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現將《青海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2日
(發至縣人民政府)
青海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切實推進我省全民健身工作,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6〕37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四個扎扎實實”的重大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建設一帶一路、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將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身健康需求,初步建成符合省情、布局合理、覆蓋城鄉、組織健全、設施完善、指導有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和體育文化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打造全民健身青海版,助力健康青海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體育鍛煉人數大幅增加,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群眾健身需求得到滿足,全民健身在強筋骨、添智慧、保生態、促團結、助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愛健身、會健身、勤健身、重規則、講誠信、做奉獻、樂分享成為良好社會風尚。
---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300萬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全省總人口的35%以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市(州)全民健身場館、縣(市、區)級全民健身中心、鄉鎮全民健身廣場、行政村全民健身站、社區全民健身點、寺院健身路徑覆蓋率達到100%,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8平方米以上。
---建成西寧市10分鐘、其他城鎮15分鐘健身圈,新建居住區和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100%,市(州)、縣(市、區)標準足球場、籃球場、射箭場全覆蓋,非標準足球場、籃球場在學校、鄉鎮、社區普及,落實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低收費開放。
---注冊的各類社會體育組織達1000個,體育社會組織健全的鄉鎮(街道)達到75%以上,行政村(社區)配備專兼職體育健身管理人員的比例達到85%以上,注冊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1.5萬人以上。各類協會社團、民間體育組織、俱樂部、健身中心、學校社團成為組織引導群眾科學健身、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力軍。
---注冊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達到100個、青少年戶外營地達到28個、體育項目特色學校達到150所以上。
---醫療機構普遍設立國民體質檢測站點,醫??ㄓ糜诮∩硐M,集教育、培訓、健身、消費、咨詢、線上支付等于一體的智慧體育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體質健康監測點達到150個。
---建設青藏公路、絲綢之路戶外運動健身休閑帶和環青海湖體育產業基地(“兩帶一基地”),徒步、自行車、自駕車、漂流、冰雪營地達到100個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健身賽事活動經?;?。完善職業、業余體育競賽體系,鼓勵企業舉辦商業性、群眾性體育比賽,推進與社會組織聯辦運動項目,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發揮環湖賽等國際品牌賽事的拉動和輻射作用,倡導“一地一品”、“一會一品”、“一行一品”、“一校一品”。大力推廣市場接受度高、簡便易行的臺球、健美操、廣場舞、健步走、棋類、擊劍、游泳等體育健身活動。積極探索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自行車、跆拳道、拳擊、武術、射擊、射箭、太極、瑜伽等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發展潛力的運動項目。推動普及校園足球、社會足球、職業足球賽事活動。引導各市(州)、縣(市、區)、鄉(鎮)、村(社區)舉辦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支持各地區和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及工、青、婦、殘聯等群團組織廣泛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笆濉蹦?,全省舉辦各類體育活動15萬次以上,參與射箭、騎行、徒步及足球等球類運動人數分別達到40萬、60萬、90萬和50萬人。
(二)健身設施布局便民化。統籌規劃、優化布局,重點建設、梯次推進,加快全民健身示范中心、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示范場館和體育特色小鎮、體育公園建設,優化全民健身發展區域,形成全民健身示范區、示范點、集聚區、功能區和健身休閑產業帶。提高各類體育設施的開放率和利用率。重點建設便民利民的非標準足球場地、中小型體育場館、戶外多功能球場、自行車道、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著力構建市(州)體育活動場館、縣(市、區)級全民健身中心、鄉鎮全民健身廣場、行政村全民健身站和社區全民健身點(含寺院健身路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新建居住區和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盤活現有體育場館資源,打造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
(三)體育社會組織網絡化。建立完善各地各類體育協會,加快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政社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積極培育市(州)、縣(市、區)成立體育總會等體育組織,有計劃地發展企事業單位、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等基層體育協會,逐步健全以體育總會為龍頭,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農牧民體育協會為架構,各級單項體育運動協會為紐帶,民間體育組織、俱樂部、健身中心、學校社團為根基的社會體育組織體系。重視發揮網絡體育組織和健身能手的作用。積極開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提高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
