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工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年4月14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工業發展規劃
2017年4月
工業是我區國民經濟的支柱,是立區之本、強區之基、興區之要,促進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笆濉笔俏覅^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培育新動能、再造新優勢、構建新體系、推動新發展,依據《中國制造2025》、《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結合全區工業發展實際,同自治區有關專項規劃相銜接,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環境
第一節 “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工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復雜形勢,在自治區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區情,保持定力,改革創新,務實擔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工業轉型升級取得長足進步,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保持了健康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
工業經濟總量持續擴大。2015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7939億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長11.9%,占GDP比重達到44%。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4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6倍,年均增長19.2%?!八拇髠鹘y工業基地”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優勢產業持續壯大,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結構調整成效突出。煤炭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30.9%調整到2015年的23%,扭轉了“一煤獨大”格局?;?、有色金屬、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行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2%提高到2015年的53%,初步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工業體系。電解鋁、電石、甲醇等初級工業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0%和41%,分別比2010年提高27、25和36個百分點。煤炭、電力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較2010年分別降低25.1%和4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3%,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4個百分點。
創新發展步伐加快?!皟苫诤稀痹鷮嵧七M,煤炭、電力、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信息化應用率達到91.5%,比2010年提高27個百分點。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均比2010年增長161%,建成國家和自治區級企業重點實驗室96家,全區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68家(其中國家級35家),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2家。
企業發展活力增強。超百億元企業達到35戶,比2010年增加16戶,培育形成伊利、蒙牛兩戶銷售收入超500億元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活力明顯增強,全區中小企業總數達到28萬戶,比2010年增長近1倍,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4件、內蒙古著名商標650件,分別比2010年增長155.2%和51.5%。
集聚集約發展穩步推進。園區成為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建成區面積達到1916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826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3500戶,比2010年增加6905戶。從業人員107萬人,比2010年增加46萬人。全區工業園區實現產值1.75萬億,比2010年增長49.6%。工業園區產值對工業總產值貢獻率達到67%,產值超百億園區48個,是2010年的2.5倍。
工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深化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擴大基層項目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流程,激發企業投資活力。扎實推進依法行政,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電力市場化改革取得實效。落實企業減負政策,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和中介服務。搭建工業產品供需平臺,重點行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第二節 工業發展形勢
“十三五”時期,我區工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并將引發工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和產業價值鏈體系的重塑。制造業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綠色低碳智能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區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源革命深入推進,引發了國內生產力布局的新一輪調整,有利于我區高起點承接產業轉移。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等重大戰略,為我區工業發展帶來重大政策機遇。從區內看,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工業轉型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略,有利于凝聚全區抓工業、謀發展的強大合力?!八拇髠鹘y工業基地”建設成效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皟苫诤稀背掷m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加快發展,將有力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我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加快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建設,為工業借勢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催生了新機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將不斷激發工業發展的動力、活力和創造力。
同時,“十三五”時期我區工業發展也面臨著以下突出問題: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能源、原材料等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小、比重低;創新體系不健全,企業創新能力弱,節能減排和環境資源約束趨緊;工業園區數量多、攤子大、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配套不緊密、管理不科學;中小微企業發展不充分,分工協作配套不科學,“專精特新”優勢不明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人才匱乏、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還沒有有效解決。
