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已經國土資源部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18年1月29日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一)發展現狀。我省是礦產資源大省,資源種類較多。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5種(含亞礦種,下同),其中探明儲量的有84種,正在開發利用的有59種。2015年,我省位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50種,其中石墨和水泥用大理巖等列第1位,石油、金礦(砂金)等4種列第2位,鉬礦、鉑族金屬等4種列第3位。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實施以來,礦業成為我省重點推進的“十大產業”之一,累計投入地質勘查經費96.25億元,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全面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成果豐富,發現并探明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礦產地,開發利用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以能源礦產為主、金屬非金屬水氣礦產為輔的礦業發展格局,奠定了我省現代礦業發展基礎,為全省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積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410個圖幅、12.81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可調查面積的49%,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大幅提升。二輪規劃期間,地質找礦成果顯著,新發現大興安嶺松嶺區岔路口特大型鉬礦、伊春市鹿鳴特大型鉬礦、黑河爭光大型金礦、嫩江縣永新中型金礦等大中型礦產地20余處。主要礦產在開采強度持續加大情況下資源儲量普遍增長,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2.礦業經濟發展波動較大。全省采礦業總產值由2008年的2537.9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982.25億元,2013年開始礦業經濟規模逐年萎縮,到2015年采礦業總產值僅為1536.2億元。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過控制礦山數量,提高準入條件,培育優質礦山,礦山總數從二輪規劃期始的4575個壓縮到期末的2555個,其中大中型礦山353個,占比由6.4%提高到13.8%,礦山年產礦石量由14502.16萬噸提高到14664.31萬噸,建成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現代化礦山。通過結構優化,一些重大礦業糾紛得到協商解決,集約開發、節約利用、安全生產、秩序良好的資源開發新局面基本形成。
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二輪規劃期間,全省開展礦山復綠等專項行動,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92個,治理恢復面積10777公頃(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率達到14.73%),城市周邊、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等地的廢棄礦山數量明顯減少。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27個,國家礦山公園3個。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已經建立,礦山“三廢”排放率和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
(二)面臨形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十三五”期間,國內外礦業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礦產資源需求增速逐漸放緩,但需求總量仍將維持在高位運行。受大宗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影響,我省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產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亟待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培育新動能,實現礦業結構轉型升級。穩步實施礦業管理改革創新,有效破解地質勘查程度低、資源利用效率低、產業化水平低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礦業產業發展,是今后一個時期全省穩增長、調結構的重大任務。
1.推動礦業產業發展,提高礦產資源管理的創新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礦產資源管理需要順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導向,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束縛,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資源市場化配置、資源產業精深加工、節約與高效利用、行政審批和監管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提高礦產資源領域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面對礦業市場低迷、生產成本提高、安全生產監管更加嚴格、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等新形勢,要切實加快科技創新,引導礦山企業技術提檔升級,增強礦業產業綜合競爭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推進東西兩環城市圈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礦產開發布局結構。落實以東環城市圈和西環城市圈為重要支撐,輻射帶動鶴崗市、伊春市、黑河市和大興安嶺地區的礦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區域資源優勢互補、勘查開發定位清晰、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做大做強石墨新材料產業,做精做深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發展銅、鉬、金等金屬加工產業,培育珍稀礦泉水、高嶺土陶瓷、地熱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
3.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綠色礦業。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契機,落實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全面推動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在礦產勘查、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全流程中著力推廣綠色標準,加強綜合勘查開發與高效利用;探索建立不同礦種、不同開采方式的節約與高效利用標準,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推進資源深加工;強化礦山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切實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治理修復,推動綠色礦業發展,確保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4.全面建成節約型友好型社會,提高礦產資源利益共享水平。在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過程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區域協調、生產生活安全,高度重視礦業權有償取得、利益協調,強化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補償。協調化解礦地矛盾,推動以礦惠民,支持鼓勵甘南等14個國家級貧困縣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脫貧致富?;拘纬晒澕s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保障社會和諧安定。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創新實施“五大規劃”和發展“十大重點產業”,以推進找礦突破和礦產資源產業化發展為主線,以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種為重點,以精深加工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進一步釋放資源潛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礦業經濟,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1.礦業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協調統一。立足省內,以產業發展為引領,統籌規劃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兼顧蒙古、俄羅斯等境外資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礦業經濟體系,促進我省經濟由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2.礦產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統一?!凹纫鹕姐y山、更要綠水青山”,在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礦業開發與環境友好協調發展。
3.科技創新與礦業結構優化協調統一。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著力轉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優化礦業結構,加強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礦業產業提質增效。
4.市場化配置與政府宏觀調控協調統一。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市場運行機制,全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在礦業領域創業、創新活力。建立健全市場交易平臺,創新管理方式,優化礦產資源配置,推動礦業經濟健康發展。
(三)規劃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礦業新秩序;完善礦業權交易平臺建設,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礦業市場體系;提升礦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重塑礦業發展新格局。實現我省由礦產資源大省向礦業經濟強省轉變。
1.礦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礦業結構,穩定石油產量,壓縮煤炭過剩產能,大力發展石墨、鉬等新材料精深加工業,到2020年全省采礦業產值力爭達到2500億元。
2.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落實省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成礦區等重點成礦區帶開展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和區域地球化學測量,覆蓋率達到65%以上,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進一步提高。圈定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找礦靶區150處,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5處以上。
3.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平明顯提高。到2020年,全省礦山數量控制在2500家以下,大中型礦山比例由2015年的13.77%提高到15%。建成大興安嶺岔路口、遜克翠宏山等18個勘查開發基地。重要礦產資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煤炭、石墨等優勢戰略礦產開發得到有效調控。
