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已經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16年3月14日
青海省教育綜合改革方案
2010年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制定出臺了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了經費保障機制和學生資助體系,學校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教育公平取得重要進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全省教育改革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但受歷史和自然等因素制約,還存在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亟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優化,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等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為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破解教育發展突出問題,推動和實現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的總體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依法治教、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為切入點,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夯實學生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著力構建充滿活力、支撐全省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制機制,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與服務全省戰略相結合。以人為本,立足省情教情,強化問題意識,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著力破解制約教育發展體制機制瓶頸,構建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推進教育現代化。為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鑄就青海精神高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2.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共同參與相結合。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中的主導作用,全面統籌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尊重學校的主體地位和基層的首創精神,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教育綜合改革,營造全社會支持教育改革的環境。
3.堅持改革創新與穩步推進相結合。準確把握改革方向,遵循教育規律,立足實際,大膽探索,穩步推進。堅持底線思維,處理好教育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加強政策統籌和措施配套,增強改革的前瞻性、科學性,控制改革風險,確保和諧穩定。
4.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著眼于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從人民群眾和廣大師生最期盼的事項做起,從制約教育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各個部門、社會各界、師生員工共識度高的環節入手,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推進綜合改革,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科學發展。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基本普及15年教育,基本實現全省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建立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力爭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走在西部地區前列,其他階段教育主要發展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我省“三區”建設、東部城市群建設、扶貧攻堅、經濟轉型發展重大戰略的能力顯著增強。逐步構建三大制度體系。一是努力構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制度體系。以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核心,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牢固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成才觀,形成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制度體系。二是努力構建實現教育公平的制度體系。以促進教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抓手,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城鄉和校際間教育差距,健全完善資助政策,保障適齡兒童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三是努力構建現代教育治理制度體系。以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和教育管理機制為重點,加大省級政府教育發展統籌力度,逐步建立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進一步確立管辦評分離的治理結構和現代學校制度。
二、重點任務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構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在全社會形成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建立大中小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教育體系,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德育制度,發揮學校黨團隊等組織和全體教職員工立德樹人作用,使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成為學生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遵循,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入開展祖國意識、法治意識、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實現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員育人。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分類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和藝術教育,以培養學生健康意識、健身興趣、健身能力和健身習慣為目標,改革中小學體育教學,普及校園足球活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改進美育教學,探索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課外活動三位一體藝術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實施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年度報告制度,建設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平臺,建立市(州)和縣(市、區)兩級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將檢測結果納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導內容和評估指標體系,并向社會公告。
