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現將《青海省農業現代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4日
(發至縣人民政府)
青海省農業現代化實施方案
(2016-2020年)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精神,全力推進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結合《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特編制本方案。
第一章 全省農業現代化總體形勢
一、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三農三牧”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帶領廣大農牧民精準發力、奮發進取,加速了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綜合生產能力再上新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連續7年保持5%以上增幅。糧食連續8年邁上百萬噸臺階,肉奶蛋和蔬菜產能快速提升,水產品產量突破1萬噸,主要農畜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現代農牧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物質技術裝備得到新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32%、54.2%和55%,農作物、畜禽和水產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6%、80%和98%,現代設施裝備、先進科學技術支撐農牧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新型經營主體引領新局面。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土地、草場流轉面積分別突破150萬畝、8000萬畝,畜禽規?;B殖比重達到45%,全省近27%的農牧戶加入合作社,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牧業村全覆蓋,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明顯提升。品牌建設開創新業績?!叭芬粯恕闭J證農產品比重和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分別突破32%和50%,電子商務蓬勃興起,數字農業從無到有,質量追溯體系逐步建立,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加快形成,“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品牌效益凸顯。農牧民增收實現新跨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33.4元,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超過全省生產總值增幅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實現了“十一連快”。農牧業發展步入新階段。2015年,全省農牧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程度為77.8%,發展水平處于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中后期,發展速度平穩,具備了全面推進現代化的現實基礎,步入了梯次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新階段。
二、農業現代化發展挑戰加大
“十三五”時期,全省發展農業現代化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轉型升級難度大,現代化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仍處在探索階段,土地、草場流轉面積僅占17.5%和14.1%,適度規模經營比重低。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突出。農畜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0.62,遠低于2.2的全國平均水平。物質技術裝備落后,農牧業生產力水平不高。全省近70%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設施,山旱地和中低產田多,高標準農田比重低,耕地質量差、土地碎片化嚴重、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突出??萍纪茝V能力弱,持專業證書的農業勞動力占比不足5%。資源約束加劇,生態保護任務艱巨。草地生態局部好轉,但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不足54%。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不足0.5,面源污染問題凸顯,化肥、農藥、畜禽排泄物和農牧業廢棄物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任重道遠。農牧民增收渠道窄,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產品價格接近“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攀升的“雙重擠壓”持續凸顯,農牧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經營性收入增長有限。轉移就業增收空間收窄,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芍涞呢敭a性資本不足,財產性增收手段匱乏。農牧民收入尚不足基本實現現代化程度的35%,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任務艱巨。
三、農業現代化條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進全省農牧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不斷積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從宏觀層面構建了新時期一系列農業政策框架和支持保護體系。省委、省政府明確了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政策和推進措施,為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撐。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隨著新一輪農牧區改革的全面推進,各種束縛農牧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必將得到解決,以改革促發展、靠改革增活力必將成為促進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生態產業日新月異。隨著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青海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獨特的自然稟賦,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特色鮮明的有機農畜產品,安全環保的生態產業,將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可靠動力?,F代化基礎逐步夯實。農牧業基礎設施加快改善,科技推廣能力不斷提升,經營管理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已接近或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水準,為農牧業現代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全省農牧業現代化建設仍處于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全面建成“三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加快農牧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
