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7號)精神,推進全省健身休閑產業發展,結合我省實際,經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目標
到2020年,健身休閑產業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逐步壯大,健身休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群眾健身休閑消費意識顯著增強,與旅游、健康、養老、教育、文化、互聯網等相關產業逐步融合。力爭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18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全省總人口的34%。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門類齊全,既有“專、精、特”產業優勢,又有“混、跨、融”模式特色的健身休閑產業體系。力爭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全省總人口的36%,人均體育消費支出明顯提高,健身休閑產業總規模達到800億元。健身休閑產業與旅游、健康、養老、教育、文化、互聯網等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二、主要措施
(一)夯實健身休閑設施基礎。
加快健身休閑設施建設。將健身休閑設施建設納入全民健身工程、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和民生工程統籌考慮。完善健身休閑活動場所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群體參與健身活動提供便利。實施健身休閑設施進旅游景區工程,力爭在2020年前,省內條件成熟、市場有需求的4A級以上山岳型景區配套建設“三道一營地”(棧道、游步道、騎行道,戶外露營地),4A級以上水域型景區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配套建設公共船艇碼頭(??奎c)。推進生態體育公園規劃建設,到2025年,力爭每個縣(市、區)建成1個,共計100個生態體育公園,力爭每個鄉鎮(街道)建成(含改、擴建)1個綜合型健身休閑活動場所。重點支持上饒市婺源縣珍珠山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九江市廬山西海射擊溫泉康養運動休閑小鎮、贛州市大余縣丫山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首批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發揮示范性作用。(責任單位:各市、縣〔區〕政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省民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殘聯、省旅發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
提升運動休閑設施使用效率。合理規劃布局新建健身休閑設施,遵循增加實用面積、提升智能水平、豐富使用功能的原則,加強健身休閑設施的維護管理。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切實推進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深入開展公共體育設施運營管理體制改革,做好大型綜合性體育中心運營改革試點工作。(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
(二)豐富健身休閑產品供給。
普及日常健身運動。大力推廣馬拉松、登山、攀巖、路跑、自行車、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廣場舞、體育舞蹈、釣魚、徒步、臺球、網球等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健身休閑運動項目。引導極限運動、電子競技、擊劍、馬術、高爾夫等新興運動項目健康發展。加強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紅色體育文化的整理與研究,開發蘊含紅色基因的體育休閑項目,打造紅色運動會,發揚紅色體育精神。利用我省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優質生態資源,廣泛開展森林探秘體驗、射箭、赤足溯溪、定向越野、漂流、農耕等綠色體育運動。挖掘我省豐富的民俗體育資源,舉辦全省民俗體育大會,打造豐城武術、高安字門拳、永新盾牌舞、南豐儺舞、贛縣客家舞龍、鄱陽龍舟、金溪手搖獅等為代表的本土特色民俗體育節慶活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教育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省文化廳)
重點發展戶外運動。依托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山地戶外、水上休閑、航空運動、汽摩運動等具有消費引領作用的戶外運動。有序推進冰雪運動發展,抓住冰雪運動南展西擴的契機,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冰雪運動產業,因地制宜建設可季節性開放的滑雪場和室內冰上休閑運動設施。
——山地戶外運動。推動山地戶外運動場地設施體系建設,重點依托現有旅游資源和沿線交通優勢進行規劃布局,大力發展攀巖、登山、山地越野、徒步露營等山地戶外項目。力爭到2025年,在全省規劃建設10個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區、10條山地戶外運動精品路線、10個山地戶外運動精品項目、10項山地戶外運動精品賽事。開展“一縣一旅道”工程,爭取到2025年,全省健身步道、自行車騎行道里程達到10000公里以上。(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發改委、省旅發委、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市、縣〔區〕政府)
——水上休閑運動。利用省內豐富的江河湖泊等水域資源,重點發展游泳、漂流、皮劃艇、滑水、摩托艇、賽艇、龍舟、帆船等水上休閑項目,推動形成長江沿線水上運動產業集聚區。完善水上運動設施和服務規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運動船艇碼頭。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和保障防洪安全、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水上運動設施。積極扶持推動水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項目建設,力爭到2025年,建成2個國家級、10個省級、30個市級國民水上休閑運動中心。(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水利廳,各市、縣〔區〕政府)
——航空運動。充分發揮我省航空產業優勢,搶抓軍民融合發展機遇,培育和挖掘市場潛能,推動航空運動器材裝備制造、競賽表演、休閑體驗、運動培訓等重點領域發展,提升航空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推動航空運動項目和航空運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到2020年,建立航空飛行營地15個、各類航空運動俱樂部15家,參與航空運動消費人群達到30萬人。在婺源、井岡山、廬山西海、南康等景點和吉安桐坪機場等有條件地區,率先探索開展航空運動旅游試點。完善航空運動賽事體系,積極引進各類國際頂級航空運動賽事和活動。支持中小微航空運動企業、經營性航空運動俱樂部的特色發展。大力開展各類群眾性航空運動休閑活動,積極開展青少年航空運動。(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體育局、省旅發委、省國防科工辦、民航江西監管局、省教育廳)
——汽摩運動。積極融入長三角、泛珠三角和京深自駕路線及營地網絡。引導汽車自駕運動營地投資建設,并與我省現有自駕車房車營地相銜接,力爭2020年前建成10-20個汽車自駕運動營地。積極爭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中國卡丁車錦標賽等賽事在我省設立分站賽,鼓勵社會組織積極組織開展自駕、露營等主題活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發改委、省旅發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商局)
