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人口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年7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人口發展規劃
二〇一七年七月
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為積極有效應對人口趨勢變化及其深刻影響,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根據《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意見》,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第一節 人口現狀
“十二五”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各項人口政策,加強對我區人口發展的正向調節,實現了人口均衡發展。
人口規模小幅增長。2015年全區常住人口達到2511.04萬人,比2010年增加38.86萬人,增長1.54%,年均增長0.31%。201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人口機械增長率為0.1‰。
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2015年我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82.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比重達到15.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個百分點。
人口結構呈現新態勢。人口結構持續改善,出生人口性別比由2010年的112.15下降到2015年106.6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83個百分點。2015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4.16%,比2010年提高3個百分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3%,比2010年提高4.8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比全國高約4個百分點,在西部省區居第二位。家庭結構呈現“小型化”,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2.74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82人減少0.08人。
人口綜合素質穩步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4歲提高到2015年的75.8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由2010年的12.31‰、14.91‰、35.25/10萬降至2015年的5.34‰、6.49‰、18.27/10萬。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1年。
重點人群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笆濉崩塾嫓p貧192萬人,2015年末全區貧困人口減少到80.2萬人,貧困發生率比2010年下降13.7個百分點。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年均增長16%以上,高于自治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幅。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家庭發展能力得到增強。
人口管理和服務政策逐步完善落實。相繼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流動人口管理規定》、《內蒙古自治區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重新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人口出生計劃任務順利完成,符合政策出生率保持在92%以上,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全面落實,單獨兩孩政策順利實施。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和特殊家庭扶助制度逐步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我區人口發展與全國一樣進入深度轉型階段,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人口素質、結構等問題日益凸顯,人口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問題相互交織、聚集疊加,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全面兩孩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實施全面兩孩政策與育齡婦女開始減少和群眾生育觀念發生重大轉變相互作用,人口數量將出現適度增長。婦產科、兒科等婦幼健康服務供給資源相對不足,特別是高齡產婦增加,婦兒安全健康保障至關重要。
人口老齡化特征更加明顯?!笆濉睍r期,我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穩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55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將超過20%,高齡、失能老年人數將持續增加,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力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城鎮化區域間差異較大。各盟市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2015年烏海市最高,達到94.58%,興安盟最低,僅為46.24%。合理引導人口流動、優化城鎮體系和空間布局、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發展成果共建共享任務艱巨。
傳統家庭功能變化趨勢明顯。受人口流動性增加等綜合因素影響,家庭規模、結構和功能正在發生變化,呈現出規模小型化、結構多樣化、居住離散化、關系松散化的趨勢和特點。單人、單親、空巢等家庭比例提高,二代、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比例逐步下降,養老撫幼等傳統家庭功能弱化,失獨家庭關愛扶助任務加重,居家養老、健康保障需求大幅度增加。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要求,以積極的人口發展戰略為統領,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主線,實現由注重調控人口規模向集聚人力資源轉變、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加快建設形成人口規模適度、人口素質優良、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布合理、人口流遷有序的人口均衡型社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綜合決策、促進協調發展。堅持按科學規律謀劃發展全局,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實行人口發展綜合決策,把人口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擺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位置,將人口政策融入經濟社會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計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投資項目和生產力布局、城鄉區域關系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決策中,充分考慮人口因素,不斷健全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