2.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落實《青海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高職分類招生考試、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等配套政策。改進和完善現行中考制度,建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加大體育成績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的權重,探索建立與高考制度改革相銜接的中考辦法。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改革監督管理機制。加快推進高等職業學??荚囌猩c普通高考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構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溝通、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立交橋”。以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牽引,帶動各級各類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受教育機會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3.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行多模式中高職分段培養,推進貫通式、一體化培養??茖哟渭夹g技能人才。研究制定校企合作辦法,吸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聯合舉辦職業院校。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質量評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產教融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推動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共同培養。完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制度,推進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建設實訓基地,深化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合作辦學、協同育人、合作發展。引導職業院校圍繞我省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及重點工程等領域科學設置專業,建設骨干專業群和重點專業,努力實現“一校一特色”。推進以工作過程和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為導向的課程建設,加強教材及教學資源建設,增加實訓實習項目,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性。
4.創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制定《關于引導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調整學科專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和實踐教學環節,大力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主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加快向應用型、綜合型轉變,提高教育水平和創新能力,彰顯特色,提升辦學綜合實力。辦好青海開放大學,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落實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方案,鼓勵畢業生創新創業。探索建立學分互認和轉換制度,開展學習成果積累和轉換試點。深化研究生教育分類培養模式改革,建立主動適應需求的調節機制。推動高校內涵發展,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提升高校綜合實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打造1至2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一流學科。
(二)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促進教育公平。
5.積極擴大農牧區學前教育覆蓋面。堅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則,實施學前二期、三期行動計劃,改革資源配置方式,重點建設雙語幼兒園和農牧區公辦幼兒園,實現人口相對聚集行政村學前教育全覆蓋,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農牧區延伸,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探索學前教師有效補充方式,加大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力度,逐步實現學前教師同工同酬,解決全省學前教育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和待遇普遍不高的問題。依法加強對民辦幼兒園、民辦公助、公建民辦幼兒園的監管,完善學前教育評估督導體系,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提升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6完善農牧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全面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合理布局義務教育學校,跟進城鎮化和服務人群,調整優化辦學資源,鞏固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成果,擴大東部農業區寄宿制規模,合理控制并辦好必要的教學點,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積極擴大城鎮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多措并舉破解城鎮學校大班額難題,促進教育資源配置城鄉均等化。落實縣級政府義務教育發展職責,嚴格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
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制管理,實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破解擇校難題。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縮小城鄉、校際差距,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力爭提前一年實現全省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驗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政府購買寄宿制學校后勤服務,提高寄宿制學校后勤服務水平。
7.著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布局,按照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適應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重點加大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建設力度。加強中等職業學?;A能力建設,完善實訓手段,改善辦學條件,基本達到國家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標準。重點抓好青南三州高中階段教育普及任務,擴大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加大初中畢業生升學考核和監督力度。深化普通高中辦學體制改革,探索綜合高中辦學模式,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保障學校正常運行。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完善課程體系,精選課程內容,推進“選課制”、“走班制”,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學質量。以市場為導向,加強中職特色專業建設,培養有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8.大力保障公平受教育機會。進一步完善覆蓋全省貧困家庭學生的教育資助體系,逐步提高資助標準。加強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全程管理,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和女童保護措施。擴大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比例,提高殘疾少年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支持職業學校開設適宜殘疾人的專業,鼓勵職業院校招收殘疾人接受職業教育。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近入學,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的政策。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和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9.扎實推進教育精準扶貧。落實省委脫貧攻堅總體部署,按照全面覆蓋、精準到人的原則,以提高貧困地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勞動者技術技能為重點,對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努力構建到村、到人的教育精準脫貧體系。免除六州所有學生和西寧、海東貧困家庭學生學前3年保育教育費,基本實現貧困村學前教育機構全覆蓋。對義務教育9年免除學雜費和教科書費,并對農牧區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寄宿生給予生活補助;合理布局貧困地區中小學校,加強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的普通高中學生、中職學生免除學雜費和教科書費,并提供助學金。加大對就讀高等院校的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和助學貸款力度。實施教育扶貧結對幫扶行動計劃,加大貧困戶教育培訓工程實施力度,鼓勵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招收貧困家庭子女,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技能脫貧。