4.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礦業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強化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積極深化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礦山“三率”國家標準,礦產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達到85%以上。
到2020年,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力爭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創建100個綠色礦山、1個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5.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礦山環境治理新機制,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和約束機制,形成“不再欠新賬、加快還舊賬”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局面。到2020年,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和礦山廢棄土地恢復面積25607公頃,復墾率達到35%;在落實24個國家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和2個省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中,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工程36個,礦區土地復墾5000公頃以上。
6.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取得較大成效。完善礦產資源產權制度,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市場體系建設,依法依規最大限度下放礦業權審批事項,落實權益金制度改革,加強誠信系統建設,建立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進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和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礦產勘查開發秩序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審批更加便捷、高效。
(四)2025年展望。資源勘查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資源保護更加有效,現代礦業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礦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三、勘查開發總體布局
?。ㄒ唬┛辈殚_發主要方向與區域布局。根據礦產資源稟賦條件、成礦特點并兼顧省內工業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石墨、鉬、鐵、銅、鉛、鋅、金、鈾、高嶺土、水泥用大理巖、礦泉水、地熱15種優勢和特色礦種為“十三五”期間勘查開發利用方向與重點。
我省勘查開發布局劃分為四個區域。
大興安嶺銅鉬金勘查開發區∶包括大興安嶺地區、齊齊哈爾西部、黑河西部,是國家26個重要成礦帶之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床有嫩江多寶山特大型銅礦和銅山大型銅礦、大興安嶺岔路口特大型鉬礦、漠河砂寶斯大型金礦和老溝小型金礦、黑河爭光大型金礦、龍江后六九中型銅礦、嫩江關鳥河大型水泥用大理巖等。該區重點加大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的力度,以銅、鉬、金、鉛、鋅為主攻礦種,實現找礦新突破。促進多寶山銅山一體化建設,爭光金礦、后六九銅礦、岔路口鉬礦等礦山建設,確保實現點上綠色開發、面上反哺生態,積極籌建綠色生態型有色金屬、貴金屬采選冶基地。
松嫩盆地石油天然氣勘查開發區∶包括哈爾濱西部、齊齊哈爾、大慶、綏化,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主要賦存有大慶石油及天然氣、依安高嶺土、林甸地下熱水、五大連池礦泉水等礦產。該區重點對石油、天然氣、鈾礦、高嶺土、礦泉水加大勘查開發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精深加工,促進傳統優勢資源產業化、集群化,加強油田、地熱田、高嶺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鉛鋅鉬金勘查開發區∶主要包括黑河東部、伊春、哈爾濱中東部、牡丹江西部,是我省重要的鉬、鐵、銅、鉛、鋅、金多金屬成礦帶。該區主要有黑河三道灣子中型金礦、遜克東安大型金礦、翠宏山大型鐵鎢多金屬礦和高松山小型金礦、嘉蔭團結溝大型金礦、慶安徐老九溝中型鉛鋅礦和二股響水河中型鐵鋅多金屬礦、賓縣弓棚子大型銅鋅鎢礦、阿城白嶺中型銅鋅多金屬礦、鐵力鹿鳴特大型鉬礦和二股西山中型鐵鋅多金屬礦、寧安鏡泊中型鐵礦等。該區重點開展老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繼續對鐵、銅、鉛、鋅、鉬、金等多金屬加大勘查開發力度,治理歷史遺留老礦山的地質環境。
完達山-老爺嶺煤炭石墨勘查開發區∶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以東區域,包括鶴崗、佳木斯、雙鴨山、七臺河、雞西和牡丹江。該區主要有雞西煤田、鶴崗煤田、雙鴨山煤田、七臺河煤田、寶清-集賢煤田、雙鴨山羊鼻山大型鐵礦、寶清老柞山中型金礦、虎林四平山中型金礦、蘿北云山大型石墨礦和260高地大型石墨礦、雞西柳毛大型石墨礦、密山馬來山大型石墨礦、勃利佛嶺大型石墨礦等。本區煤炭石墨資源優勢突出,工業化程度較高,資源產業基礎較好,是國家重要能源資源基地。該區重點加強資源枯竭型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以煤電石墨一體化發展為主線,加強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穩步發展煤化工,實現煤炭資源分類使用和優化配置。重點支持石墨產業園區建設,鼓勵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合理調控煤炭生產能力,重點治理采煤塌陷、煤矸石污染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著力打造我省東部煤炭、石墨產業基地。
(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建設。在4個勘查開發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資源稟賦、開發利用條件、環境承載力和區域產業布局等因素,劃分出省級勘查開發基地18個,包括國家級能源資源基地4個。其中大興安嶺銅鉬金勘查開發區包括砂寶斯、岔路口-塔河二支線等4個基地;松嫩盆地勘查開發區包括紅星等3個基地;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勘查開發區包括三道灣子-西崗子、鹿鳴-二股等7個基地;完達山老爺嶺勘查開發區包括金廠-洋灰洞子、鶴崗、雙鴨山-七臺河、雞西4個基地。作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供應的核心區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相關行業發展規劃中統籌安排和重點建設,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重大項目設置及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大力推進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聚焦發展。
(三)重點工作布局。推進我省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358”工程),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劃定大興安嶺洛古河金多金屬礦、大興安嶺二十八站-二十五站金多金屬礦等重點調查評價區44個。持續穩定推進地質勘查工作,進一步調整勘查重點和優化工作布局,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加大找礦力度,落實多寶山-大新屯等國家級重點勘查區9個,劃定大興安嶺地區二十一站河-主功河河谷地區金礦、黑河市大西江農場高嶺土礦等省級重點勘查區81個和扎龍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等禁止勘查區124個。落實蘿北石墨等國家規劃礦區6個,劃定鐵力鹿鳴鉬多金屬礦等省級重點礦區22個。劃定鶴崗、雞西等煤炭限制開采區4個和扎龍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等禁止開采區124個。以歷史遺留礦山及國有大、中型生產礦山為重點,落實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區24個,包括哈爾濱市阿城區1個、黑河市嫩江縣1個、雞西市滴道區等6個、雙鴨山市嶺東區等4個、伊春市翠巒區等4個、鶴崗市興安區等2個、七臺河市新興區1個、牡丹江市林口縣1個、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等4個,劃定省級黑河市煤礦、非金屬等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2個,集中在鶴崗、雙鴨山、七臺河、雞西等地。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優化礦山地質環境,整體推動礦業布局優化。根據資源相對富集、礦山分布相對集中、礦業秩序良好、管理創新能力較強的原則,促進我省綠色礦業健康發展。
四、公益性地質調查與服務
(一)基礎地質與礦產資源調查。加大財政對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圍繞重要成礦帶、重要礦集區、大型礦床所在地區,劃定重點調查評價區(重大工程)44個,其中1∶5萬煤炭調查6個、1∶5萬金屬礦產調查21個、1∶5萬石墨礦產調查4個、1∶5萬高嶺土礦產調查2個和1∶10萬地下熱水礦產調查11個。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成礦區等重點成礦區帶,開展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覆蓋率達到可調查面積的65%,提高我省基礎調查工作程度;在哈爾濱、牡丹江、伊春、黑河、大興安嶺等地開展航磁、化探異常查證工作,力爭圈定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找礦靶區150處。
(二)地質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按照創新發展、綠色開放、節約集約的思路,提升地質科學研究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深部地質找礦、地質復雜區找礦等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加大黑色巖系的研究力度,以深化認識地球表層或淺部的化學元素分布規律與機制,探索各種類型礦床的成因;研究成礦規律、找礦模型,以期在重要礦種上實現找礦突破。規劃期內,開展多金屬、石墨、高嶺土、地熱資源勘查綜合研究,探索研究釔、螢石、膨潤土、硅藻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地質找礦工作。
(三)地質資料信息化與社會化服務。以地質信息資源的持續積累、集成數據為基礎,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開展地質資料“云數據”建設,充分挖掘地質信息潛力,提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功能,逐步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和社會化服務共享。以“收全、管好、用活”地質資料為原則,實現“便捷、高效、優質”的社會化服務。
積極推進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建立省級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提升信息集群服務水平。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加強著錄、管理和全面數字化工作。完善地質資料委托管理系統、業務管理系統、空間信息檢索服務系統。
五、礦產資源勘查
(一)勘查礦產與規劃分區。
1.勘查方向。突出石墨專項勘查,加強金、銅、鉛、鋅、鉬等金屬類礦產勘查,加強高嶺土、矽線石、硅藻土等非金屬礦產勘查,適度安排鈾、油頁巖、煤層氣等能源礦產及寶玉石、螢石、“三稀”礦產勘查,提交一批有市場前景、適合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的礦產地。禁止勘查砂金和泥炭。