第二章 農業現代化總體思路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131”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農民的文章在土地上做,農業的文章在工業上做,農村的文章在城市中做,綠色的文章在價值上做,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畜產品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農牧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農牧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調整優化農牧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的結構,優化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著力使農牧業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農牧業發展的質量效益持續提升,農牧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綠色優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原特色農牧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農牧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質量穩步提高,農牧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農牧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牧業基礎設施、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改善,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游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農牧民收入倍增計劃全面落實。
第三章 創新驅動農牧業轉型升級
圍繞“四個轉變”,促進農牧民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為農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動能。
一、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
(一)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帶。同步推進露地蔬菜和設施蔬菜基地建設,鞏固湟水河流域“菜籃子”生產,提高沿黃流域及柴達木盆地蔬菜產能,強化省外蔬菜調運基地及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有效增加冬春季蔬菜供給。在半農半牧區推進“糧改飼”為重點的草產業發展,增加飼草料供應和貯備。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高原野生植物資源。(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等部門參與)
(二)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按照“穩定生豬、發展牛羊、適度特種養殖”的思路,以規?;洜I、標準化養殖、綠色化發展為導向,大力發展農區規模養殖和牧區舍飼半舍飼養殖。東部地區大力發展肉牛肉羊、奶牛規模養殖,適度發展特種養殖;環湖地區以牦牛藏羊為重點,建設草畜聯動循環畜牧業示范基地,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牧業;青南牧區加大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著力發展有機畜牧業。(省農牧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配合)
(三)適度發展冷水養殖漁業。在確保水環境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水體養殖強度,適度發展冷水魚網箱養殖,全力打造沿黃冷水養殖適度開發帶,建設共和、貴德、尖扎等一批現代漁業示范園區和高原漁村,同創青海三文魚品牌,著力建成國內最大的鮭鱒魚網箱養殖基地。擴大海西可魯克湖和東部人工池塘等宜漁水面生產,著力增加水產品產量,豐富水產品供應。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和休閑漁業,擴大漁業發展空間。(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配合)
(四)壯大特色林產品生產。按照“東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雜果”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以枸杞、沙棘、中藏藥材、藏茶為主的優勢特色林產業,推進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糧油基地建設,著力發展具有特色資源優勢的林下經濟,推進布局區域化、栽培品種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在西寧、海東等地扶持建設一批花卉苗圃基地,加大特色經濟林、城鎮綠化苗木培育,促進高原花卉苗圃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林業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加強林業生物產業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等部門參與)
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將666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地到戶、上圖入庫。統籌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做好項目銜接配套,以土壤培肥和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加快實施土地整理、農田渠系和機耕道路配套項目,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390萬畝,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農牧廳、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等部門參與)
(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湟水北干渠灌溉二期、湟水南岸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推進中型灌區、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及節水改造。充分發揮引大濟湟工程效應,實施節水增效,打通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到2020年,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0。創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模式,鼓勵農牧民、村組集體、用水合作組織等經營主體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經營。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促進工程良性運行。(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參與)
三、提高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一)全面提高科技成果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繼續實施“1020”重大科技支撐工程,加快推進高原特色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國家農業科學觀測站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發揮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完善科技推廣人員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構建以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科研院校為支撐、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強化技術集成組裝,深入開展糧油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整建制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強土地、退化草原治理、鹽堿地改造等技術模式攻關。落實國家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參與組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省科技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質監局等部門以及相關科研院所參與)