10.完善對口支援智力幫扶機制。突出人才和智力幫扶,進一步形成與時俱進的教育援青工作新格局,完善與發達省市建立校對校教師培訓、跟崗研修、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等智力幫扶措施,鼓勵六州積極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在省內外異地辦班,擴大六州省外異地辦班規模,為更多少數民族學生接受優質教育、更好成長成才創造條件。落實三江源地區異地辦學獎補機制,支持西寧和海東市吸納六州少數民族初高中學生隨班就讀或舉辦初中、高中(中職)班。完善六省市6個職業教育集團及12所民辦高校對口支援我省六州各一所中職學校機制,豐富對口幫扶形式,加大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師培訓力度,提升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按照清華大學等高校組團式支援青海大學的模式,積極爭取更多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對口支援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幫助兩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辦學實力和整體水平。繼續實施省內東部地區支持青南地區支教計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推動青南地區民族教育發展。
(三)突出重點領域改革,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11.健全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用好國家“特崗教師計劃”和免費師范生計劃,加強省內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建設,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積極探索實施省內師范生免費培養計劃,改革學前雙語教師、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制度,著力加強學前雙語、小學全科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培養力度。完善高校師范類專業畢業生頂崗支教實習和到中小學、幼兒園見習工作制度。建立省市(州)教育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為一體的師資培訓中心,探索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管理制度。完善以企業實踐為重點的職業學校教師培訓制度,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建立健全省、市、縣、校四級中小學教研網絡和教學研究制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改革中小學雙語教師培訓模式,提高教師師德修養、專業素質、教學技能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12.強化教師隊伍管理。改革中小學教師招聘制度,完善教師準入基本標準,建立省級統一規劃、嚴格標準、精準招考的教師補充機制。省教育廳制定統一的招聘基本條件及準入門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核準招聘方案,市(州)統一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招聘,省直相關部門加大事中、事后監管力度。通過省定標準、市(州)考招,嚴把教師入口關,從源頭上保證新聘教師質量。編制部門和教育部門探索建立區域內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機制,根據縣域間、學段間學生變化情況,適時進行合理調整??h(市、區)編制部門會同教育部門根據學生數變化等情況,及時動態調整學校間教職工編制。積極推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和區域內輪崗交流制度。探索緊缺學科教師巡回走教制度。推進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改革。各地要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分配制度,向班主任、超工作量和一線教師傾斜,切實發揮績效工資激勵作用。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優化鄉村教師資源配置,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繼續推進農牧區教師周轉房建設,將鄉村教師住房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統籌解決。
13.推進教師職務(職稱)制度改革。結合事業單位改革,取消中小學校行政級別,中小學校長實行無級別管理,加大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校長輪崗交流力度。健全校長、班主任任職條件和專業標準,推進中小學績效工資改革,向校長、班主任等重點崗位傾斜,促進校長、班主任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實施中小學校長培訓工程,建立名校長工作室,發揮名校長帶動引領作用。
統一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實行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相銜接的評聘制度,完善職稱評價標準。按國家部署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制定企業技術職稱與職校教師職稱的轉聘、互認通道辦法。
14.推動民族地區教育改革。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和全省藏區工作會議精神,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快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就業為導向,每州各辦好一所中職學校,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形成市場急需的特色優勢學科,切實提高服務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從學前教育抓起,堅定不移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水平。制定學前雙語教育指南,規范雙語保教活動,實施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計劃、藏區高中理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使高中階段畢業生基本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雙語學校教學評估,提高民族地區雙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改善青海省民族預科教育基地辦學條件,深化高校民族預科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民族預科生培養質量。
15.著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把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縮小區域、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載體。探索建立政府規范引導、企業參與建設、學校購買服務工作機制,加快“三通兩平臺”建設,建立企業競爭提供、政府評估準入、學校自主選擇機制,統籌建設教育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完善云服務體系,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融合共享。創新資源共建機制,建立基礎性資源靠政策、個性化資源靠市場的數字教育資源開發、挖掘、匯聚制度。大力發展遠程教育,深入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為偏遠地區和民族地區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實施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工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制定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和評估辦法,推動教育信息化量化督導和第三方測評。
(四)改革辦學體制和管理機制,增強教育發展活力。
16.加大教育統籌推進力度。統籌推進全省教育現代化、教育綜合改革,統籌推進教育與經濟社會、城鄉區域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明確省、市(州)、縣教育管理權限和職責,建立各級政府管理教育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厘清管理權限和責任邊界。建立健全省政府統籌推進、各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形成統放結合、權責匹配的教育治理機制,強化督導問責力度。進一步落實各級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責任,建立和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確保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落實市(州)政府統籌區域內基礎教育發展改革穩定責任,落實市(州)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主體責任,不斷提高區域內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落實縣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責任,完善學前教育以縣為主、鄉鎮(街道)參與和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
17.擴大高等院校辦學自主權。高等院校根據社會需要和辦學實際,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設置國家專業目錄內專業。支持高校在不增加授權學科總量的前提下,按規定動態調整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自行審核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專業。支持高校自主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和機構個數內,支持高等院校按照公開招聘的相關規定,公開透明、公平自主選聘教職工,自主確定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行政職能部門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支持高等院校按照我省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有關規定,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高教系列職稱聘任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建設職業化管理干部隊伍,推進高校職員制。支持高等院校自主管理使用國家提供的財產經費,向教學科研一線傾斜,依法自主確定內部分配制度,擴大學校對專項經費使用和管理的自主權。