2.勘查規劃分區。圍繞全省礦業產業發展,優選一批成礦條件好、資源潛力大的找礦靶區實施重點勘查,落實全國規劃劃定的多寶山-大新屯銅礦、松嶺區岔路口鉬礦、伊春鹿鳴-小西林鉬礦、延壽(濱東)鉬礦、漠河砂寶斯金礦、塔河寶興溝金礦、老柞山-羊鼻山金礦、東寧金礦、東安-湯旺河金礦國家級重點勘查區9個,劃定省級重點勘查區81個,其中能源礦產重點勘查區29個;金屬礦產重點勘查區26個,勘查礦種包括鐵、銅、鉛、鋅、錫、鉬、銻、金、銀、鈾10種;非金屬礦產重點勘查區25個;水氣礦產重點勘查區1個。實現基礎地質調查、異常查證和深度勘查3條主線緊密銜接、有序推進。重點勘查區內以部署國家地質勘查項目、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為主,鼓勵和引導商業性勘查投入。區內統一部署地質工作,推進整裝勘查,集中資金和勘查技術力量,創新找礦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對重點勘查區優先投放探礦權,優先安排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大區域綜合勘查,優先安排省內緊缺礦產勘查和危機礦山接續資源勘查。
全省劃定五大連池火山地質遺跡、興凱湖濕地生態等禁止勘查規劃區124個,面積5.71萬平方千米。禁止勘查規劃區內,不得新設與資源環境保護功能不相符的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全面清理禁止勘查規劃區內已有的勘查項目,對禁止勘查規劃區設立之前已存在的合法探礦權以及各項手續完備且已征得相關主管部門同意設立的探礦權,分類提出差別化的補償和退出方案,在保障探礦權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依法退出禁止勘查規劃區。
?。ǘ┨降V權設置區劃。充分考慮我省礦產資源特點、勘查程度、儲量規模、資源潛力等因素及其動態變化的影響,科學布局、合理設置探礦權,擬新設勘查規劃區塊260個,包括能源礦產81個、金屬礦產103個、非金屬礦產71個,水氣礦產5個。在4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中擬新設探礦權勘查規劃區塊29個,包括雞西礦區7個、鶴崗礦區3個、雙鴨山礦區16個、七臺河礦區3個;在2個石墨國家規劃礦區中擬新設探礦權勘查規劃區塊21個,包括雞西礦區11個、鶴崗礦區10個。
勘查規劃區塊在設置探礦權和安排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時起指導性作用。對于高風險勘查的多數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和少數非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按照申請在先和招拍掛方式設置探礦權;煤炭和低風險非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以及勘查程度較高的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以招拍掛方式設置探礦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1個勘查投資主體。
(三)礦產資源勘查管理。
1.統籌安排老礦山外圍及深部勘查。按照統一部署、分步實施的原則,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先安排老礦山外圍、深部資源勘查和礦山生產性勘查。通過攻深找盲、探邊摸底及生產礦山地質資料綜合研究,發現并查明新的資源儲量,為現有礦山穩產增產提供資源保障,延長服務年限。
2.引導商業性勘查。規范項目運行程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招拍掛等方式擇優選擇投資方,確定投資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鼓勵優勢企業加大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和服務監管作用。
3.加強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統籌利用國家各級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和企業的資金優勢,各類礦產地質勘查在提交主礦種資源儲量勘查報告的同時,必須對共伴生礦產實施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降低勘查成本。通過加大投入、加快勘查進度,調整省級重點勘查區,部署下一輪重點勘查工作,推進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
4.推進綠色勘查。地質勘查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持推行綠色勘查,把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貫穿和體現于地質勘查項目立項、設計、實施和驗收全過程、各環節,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堅持依靠創新驅動,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努力作保護生態和保障資源的雙贏者,實現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并重的轉型發展。
六、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一)開發利用總量調控。圍繞省內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完善礦產資源開發調控方向,加強礦種差別化管理,科學調減礦山數量,持續提升礦產開發調控水平。
1.完善礦產資源開發調控方向。鼓勵開采鐵、銅、金、銀、高嶺土、礦泉水、地下熱水等礦產,在資源條件好、環境承載力強、配套設施齊全、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集中建設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中型礦山,提高礦產資源供給能力。限制開采煤炭、鎢、石墨,規劃期間全省煤炭產能只減不增,除脫困安置替代項目外,暫停審批各類煤礦新增產能項目。禁止開采砂金、泥炭和可耕地磚瓦用粘土。
2.加強礦產開發總量調控。對鐵、銅、金、銀等金屬礦產創新采礦技術,引進先進工藝,擴大開發規模,提高保障能力。對高嶺土、礦泉水、地下熱水等特殊重要功能性非金屬和水氣礦產鼓勵規模開發。對煤炭、鎢、石墨礦產嚴格按照國家年度開采總量指標進行控制性開采,嚴格控制礦山數量增長,加強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關停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生產條件差的小型礦山,大幅壓縮磚瓦用粘土礦山數量,科學調控建筑用石料礦山數量。
3.規范砂石土開采管理。綜合考慮區域內基本需求、環境承載力、地質條件、資源保護等因素,結合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化礦山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允許開采區、集中開采區和備選開采區;嚴格控制礦山數量,禁止在各類自然保護區進行露天開采砂石土;全面加強采礦權設置方案管理,按需求投放采礦權;科學合理確定礦區范圍,積極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水土保持、礦山復綠等方面的工作。
(二)開采規劃分區。依托資源基礎,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環境功能區戰略,圍繞區域發展、產業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規劃分區管理,合理安排采礦權投放時序,建設開發供應基地,構建協調有序的資源保護和礦產集聚化開采布局,保障資源有效供應。落實國家及省區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將本省礦產資源開采規劃分區劃分為重點礦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三類。
——重點礦區:國家規劃礦區以及資源儲量規模達中型及以上,能合理設置采礦權,礦產開發可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較小,采后易于治理恢復的礦產地作為省級重點礦區,共計28個。
積極落實鶴崗礦區、雙鴨山礦區、七臺河礦區及雞西礦區4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和蘿北礦區、雞西礦區2個石墨國家規劃礦區。建設省級黑河西崗子煤炭重點礦區1個,漠河砂寶斯、塔源二支線等金屬礦產重點礦區16個,嫩江、依安等非金屬礦產重點礦區3個,五大連池、林甸等水氣礦產重點礦區2個。
重點礦區中煤炭國家級規劃礦區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清潔利用,通過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煤炭行業健康發展。提高煤炭洗選比重,加大煤矸石、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力度,逐步實現煤炭開采零排放。以資源或財稅政策引導礦山企業積極建設綠色礦山。石墨國家級規劃礦區,要加強石墨資源的合理高效開發利用、優質優用與有效保護,全力打造鶴崗蘿北、雞西柳毛石墨資源勘查開發基地,淘汰落后產能與引進新技術相結合,優先保證高端新能源、負極材料、石墨烯材料、環保材料、滲硅石墨、生物醫藥材料等深加工產業的資源需求。
——限制開采區:將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等4個地區列為煤炭限制開采規劃區,堅持把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規劃期內不再新建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90萬噸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限期淘汰年產15萬噸及以下且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煤礦、年產30萬噸以下且發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煤礦,以及采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藝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引導年產30萬噸以下的煤礦加快退出。
限制開采區,嚴格控制開采規模,嚴格年度開采總量指標控制管理,減少原煤等低端產品在利用總量中的占比,加大推進“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等深加工力度,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科技附加值,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禁止開采區:依據有關規定劃分五大連池火山地質遺跡等禁止開采區124個,包括國家級和省級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嚴格保護耕地,基本農田按照禁止開采區要求進行管制。
禁止開采區,不得新設與資源環境保護功能不相符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全面清理區內已有的開發項目,對之前已存在的合法礦業權以及各項手續完備且已征得相關主管部門同意設立的礦業權,分類提出差別化的補償和退出方案,在保障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依法退出。
(三)采礦權設置區劃。全面落實新立礦業權設置區劃制度。達到詳查程度的一類礦產和所有二類礦產由省級設置開采規劃區塊,市縣級落實。三類礦產不設開采規劃區塊。全省共設置開采規劃區塊126個,其中在國家規劃礦區設置煤炭開采規劃區塊17個,探礦權轉采礦權14個,已設采礦權調整3個;石墨開采規劃區塊22個,其中探礦權轉采礦權19個,已設采礦權整合2個,已設采礦權調整1個。引導采礦權合理設置,優化資源開發布局。建立和完善開采規劃區塊管理制度,原則上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只設一個開采主體,嚴格禁止大礦小開,一礦多開。
(四)礦產開發準入管理。進一步提高礦產開發準入門檻,礦山設計開采規模要與礦區資源儲量相適應,嚴格執行差別化的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實行新建礦山最小儲量規模準入,進一步調整優化礦山規模結構,鼓勵礦山企業做大做強。
1.提高礦產開發準入門檻。實行石墨、鉬等礦產新建礦山最小資源儲量規模準入制度,限制小型及以下礦山開發。嚴格執行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禁止新建低于最低開采規模標準的礦山。
2.優化礦山企業規模結構。持續推進小型礦山開發整合,引導優勢礦山企業兼并重組,實施集約化發展,逐步形成一批開采規模大、裝備設施先進、開發水平高、安全生產條件好、綠色環保、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礦山企業,實現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力爭到2020年,大中型礦山占比提高到15%以上。
(五)礦業權管理。
1.加快新探礦權生成。對重點成礦區帶科學分析論證,集中布設探礦權。深入梳理已發現的地質異常區和礦產地,形成新的探礦權。優選國有地勘單位利用自有資金形成的找礦成果,設立探礦權。對以往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廣泛征集社會找礦信息,具備條件的設立探礦權。對已注銷或吊銷的探礦權集中進行篩選,有進一步勘查價值的,重新設立探礦權。在老礦區外圍及深部毗鄰區域,設立探礦權,攻深找盲。