——突出以人為本、實現共享發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體系。倡導和實踐優質服務理念,健全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增強服務特色,提升服務水平,盡最大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綜合改革,推進機制創新。不斷深化理論創新、制度創新、能力創新和載體創新,積極轉變人口調控理念和方法,統籌推進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制度、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和治理機制綜合改革,完善人口預測預報預警機制,健全重大決策人口影響評估制度,努力解決制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
——強化正向調節,注重風險防范。尊重人口規律,推動人口結構優化調整、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流動更加有序,持續增強人口資源稟賦。加強超前謀劃和戰略預判,提早防范和綜合應對潛在的人口系統內安全問題和系統間的安全挑戰,切實保障人口安全。
——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根據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口發展目標和政策,抓重點,破難點,整體推進人口問題的有效解決。在人口調控和管理過程中,加強分類指導,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面兩孩政策效果充分發揮,生育水平向合理區間回歸,人口總量保持適度增長,素質不斷提高,結構逐步優化,分布更加合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進一步提高。
——人口總量。婦女總和生育率逐步回歸并穩定在合理區間,到2020年全區總人口達到2660萬人左右。
——人口結構。出生人口性別比趨向正常,控制在103~107:100,性別結構持續改善。勞動力資源保持有效供給,人口紅利持續釋放。
——人口素質。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人口分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戶籍人口鎮化率達到50%左右,區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能力增強,人口流動合理有序,人口分布與功能分區、城市群發展、產業集聚協調度達到更高水平。
——重點人群。民生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貧困人口等群體的基本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明顯增強。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著力提高人口素質
推動人口發展從控制人口數量為主向調控總量、優化結構和提升素質并舉轉變。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的影響,引導人口與經濟布局有效對接。充分發揮人口能動作用,為經濟增長提供有效人力資本支撐和消費支撐。
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完善優生優育技術服務體系,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加快完善自治區、盟市、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和社區五級出生缺陷干預體系。加強健康教育、優生咨詢、高危人群指導、孕前篩查、營養素補充等服務工作,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和農村牧區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加強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能力。
完善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善后服務等在內的家庭發展政策。完善稅收、撫育、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減輕生養子女家庭負擔。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假制度和配偶陪產假制度。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婦女兒童醫院、普惠性托兒所和幼兒園等服務機構。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適時提高生育醫療費和生育津貼支付標準。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加大對殘疾人家庭、貧困家庭、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單親家庭等的幫扶支持力度。完善殯葬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推進新型家庭文化建設。
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加快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建立政府主導、行業引導、社會參與的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隊伍。以“草原英才”工程為抓手,以培育和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為重點,著力造就一支能夠服務和支撐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隊伍。加快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實施“優秀企業家培養工程”。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加大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力度,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到2020年,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45萬人左右,占從業人員總量的13%左右,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達到15∶44∶41。
促進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構建有效的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制度體系,加快推動傳統農牧民成為新型職業農牧民。落實農牧業轉移人口就業扶持政策,健全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強化青年創業培訓,加大創業投融資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完善以就業技能、崗位技能提升和創業為主的培訓體系。提升勞動者健康素質,全面開展職業健康服務,實施強制性職業健康檢查制度,加強職業病綜合檢測和積極防治。強化職業勞動安全教育。加強大齡勞動力職業培訓,適時實施促進大齡勞動力就業行動計劃,提高就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避免過早退出就業市場。到2020年,有培訓愿望的城鎮失業人員、農牧民工、新成長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覆蓋率達到90%以上。
第二節 引導人口有序流動
推動城鄉人口協調發展,完善以城市群為主體的人口空間布局,重視提高人口城鎮化質量,培育人口集聚的空間載體,引導產業集聚,增強人口吸納能力。促進人口分布與國家和自治區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永續共生。