第二章 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工業強區、工業興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做大總量、調優結構、延伸融合、集聚集約發展為主攻方向,引領把握經濟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五化協同”,堅定不移做優做強工業“五大基地” ,持續推動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構建優勢突出、布局合理、綠色安全、科學發展的現代工業新體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發展優先。持之以恒抓項目、擴投資、保運行,不斷做大工業總量,積極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七業” 發展,持續調整優化工業結構,培育工業發展新動能,實現工業發展新跨越。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創新對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延伸產業鏈,激發政產學研用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瞄準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著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等制約“瓶頸”,培育壯大一批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堅持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促進產業間協作配套,打造產業鏈競爭新優勢。優化工業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助推工業區域間、園區間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深化“兩化融合”、產業鏈融合、產城融合、軍民融合、工業與農牧業、服務業融合,提升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節能減排硬約束,加快工業綠色化改造,大力推進清潔生產,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依法行政,完善政策,強化服務,營造工業發展良好環境。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工業總量。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15萬億元,年均增長8%左右。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8萬億元,500萬元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左右。全區營業收入超500億元工業園區達到25個,其中超1000億元工業園區達到10個;工業園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70%以上?!八拇髠鹘y工業基地”產值達到2.5萬億元,構建在國內乃至國際產業分工中的新優勢。
結構調整。煤炭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18%左右,現代煤化工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以上,有色金屬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0%以上,裝備制造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以上,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8%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0%以上。
質量效益。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保持與工業經濟同步增長。積極培育產值超千億元企業,超500億元企業達到5家左右。全區中小微企業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0年,培育內蒙古名牌500個、馳名商標110件、著名商標1000個,建成3個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創新能力。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R&D)占GDP的比重達到2.2%。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55個和500個。工業企業研發人員占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全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85%以上,進入“兩化融合”集成提升與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比重達到15%。全區互聯網用戶普及率達到100%,城市和農村牧區寬帶用戶平均接入能力分別達到50Mbps和12Mbps。
綠色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9%,工業節能對全區GDP能耗下降貢獻率達到70%以上。碳排放總量控制在合理區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控制。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9m3/萬元左右,較“十二五”期末下降20%左右。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43%以上。
第三章 發展任務
第一節 做優做強“四大傳統工業基地”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適應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新形勢,加快轉變能源工業發展方式。在減量置換前提下,采取與煤炭轉化項目聯合重組、市場化配置煤炭資源等方式,保障重大能源戰略項目和重大煤化工項目用煤。抓住國家電源布局向煤炭基地轉移等有利時機,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及配套火電裝機規劃建設,支持大型坑口燃煤電站建設,合理布局熱電聯產項目,到2020年全區火電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穩定石油產量,擴大天然氣產量,推進煤層氣開發利用。到2020年,能源產業產值達到9000億元,建成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建設新型化工基地。以煤化工、氯堿化工、硅化工和氟化工、精細化工為重點,推動新型化工產業一體化、集群化、循環化、安全化發展。瞄準國際新技術、新工藝,高起點開發引進國內外新型化工先進技術和裝備,爭取在節水、節能和生產工藝等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加快新型化工產業縱向延伸,提高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水平,推動傳統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工產業延伸發展。加快煤化工、氯堿化工、硅化工和氟化工、精細化工產業耦合發展,推動新型化工與裝備制造、輕工、紡織、建材、新材料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豐富終端產品品種。到2020年,新型化工下游延伸加工產品品種達到100個以上,新型化工產業產值達到5100億元,建成世界領先的國家級新型化工基地。
建設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開展“找礦行動”,實施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整裝勘查開發,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推動“煤電冶加”、“探采選冶加”一體化循環發展。加快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技術攻關,降低生產成本,推動示范技術產業化應用。提高有色金屬延伸加工能力,豐富有色金屬產品種類。到2020年,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產業產值達到4900億元,培育形成有色金屬循環產業鏈、產業集群和集聚區,基本建成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
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依托我區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突出綠色、天然、有機等品質特點,發揮龍頭企業和優質品牌的引領作用,開展消費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推動乳品、肉類加工、羊絨、糧油糖加工、馬鈴薯(果蔬)加工、飼(草)料和特色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進基地建設、行業整合和品牌運營,健全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大力培育行業知名品牌和領軍企業。到2020年,綠色農畜產品產業產值達到6000億元,培育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4―5家,建成全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第二節 加快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能源產業。重點建設阿拉善(烏海、巴彥淖爾)、包頭北(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阿拉善)、烏蘭察布(呼和浩特)、錫林郭勒、赤峰、通遼、呼倫貝爾(興安)等八大新能源基地。支持利用沙漠(沙地)、礦山恢復治理區域建設光伏發電示范工程,鼓勵發展光伏農業,建設光伏小鎮。采取風火打捆、風光互補、風電供熱等多種措施,提高風電光電消納比重。鼓勵發展沼氣、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合理布局水電和抽水蓄能電站。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500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