(二)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加強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青稞、牦牛、藏羊、飼草和鮭鱒魚等良種研發,培育和推廣一批適應機械化生產、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新品種,加快建立良種質量標準體系。加快推進農作物商業化育種,分區域分品種建設一批規?;?、機械化、標準化優勢種業繁育基地,培育1-2家“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現代種子企業,推進主要農作物更新換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加強牦牛、藏羊本品種選育,新建、改造一批種畜場和標準化改良點。增強土著魚類增殖放流苗種繁育能力,擴建升級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站。提升冷水魚制種育種研發能力,新建1處鮭鱒魚良種場。建設20個優質牧草品種的原種繁育基地,新建17萬畝牧草良種繁育基地。深化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應用與收益分配掛鉤機制。(省農牧廳、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等部門以及相關科研院所參與)
(三)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穩步發展設施農牧業。加快油菜、馬鈴薯、枸杞等作物關鍵環節機械設備的研發和利用,推進農機裝備更新換代,推動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到2020年農機總動力達到460萬千瓦。積極推廣應用飼草種植收獲、自動化擠奶以及養殖業廢棄物處理等設備,提高畜牧業發展效率。加快發展標準化冷水網箱、水產品冷鏈等漁業機械,提升漁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廣機械化深松作業,力爭深松整地面積達到200萬畝。(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等部門參與)
(四)推進信息化與農牧業深度融合。以設施農業、大田作物、規模畜禽養殖和現代漁業為重點,依托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牧業行動,加強物聯網和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提升數字農業建設水平。推進農牧業在線化和數字化管理。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提升農牧民手機應用技能,力爭到2020年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比例達到17%、農牧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2%、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達到80%。推進國家農業遙感中心青海分中心建設,加快建立重要農業資源臺賬制度,不斷提高農牧業遙感水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部門參與)
四、深化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
(一)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著力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力爭2018年底全面完成。探索進城落戶農牧民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機制。(省委農辦、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政府法制辦等部門參與)
(二)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充分尊重農牧民意愿和保護農牧民權益的前提下,引導農牧戶依法自愿有序流轉承包土地和草場經營權。鼓勵農民通過互換承包地、聯耕聯種等多種方式,實現連片耕種,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支持通過土地草場流轉、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擴大新型經營主體承擔涉農項目規模。實施農牧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作,擴大農牧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和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范圍,推進代耕代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專業化、規?;?、社會化。(省農牧廳牽頭,省委農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地稅局、省國稅局、省統計局、青海銀監局、青海保監局、省供銷聯社、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等部門參與)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牧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健全交易、監管和收益分配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統籌協調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省委農辦、省農牧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省政府法制辦等部門參與)
(四)打造農業創新發展試驗示范平臺。突出先行先試,強化改革創新、科技驅動、資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和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打造發展先進、創新活躍、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板。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探索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修復保護、突出問題治理、循環農業發展等模式。全力推進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加快建立組織化程度高、規?;洜I能力強、產業化水平高、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高原特色鮮明的現代草地畜牧業生產經營機制,為全國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樹立典型和樣板。推進農墾企業改革,促進農墾聯合聯盟經營,向現代農業示范區轉型。(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科技廳、青海銀監局、青海保監局等部門參與)
第四章 協調促進農牧業均衡發展
樹立全面統籌的系統觀,著力推進產業融合、區域統籌、主體協同,緊扣“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內部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農牧業產業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整體躍升。
一、推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協同推進農畜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構建優勢農牧業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鞏固提升特色農畜產品基地、特色產業帶和示范區發展水平。統籌布局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初加工、精深加工發展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擴大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區域,完善“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畜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全產業鏈打造糧油種植、畜牧養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四個“百億元”產業。提升小麥、馬鈴薯等主食產業化水平,推動農畜產品加工副產物循環、全值、梯次利用,到2020年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完善農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大各類農畜產品市場、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田間地頭市場建設力度,基本建成覆蓋各鄉鎮的農畜產品流通市場網絡,實現市場布局合理、質量安全可靠、季節供應均衡,農產品損耗率降低15%。新建和改造一批冷鏈基礎設施,新增庫容20萬噸。建成并完善市(州)、縣兩級冷鏈物流配送體系,新建或改造一批鄉鎮物流服務站,農畜產品冷鏈流通比例達到10%左右。建設區域性大型農畜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培育特色農畜產品連鎖店、優質農畜產品專銷區、專賣店等新型農產品營銷網絡。推廣農社、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支持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推進電子商務、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服務“三農三牧”。(省商務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省供銷聯社等部門參與)
