間、社會組織間、園區間、企業間的多層面對接合作,逐步形成北京市以研發設計為主、天津市和河北省以生產制造為主的應急產業跨區域協同發展體系。
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應急辦、市國土局、市環保局、市規劃委、中關村管委會、豐臺區政府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五)促進應急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應急產業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服務理念,提升企業競爭力。以企業為主體,搭建應急產業資源運用平臺,支持大型骨干企業參與海外應急救援處置,帶動中小型應急產業企業和優勢應急產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海外市場發展。以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為載體,建設國際一流的應急管理和應急產業發展研究機構。以社會組織為紐帶,搭建應急產業國際交往平臺,組織承辦國際應急產業領域的重要會議和活動,鼓勵各類機構和個人參與國際應急產業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
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中關村管委會、市應急辦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六)培育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消費市場。開發居民消費市場,加強安全風險防范教育,激發家庭和個人在逃生、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方面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擴大公共消費市場,完善應急救援隊伍和公共場所的應急設施配備,定期進行檢查維護、保養補給;推動應急設備設施與建設項目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面向政府采購、行業應用和民生消費等重點領域推廣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新技術新產品。
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規劃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應急辦、市公安局消防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七)完善應急產業標準體系。鼓勵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以及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應急產品和應急服務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自主技術標準的話語權。支持應急救援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等全國性社會組織和中關村應急管理產業聯盟等本市社會組織建立應急產業標準目錄清單。
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八)拓展應急產業市場化投融資渠道。健全多元化投入體系,鼓勵金融資本、民間資本、風險投資等投向應急產業。充分發揮融資性擔保機構作用,對資質良好、管理規范的應急產業企業提高擔保額度。鼓勵金融機構對重大應急產業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符合條件的應急產業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方式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融資。
責任單位:市金融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等有關部門
(九)加強應急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應急產業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重點培養創新型、復合型的核心技術科研人才和團隊,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產業領軍人才。支持有條件的在京高等學校設立應急產業相關專業,加強專業學位教育,依托各類培訓機構開展應急產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政策,吸引海外應急專業人才在京創業和發展。
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有關部門
(十)增強突發事件應對和重大活動應急保障能力。推廣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臉識別系統等先進應急技術和產品,提高監測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完善應急產品政府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管理制度,建設應急產品和生產能力儲備綜合信息平臺。加強綜合救援、專業救援和志愿者救援隊伍建設,引導社會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危機介入、緊急疏散、公眾情緒疏導等應急服務,增強突發事件防范處置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辦、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市政市容委、市商務委、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市級層面的應急產業發展協調推進機制,抓好頂層設計、政策整合和統籌協調。各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明確職責,制定具體推進方案,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應急辦要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協調解決應急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二)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相關法規規章,支持應急產業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建立本市應急產業運行監測分析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發揮應急領域社會組織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評價。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三)完善支持政策。將應急產業發展納入本市“十三五”產業規劃和相關部門規劃范疇。落實國家推動應急產業發展的各項金融財稅政策,重點支持一批關鍵重大應急技術裝備研制和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發展。研究制定應急產業首臺(套)產品認定和扶持辦法,建立健全首臺(套)重大應急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p>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