新材料產業。依托包頭稀土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實施“稀土+”戰略,發展稀土功能性材料產業,建設國家稀土功能材料應用產業基地。依托新型化工產業基礎,發展工程塑料、有機硅系列產品、含氟材料等先進高分子材料和碳纖維等復合材料產業。以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阿拉善等地區為重點,發展石墨烯、柔性石墨、人工合成金剛石等石墨材料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石墨(烯)研發生產基地。大力提升多晶硅、單晶硅產品質量,打造光伏全產業鏈,建設國家重要的光伏材料產業基地。大力提升藍寶石單晶制備規模和產業規模,積極引進藍寶石產業化應用項目。推動鈾、釷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核燃料元件產業,將包頭建成國家級核燃料生產基地和鈾純化轉化基地。
節能環保產業。適應能源、新型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醫藥等產業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廢棄物利用的市場需求,研發推廣和應用一批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新工藝、新產品。支持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廢回收和資源化、產業化利用項目建設,力爭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為規模較大的循環型產業。
高端裝備產業。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為重點,推進呼和浩特沃特瑪創新聯盟、包頭青杉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引進有技術有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龍頭企業和電池、新一代電機、電子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提升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滿足我區清潔能源、新型化工、農牧業等產業發展及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市場需求,重點發展電力設備、智能輸配電設備、特高壓輸送電裝備、農牧業機械、節能環保設備、化工設備等裝備制造業。依托高速鐵路、呼和浩特地鐵、城市輕軌等項目,培育發展城市軌道交通配套設備制造產業。加快建設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園,支持呼和浩特新能源汽車及配套零部件、赤峰農機制造、通遼和烏蘭察布電力設備、烏海天然氣重型卡車及配套零部件、阿拉善通用航空設備制造等特色裝備制造業發展。以園區為載體、骨干企業為主體,發展配套產業,形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推動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大數據云計算產業。以建設國家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為契機,優化云計算數據中心布局,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大數據發掘收儲能力,推進數據開放共享。加快呼和浩特浪潮大數據產業園、包頭云計算中心、烏蘭察布華為云計算中心、鄂爾多斯聯通云計算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到2020年全區云計算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300萬臺。培育發展工業大數據應用產業,推動大數據在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全流程各環節的應用。積極發展服務器、數據中心設備、網絡設備、存儲設備、機電一體化設備和嵌入式裝備等高端設備制造產業。
生物科技產業。支持生物科技企業創新平臺建設,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實施重大新藥創制行動,提升基因工程藥物、化學醫藥、新型疫苗、診斷試劑等生物醫藥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推動原料藥、醫藥中間體向成品藥和制劑轉變。圍繞生物發酵、生物獸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等重點領域,打造特色生物制造產業鏈。
蒙中醫藥產業。大力支持蒙中醫藥技術創新,建設蒙中醫藥工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提升蒙中醫藥新產品研發能力。加快完善蒙醫藥標準體系,擴大蒙醫藥市場占有率。加快建設通遼、赤峰、呼倫貝爾、興安盟等蒙中醫藥生產基地,大力培育集蒙中藥材種植、加工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鏈,打造國家級蒙藥研發基地和現代化蒙中醫藥生產基地,支持蒙中醫藥骨干企業做大做強。
第三節 提升工業創新能力
加快工業創新體系建設。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在工業“五大基地”領域選擇部分技術領先、市場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設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立自治區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新材料技術中心。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核心作用,提升區內高校工業科技研發創新能力。發揮各類職業技術學院在技術應用領域的優勢,推動校企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發揮政府在工業創新中的引導作用,綜合運用宏觀管理、資金支持、市場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等有效手段,鼓勵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動,使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資金鏈同向部署、同向發展。
提升協同制造、智能制造水平。鼓勵引導工業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安全可控的新型制造模式。以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為目標,依托包頭市國家級制造業協同創新平臺,積極與航天工業云網融合,構建覆蓋全區的制造業研發、制造、服務體系。在包頭、鄂爾多斯等裝備制造集中地區開展智慧園區、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示范試點建設,逐步實現生產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和基礎數據共享。在新型化工、鋼鐵及有色金屬加工、能源等行業推行制造過程智能化,推進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應用。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新型化工、稀土材料、生物技術和蒙中醫藥等行業的智能檢測體系建設。
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導扶持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生產工藝,改善經營管理,優化營銷手段,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推動企業逐步實現智能管控。抓住互聯網跨界融合機遇,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三維(3D)打印技術、個性化定制等在制造業全產業鏈集成運用,推動制造模式變革和工業轉型升級。全面完成規模以上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和對標引導工作,健全評價交流機制。扎實開展示范試點,著力打造一批“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園區、企業和服務平臺,帶動工業轉型升級。
著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實施重大科技攻堅專項行動,圍繞工業“五大基地”,緊盯國際國內重大技術、工藝、設備的先進水平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具有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技術,組建若干特色產業創新聯盟,開展廣泛的技術研發合作,努力攻克一批影響重大、帶動力強的共性關鍵技術,增強工業“五大基地”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搭建信息發布和交易平臺,健全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采取技術轉讓、技術入股、合作研發等多種方式,形成科技成果產業化激勵機制。廣泛開展與國際、國內一流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支持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重點圍繞工業“五大基地”建設專業研究實驗室和中試基地。