(三)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農畜產品流通網絡,到2020年全省主要行政村電子商務覆蓋率達到80%以上。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電子商務平臺,積極發展商貿物流,到2020年規模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90%以上。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牧業發展,穩步發展景觀農業、創意農業,鼓勵發展工廠化、立體化高科技農牧業,積極發展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等新型業態。(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供銷聯社等部門參與)
(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依托農牧區資源,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牧區旅游休閑產品,大力支持發展田園綜合體。采取補助、貼息以及社會資本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依托農牧業重點工程項目,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村改善道路、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條件,建設魅力村莊和森林景區。強化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利用,傳承鄉土文化。(省農牧廳、省旅游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林業廳、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等部門參與)
(五)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以產品為依托,發展訂單農業和休閑農牧業產品,開展立體式營銷。以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和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引導二三產業集群發展。以產權為依托,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保底+分紅”等形式增加農牧民收入。以產城融合為依托,引導二三產業向縣域重點鄉鎮和產業園區集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推動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省發展改革委、省農牧廳牽頭,省財政廳、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保監局等部門參與)
二、促進區域農業統籌發展
立足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全力打造“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重點發展“十大”特色產業,適度兼顧發展中藏藥材、藜麥、花卉、家禽等產業。(省農牧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等部門參與)
(一)東部特色種養高效示范區。腦山地區重點發展雨養農業,打造旱地飼草產業帶、地膜覆蓋馬鈴薯及種薯產業帶和小油菜產業帶;淺山地區重點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打造脫毒馬鈴薯產業帶、優質油菜生產及制繁種產業帶和蠶豌豆產業帶;河湟谷地重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打造蠶豆和特色果蔬產業帶。養殖業重點發展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兔、禽規模養殖,打造優質高產飼草套復種產業帶、青貯飼草產業帶和畜禽規模養殖產業帶。
(二)環湖農牧交錯循環發展先行區。柴達木盆地重點發展綠洲農業,打造青稞產業帶、優質油菜產業帶、春小麥產業帶、蔬菜產業帶和枸杞產業帶。環湖農業區重點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打造青稞產業帶、油菜產業帶;畜牧業重點打造肉牛肉羊產業帶和優質飼草產業帶。
(三)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保護發展區。努力提升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力,加強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青南牧區優質飼草產業帶、牦牛產業帶和藏羊產業帶。以有機環境、有機養殖、有機產品認證為基礎,加快打造青甘川交界地區、長江黃河源地區縣域優質飼草產業帶和有機畜產品產業帶。小塊種植業重點發展旱作農業,打造飼草和中藏藥材產業帶。
(四)沿黃冷水養殖適度開發帶。充分利用東部沿黃干流及各型水庫,加快改善現代漁業物質裝備條件,提升漁業制繁種水平。穩步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提質增效,提升漁業規?;?、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加快構建生態良好、養殖高效、產品優質的現代化漁業發展格局,形成以黃河為紐帶,以湖泊、庫區為節點的冷水魚養殖帶,拓展農牧民增產增收的新空間。
三、推動經營主體協調發展
(一)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牧民隊伍。以培養造就現代農牧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目標,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牧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大農牧區實用人才、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業致富“領頭雁”和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力度,到2020年實現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一遍。將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鼓勵農牧民采取“半農半讀”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職業教育。(省農牧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團省委等部門參與)
(二)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牧戶能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養大戶,引導發展合作社聯合社。在尊重農牧民意愿和企業自主權的基礎上,盤活農牧業資源,完善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推進投入合作社的財政性資金等生產要素折股量化,創新企業與合作社、農牧戶的利益聯結,帶動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開拓市場,到2020年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占全省農牧戶65%以上,農戶參與合作社比重達到50%。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牧戶承包地監管和風險防范,強化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商局、省供銷聯社等部門參與)
(三)促進農村牧區人才創業就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支持雙創的政策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建立創業就業服務平臺,強化信息發布、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服務。實施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行動計劃,引導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和院校畢業生等人員返鄉創業,領辦合作社、興辦家庭農牧場和農牧企業,推動農牧業生產經營、農畜產品加工業、農林牧漁服務業和產業融合發展。(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團省委等部門參與)