18.擴大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區域性教育合作,主動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交流,鞏固與有關國家教育交流,深化合作領域,拓寬合作交流平臺。鼓勵和支持省內高等院校與國內外高校開展師生交換、學分互認、學者互訪、合作研究等交流活動。拓寬公派出國留學渠道,擴大來青留學生規模,完善留學服務,提高留學質量。建立完善教育對外合作監管機制,支持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來我省開展合作辦學。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多邊國際組織的教育合作,支持省內高校參與孔子學院建設。
19.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研究制定《青海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實施意見》,鼓勵社會力量多種形式進入教育領域,探索公建民辦、民辦公助、多元主體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多種途徑擴大教育資源。健全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開展民辦教育機構分類登記和分類管理改革試點,建立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公共財政資助制度。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規范民辦(公建民辦)幼兒園辦學行為,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引導民辦學校規范辦學。依法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待遇,探索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補償機制,落實政府扶持民辦教育的各項優惠政策。
20.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推進依法行政,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嚴格控制針對各級各類學校的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和檢查事項,探索開展“三評一查”歸口管理制度。認真貫徹國家教育基本標準體系,健全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機制,完善政府服務機制。推進政校分開,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依法明確和保障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學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設,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校務公開制度,健全面向社會公開辦學機制。提高教育督導實效,支持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規范開展教育評價,大力培育專業服務機構,完善監測評價體系,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位,健全多元化評價標準,切實發揮教育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激勵作用。
21.深化教育督導改革。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互聯網+教育督導”,提高教育督導專業化水平,轉變教育督導方式。建立督促各級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職責的督政機制,完善督導各級各類學校規范辦學、提高教育質量的督學體制和開展教育質量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貫徹落實國家《教育督導條例》,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完善教育督學管理制度。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標準化學校、幼兒園達標評估。創新工作機制,全面提升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科學化水平,加強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力度,為全省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探索建立督導、評價結果綜合運用機制,將評價結果作為資源配置、干部考核和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22.建立完善激發高??蒲谢盍Φ捏w制機制。大力推進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學校與國際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建立一批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省級、校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改革高??蒲性u價制度,建立高??蒲蟹诸愒u價、多元評價和開放評價體系,提高科研團隊和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改進高??蒲薪涃M管理,擴大高??蒲薪涃M的管理權限,提高預算執行調控權,建立激勵機制,開展勞務費、間接費改革試點,探索通過勞務費支持高校建設科研輔助隊伍的機制。
23.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制定我省15年免費教育政策,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對六州所有學生和西寧、海東貧困家庭學生實行15年免費教育,“十三五”末前擴大到全省。
整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義務教育獎補政策,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開展教育項目三年滾動規劃編制,進一步健全以事權為依據的資金投入責任機制,建立健全各類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和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建立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教育經費監管力度,建立以教育經費績效考評為基礎的經費監管體系。改革高校預算撥款制度,強化政策和績效導向,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探索建立高??倳嫀熣芍贫?,提升高校財務管理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統籌研究確定重大改革事項和年度改革任務,制定改革任務清單,逐項梳理改革事項,科學設計實現路徑。確定年度改革重點任務,認真組織實施,分步推進,確保全面完成改革任務。
(二)完善工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加強省直部門之間、省與市(州)之間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分級負責機制,落實地區和部門責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做到有目標、有任務、有要求、能考核;建立評估機制,加強重大改革事項風險評估,積極探索政府和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相結合的多元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完善改革年度任務、試點工作和出臺政策制度安排。
(三)鼓勵先行先試。各地制定符合實際、責任明確、分工明晰、措施到位的工作方案,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條件成熟地區和學校開展改革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實踐。確立一批改革示范項目,加大推廣力度,充分發揮試點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召開座談會或現場推進會等方式,推廣典型做法和經驗,擴大教育改革成果共享。
(四)加強督查考核。按照教育綜合改革路線圖、時間表確定的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探索建立流程式工作規范、無縫式責任分工、目標式跟蹤落實工作制度,提高督查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各級政府督查部門和教育督導機構要跟蹤掌握進展,及時督促落實,把改革試點成效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對成效顯著的地區和學校,以適當方式予以獎勵;對改革進展緩慢、落實不力的地區和部門,責成限期整改并予以通報。
(五)強化宣傳引導。緊緊圍繞重點改革任務,加強與各媒體的深度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加強教育綜合改革政策輿論宣傳,重視和加強改革政策解讀,及時準確傳遞新政策新情況。要主動引導社會輿論和群眾預期,及時回應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釋放改革紅利,凝聚正能量,增強全社會支持教育綜合改革的共識與合力。
附件:教育綜合改革重點任務分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