第四節 持續優化工業結構
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抓住國內能源、原材料等產業布局調整機遇,大力推動煤、電、化、冶金(有色)、建材等產業上下游整合重組,提高就地加工轉化能力,打造特色產業鏈一體化競爭新優勢。到2020年煤炭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有色金屬就地加工轉化率超過70%(其中電解鋁、銅基本全部就地加工轉化),農畜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硫酸、煤焦油、甲醇、電石、燒堿、液氯等化工初級產品就地深加工率達到90%以上。大力調整鋼鐵產品結構,到2020年特種鋼、高強度機械鋼、高強度建筑鋼、高速鐵路軌道、管材、板材等高附加值鋼材比重提高到30%左右。積極發展綠色建材產業,大力推廣應用以高嶺土、煤矸石、粉煤灰等為原料的節能環保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溫耐火材料產品。大力發展陶瓷產業,充分發揮原料富集配套、能源充沛優惠等優勢,以鄂爾多斯達拉特和準格爾、烏蘭察布商都、烏海及周邊地區為重點,積極承接陶瓷產業先進生產力轉移,大力發展建筑陶瓷、工業陶瓷、日用陶瓷制造產業。加快平板玻璃向超白玻璃、光伏玻璃、導電玻璃等功能性玻璃產品延伸。到2020年綠色建材生產比重達到35%以上。
推動技術裝備升級換代。圍繞化工、電力、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以節能降耗、清潔生產、降本增效、新品開發為目標,及時篩選發布重大技改項目目錄,支持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針對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益。到2020年,傳統優勢產業技術、工藝、裝備水平全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尊重市場機制和產業轉移規律,綜合運用市場準入、安全、質量、環保等手段,形成淘汰落后產能的倒逼機制、長效機制,高起點、高標準承接產業轉移,堅決控制焦炭、電石、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傳統產業落后產能向我區轉移。到2020年傳統產業全部達到國家產業技術和能耗標準。
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圍繞軍工企業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積極引進一批軍品轉民用和戰時裝備項目,支持一機集團、北重集團等軍工企業開拓特種車輛、應急裝備等民用產品市場,做大軍民融合產業,打造包頭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園區。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發展機制,大力推進軍民資源共享、協同創新、信息互通,促進軍轉民項目與技術市場、資本市場對接。鼓勵全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
第五節 推動工業綠色化發展
加快工業綠色化改造升級。加快電力、鋼鐵、有色金屬、新型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擴大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規模,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提高清潔生產水平。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建設綠色數據中心,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建設一批綠色園區、綠色礦山和綠色企業。推動電力、新型化工、電解鋁、單(多)晶硅的生產技術標準達到國內甚至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國內行業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或引領者。以強化節能監察、環保執法為重點,加強綠色監管。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高耗能、高耗水產業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以節能減排、節水、節地為目標,加強生產全過程節約集約管理,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力爭全區重點企業全部達到國家能耗限額標準。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礦產采選率和冶煉回收率。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完善扶持政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工業園區污水特別是化工高濃鹽水處理能力建設,提高采礦疏干水、再生水循環使用率。
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園區、企業、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資源共享,重點培育發展五大領域15個精深加工產業鏈。突出抓好煤炭、稀土、有色金屬等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粉煤灰、煤矸石、煤泥、冶金和化工廢渣及尾礦等大宗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支持包頭、烏海、通遼霍林河、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市(縣)建設。推動工業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一批“近零排放”生態型工業園區。到2020年采掘業、資源能源密集型行業的資源綜合利用率、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等指標達到國家要求。
強化工業安全生產。堅守安全發展紅線,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實行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和“一票否決”制。夯實安全生產工作基礎,建立安全監管信息化平臺,強化對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油氣管道、冶金、電力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執法檢查,堅決遏制工業領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減少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在編制地方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園區規劃時,統籌考慮危險化學品、冶金、電力等重點行業空間布局,嚴格執行安全防護有關規定。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推進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六節 優化工業生產力布局
優化工業園區布局。貫徹落實自治區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東部盟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精神,重點打造37個工業集中區(園區,見附圖1、2)。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區位條件好、配套能力強、產業基礎好、集聚效應強的重點工業園區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形成支撐工業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引導工業園區整合發展,鼓勵重點工業園區整合同一行政區域的其他工業園區,對布局不合理、集聚效應差、項目引進少、經濟貢獻低、難以形成投入產出良性循環的“低、小、散”工業園區,結合實際放緩建設、改變用途、綜合整治。支持合作共建園區,實現園區錯位發展、有序競爭。堅持以產業規劃引領園區發展,科學確定園區產業定位,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引導大企業、大項目向園區集中,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支持距離城區較遠的工業園區根據需要適度規劃建設配套生活服務區。加強準入管理,園區引進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要求,符合產業定位和準入標準。