(四)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化。大力發展車上運動、馬上運動、水上運動、沙上運動、路上運動、草上運動、冰雪運動。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保護,全面發展射箭運動,開發賽馬、賽牦牛、馬術、摔跤、鍋莊、押加等民族傳統性體育項目。組織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競技性體育運動項目。支持開展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自駕車、自行車騎游、越野行走等地域性體育項目。配套建設營地、驛站、碼頭等設施。發揮民族民間節慶活動和全省重大體育賽事活動的集聚效應和載體作用。發展民族民間健身運動,在學校體育課和課外活動中普及民族體育項目,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訓基地,命名、扶持一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鄉”。
(五)群眾健身活動科學化。創新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做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推廣實施工作,完善國民體質監測制度,為群眾提供體質測試服務,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積極促進康體結合,推廣“運動處方”,發展運動康復,運用競技體育資源和科技成果服務大眾健身。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以及促進健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倡開展健身咨詢和調理等服務。依托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各類綜合性體育中心、醫療機構,構建省級、市(州)級、縣(市、區)級三級的青海省國民體質監測系統與運動健身指導站點網絡平臺。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
(六)體育志愿服務制度化。深入推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工作,構建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以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學校體育教師、體育專業學生、社會熱心人士、體育科技工作者為重要力量,結構合理、覆蓋城鄉、服務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者隊伍,培育全民健身骨干,擴大競技體育的群眾基礎,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指導高等院校在體育專業學生中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
(七)體育健身消費大眾化。制定全民健身傳播行動計劃和運動休閑產業行動計劃,統籌協調健身休閑產業與全民健身事業,推進健身休閑與旅游、健康等產業互動融合。圍繞國家“三縱三橫”山地戶外運動布局,推動“兩帶一基地”,即青藏公路、絲綢之路戶外運動健身休閑帶和環青海湖體育產業基地建設。重視發展社會關注度高、消費引領作用明顯、投資帶動效應強的健身休閑項目,充分利用智能科技和“互聯網+”、“+互聯網”模式,培育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健身在線培訓教育等新業態。吸引社會資本對體育服務業的投資,促進體育健身、娛樂等體育服務業的發展。開通醫??ǖ慕∩砉δ?。引導高、中、低收入群體合理進行體育消費,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
(八)重點群體健身普惠化。依托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全面推進進城務工人員、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和矯正人員等重點群體體育健身工作,建立健全重點群體體育組織,為重點群體培養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壯大重點群體體育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隊伍,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評估。公共體育設施對重點群體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便利和優惠,為重點群體做好服務。
(九)青少年體育教育標準化。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切實保障中小學體育課,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鼓勵實施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計劃。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等基礎項目及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廣泛開展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整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建設常態化的校園體育競賽機制,建設體育特色學校,鼓勵組建學校社團、運動隊、俱樂部和興趣小組。
(十)合作交流工作常態化。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大力宣傳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加大對體育多元功能的挖掘與傳播。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方式,進一步加大跨區域辦賽、跨領域合作、跨行業交流,全面開啟以環湖賽系列品牌賽事為主打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商貿、交通、科技等其他領域融合發展的“環湖模式”,講好體育故事、展示體育精神、彰顯青海自信、體現青海力量,進一步擴大和提升青海體育在全國、全世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省級全民健身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完善市(州)、縣(市、區)級人民政府實施本區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領導協調機制。將全民健身工作條例納入立法計劃,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推進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各級政府是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責任主體,將全民健身工作與地方相關政策、目標、任務相對接,推行全民健身工作項目化。創建體育特色城市、特色學校、體育生活化鄉鎮和示范村(社區)。各級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國土資源部門完善規劃與土地政策,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體育用地。各級教育、科技、民政、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農牧、林業、文化、衛生計生、旅游發展等部門加大支持力度,構建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基層公共服務載體。探索建立青海省體育統計指標體系。