2.激活存量探礦權。對現有探礦權的勘查進展情況、預期成果和履約情況進行專項清理,依法依規分類處置,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已完成勘查工作、具備探轉采條件的,加快辦理探轉采。探明有一定資源量、勘查工作預計在1年至2年內完成的,盡快轉采。已取得找礦成果、需進一步勘查的,繼續加大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推進同一礦區、同一礦帶探礦權整合,形成有利于礦山整體開發和資源精深加工的礦業權。規范國有地勘單位探礦權轉讓。對探礦權人因資金不足或市場等因素不愿繼續投入的,采取合作、轉讓、托管或重新出讓等途徑激活。依法注銷無進一步找礦前景的存量探礦權。
3.盤活存量采礦權。加快在建礦山進度,按期投產達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成全省小煤礦整治整合工作,開展“多、小、散、亂”非煤礦山整合,提高礦山規模和效益。對停產、半停產礦山進行分類清理,因企施策。對因市場因素或企業自身原因停產、半停產的礦山,支持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對停產、半停產礦山進行收購、兼并、重組,盤活呆滯礦權,激活存量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礦業權出讓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為主。堅持公開公平公正、依法合規誠信的原則,探礦權、采礦權新立主要采取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儲量規模中型以上具備深加工條件的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及礦產地以招標方式為主;投資者競買意向集中的容易開采、市場需求大的礦產資源以拍賣方式為主;按照國土資源部《礦產勘查開采分類目錄》規定的第一類、第二類礦產,以往有過勘查開采活動可供進一步勘查開采的礦產地及第三類礦產,以掛牌方式為主。
5.開展大型礦山與產業項目一體化招標。對勘查程度較高、預期成果較好、有望形成規模產業的重點勘查項目,對石墨、煤炭、鐵、鉬、銅等重點優勢資源、儲量規模達到大型、特大型的重點礦山,組織開展礦產資源與產業深加工項目一體化招標,加快重要優勢資源精深加工步伐。
6.實行礦業權合同化管理。對全省新立探礦權、采礦權實行合同管理。探礦權人非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不及時匯交地質資料、圈而不探的,采礦權人無正當理由未按期進行礦山建設或未達到合同約定的精深加工要求的,列入“黑名單”,依照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予以處理。
7.實行礦業權管理全面公開。審批程序公開,在省政府網站上公開礦業權辦理流程、報件清單、審批時限;審批過程公開,實行網上報件、窗口受理,嚴格做到接辦分離、聯網審查、集體會審、限時辦結;審批結果公開,搭建“互聯網+礦業權管理”平臺,對全省礦業權配置情況及礦業權信息進行公開公示,便于社會查詢,接受社會監督。
七、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
落實最嚴格的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制度,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促進資源利用方式優化升級。按照“美麗龍江”建設的總體要求,全面建設綠色礦山,著力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最大程度提高資源環境綜合效益,綠色礦業發展力爭進入全國前列。
(一)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全面提高節礦標準,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動礦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資源產業轉型升級。
1.提高金屬礦產節約高效利用水平。提升鐵、銅、鉬、金、銀、鉛、鋅等金屬礦山采選技術水平,積極推動高效生態的選礦技術研發,提高低品位礦石、難選冶礦石的選礦回收率,強化對鎢、銅、鉛鋅等礦產中共伴生礦產和稀散金屬的綜合利用,實現有用組分梯級回收,新建全省金屬礦山“三率”達標率達到100%。
2.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精深加工利用。堅持優礦優用,重點加強石墨向新材料產業發展,依托雞西、鶴崗等地優質石墨資源,把我省打造成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超硬石墨生產基地,石墨導熱膜、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核石墨產品生產基地,石墨烯、快速充電大容量動力電池、大顆粒寶石級人造金剛石等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基地。依托依安高嶺土資源和龍江、訥河陶瓷生產輔料資源,發展陶瓷產業。
3.推進新能源、水氣礦產的開發利用。依托地熱資源的綠色、低碳、環保優勢,建設以大慶、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綏化、伊春等城市為主體的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基地。加強地熱資源的動態監測及地熱井開采管理,遵循可持續利用原則,創新地熱開發利用技術和利用模式,探索地熱資源梯級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引導淺層地溫能評價利用。依托五大連池礦泉水、克東弱堿水、大小興安嶺含鍶硅質等優質礦泉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建成國家重要的高端礦泉水生產基地,推進礦泉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4.加強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先進技術推廣??偨Y推廣省內先進經驗,學習借鑒省外國外先進技術,持續提升我省礦產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水平。重點推廣建筑用石料礦山先進開發利用技術,積極創建資源合理利用、廢水循環利用、無尾礦生產的建筑用石料礦產節約集約利用示范區。加強鐵、銅、鉛、鋅、金等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形成以點帶面的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新模式。
(二)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山生產周期地質環境全過程管理,全面深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綠色礦業持續發展。
1.深化綠色礦山建設。在已建(三批)國家級綠色試點礦山的基礎上,按照“應建必建”的原則,全面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優化綠色礦山建設內容,針對不同礦種、不同開采方式,探索各類型礦山的綠色開發新模式,實現工藝先進、節約高效、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社企和諧。全力改善礦容礦貌,露天礦山形成自上而下臺階式開采、封閉式加工運輸、無塵化作業、減噪降噪生產、無尾砂遺棄和園林式辦公的外部面貌;地下礦山形成井口、選廠、堆場、辦公等場地整潔、綠化和美化的外部環境。以國家級綠色建設基本條件為依據,探索研究省級綠色礦山標準,加強市縣級綠色礦山建設,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提高建筑用石料綠色礦山建成率和綠色礦山的占比,樹立并推廣一批在國內同類礦種起引領作用的綠色礦山標桿。
2.積極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和帶動全省綠色礦業達到全國前列,實施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工程,通過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優化礦業布局結構、整體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爭取創建1個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內大中型礦山占比提高到30%以上,礦山“三率”達標率達到100%,廢棄礦山治理率達到40%以上,將示范區建設成為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生態優良、礦地和諧的國家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
——煤炭礦山。開展煤矸石綜合利用工程,推進新型建材及發電應用,減少新生矸石山;推進煤層氣抽采利用和煤礦瓦斯治理示范礦井建設,保障煤礦安全生產,高濃度瓦斯力爭全部利用,推廣低濃度瓦斯發電;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
——金屬礦山。提供政策扶持,促進礦山企業提高礦產綜合利用率;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加強中、低品位、難選冶的銅、鉛、鋅、鉬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鼓勵研發新的礦物分離、富集技術及工藝設備,加強礦山尾礦有益元素的開發利用。
——非金屬礦山。鼓勵加強新設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新產品、新材料,提高非金屬礦產資源利用價值。進一步推廣應用礦物復合材料,開發具有特殊新性能的非金屬功能材料與結構礦物材料。
(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支持礦業城市發展壯大礦業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推進鶴崗、雙鴨山、七臺河衰退型資源城市和成熟型資源城市雞西可持續(轉型)發展。
1.提高資源保障程度。堅持有序開發、高效利用、科學調控、優化布局,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大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力度,全方位推進地質找礦工作,形成一批礦產資源接續地。深度挖掘衰退型城市資源潛力,加大穩產改造力度,延緩大中型危機礦山產量遞減速度,促進新老礦山有序接替。
2.拓展產業多元化。依托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多元發展和優化升級。深度開發利用煤炭、石墨、鐵多金屬等礦產資源,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加大鶴崗、雞西石墨開發利用力度,積極建設雙鴨山鐵礦;支持地質旅游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促進四煤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及礦區土地復墾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1.嚴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準入管理。加強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保護,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因礦產開發而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64號)和《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對新建礦山,嚴格落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準入,必須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方案,提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把環境保護貫穿于礦山開發全過程。
2.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全過程管理。針對礦山不同開發階段的特點和要求,實現全過程動態管理?;I建階段,實行嚴格的地質環境準入,強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論證。建設階段,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水土保持、安全生產“三同時”制度,加強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安全生產設施的竣工驗收,對驗收不合格的礦山企業,禁止投產。生產階段,采礦權人須嚴格按批準的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開展采掘活動和生態環境保護。閉坑階段,加強對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完善礦業權人“黑名單”制度,對拒不履行企業責任的,依法予以處罰,依法限制其新的礦業權和土地使用權申請。