?。ㄈ┡嘤∩硇蓍e市場主體。
支持健身休閑企業發展。鼓勵并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本土健身休閑企業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健身休閑骨干企業上市。鼓勵各類運動俱樂部強化特色經營,提供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打造一批優秀健身休閑俱樂部。謀劃成立江西省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努力將其打造成我省體育產業龍頭企業。(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政府金融辦、省發改委)
鼓勵創新創業。鼓勵退役運動員在健身休閑行業創業,對退役運動員自主創業的,按規定享受創業扶持政策。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園(孵化基地)積極搭建服務平臺,為健身休閑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責任單位:省人社廳、省體育局)
壯大體育社會組織。大力發展并建立健全體育社會組織,以“管辦分離”的原則,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市場化、社會化、實體化改革。支持其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增強服務功能,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動員社會力量、滿足大眾需求、承接政府部門轉移職能等方面的職責。以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等方式扶持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其靈活機制,推動體育事業發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民政廳、省發改委)
(四)培育消費群體。
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2020年前研制并試點推行《江西省業余(殘疾人)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和《江西省業余(殘疾人)體育賽事等級標準》,進一步完善我省全民健身賽事體系,豐富參與性體育賽事供給,增加觀賞性體育賽事供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通過開展校園足球、青少年體育夏令營、校外研學實踐教育、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等形式培養青少年健身愛好和運動技能。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少數民族、殘疾人、農民和老年人體育協會作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殘聯、省教育廳、省總工會、省婦聯、團省委、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省農業廳)
?。ㄎ澹┐龠M融合發展。
積極發揮健身休閑產業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在健身休閑產業發展中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充分利用自然的青山綠水資源和社會傳統文化生態資源開展徒步、登山、騎行、露營、攀巖、滑翔、跳傘、熱氣球、垂釣、漂流、賽艇、龍舟等生態體育活動和賽事。鼓勵和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的旅游景區建設生態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在鄱陽、余干、萬年、都昌、上猶、遂川、樂安、蓮花、修水、廣昌等區域,開發生態體育公園、運動休閑示范公園等生態體育產業扶貧項目。支持和鼓勵各地依法依規以生態資源產權入股等形式,參與生態體育產業開發,以生態體育產業鏈發展,帶動貧困鄉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助推扶貧攻堅工作。(責任單位:各相關市、縣〔區〕政府,省體育局、省旅發委,省扶貧和移民辦、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
推進健身休閑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2020年前制訂完成《江西省體育旅游發展規劃》。加快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的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設,規劃建設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功山、大覺山、丫山、明月山等省級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繼續做大做強環鄱陽湖國際自行車大賽、江西網球公開賽、玉山中式臺球世錦賽、全國農耕健身大賽(宜春)、南昌國際馬拉松賽等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各設區市至少培育1項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賽事。打造我省十大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打造各具特色的體育旅游線路。(責任單位:省旅發委、省體育局,各相關市、縣〔區〕政府)
推動健身休閑產業與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依托我省大數據平臺軟、硬件資源,整合體育用品、賽事表演、場館服務、健身康體等各類數據,建成集健身指導、運動分析、體質監測、體育設施運營、體育旅游、體育服務購買、賽事營銷為一體的“健身體育云”大數據平臺。積極推動健身休閑在線平臺企業發展壯大,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形成“互聯網+”健身休閑產業生態圈。支持“互聯網+”體育消費,拓展線上線下、體驗分享的健身休閑消費新業態。支持體育相關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接健身休閑個性化需求,研發多樣化、適應性強的健身休閑器材裝備。(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科技廳)
加快健身休閑產業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倡導“花錢買健康”的消費理念,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運動康復醫學,推動“體醫結合”,推廣“運動處方”。加強科學健身指導,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發揮中醫藥在運動康復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鼓勵社會資本開辦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適應老齡化新形勢,充分發揮江西山水優勢,開發養老休閑類服務項目,把江西打造成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健身型養老后花園,形成健康養老運動休閑旅游等多元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格局。(責任單位:省衛生計生委、省體育局)
三、政策保障
?。ㄒ唬┏掷m推動“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化體育事務的行政審批,認真做好體育行政權力清單動態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監管方式,制定《體育部門關于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實施方案》,制定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合理確定隨機抽查的比例和頻次、規范隨機抽查執法行為等措施,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制定公共體育服務事項目錄、清理規范不合法不合理的證明和手續、編制辦事指南等措施,簡化辦事流程,優化政府服務。(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人社廳)