第五章 綠色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農牧業發展綠色化,補齊生態建設和質量安全短板,實現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
一、推進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
(一)嚴格保護耕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確保農業生產用地,嚴守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紅線。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加快實施東部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推廣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和保護性耕作技術,到2020年全省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省國土資源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重大土地整理項目指揮部等部門參與)
(二)節約高效用水。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雨養農業,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實施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加大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力度。(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農牧廳、省氣象局等部門參與)
(三)加強林業和濕地資源保護。抓好湟水河等重點流域、水域綜合治理。嚴格執行林地、濕地保護制度,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確?!笆濉蹦┥指采w率達到7.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5300萬立方米。開展濕地保護和恢復,力爭到2020年濕地保有量達到12210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0%以上。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退耕還濕,加快沙化土地治理。(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等部門參與)
(四)修復草原生態。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草原確權承包,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堅持自然修復與工程建設相結合,扎實推進三江源二期、退牧還草和祁連山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開發生態管理公益崗位,加強生態管護員隊伍建設,強化生態保護監督與考核。(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等部門參與)
(五)強化漁業資源養護。加強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落實天然湖泊土著魚類資源零捕撈政策,強化對重點湖泊、珍稀魚類的有效保護,到2020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6萬噸。加強增殖放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擴大青海湖裸鯉、花斑裸鯉等土著魚類增殖放流規模,提高漁業水域生態修復能力。(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等部門參與)
(六)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牧草種質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保護區,保護、修復和擴大雪豹、藏羚、野牦牛、普氏原羚、黑頸鶴等野生動物棲息地,強化冬蟲夏草、雪蓮、紅景天等野生植物資源保護。調整修訂全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完善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和保存體系,開展瀕危動植物物種專項救護,遏制生物多樣性減退速度。強化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喪失防控。(省林業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西寧海關等部門參與)
二、強化農業環境保護
(一)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圍繞節本增效,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資源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保障農牧業生產安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省農牧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等部門參與)
(二)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健全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機制,實現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開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整縣制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健全農田殘膜回收利用機制。(省農牧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等部門參與)
(三)強化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設置20個農牧業面源污染監測點,有序開展耕地重金屬普查檢測。推廣應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潔種養技術,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治理與循環利用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推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等部門參與)
三、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
(一)提升源頭控制能力。落實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購銷臺賬制度,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推廣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獸藥,嚴格飼料質量安全管理。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推進“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健全縣級農資監管網絡平臺,大力推進放心農資連鎖經營和配送。(省農牧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供銷聯社等部門參與)
(二)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標準推廣服務體系、生產操作規程應用體系。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果蔬標準園、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屠宰場和整縣制標準化示范區創建。(省農牧廳、省質監局牽頭,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參與)
(三)提升品牌帶動能力。穩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監管和標志使用管理。傾力打造“牦牛之都、藏羊之府”“有機枸杞之鄉”“富硒之鄉”公用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企業品牌和合作社品牌,全面提升農畜產品品牌的市場影響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省農牧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部門參與)