3.加強制度建設及礦山地質環境監管。建立環保、國土資源、安全監察等部門聯合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聯動機制。落實山水林田湖綜合整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協作的工作機制,共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健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責任機制,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4.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主導,以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具體實施,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平臺。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加強監測體系建設,加強四煤城、大小興安嶺鐵多金屬和非金屬及分布于公路、鐵路、河流兩側的建筑用砂石土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逐步建立重點區域和重點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加強監測數據的快速分析處理與通報。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
1.新建礦山。采礦權人應在領取采礦許可證的同時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簽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書,明確采礦權人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責任和義務,并向社會公示,接受主管部門及公眾的監督。
2.生產礦山。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方案。規范礦山生產操作規程,嚴格監督“三廢”達標排放,控制和減少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三廢”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鼓勵礦山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采選設備的技術改造。礦山企業必須保證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資金投入。
3.歷史遺留礦山。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市、縣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從本級礦產資源收益及其財政資金中安排相應資金,明確年度治理目標,做到??顚S?,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工礦廢棄地復墾整治有機結合。
——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治理。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宜建則建”的原則,根據“排險消患、恢復生態、保護環境”的要求,大力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第三方治理等新政策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
——整合政策與資金。各市、縣政府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新農村建設、棚戶區改造、生態移民搬遷、地質災害防治、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政策與項目資金的整合與合理利用,形成合力,切實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成效。
4.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落實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24個,以歷史遺留問題為重點,劃出黑河市煤炭、非金屬礦山等省級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2個。
——煤炭礦山。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和雞西等7個煤炭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重點進行塌陷區回填、平整土地、綜合處理煤矸石,減少土地占用、恢復植被。
——金屬礦山。伊春市鐵多金屬、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中的小西林鉛鋅礦和大西林鐵礦,重點治理對象是開采區用地、遺留廢石堆、壓占土地、遺留尾礦庫、采空區塌陷、尾礦積聚帶、破壞耕地等。
——非金屬礦山。哈爾濱—阿城區—賓縣等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重點對礦山開發造成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觀、耕地和林地資源破壞,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次生礦山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整治,保護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促進礦地和諧。
(三)礦區土地復墾。
1.嚴格監督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實施。落實土地復墾審查制度,沒有土地復墾內容的新建礦山項目不予受理采礦申請,切實保護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建立土地復墾監管和監測制度,將礦區土地復墾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礦山企業信息公示內容,未完成土地復墾任務的礦山企業通過媒體予以公示并記入“黑名單”。
2.加大力度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礦山生產過程中要按照“邊生產、邊復墾”的原則,及時對損毀的土地進行復墾,盡量減少對土地的損毀面積和程度,采取有效、合理的工程和生物化學措施治理損毀土地,使損毀的土地達到“可利用狀態”。
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逐步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的土地復墾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市場化運作模式,制定扶持、優惠政策,引導個人、企業等社會資金參與土地復墾工作。
九、重大工程
(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十三五”期間,部署雙鴨山東輝、雞西合作等11個煤炭重點礦山,遜克翠宏山、嫩江多寶山等7個金屬重點礦山,雞西柳毛、蘿北云山和依安3個非金屬重點礦山,共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21個。其中,11個煤炭重點礦山煤炭年產量達到1500萬噸;8個金屬重點礦山年產量∶鐵礦石100萬噸、銅礦石150萬噸、鉬礦石2200萬噸、金2噸;2個石墨重點礦山石墨(礦物)年產量50萬噸;高嶺土重點礦山高嶺土年產量36萬噸。
(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實施煤炭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提高煤炭礦山采區回采率、原煤入選率和煤矸石與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確保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
以鹿鳴鉬礦、蘿北石墨礦、雞西石墨礦、依安高嶺土礦作為4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礦產資源產出率,降低礦產品生產成本,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工程。規劃期內,在18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內部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礦區土地復墾重點項目36個,治理面積5000公頃,煤礦山主要進行塌陷區回填、平整土地,綜合處理煤矸石,恢復植被等;非煤礦山主要修復地形地貌景觀、清理尾礦渣、平整土地、治理地災、恢復植被等。
(四)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工程。以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為基礎,以市、縣為單元創建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為目標,引領全省煤炭及其他礦山綠色礦業健康發展。規劃期內,爭取建成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1個。
(五)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社會化服務工程。充分利用“互聯網+礦業”,建立地質資料集成與社會化服務系統,開發權威、公益、可持續更新的地質資料數據庫信息服務工程。全方位深度挖掘地質資料潛在信息,提高公益性地質資料利用效率,服務于全省地質找礦和地學科研。規劃期內,部署“大數據背景下黑龍江省地質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等作為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社會化服務工程。
十、礦產資源管理改革
(一)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嚴格限制協議出讓行為。調整礦業權審批權限,強化出讓監督服務,簡化程序,優化流程,推進精細化、標準化、公開化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者權益的保障程度。
(二)礦產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建立動態調節機制,完善最低勘查投入制度。調整礦業權稅費方式,理順礦產資源稅費體系,合理調節礦產資源收入,規范征收行為,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和負擔。落實國家權益金制度改革。
(三)誠信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礦業權人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以企業公示、社會監督、政府抽查、行業自律為主要特點的礦業權人信息公示制度,將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方案以及礦產資源稅費繳納情況納入公示內容,設置“黑名單”,完善誠信體系建設。
(四)礦業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加快發展礦業資本市場和中介服務市場。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提高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推行現代流通方式,促進商品和服務的高效流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公平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健全勞動保護法規和爭議調解機制;加強技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技術交易行為。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提高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規劃市場秩序,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十一、規劃實施與管理
(一)建立完善規劃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健全規劃管理制度,完善規劃運行機制,出臺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制定規劃目標實施考核辦法,明確責任分工,將規劃主要目標納入綜合目標管理體系并將規劃執行情況作為目標考核依據。
(二)健全完善規劃審查制度。依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制定與之相配套的省級規劃實施方案,提高規劃的嚴肅性和約束力。省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活動,必須符合規劃的有關要求。
(三)創建重大工程保障實施機制。創新重大工程投入機制。省財政重點保障戰略性礦產勘查和重要礦產資源儲備與保護。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保障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礦產資源儲備與保護等項目實施。加強重大項目實施領導和組織協調,建立審批綠色通道,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四)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估調整機制。建立規劃評估調整機制,對規劃實施進行中期評估,對與現實政策有沖突的規劃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并按規定程序報批后組織實施。