(二)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推動落實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省、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用于全民健身經費,補助標準由人均2元提高到3元。支持各級政府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推廣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積極發揮產業投資基金的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事業發展。完善健身消費政策,按照稅收法律法規規定,落實企業從事文化體育業增值稅政策。提供體育服務的社會組織,經認定取得非營利組織企業所得稅免稅優惠資格的,依法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用于體育事業的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依法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體育場館自用的房產和土地,可享受有關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全面推進體育彩票管理體制改革,體育彩票公益金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用于我省體育事業。
(三)完善政策保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推進體育領域改革,做好“放、管、服”工作。簡化辦賽、開館、設點、創會等程序,逐步實行市場化運營管理,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體育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進供給側改革,盤活全民健身市場,增加有效供給,促進體育消費。加強全民健身與精神文明、社區服務、公共文化、健康、衛生、養老、旅游、科技等相關制度建設的統籌協調,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地方標準和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目錄、辦法及實施細則。加大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節假日向社會開放力度。支持企業、單位利用原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建設用地興辦體育設施,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非營利性體育設施項目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經營性體育設施項目,連續經營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協議出讓方式辦理用地手續。社會力量興辦的非營利性體育設施用地,可以劃撥方式供地。推進金融機構和體育企業開展合作,探索開發適合體育消費需要的金融產品。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閑等全民健身需求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和服務。加強對體育組織、體育場館、體育賽事和活動名稱、標志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強化知識產權對各類體育企業的導向作用,推進賽事舉辦權、賽事轉播權、運動員轉會權、無形資產開發等具備交易條件的資源公平、公正、公開流轉,提升無形資產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
(四)培養人才隊伍。加強市(州)、縣(市、區)體育專業管理隊伍建設,對執行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向社會免費、低收費開放的公益性體育事業單位,結合實際和財力,合理增加機構編制,滿足開放后工作量增加、現有機構編制不足的需求,按照體育職能和編制部門核準的編制數配齊工作人員,充實體育管理人員。抓住培養、引進、用好三個關鍵環節,完善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愿者、退役運動員、體育社會組織帶頭人、健身榜樣、智庫專家、媒體專家等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隊伍體系,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和培育基地。支持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培訓,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鼓勵街道、社區聘用體育專業人才從事群眾健身指導工作。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有關專業。
(五)加強評估督導。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健全并創新督辦落實制度和問責機制,完善監督機制。省全民健身聯席會議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和重大項目的實施進度和本實施計劃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形成媒體等多方的監督反饋機制。定期向社會公開發布評估報告,反映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統籌推進全民健身工作職責落實情況、財政資金保障和績效情況、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達標情況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發展水平。省全民健身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會同有關部門對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2017年1月底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區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各地要做好督查和評估工作,逐步使全民健身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本實施計劃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
附件:1.重點任務分工表
2.青海省“十三五”縣域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考核指標