(四)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和運行機制,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和應急評價工作。改進畜禽、漁業養殖方式,完善強制免疫政策,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和強制撲殺補助政策。穩定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地方流行性動物疫病,嚴密防范外來動物疫病傳入,完善區域化管理制度。落實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規劃,實現動植物檢疫防疫聯防聯控。強化風險評估,全面推進口岸動植物檢驗檢疫規范化建設,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省農牧廳、省質監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西寧海關等部門參與)
(五)提升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立健全農畜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農畜產品生產檔案管理、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檢驗檢測等監管制度,完善農畜產品產地安全證明制度,建設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品一標”獲證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率先實現可追溯。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面提升質量安全水平。開展農產品生產者信用體系建設,組建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加大信用信息公開力度。(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部門參與)
第六章 開放助力農牧業對外合作
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統籌謀劃農牧業對外合作區域、貿易和產業,加快培育我省農牧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努力提升農牧業對外合作交流水平。
一、優化農牧業對外合作格局
(一)深化雙向投資合作。統籌考慮農牧業資源稟賦、農畜產品供求格局和投資政策環境等因素,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牧業投資、貿易、技術和產能領域的合作。鼓勵優勢企業到境外開展糧油飼草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投資合作。加強先進技術裝備引進,加快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綜合實力強的外資企業參與我省農牧業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利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農發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貸贈款,實施生物環境保護、產業扶貧等重大項目,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扶貧局、省外事辦等部門參與)
(二)提升農業對口援青合作水平。將農牧產業扶貧作為農業對口支援的重要內容,推動農業援青資金項目進一步向基層、農牧民、貧困地區傾斜,加快改善受援地區農牧業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繼續與援青省市開展產業對接和項目合作,推動援青省市向我省及受援地區轉移部分產業,促進我省農牧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部門參與)
二、提升農牧業對外合作水平
(一)加快培育外向型涉農企業。鼓勵企業以“一帶一路”沿線、非洲、拉美等區域為重點,開發農業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三江集團、青海絨業集團等企業在境外建設一批規?;a加工基地。鼓勵省內企業與國內外企業兼并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培育5家具有一定國內外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的生產商、流通商和跨國經營的農牧業經營實體。鼓勵涉農企業創新商業運作模式,采取股份投資、并購投資、技術合作援助等方式,投資農牧業產前、產中和加工、流通、貿易等環節,增強投資產業鏈的完整性和銜接性。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融資。支持保險機構開發農牧業對外合作保險產品。(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金融辦、青海證監局、青海保監局、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等部門參與)
(二)推進農牧業科技人才交流。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動植物疫病防控、種質資源保護、高效節水等領域,鼓勵涉農科研院校、企業在國外建立技術實驗示范基地,開展聯合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成果分享和技術出口。推進農牧業標準和農畜產品認證互認與合作。支持和推薦優秀人才開展涉外項目培訓和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建立農牧業涉外人才項目庫。加大高層次農牧業人才引進力度。依托省農科院、省牧科院等科研單位,加大農牧業援外培訓力度,為非洲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培訓專業技術隊伍。(省農牧廳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等部門參與)
三、促進農畜產品貿易健康發展
(一)提升農畜產品出口能力。創建20個特色農畜產品出口基地,加快形成面向中亞、西亞、南亞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出口基地及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穩定藏毯、蠶豆等傳統產品出口,擴大牛羊肉、冷水魚、枸杞等優勢產品出口,提升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創新要素比重,逐步擴大特色農畜產品出口貿易規模。(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質監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西寧海關等部門參與)
(二)推進外向型農牧業發展。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支持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新型貿易。在西寧、海東、格爾木、德令哈4個對外節點城市建設集倉儲、配送為一體的電子商務貨源基地。建設15個農畜產品國際營銷物流網點,穩定和擴大市場份額。借助青洽會、藏毯展、清食展等貿易平臺,強化農牧業全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上下游延伸、產業關聯配套的產業項目。在國內大中型城市建設青海特色商品營銷網絡,開設“青海特色農畜產品精品窗口”,拓展優勢產品銷售渠道。(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省外事辦、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西寧海關等部門參與)
第七章 共享增進農牧區民生福祉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促進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著力構建機會公平、服務均等、成果普惠的農牧業發展新格局,讓農牧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
一、推進產業精準脫貧
(一)精準培育特色產業。以促進貧困戶增收為導向,精選市場潛力大、覆蓋面廣、發展有基礎、有龍頭帶動的優勢特色產業,實施“一戶一法”、“一村一策”行動,重點扶持發展特色種養業、特色林業、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業、傳統手工業、商貿流通業等。到2020年,貧困縣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體系,貧困村特色產業增加值顯著提升,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省農牧廳、省扶貧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省旅游發展委、省商務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等部門參與)