(五)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建立規劃實施監督檢查制度,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檢查工作;建立規劃公眾參與制度,加強宣傳學習,樹立規劃的權威性,提高執法人員素質,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六)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規劃實施管理的動態監測、評價、預警技術,逐步建立涵蓋全省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加快與其他礦政管理信息系統有效銜接,將規劃納入國土資源“一張圖”管理,構建功能完善的信息網絡,使現代化技術手段在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已經國土資源部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18年1月29日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16—2020年)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素,礦業是黑龍江省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也是我省有競爭優勢和較大發展空間的潛力產業。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事關今后一個時期全省穩增長、調結構重大戰略部署。為加強和完善礦產資源宏觀調控,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發展優勢,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和產業化發展,特制定《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一)發展現狀。我省是礦產資源大省,資源種類較多。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5種(含亞礦種,下同),其中探明儲量的有84種,正在開發利用的有59種。2015年,我省位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50種,其中石墨和水泥用大理巖等列第1位,石油、金礦(砂金)等4種列第2位,鉬礦、鉑族金屬等4種列第3位。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實施以來,礦業成為我省重點推進的“十大產業”之一,累計投入地質勘查經費96.25億元,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全面提高,礦產資源勘查成果豐富,發現并探明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礦產地,開發利用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以能源礦產為主、金屬非金屬水氣礦產為輔的礦業發展格局,奠定了我省現代礦業發展基礎,為全省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積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410個圖幅、12.81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可調查面積的49%,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大幅提升。二輪規劃期間,地質找礦成果顯著,新發現大興安嶺松嶺區岔路口特大型鉬礦、伊春市鹿鳴特大型鉬礦、黑河爭光大型金礦、嫩江縣永新中型金礦等大中型礦產地20余處。主要礦產在開采強度持續加大情況下資源儲量普遍增長,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2.礦業經濟發展波動較大。全省采礦業總產值由2008年的2537.9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982.25億元,2013年開始礦業經濟規模逐年萎縮,到2015年采礦業總產值僅為1536.2億元。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過控制礦山數量,提高準入條件,培育優質礦山,礦山總數從二輪規劃期始的4575個壓縮到期末的2555個,其中大中型礦山353個,占比由6.4%提高到13.8%,礦山年產礦石量由14502.16萬噸提高到14664.31萬噸,建成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現代化礦山。通過結構優化,一些重大礦業糾紛得到協商解決,集約開發、節約利用、安全生產、秩序良好的資源開發新局面基本形成。
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二輪規劃期間,全省開展礦山復綠等專項行動,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92個,治理恢復面積10777公頃(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率達到14.73%),城市周邊、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等地的廢棄礦山數量明顯減少。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27個,國家礦山公園3個。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已經建立,礦山“三廢”排放率和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
(二)面臨形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十三五”期間,國內外礦業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礦產資源需求增速逐漸放緩,但需求總量仍將維持在高位運行。受大宗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影響,我省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產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亟待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培育新動能,實現礦業結構轉型升級。穩步實施礦業管理改革創新,有效破解地質勘查程度低、資源利用效率低、產業化水平低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礦業產業發展,是今后一個時期全省穩增長、調結構的重大任務。
1.推動礦業產業發展,提高礦產資源管理的創新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礦產資源管理需要順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導向,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束縛,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資源市場化配置、資源產業精深加工、節約與高效利用、行政審批和監管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提高礦產資源領域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面對礦業市場低迷、生產成本提高、安全生產監管更加嚴格、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等新形勢,要切實加快科技創新,引導礦山企業技術提檔升級,增強礦業產業綜合競爭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推進東西兩環城市圈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礦產開發布局結構。落實以東環城市圈和西環城市圈為重要支撐,輻射帶動鶴崗市、伊春市、黑河市和大興安嶺地區的礦業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區域資源優勢互補、勘查開發定位清晰、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做大做強石墨新材料產業,做精做深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發展銅、鉬、金等金屬加工產業,培育珍稀礦泉水、高嶺土陶瓷、地熱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
3.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綠色礦業。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契機,落實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全面推動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在礦產勘查、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全流程中著力推廣綠色標準,加強綜合勘查開發與高效利用;探索建立不同礦種、不同開采方式的節約與高效利用標準,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推進資源深加工;強化礦山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切實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治理修復,推動綠色礦業發展,確保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4.全面建成節約型友好型社會,提高礦產資源利益共享水平。在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過程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區域協調、生產生活安全,高度重視礦業權有償取得、利益協調,強化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補償。協調化解礦地矛盾,推動以礦惠民,支持鼓勵甘南等14個國家級貧困縣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脫貧致富?;拘纬晒澕s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保障社會和諧安定。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創新實施“五大規劃”和發展“十大重點產業”,以推進找礦突破和礦產資源產業化發展為主線,以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種為重點,以精深加工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進一步釋放資源潛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礦業經濟,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1.礦業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協調統一。立足省內,以產業發展為引領,統籌規劃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兼顧蒙古、俄羅斯等境外資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礦業經濟體系,促進我省經濟由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2.礦產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統一?!凹纫鹕姐y山、更要綠水青山”,在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礦業開發與環境友好協調發展。
3.科技創新與礦業結構優化協調統一。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著力轉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優化礦業結構,加強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礦業產業提質增效。
4.市場化配置與政府宏觀調控協調統一。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市場運行機制,全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在礦業領域創業、創新活力。建立健全市場交易平臺,創新管理方式,優化礦產資源配置,推動礦業經濟健康發展。