附件2
青海省“十三五”縣域體育
公共服務體系考核指標
為進一步鞏固“十二五”我省基本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成果,完善全省縣(市、區)、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三級體系建設,完成“十三五”縣域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考核指標。
一、組織管理標準
成立以政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健身廣場、站點等聯合構成的公共體育組織管理服務機構,逐步形成完善的、多元化的體育組織管理服務體系,指導和科學管理公共體育服務,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政府、基層政權。
1.縣級政府和部門職責:建立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動員、智庫和全民參與”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成立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負責全縣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規劃、協調、建設和監督工作。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當地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定期召開會議專題進行研究。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金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落實保障當地常住人口享有全面健身公共服務所需資金。
2.鄉鎮(街道)工作職責:鄉鎮要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綜合文化體育活動站功能,配備全民健身專(兼)職工作人員不少于1人。
3.行政村(社區)工作職責:要成立全民健身指導站、點,配有1名負責全民健身工作的兼職工作人員,每年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
(二)體育社團組織。
按照培育、發展、規范、提高的工作目標,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形成綜合、系統、運行有效的覆蓋縣(市、區)、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三級基本公共體育組織體系。
1.縣(市、區)要成立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農牧民體育協會和5個以上單項體育協會,成立各類體育俱樂部,組織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西寧市、海東市各縣區登記備案的社會組織數量不少于25個,其他地區各縣區登記備案的社會組織數量不少于15個。
2.鄉鎮、街道要依托全民健身廣場成立老年人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等體育社團組織,成立2個以上的單項體育協會。綜合文化站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1人。
3.行政村(游牧民定居點或集中安置點)至少有2個以上體育健身組織(要成立農牧民體育協會和老年人體育協會)。社區成立全民健身指導點,每個健身站點至少配備1名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至少有3個以上體育健身組織。
二、場地設施標準
(一)縣級場地設施內容。
堅持?;?、重基礎、抓基層的原則,通過新建、改建、共建等方式,各縣(市、區)基本公共體育設施達到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全民健身中心、一個體育公園(健身廣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平方米以上。各項設施每年免費低收費開放天數不少于230天。
1.體育場:基本配置包括標準跑道(周長400米)、標準足球場(105米×68米)以及單側看臺(或設置不超過2000個固定坐席)。
2.體育館:要具備多種功能,能開展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等多項體育運動,同時可進行文藝演出、中型集會、一定規模的體育比賽等文體活動。場地面積2000-4000平方米,主要以球類活動為主。
3.全民健身中心:建有綜合運動場地、體能訓練場地、附屬用房和設施,并可開展7個以上體育活動項目,有可移動式座位,可根據運動項目需要進行轉換。5-10萬人建設建筑面積為4000平方米的中型全民健身中心;3-5萬人建設建筑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小型全民健身中心。
4.體育公園(健身廣場):有室外籃球場、排球場和乒乓球-23-場,有健身路徑45件以上,體育設施不少于8項,以戶外運動項目為主,有條件的還可建健身步道。
(二)社區體育設施。
社區公共體育設施達到“兩場一室一廣場”,向公眾免費開放:
1.兩場:室外籃球場和排球場(或羽毛球場),2個乒乓球臺。
2.一室:棋牌室或健身活動室,棋牌室可開展撲克、象棋等娛樂活動,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上。
3.一廣場:社區文體活動廣場,安裝健身路徑12件以上,也可根據場地條件設置群眾喜愛的健身設施。
(三)農村體育設施。
1.鄉鎮公共體育設施達到“兩室一工程”:
(1)兩室:乒乓球室和棋牌室。乒乓球室配備2個室內乒乓球臺;棋牌室可開展撲克牌、象棋、跳棋等,面積在40平方米以上。
(2)一工程:鄉鎮農民健身工程,室外活動場地可根據條件配置籃球架、足球門、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配置燈光照明設備,安裝健身路徑16件以上。
2.村級體育設施達到“一場一室一工程”:
(1)一場:室外活動場地配置1個標準籃球場和2個乒乓球臺。
(2)一室:棋牌室或健身活動室,棋牌室可開展撲克牌、象棋、跳棋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上。
(3)一工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安裝健身路徑10件,也可根據場地條件設置群眾喜愛的健身設施。
三、體育健身指導標準
體育健身指導包括體育健身器材科學使用指導服務、體育健身技能指導服務、體育康復指導服務等。
(一)開展健身指導培訓。
1.做好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h(市、區)體育部門組織體育愛好者、體育活動骨干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并積極發揮他們在健身指導服務中的作用,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周參加體育健身指導的次數不少于3次,每次時間不少于1小時。
2.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對基層干部、大學生村官、婦女干部、社團骨干、企業骨干進行培訓,達到每個行政村、社區至少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每千人不少于2人。經常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注冊指導員人數的70%以上。