(二)精準幫扶貧困農牧戶。支持有意愿、有實力、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擴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新增生態公益管護崗位3.88萬個,新增管護員全部聘用貧困人口。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設施農牧業、特色養殖、扶貧產業園、鄉村旅游、光伏建設等涉農資金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到符合條件的貧困村和貧困戶,讓貧困人口分享更多資產收益。(省農牧廳、省扶貧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旅游發展委等部門參與)
(三)精準強化扶持政策。統籌整合各級財政安排的農牧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特色產業。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基準利率、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優先和主要支持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落實金融支持精準扶貧青海行動方案及主辦銀行制度。鼓勵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特色產品保險和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并給予保費補貼支持。(省財政廳、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扶貧局、青海銀監局、青海證監局、青海保監局等部門參與)
(四)精準實施督查考核。動態跟蹤貧困戶參與產業脫貧信息,推進產業扶貧精準化管理。建立健全年度考核制度,細化完善考核指標,對重點部門、重點地區精準扶貧工作進行考核,對產業扶貧項目進行績效考核。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產業扶貧工作開展評估。(省農牧廳、省扶貧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游發展委等部門參與)
二、促進特殊區域農牧業發展
(一)推進藏區農牧業綠色發展。以生態保育型農業為主攻方向,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穩定青稞種植面積,發展枸杞、藏茶等特色產業,加快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積極開發高原特色農產品,適度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著力建成優質農畜產品基地。(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參與)
(二)推進六盤山地區農牧業協調發展。以優勢特色農牧業為主攻方向,減糧擴署增草,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和規模養殖,加快發展特色林果業,擴大飼草種植面積,著力建成全省蔬菜供應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和農畜產品加工流通基地。(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等部門參與)
(三)推進青甘川交界地區農牧業加快發展。以打造有機綠色品牌為主攻方向,支持“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積極發展林業經濟,適度發展冷水漁業,加快推進有機畜產品基地建設。(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等部門參與)
三、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實施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84處、分散式供水工程9289處,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0%,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改善貧困地區供水條件。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實現城鄉電力公共服務一體化。強化農村公路升級改造,提高暢通程度和抗災能力,實現所有行政村暢通。推動有條件地區燃氣向農村覆蓋,推廣利用清潔能源。結合藏區發展、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農牧區危舊房改造,全面完成貧困地區存量危房改造任務。(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等部門參與)
(二)建設高原美麗鄉村。推進“耕在田、居在鎮,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型農村牧區模式。統籌安排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房建設,加強村莊環境治理,加大清潔能源推廣使用力度,實施村莊建設、環境綜合整治、興業富民行動計劃,建設1500個高原美麗鄉村。(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等部門參與)
(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農村教育、衛生計生、社保、文化等事業發展,對藏區六州所有學生和西寧、海東兩市貧困家庭學生實施15年免費教育。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醫療保險全覆蓋,養老保險適宜人口全覆蓋,鞏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引導公共文化資源向農牧區傾斜。(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參與)
(四)推進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錢”三掛鉤機制?;緦崿F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完善城鎮建設用地增減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機制。大力推進轉移人口“員工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四融合工程。建立產權確認登記制度,維護進城農牧民土地承包權、林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權益。(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等部門參與)
第八章 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撐
一、完善財政支農政策
(一)健全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堅持把農牧業農牧區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繼續增加財政“三農”支出,財政預算增量資金要向“三農三牧”傾斜,確保財政支農投入適度增長和財政對農牧業投入增幅高于財政收入增幅。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牧民增收、農牧區重大改革、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業結構調整、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區民生改善。(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部門參與)
(二)整合優化農牧業建設投入。加大對建設性質相同、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財政支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集中實施一批打基礎、管長遠的農牧業重大工程。創新農牧業建設項目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鼓勵采取投入補助、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實施農牧業建設項目。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加快做好農牧業投資項目下放管理權限的承接工作,確保接得住、管得好。(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牽頭,省農牧廳、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銀監局等部門參與)
(三)強化農牧業支持保護政策。全面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綠色增產技術所需農機具補貼力度。完善糧改飼等結構調整補助政策,加大畜禽冷水魚標準化健康養殖支持力度。繼續實施露地蔬菜補貼政策。全面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推行草原補獎績效管理,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有機肥增施和秸稈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牧業補貼制度。(省財政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省農牧廳等部門參與)