(三)規劃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礦業新秩序;完善礦業權交易平臺建設,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礦業市場體系;提升礦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重塑礦業發展新格局。實現我省由礦產資源大省向礦業經濟強省轉變。
1.礦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礦業結構,穩定石油產量,壓縮煤炭過剩產能,大力發展石墨、鉬等新材料精深加工業,到2020年全省采礦業產值力爭達到2500億元。
2.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落實省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成礦區等重點成礦區帶開展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和區域地球化學測量,覆蓋率達到65%以上,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進一步提高。圈定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找礦靶區150處,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5處以上。
3.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平明顯提高。到2020年,全省礦山數量控制在2500家以下,大中型礦山比例由2015年的13.77%提高到15%。建成大興安嶺岔路口、遜克翠宏山等18個勘查開發基地。重要礦產資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煤炭、石墨等優勢戰略礦產開發得到有效調控。
4.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礦業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強化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積極深化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礦山“三率”國家標準,礦產資源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達到85%以上。
到2020年,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力爭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創建100個綠色礦山、1個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5.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礦山環境治理新機制,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和約束機制,形成“不再欠新賬、加快還舊賬”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局面。到2020年,歷史遺留礦山恢復治理和礦山廢棄土地恢復面積25607公頃,復墾率達到35%;在落實24個國家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和2個省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中,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工程36個,礦區土地復墾5000公頃以上。
6.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取得較大成效。完善礦產資源產權制度,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市場體系建設,依法依規最大限度下放礦業權審批事項,落實權益金制度改革,加強誠信系統建設,建立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進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和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礦產勘查開發秩序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審批更加便捷、高效。
(四)2025年展望。資源勘查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資源保護更加有效,現代礦業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礦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三、勘查開發總體布局
?。ㄒ唬┛辈殚_發主要方向與區域布局。根據礦產資源稟賦條件、成礦特點并兼顧省內工業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石墨、鉬、鐵、銅、鉛、鋅、金、鈾、高嶺土、水泥用大理巖、礦泉水、地熱15種優勢和特色礦種為“十三五”期間勘查開發利用方向與重點。
我省勘查開發布局劃分為四個區域。
大興安嶺銅鉬金勘查開發區∶包括大興安嶺地區、齊齊哈爾西部、黑河西部,是國家26個重要成礦帶之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床有嫩江多寶山特大型銅礦和銅山大型銅礦、大興安嶺岔路口特大型鉬礦、漠河砂寶斯大型金礦和老溝小型金礦、黑河爭光大型金礦、龍江后六九中型銅礦、嫩江關鳥河大型水泥用大理巖等。該區重點加大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的力度,以銅、鉬、金、鉛、鋅為主攻礦種,實現找礦新突破。促進多寶山銅山一體化建設,爭光金礦、后六九銅礦、岔路口鉬礦等礦山建設,確保實現點上綠色開發、面上反哺生態,積極籌建綠色生態型有色金屬、貴金屬采選冶基地。
松嫩盆地石油天然氣勘查開發區∶包括哈爾濱西部、齊齊哈爾、大慶、綏化,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主要賦存有大慶石油及天然氣、依安高嶺土、林甸地下熱水、五大連池礦泉水等礦產。該區重點對石油、天然氣、鈾礦、高嶺土、礦泉水加大勘查開發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精深加工,促進傳統優勢資源產業化、集群化,加強油田、地熱田、高嶺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鉛鋅鉬金勘查開發區∶主要包括黑河東部、伊春、哈爾濱中東部、牡丹江西部,是我省重要的鉬、鐵、銅、鉛、鋅、金多金屬成礦帶。該區主要有黑河三道灣子中型金礦、遜克東安大型金礦、翠宏山大型鐵鎢多金屬礦和高松山小型金礦、嘉蔭團結溝大型金礦、慶安徐老九溝中型鉛鋅礦和二股響水河中型鐵鋅多金屬礦、賓縣弓棚子大型銅鋅鎢礦、阿城白嶺中型銅鋅多金屬礦、鐵力鹿鳴特大型鉬礦和二股西山中型鐵鋅多金屬礦、寧安鏡泊中型鐵礦等。該區重點開展老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繼續對鐵、銅、鉛、鋅、鉬、金等多金屬加大勘查開發力度,治理歷史遺留老礦山的地質環境。
完達山-老爺嶺煤炭石墨勘查開發區∶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以東區域,包括鶴崗、佳木斯、雙鴨山、七臺河、雞西和牡丹江。該區主要有雞西煤田、鶴崗煤田、雙鴨山煤田、七臺河煤田、寶清-集賢煤田、雙鴨山羊鼻山大型鐵礦、寶清老柞山中型金礦、虎林四平山中型金礦、蘿北云山大型石墨礦和260高地大型石墨礦、雞西柳毛大型石墨礦、密山馬來山大型石墨礦、勃利佛嶺大型石墨礦等。本區煤炭石墨資源優勢突出,工業化程度較高,資源產業基礎較好,是國家重要能源資源基地。該區重點加強資源枯竭型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以煤電石墨一體化發展為主線,加強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穩步發展煤化工,實現煤炭資源分類使用和優化配置。重點支持石墨產業園區建設,鼓勵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合理調控煤炭生產能力,重點治理采煤塌陷、煤矸石污染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著力打造我省東部煤炭、石墨產業基地。
(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建設。在4個勘查開發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資源稟賦、開發利用條件、環境承載力和區域產業布局等因素,劃分出省級勘查開發基地18個,包括國家級能源資源基地4個。其中大興安嶺銅鉬金勘查開發區包括砂寶斯、岔路口-塔河二支線等4個基地;松嫩盆地勘查開發區包括紅星等3個基地;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勘查開發區包括三道灣子-西崗子、鹿鳴-二股等7個基地;完達山老爺嶺勘查開發區包括金廠-洋灰洞子、鶴崗、雙鴨山-七臺河、雞西4個基地。作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供應的核心區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相關行業發展規劃中統籌安排和重點建設,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重大項目設置及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大力推進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聚焦發展。
(三)重點工作布局。推進我省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358”工程),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劃定大興安嶺洛古河金多金屬礦、大興安嶺二十八站-二十五站金多金屬礦等重點調查評價區44個。持續穩定推進地質勘查工作,進一步調整勘查重點和優化工作布局,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加大找礦力度,落實多寶山-大新屯等國家級重點勘查區9個,劃定大興安嶺地區二十一站河-主功河河谷地區金礦、黑河市大西江農場高嶺土礦等省級重點勘查區81個和扎龍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等禁止勘查區124個。落實蘿北石墨等國家規劃礦區6個,劃定鐵力鹿鳴鉬多金屬礦等省級重點礦區22個。劃定鶴崗、雞西等煤炭限制開采區4個和扎龍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等禁止開采區124個。以歷史遺留礦山及國有大、中型生產礦山為重點,落實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區24個,包括哈爾濱市阿城區1個、黑河市嫩江縣1個、雞西市滴道區等6個、雙鴨山市嶺東區等4個、伊春市翠巒區等4個、鶴崗市興安區等2個、七臺河市新興區1個、牡丹江市林口縣1個、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等4個,劃定省級黑河市煤礦、非金屬等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2個,集中在鶴崗、雙鴨山、七臺河、雞西等地。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優化礦山地質環境,整體推動礦業布局優化。根據資源相對富集、礦山分布相對集中、礦業秩序良好、管理創新能力較強的原則,促進我省綠色礦業健康發展。
四、公益性地質調查與服務
(一)基礎地質與礦產資源調查。加大財政對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地質勘查三年專項行動,圍繞重要成礦帶、重要礦集區、大型礦床所在地區,劃定重點調查評價區(重大工程)44個,其中1∶5萬煤炭調查6個、1∶5萬金屬礦產調查21個、1∶5萬石墨礦產調查4個、1∶5萬高嶺土礦產調查2個和1∶10萬地下熱水礦產調查11個。在大小興安嶺和東部成礦區等重點成礦區帶,開展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覆蓋率達到可調查面積的65%,提高我省基礎調查工作程度;在哈爾濱、牡丹江、伊春、黑河、大興安嶺等地開展航磁、化探異常查證工作,力爭圈定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找礦靶區150處。
(二)地質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按照創新發展、綠色開放、節約集約的思路,提升地質科學研究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深部地質找礦、地質復雜區找礦等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加大黑色巖系的研究力度,以深化認識地球表層或淺部的化學元素分布規律與機制,探索各種類型礦床的成因;研究成礦規律、找礦模型,以期在重要礦種上實現找礦突破。規劃期內,開展多金屬、石墨、高嶺土、地熱資源勘查綜合研究,探索研究釔、螢石、膨潤土、硅藻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地質找礦工作。