(二)優化規劃與土地利用政策。各級政府要保障健身休閑產業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有效落實健身休閑重點項目新增建設用地。健身休閑項目用地中,用途單一且符合法定劃撥范圍的,可以劃撥方式供應。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方式供應健身休閑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支持利用現有房屋和存量土地開展健身休閑產業項目,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非營利性健身休閑項目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經營性健身休閑項目,連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協議方式辦理用地手續。落實國家有關規定,在工業用地、科教用地中建設生產服務、行政辦公、健身休閑等生活服務設施且建筑面積不超過15%的,仍可按工業、科教用途管理。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參與健身休閑項目。(責任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體育局,各市、縣〔區〕政府)
(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把健身休閑產業納入到各級支持體育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享受同等的優惠扶持政策。省發展升級引導基金在市場化運作的前提下,對設立江西省體育產業類子基金及健身休閑類項目給予支持。鼓勵有條件的設區市設立健身休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各級政府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健身休閑設施和項目,落實PPP項目的相關優惠政策。完善抵質押品登記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拓寬健身休閑企業貸款的抵質押品種類和范圍。鼓勵符合條件的健身休閑企業發行體育產業專項債券。(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體育局、省文化廳、省旅發委、省衛生計生委、省財政廳、省政府金融辦、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各市、縣〔區〕政府)
(四)優化健身休閑消費環境。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引導民眾樹立健身消費理念,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鼓勵發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手機應用程序(APP)等體育傳媒新業態,促進消費者利用各類社交平臺互動交流,提升消費體驗。鼓勵健身休閑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嘗試發行健身休閑聯名銀行卡,實施特惠商戶折扣。引導保險公司根據健身休閑運動特點和不同年齡段人群身體狀況,完善場地責任保險、運動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積極推動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相關責任保險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對開展游泳、滑雪、潛水和攀巖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的企業依法開展行政許可審批并加強監督檢查,保障消費者人身安全。強化企業自律,大力推進企業誠信承諾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健身休閑行業協會的力量,研制相關行業標準,實行自律管理。加強健身休閑企業及其從業人員信用建設,建立信用檔案,健全嚴重失信黑名單制度,對進入“黑名單”的相關企業要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江西)及時向消費者公示。(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體育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文聯、省工信委、江西銀監局、江西保監局、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省工商局)
(五)加強人才保障。成立省體育產業專家智庫,借助省內外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的知識經驗為健身休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保障。鼓勵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設立健身休閑產業研究中心,開設健身休閑相關專業,培養各類健身休閑項目經營策劃、運營管理、技能操作等應用型專業人才。支持高校、企業及社會組織合作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健身休閑產業從業人員相關職業技能。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群眾參與健身休閑的服務和示范引領作用。鼓勵街道、社區設立公益性崗位,采取政府購買方式吸納退役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開展群眾休閑健身活動,對公益性崗位吸納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用人單位可按規定申請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責任單位:省人社廳、省體育局、省教育廳、省財政廳)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健身休閑產業發展情況,解決存在的問題,落實惠及健身休閑產業的各項相關政策。各設區市要將健身休閑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于2020年前完成本地健身休閑產業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省、市、縣體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健身休閑產業管理職能建設,充實體育產業管理干部隊伍,提升產業工作治理能力。
(二)完善標準和產業統計。在國家健身休閑標準體系基礎上制定省級健身休閑服務規范和質量標準,在服務提供、技能培訓、活動管理、設施建設、器材裝備制造等各方面提高健身休閑產業標準化水平。引導和鼓勵本土優秀企業積極參與行業和國家標準制定。在統計部門指導下,以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為基礎,完善健身休閑產業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規范我省健身休閑產業統計工作,定期對我省健身休閑產業進行統計,并依法依規公布。
(三)強化督查與落實。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根據責任分工落實本地、本部門的工作職責,要加強溝通、配合,確保工作成效。省體育局、省發改委、省旅發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對落實本意見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重大事項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2018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