二、創新金融支農政策
(一)完善信貸支持政策。深化農牧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探索推進“投貸結合”、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融資模式,拓寬農牧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農牧業農牧區融資成本。健全農牧區金融組織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推進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建設。培育引進涉農金融機構,加快農信社股份制改革。深入推廣“雙基聯動”金融服務機制。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建立健全農牧業融資擔保體系。擴大授信覆蓋面,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信貸支持力度,推行農村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充分利用移動金融等科技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向鄉村延伸服務。建立新型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銀監局牽頭,省委農辦、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牧廳、省供銷聯社、青海保監局、國開行青海分行、農發行青海省分行、郵儲銀行青海省分行等部門和單位參與)
(二)加大保險保障力度。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繼續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等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物化成本保險,加大農牧業政策性保險支持力度,在穩步擴大種植業承保范圍,擴大藏系羊、牦牛保險覆蓋面的同時,積極推進畜禽、設施蔬菜、飼草料、中藏藥材種植保險試點,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農牧民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的參保率,幫助農牧民有效規避農牧業生產風險,保障農牧業生產穩定增長。(省財政廳、省農牧廳、青海保監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省氣象局等部門參與)
三、完善農牧業用地政策
落實好國家關于新型經營主體用于經營性畜禽養殖、工廠化作物栽培、水產養殖及規?;Z食生產的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的用地可按設施農用地管理的有關規定,對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龍頭企業新建果蔬保鮮庫、馬鈴薯貯藏窖、農機庫、加工廠房、規模養殖場、設施生產基地用地依法予以保障。(省國土資源廳、省農牧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參與)
四、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
認真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強重點農產品價格監測預警,及時發布價格信息,引導市場供求預期。完善重點農產品儲備制度,科學確定儲備規模,強化應急調控能力。完善市場價格調控措施,加強重要節假日期間重要農產品市場價格調控,防止價格異常波動。培育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保障市場供給能力。(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第九章 保障實施方案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省領導擔任組長的青海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省農牧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旅游發展委、省金融辦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統籌研究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和重大建設項目,推進建設任務的組織落實、跟蹤調度、檢查評估,重大情況及時向省人民政府和農業部報告。領導小組下設推進辦公室,設在省農牧廳,負責農業現代化建設綜合協調、監督指導、日常管理等工作。各市、州和縣(市、區)各有關部門相應成立農業現代化建設協調領導機構, 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計劃,確定工作目標,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協同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本地區農業現代化工作。(省農牧廳牽頭,有關部門參與)
二、逐級銜接落實
各市、州和縣(市、區)有關部門要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各市、州和縣(市、區)要按照本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抓緊制定本地區農業現代化實施方案,落實任務,細化政策措施。各部門要根據方案的任務分工,按照機制創新、分工明確、靈活高效的原則,強化部門間的協調合作,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配套,協同推進方案實施。加強方案實施的監測評估,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方案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期末評估,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省農牧廳牽頭,有關部門參與)
三、完善考核機制
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考核機制。將農業現代化建設任務細化分解,落實到區縣、鄉鎮政府,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強化目標督查考核,將農業現代化建設納入各級政府重點工作,對資金落實情況、項目建設進度和效果,進行定期督促檢查。建立和完善適合省情的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委托第三方機構分級評價各地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發展情況,定期發布評價結果。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內容。探索將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畜草平衡”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省農牧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參與)
四、強化法治保障
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切實發揮農業法治建設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保駕護航作用。認真實施以農業法為基礎的農業法律法規,加強農業普法工作,組織開展執法檢查,為發展現代農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積極推動地方立法工作,進一步規范農業行政權力和服務事項,簡政放權,提高農業服務效能。推進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改善執法條件,提升農業執法水平。(省農牧廳、省政府法制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參與)
五、做好宣傳動員
利用各種渠道和媒體,做好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宣傳工作,營造各方重視、條塊結合、合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氛圍,凝心聚力,真抓實干,把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及時總結宣傳建設過程中涌現的典型經驗和先進事例,夯實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群眾基礎。(省農牧廳牽頭,有關部門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