加快推進人口城鎮化。全面放開城區人口100萬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城區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落戶條件,允許農牧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取消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市區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落戶條件,擴大合法穩定就業認定范圍,進一步放寬戶口準入條件。有序推進自治區新型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形成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到2020年,努力實現210萬左右農牧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
完善轉移人口保障政策。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加快農村牧區產權制度改革,維護進城落戶農牧民土地和草場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利。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牧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全面實施自治區居住證制度實施工作的意見,完善城鄉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全區流動人口分布、生存發展狀況的動態監測體系,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
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推動戶籍登記管理創新,加強對現有戶籍居民的常態化和規范化管理。加快推動與戶籍制度改革密切相關的養老保險、保障性住房、人事調配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研究調整戶籍人口地方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戶籍與非戶籍人口養老保險繳費水平。2020年,基本建立起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以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與合法穩定職業(含合法穩定收入)為戶口遷入基本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為登記形式、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制度。
改善人口資源環境平衡??茖W確定不同主體功能區的人口承載力。對人居環境不適宜人類常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區,實施限制人口遷入政策,有序推進生態移民。對人居環境臨界適宜的地區,基本穩定人口規模,鼓勵人口向重點市鎮收縮集聚。對人居環境適宜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平衡或有余的地區,重視提高人口城鎮化質量,培育人口集聚的空間載體,引導產業集聚,增強人口吸納能力。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增強人口承載彈性。
保障邊境地區人口安全。統籌區域因素、民族因素和人口因素,完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增長機制,加大對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和俄羅斯等人口較少民族扶持力度,繼續實施興邊富民行動。促進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加快發展,扶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發展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民族醫藥、生態文化旅游和優勢資源開發等特色產業,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大力扶持民族貿易和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生產,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擴大就業、增加邊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讓邊境各族群眾安居樂業,防止邊境地區人口流失,促進邊境地區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唇齒相依,以繁榮發展促進團結穩定,以團結穩定保障繁榮發展,把祖國北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加強人口跨境流動管理,消除潛在人口安全風險。
第三節 健全人口服務體系
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完善和落實支持養老服務發展的稅費政策、土地供應政策,積極拓展養老行業發展融資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建立經濟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加強老年服務網絡建設,增強社區老年健康服務功能。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探索建立老年服務志愿者、照料儲蓄、長期護理保險等社會化服務制度。2020年,養老服務補貼惠及經濟困難戶籍老年人并逐步擴大覆蓋范圍。
完善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強化人口居住登記及證件管理,確保登記信息完備準確。健全農村牧區轉移人口落戶制度,以就業年限、居住年限、城鎮社會保險參保年限等為基準條件,構建權責對等、梯度賦權的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對外來常住人口,以居住證為載體,逐步提供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并根據空間承載力和財政承受力,動態優化服務項目和保障標準。對無穩定居所和職業的短期流動人口,重點做好治安管理及公共安全服務。
發展養老服務業。圍繞“健康內蒙古”建設,著力發展專業化老年護理服務、大力發展中蒙醫養生保健康復服務。依托醫療資源,發展老年醫療、康復護理、健康體檢產業,逐步形成“養老+醫療康復”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蒙醫養生保健機構、中蒙醫康復療養機構,鼓勵中蒙醫醫療機構與社會資本聯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服務機構,構建老年人中蒙醫預防保健服務網絡。積極開發老年人專用健康監測、預警、呼救等智能可穿戴設備,探索應用老年人輔助機器人及老年人智能照護康復產品。
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工作。按照“管理人性化、服務親情化、待遇同城化”的要求,建立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優質服務的流動人口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通過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系統推進,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運行機制。著力解決流動人口就業、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困難,完善流動人口子女免費義務教育管理制度,對招收符合條件的流動人口子女的民辦學校,研究提供財政免費義務教育補貼。修訂企業員工養老保險條例,實現參保員工養老保險關系跨地區順暢轉移,做好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對象范圍,不斷提高公共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和服務標準。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共享,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城鄉間、不同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差異。探索創新基本公共服務投入、供給、管理、決策、考評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率。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四節 推進重點人群共享發展