拓展發展空間。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建設,加快產業發展,強化產業支撐,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打造自治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強開放平臺載體建設,推進滿洲里、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呼倫貝爾中蒙俄合作先導區建設,支持國家級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完善滿洲里綜合保稅區和赤峰保稅中心功能,爭取在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和保稅監管場所。實施工業“走出去”戰略,支持煤炭、鋼鐵、有色、建材、裝備制造、電力、農畜產品加工等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國際合作。鼓勵二連浩特、滿洲里等有條件的地區依托口岸建設進口農畜產品及木材加工園區,拓展開放型經濟新空間。
第七節 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
提升產品質量。落實國家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攻克困擾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提高工業產品質量。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在食品、藥品等關系群眾健康安全的生產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監管,建立和完善質量追溯體系。到2020年全區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5%以上,大宗工業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在嚴格執行國家質量標準的基礎上,積極完善涵蓋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和節能標準的大宗工業品自治區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制定實施高于國家和自治區標準的企業標準。完善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立服務工業支柱產業和“七業”的計量測試中心、資源能源計量數據公共服務機構等平臺,提高計量保障能力。
推進自主品牌建設。加大工業領域主席質量獎、內蒙古名牌、中國馳名商標、自治區著名商標培育力度,著力在新型化工、有色金屬深加工、蒙中醫藥、乳業、羊絨制品、稀土材料、光伏材料、藍寶石、石墨(烯)材料等行業培育一批國內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激勵機制,對工業“五大基地”領域的知名品牌在融資服務、技術改造、推廣應用等方面重點扶持。積極開展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活動。落實獎勵政策,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自治區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的企業給予獎勵。
第八節 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優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以落實政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目標,以“工作、政策、融資、服務”四大體系建設為重點,大力營造更加有利于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建立各級中小微企業政策信息發布、督查調研、績效評價等部門聯動機制,形成政策落實合力,確保政策知曉用足。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全區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骨干架構作用,推進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優勢互補,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擴大服務有效覆蓋面。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政策體系和中小微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創新適合中小微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和比重。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吸引地方、創業投資機構及其他社會資本支持處于初創期的中小微企業。推動互聯網金融規范有序發展,拓寬中小微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創業載體建設,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類園區,打造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發展新型眾創空間,形成線上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開放式綜合服務載體。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行業領軍企業通過任務眾包、生產協作、資源開放等方式,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創業興業、協同創新。鼓勵中小微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改造,推出差異化產品和服務,推進技術、產品、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實施“互聯網+中小微企業”專項行動,推進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應用,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加強規劃引導,推動智慧集群建設,提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能力,培育一批產業集聚度高、創新能力強、信息化基礎好、引導帶動作用大的特色產業集群。
第九節 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的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支持大型骨干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物流企業兼并重組,培育本土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在我區設立分支機構和服務中心。鼓勵工商企業剝離物流業務,增加第三方物流市場需求。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和貨物運輸、倉儲、整理、裝卸、配送等方面的推廣應用,提高物流配送智能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支持鋼鐵、稀土、新型化工、建材等現有設計機構做大做強,鼓勵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剝離內部設計機構創辦獨立經營、服務社會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咨詢機構向設計、咨詢綜合型機構轉變。支持基于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需求的設計應用研究,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大力發展協同設計,推動工業設計服務領域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
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落實《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引導制造業企業以產需互動和價值增值為導向,從單純制造產品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不斷推動制造業向研發和服務兩端延展。大宗工業品生產企業以優化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促進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協同整合,降低生產成本;裝備制造企業以研發設計、提供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解決方案為切入點,滿足客戶綜合需求,全面提升產品競爭力;農畜產品加工等終端消費品生產企業,以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為切入點,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增強定制設計和柔性制造能力,提升產品價值。
創新大宗工業品營銷模式。加快建立煤炭、稀土、烯烴、PVC、焦炭、有色金屬、鐵合金、單(多)晶硅等大宗工業品和優質綠色農畜加工產品互聯網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交易規模,提高市場話語權。引導和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創新營銷模式,積極發展直銷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等網絡營銷新模式。鼓勵煤炭、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龍頭企業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跨境交易。