3.加強體育系統職工的技能培訓??h級體育系統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10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體育健身場所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5天??h(市、區)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提高培訓每年不少于2次;村(社區)的體育協會、健身活動站點、體育俱樂-25-部等群眾性體育組織舉辦體育運動項目技術技能培訓每年不少于10次,舉辦的青少年喜愛體育運動項目培訓每年不少于6次。(二)開展健身教育講座。
邀請健身專家等深入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健身知識大講堂”??h級體育部門舉辦免費普及性體育知識、健身知識講座每年不少于2次;鄉鎮(街道)、村(社區)舉辦免費普及性體育知識、健身知識講座每年不少于4次。
(三)開展國民體質監測。
支持縣級體質監測中心的建設。盡快為各縣配備國民體質監測設施,使其成為當地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化健身指導的中心,積極鼓勵鄉鎮的國民體質測試站與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建立“設施共建、資源共享、互為補充”的工作模式。
(四)發揮志愿服務作用。
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中,要注重整合社會體育指導員、體校教練員、體育工作者和體育教師、體育專業學生等體育人才資源,充分發揮他們在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志愿服務和指導示范帶動作用。
四、體育活動標準
縣(市、區)政府要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按照“年初有安排,月月有活動,季季有比賽,節慶有亮點”、“春走、夏賽、秋會、冬舞”要求,督促體育部門和相關部門,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全縣職工運動會、縣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等比賽活動。
(一)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學校、社區、鄉村和有關組織中全面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鍛煉標準》實施工作。
(二)積極開展“一縣一品牌”活動。創建群眾體育特色品牌,鼓勵和引導各地按照“一縣一品牌”的要求,積極打造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體育品牌活動。
(三)積極開展基層體育健身活動。按照“因地制宜、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就近便利”原則,縣(市、區)、鄉鎮(街道)開展農村體育、社區體育、職工體育、學校體育和家庭體育等。
(四)開展好節假日全民健身大型系列群眾體育示范活動。充分利用元旦、春節、“三八”、“端午”、“五一”、“十一”、重陽節等節假日開展健身活動,推動各類人群體育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組織推廣全民健身新項目。
(五)打造青少年陽光體育和特色體育項目。深入推進校園陽光體育運動開展,全面啟動陽光體育系列活動,形成“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季度有比賽、人人都參與”的良好氛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每所中小學校要有特色體育項目,并形成傳統。
(六)開展好民族體育。針對各縣民族體育特點,有針對性開展好本地區民族特色體育活動,鼓勵自制有民族特色的健身器材,做優做強各地民族體育。
(七)組織開展不同人群的體育活動。通過舉辦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的體育比賽和活動,使特殊人群的體育健身需求得到滿足。
(八)發揮體育賽事拉動輻射作用。通過承辦全國和全省高水平體育賽事活動,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到全民健身活動中來。
(九)公共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建立健全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等單位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的管理制度。
(十)積極引導群眾參加體育健身。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不低于33%,每人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
五、體育制度標準
在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基礎上,立足本地實際,制定本地區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多元化政策服務體系。
(一)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
(二)城鄉新建居民小區等要按照國家有關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建設公共體育健身設施,暫時沒有能力建設公共體育設施的要預留公共體育用地,方便群眾就近參加體育健身,出臺城市社區《15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規劃》。
六、開展健身宣傳
(一)開辦健身指導欄目??h級各類媒體開設體育運動健康欄目,各類公共場所的電子顯示屏和車載電視等開辟體育健身專欄,刊播健身知識。
(二)開設健身教育網站。依托體育局網站和各縣(市、區)門戶網站,刊登健身知識、傳播健身技能、推廣健身活動,發揮體育健身網站的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大的優勢。
(三)開辟多種宣傳手段。利用報刊、電視臺、電臺、政府網等本地主流媒體,開設公共體育信息發布平臺,開辟“健身知識”專欄,倡導科學健身理念,廣泛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創建QQ群、微信等網絡工具進行宣傳報道,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引導帶動廣大群眾強身健體。制作公共體育健身服務場所電子地圖,打造便捷高效的為民服務載體,提供視頻教學、健身咨詢等服務。
七、經費保障
按照公共體育設施門類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便捷的原則,縣級政府要把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要按照不低于每人每年3元的標準,安排全民健身經費,使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得到落實。建立完善的公共體育經費投入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