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創造條件讓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入和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
推動婦女兒童事業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努力實現婦女合法權益的最大化和婦女綜合素質的最優化,促進婦女公平、公正地共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以兒童發展為本,遵循兒童發展規律,為兒童發展優先配置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提供全面、優質的公共服務和福利保障,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改善女孩生存環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家庭發展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牧區留守婦女兒童、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按照“殘有所助”的要求,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完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符合條件的低收入殘疾人醫療救助康復力度,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為城鄉貧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進一步完善康復服務體系,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著眼滿足基本需求,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全體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不斷加大救助力度,2020年,實現殘疾人社會保險基本全覆蓋、社會救助無盲點,殘疾人社會福利水平有較大提高。
加大其他人口幫扶力度。繼續開展“愛心助成才”、“希望工程”、“光彩事業”等助學活動,確保困難家庭子女不因貧困而輟學。加強收養登記服務規范化建設,通過完善救助機構等設施,做好流浪乞討人群的救助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紅十字會在“救災、救助、救護”工作領域的功能和作用,繼續落實撫恤、補助、優待等政策,開展結對幫扶、特困救助等活動,幫助解決因病致窮、因殘致窮人員生活問題。推進一批城市福利院、社會福利中心、農村敬老院的新建和改擴建工程,實現“五?!保ū3?、保穿、保醫、保住、保葬)集中供養率達到75%以上。加強慈善組織建設,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不斷提高各目標人群救助成效。
第四章 重點工程
第一節 人口素質提升工程
出生人口素質提升行動。實施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0-6歲兒童殘疾篩查、農村嬰幼兒輔食營養補充、兒童早期發展、再生育指導等項目。推進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服務全覆蓋,接種率達到95%以上。做好高齡產婦健康服務。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及婦產科孕檢、產檢工作,加快推進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在自治區、盟市和旗縣三級全覆蓋建設,對有生育欲望的高齡人群優先安排體檢,發現隱患及時進行治療或調理;對高齡產婦做好全程跟蹤服務,孕前做好葉酸發放,指導育婦樹立優生優育理念。全力實施生育缺陷提前干預計劃,開展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實施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子項目。繼續實施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疝氣等兒童醫療救治項目,提升醫療救助水平。在全區城鄉有選擇地建立一批人口早期教育培養示范區,逐步普及對準父母的教育、訓練與服務。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提升行動。集成科普圖書、期刊、掛圖、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藝作品以及圖片、科普志愿者等科普信息,建設數字化科普信息資源庫和共享交流平臺。
人口勞動技能素質提升行動。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殘疾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開展農牧業科技知識、實用生產技術等培訓。實施農牧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技能培訓計劃,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分類組織實施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加強對農牧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和崗前培訓,以關懷助就業、以服務促就業、以維權保就業等方式提供就業服務。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積極推進大齡勞動力人力資本開發行動,通過教育培訓、健康服務、工作促進等方式,鼓勵大齡失業人員回歸勞動力市場。
人口社會文明素質提升行動。以“最美”系列為抓手,開展“模范市民”、“文明新市民” 、“榮譽市民”和“最美青工”評選活動,構建城市榮譽體系。建設標準化社區志愿服務站,普遍建立服務社區老人、兒童的工作機制。積極實施法制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開展法制宣傳教育進社區活動。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2020年,基本實現每村、每社區均有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中心)。保證每個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鼓勵和引導企業因地制宜建設小型健身房、實用性體育設施和職工書屋等文體設施,積極組織和激勵企業開展職工講堂、經常性文體活動和比賽,豐富職工文化。
人口身體健康素質提升行動。實施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全民控煙行動等活動。新增一批便民利民的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體育鍛煉設施,新改擴建的居民區,按照人均室內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體育健身設施。推進實施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實現蘇木(鄉鎮)、嘎查村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總人口比重達到42%左右,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90%。
第二節 人口健康保障工程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層醫療服務設施,健全重大疾病防控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大對重大、新發、輸入性和不明原因傳染病控制力度,積極預防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公共衛生預測預警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食品藥品安全行動。建立完善旗縣(市區)、蘇木(鄉鎮、辦事處)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推進餐廚明鏡計劃,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藥品從實驗室到醫院的全過程全覆蓋監管。