培育發展相關服務業。發展壯大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節能環保、商務咨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品牌運營等服務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推進生產性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打造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商貿功能區、科技創業園、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服務業功能集聚區。
第四章 發展保障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落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尊重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進一步下放工業項目核準備案權限。規范和優化流程,依據國家要求修訂工業項目核準備案管理辦法,依托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實行投資項目并聯核準、備案,實現一窗受理、網上辦理、規范透明、限時辦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行“雙隨機一公開”,依據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標準,同步加強投資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管,確保項目建設合規有序。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完善并嚴格執行工業節能節地節水、環保、技術、安全等準入標準。深化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貫徹落實自治區深化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意見以及其他相關政策要求,建立煤炭、有色金屬等各類資源公平公正、透明規范的市場化配置機制,合理分配資源紅利。改革水、土地、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方式,優先保證國家和自治區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建設需要。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整合重組。支持資源開采企業與資源轉化企業、能源生產企業與用能企業整合重組,積極幫助企業落實產能置換指標,盤活存量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扎實推進去產能任務。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技術標準和法治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標本兼治,積極穩妥化解煤炭鋼鐵等過剩產能,實現供需基本平衡,促進煤炭、鋼鐵等行業提質增效。完善過剩產能、落后產能退出涉及的職工安置、債務清償、企業轉產等政策措施。幫助企業降成本。開展“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專項行動,清理規范涉企收費,綜合降低財稅、勞動力、融資、物流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實自治區政府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政策,打造電價洼地,降低重點用能行業、企業生產成本。優化工業發展環境。堅持問題導向,集中整治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強化政策供給,制定完善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落實容錯糾錯機制要求,鼓勵各級干部在支持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等方面,主動作為、攻堅克難、敢于擔當。嚴肅查處破壞工業發展環境行為,建設廉潔高效、守法誠信政府。引導并監督企業自覺執行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依法糾正和查處企業違法違規投資建設行為。
完善財稅扶持政策。整合各級各類扶持工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注入,設立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基金、大數據基金、中小企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協同創新基金等,支持優勢產業、重點企業加快發展。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支持工業發展的各項財稅支持政策,對鼓勵類企業、高技術企業所得稅按15%征收,對新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大中型非公有制企業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增值稅起征點執行國家上限。
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建立銀政企定期協調協商機制,積極協調金融機構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實施金融幫扶并落實差別化信貸政策。支持工業“五大基地”重點企業開展產融結合試點。鼓勵創新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金融服務方式,允許使用商標專用權、專利權、應收賬款、特許經營權、政府采購合同等進行抵押質押貸款。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政府給予一定獎勵。探索開展供應鏈融資。推進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貼工作,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
加強招商引資。加強政策協調,積極幫助企業落實招商引資承諾政策。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對資源依賴程度高、具有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的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加工、裝備制造等產業,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前提下,采取捆綁招商模式,鼓勵新建重大項目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對電解鋁、陶瓷、云計算、石墨(烯)材料、單(多)晶硅、藍寶石、電動汽車等電價敏感度高的行業,利用富余電力裝機容量,鼓勵低電價招商。支持工業園區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突出特色和優勢,開展定向招商、精準招商、以商招商。規范招商引資政策,對符合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方式給予用地、用電、稅費等政策支持。
改善工業園區管理。落實自治區關于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自治區工業園區管理辦法,健全完善工業園區評價考核體系。制定工業園區招商引資、項目入駐、科技創新等激勵政策。研究制定降低實體經濟用地成本的支持政策,提高工業用地投入產出效益。加大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創新園區建設投融資方式,鼓勵以PPP模式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承載力。
夯實人力資源保障基礎。落實人才強區戰略,大力培養和引進工業“五大基地”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技術骨干和優秀管理人才。加強企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通過高校教育、職業教育、后續教育和崗位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技術工人群體。
強化規劃實施。加強規劃銜接,依據本規劃制定工業各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各盟市工業發展規劃要與本規劃相銜接。堅持重大項目帶動,以規劃策劃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儲備、建設和投產。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負責本規劃的組織實施,自治區有關部門要分工負責落實好規劃重點任務,各盟市要建立跨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工作機制。加強重大戰略問題跟進研究和本規劃執行情況分析,適時組織開展中期評估。
附圖1:內蒙古西部經濟區工業集中區和重點工業園區規劃布局
附圖2:內蒙古東部經濟區工業集中區和重點工業園區規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