健康信息共享行動。建立覆蓋全區的人口健康信息網絡系統,并逐步實現與社保、醫保等數據共享和交互。2020年,全區所有三級醫院、市域內縣級醫院實現互聯互通,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銜接,建成互聯互通的全區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實現衛生計生一網覆蓋,居民健康卡一卡通,政府和社會資源融合。
流動人口健康服務促進行動。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服務資源,將流動人口納入城鎮基本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范圍,落實流動人口育齡夫妻免費享受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項目。在流動人口集中的企業、工業園區、集貿市場、建筑工地、社區等場所,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流動人口健康教育陣地,定期舉辦健康教育宣傳和健康知識咨詢講座等流動人口健康宣傳專項活動。加強跨境流動人口健康管理,促進邊境地區繁榮發展。
第三節 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
繼續加大投入,完善老年養護院、老年公寓、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養老設施規劃,加快農村老人助養點建設。擴大社會化養老服務覆蓋面和服務內容,推動養老服務機構提質升級,優先滿足高齡、失能、失智老人養老需求。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提升管理服務和康復護理水平。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探索建立由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護理補貼、護理救助等相互銜接、互為補充的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障制度。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積極支持發展老年用品、老年休閑旅游等養老產業,引導企業開發老年保健、老年照護、老年康復輔具、老年宜居社區等產品和服務市場。大力發展老年大學、老年開放大學等教育培訓,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家庭發展、互助養老、社區治理、社會公益等活動,繼續發揮余熱并實現個人價值。2020年實現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60張,基本建成以公辦養老機構為示范,其它所有制形式的社會養老機構為骨干的養老服務網絡,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第四節 轉移人口市民化工程
完善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出臺并落實與農牧業轉移人口相關的耕地、草地、林地、宅基地和農房處置政策。將農牧業轉移人口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步提高就業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補助比例。健全完善盟市、旗縣(區)、蘇木鄉鎮三級培訓網絡。落實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并軌運行政策,全面推進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試點工作。將隨遷子女納入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與本地生源同等接受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實行社會保險關系異地轉移接續,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依法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困難的可按照當地規定參加城鄉居民醫保,鼓勵參加工傷、失業、生育保險,探索引入商業保險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事務。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督促企業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
第五節 人口服務優化工程
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科學的教育培訓體系,提高企業用于員工培訓方面的支出。進一步放開人力資本投資市場,建立和發展人力資本投資的金融市場體系。推行職業資格準入管理,規范崗位設置,推動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人才使用機制,加大社會工作人才考核力度。建立政策配套服務的考核機制,在人口計生綜合目標考核時,設立“政策配套率”,按照衣食住行、入托入學、就醫就業、個人發展、文化娛樂需求,對計生家庭制定出合理的優惠標準和條件,確定優惠的總項數,以保證政策配套到位。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把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提到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把人口發展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納入改善民生總體部署。強化盟市、旗縣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人口發展規劃、人口發展監測及人口服務管理綜合協調,注重政策聯動和綜合平衡,切實形成黨政統籌、部門協調、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共同推進規劃落實的工作格局。
第二節 健全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以“財政為主、穩定增長、分類保障、分級負擔、城鄉統籌”的人口發展公共服務投入保障機制,確保政府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確保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獎勵優惠政策、旗縣鄉鎮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經費的落實。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職業化建設、群眾自治等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鼓勵民間捐資、社會募捐和國際捐贈,引導企業、家庭、個人等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環的社會投入機制。
第三節 完善規劃監測評估
建立健全科學的人口發展指標體系和人口動態監測評估機制。繼續完善全員人口統籌管理信息系統工程,切實提高全員人口信息數據的覆蓋率和準確率,科學監測和評估人口發展狀況。按照優勢互補、有效銜接、信息共享的原則,打破部門界限,規范人口統計口徑,采取信息交換、比對、通報等多種形式,建立部門間人口信息共享制度和人口統計信息協商制度??茖W預測人口發展趨勢,及時發布人口總量、結構、分布預測和安全預警信息,為科學決策、加強人口綜合服務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在規劃實施的中期階段,科學評估規劃實施效果,并根據形勢需要對規劃進行適時修訂。面向社會、面向群眾,廣泛宣傳人口發展戰略、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政策,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和參與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