(三)地質資料信息化與社會化服務。以地質信息資源的持續積累、集成數據為基礎,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開展地質資料“云數據”建設,充分挖掘地質信息潛力,提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功能,逐步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和社會化服務共享。以“收全、管好、用活”地質資料為原則,實現“便捷、高效、優質”的社會化服務。
積極推進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建立省級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提升信息集群服務水平。嚴格執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加強著錄、管理和全面數字化工作。完善地質資料委托管理系統、業務管理系統、空間信息檢索服務系統。
五、礦產資源勘查
(一)勘查礦產與規劃分區。
1.勘查方向。突出石墨專項勘查,加強金、銅、鉛、鋅、鉬等金屬類礦產勘查,加強高嶺土、矽線石、硅藻土等非金屬礦產勘查,適度安排鈾、油頁巖、煤層氣等能源礦產及寶玉石、螢石、“三稀”礦產勘查,提交一批有市場前景、適合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的礦產地。禁止勘查砂金和泥炭。
2.勘查規劃分區。圍繞全省礦業產業發展,優選一批成礦條件好、資源潛力大的找礦靶區實施重點勘查,落實全國規劃劃定的多寶山-大新屯銅礦、松嶺區岔路口鉬礦、伊春鹿鳴-小西林鉬礦、延壽(濱東)鉬礦、漠河砂寶斯金礦、塔河寶興溝金礦、老柞山-羊鼻山金礦、東寧金礦、東安-湯旺河金礦國家級重點勘查區9個,劃定省級重點勘查區81個,其中能源礦產重點勘查區29個;金屬礦產重點勘查區26個,勘查礦種包括鐵、銅、鉛、鋅、錫、鉬、銻、金、銀、鈾10種;非金屬礦產重點勘查區25個;水氣礦產重點勘查區1個。實現基礎地質調查、異常查證和深度勘查3條主線緊密銜接、有序推進。重點勘查區內以部署國家地質勘查項目、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為主,鼓勵和引導商業性勘查投入。區內統一部署地質工作,推進整裝勘查,集中資金和勘查技術力量,創新找礦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對重點勘查區優先投放探礦權,優先安排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大區域綜合勘查,優先安排省內緊缺礦產勘查和危機礦山接續資源勘查。
全省劃定五大連池火山地質遺跡、興凱湖濕地生態等禁止勘查規劃區124個,面積5.71萬平方千米。禁止勘查規劃區內,不得新設與資源環境保護功能不相符的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全面清理禁止勘查規劃區內已有的勘查項目,對禁止勘查規劃區設立之前已存在的合法探礦權以及各項手續完備且已征得相關主管部門同意設立的探礦權,分類提出差別化的補償和退出方案,在保障探礦權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依法退出禁止勘查規劃區。
?。ǘ┨降V權設置區劃。充分考慮我省礦產資源特點、勘查程度、儲量規模、資源潛力等因素及其動態變化的影響,科學布局、合理設置探礦權,擬新設勘查規劃區塊260個,包括能源礦產81個、金屬礦產103個、非金屬礦產71個,水氣礦產5個。在4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中擬新設探礦權勘查規劃區塊29個,包括雞西礦區7個、鶴崗礦區3個、雙鴨山礦區16個、七臺河礦區3個;在2個石墨國家規劃礦區中擬新設探礦權勘查規劃區塊21個,包括雞西礦區11個、鶴崗礦區10個。
勘查規劃區塊在設置探礦權和安排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時起指導性作用。對于高風險勘查的多數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和少數非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按照申請在先和招拍掛方式設置探礦權;煤炭和低風險非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以及勘查程度較高的金屬礦產勘查規劃區塊以招拍掛方式設置探礦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1個勘查投資主體。
(三)礦產資源勘查管理。
1.統籌安排老礦山外圍及深部勘查。按照統一部署、分步實施的原則,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先安排老礦山外圍、深部資源勘查和礦山生產性勘查。通過攻深找盲、探邊摸底及生產礦山地質資料綜合研究,發現并查明新的資源儲量,為現有礦山穩產增產提供資源保障,延長服務年限。
2.引導商業性勘查。規范項目運行程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招拍掛等方式擇優選擇投資方,確定投資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鼓勵優勢企業加大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和服務監管作用。
3.加強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統籌利用國家各級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充分發揮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和企業的資金優勢,各類礦產地質勘查在提交主礦種資源儲量勘查報告的同時,必須對共伴生礦產實施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降低勘查成本。通過加大投入、加快勘查進度,調整省級重點勘查區,部署下一輪重點勘查工作,推進綜合勘查和綜合評價。
4.推進綠色勘查。地質勘查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持推行綠色勘查,把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貫穿和體現于地質勘查項目立項、設計、實施和驗收全過程、各環節,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堅持依靠創新驅動,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努力作保護生態和保障資源的雙贏者,實現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并重的轉型發展。
六、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一)開發利用總量調控。圍繞省內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完善礦產資源開發調控方向,加強礦種差別化管理,科學調減礦山數量,持續提升礦產開發調控水平。
1.完善礦產資源開發調控方向。鼓勵開采鐵、銅、金、銀、高嶺土、礦泉水、地下熱水等礦產,在資源條件好、環境承載力強、配套設施齊全、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集中建設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中型礦山,提高礦產資源供給能力。限制開采煤炭、鎢、石墨,規劃期間全省煤炭產能只減不增,除脫困安置替代項目外,暫停審批各類煤礦新增產能項目。禁止開采砂金、泥炭和可耕地磚瓦用粘土。
2.加強礦產開發總量調控。對鐵、銅、金、銀等金屬礦產創新采礦技術,引進先進工藝,擴大開發規模,提高保障能力。對高嶺土、礦泉水、地下熱水等特殊重要功能性非金屬和水氣礦產鼓勵規模開發。對煤炭、鎢、石墨礦產嚴格按照國家年度開采總量指標進行控制性開采,嚴格控制礦山數量增長,加強礦產資源開發整合,關停技術落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生產條件差的小型礦山,大幅壓縮磚瓦用粘土礦山數量,科學調控建筑用石料礦山數量。
3.規范砂石土開采管理。綜合考慮區域內基本需求、環境承載力、地質條件、資源保護等因素,結合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化礦山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允許開采區、集中開采區和備選開采區;嚴格控制礦山數量,禁止在各類自然保護區進行露天開采砂石土;全面加強采礦權設置方案管理,按需求投放采礦權;科學合理確定礦區范圍,積極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水土保持、礦山復綠等方面的工作。
(二)開采規劃分區。依托資源基礎,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環境功能區戰略,圍繞區域發展、產業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規劃分區管理,合理安排采礦權投放時序,建設開發供應基地,構建協調有序的資源保護和礦產集聚化開采布局,保障資源有效供應。落實國家及省區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將本省礦產資源開采規劃分區劃分為重點礦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三類。
——重點礦區:國家規劃礦區以及資源儲量規模達中型及以上,能合理設置采礦權,礦產開發可取得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較小,采后易于治理恢復的礦產地作為省級重點礦區,共計28個。
積極落實鶴崗礦區、雙鴨山礦區、七臺河礦區及雞西礦區4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和蘿北礦區、雞西礦區2個石墨國家規劃礦區。建設省級黑河西崗子煤炭重點礦區1個,漠河砂寶斯、塔源二支線等金屬礦產重點礦區16個,嫩江、依安等非金屬礦產重點礦區3個,五大連池、林甸等水氣礦產重點礦區2個。
重點礦區中煤炭國家級規劃礦區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清潔利用,通過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煤炭行業健康發展。提高煤炭洗選比重,加大煤矸石、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力度,逐步實現煤炭開采零排放。以資源或財稅政策引導礦山企業積極建設綠色礦山。石墨國家級規劃礦區,要加強石墨資源的合理高效開發利用、優質優用與有效保護,全力打造鶴崗蘿北、雞西柳毛石墨資源勘查開發基地,淘汰落后產能與引進新技術相結合,優先保證高端新能源、負極材料、石墨烯材料、環保材料、滲硅石墨、生物醫藥材料等深加工產業的資源需求。
——限制開采區:將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等4個地區列為煤炭限制開采規劃區,堅持把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規劃期內不再新建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90萬噸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限期淘汰年產15萬噸及以下且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煤礦、年產30萬噸以下且發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煤礦,以及采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藝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引導年產30萬噸以下的煤礦加快退出。
限制開采區,嚴格控制開采規模,嚴格年度開采總量指標控制管理,減少原煤等低端產品在利用總量中的占比,加大推進“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等深加工力度,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科技附加值,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禁止開采區:依據有關規定劃分五大連池火山地質遺跡等禁止開采區124個,包括國家級和省級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嚴格保護耕地,基本農田按照禁止開采區要求進行管制。
禁止開采區,不得新設與資源環境保護功能不相符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全面清理區內已有的開發項目,對之前已存在的合法礦業權以及各項手續完備且已征得相關主管部門同意設立的礦業權,分類提出差別化的補償和退出方案,在保障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依法退出。
(三)采礦權設置區劃。全面落實新立礦業權設置區劃制度。達到詳查程度的一類礦產和所有二類礦產由省級設置開采規劃區塊,市縣級落實。三類礦產不設開采規劃區塊。全省共設置開采規劃區塊126個,其中在國家規劃礦區設置煤炭開采規劃區塊17個,探礦權轉采礦權14個,已設采礦權調整3個;石墨開采規劃區塊22個,其中探礦權轉采礦權19個,已設采礦權整合2個,已設采礦權調整1個。引導采礦權合理設置,優化資源開發布局。建立和完善開采規劃區塊管理制度,原則上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只設一個開采主體,嚴格禁止大礦小開,一礦多開。
(四)礦產開發準入管理。進一步提高礦產開發準入門檻,礦山設計開采規模要與礦區資源儲量相適應,嚴格執行差別化的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實行新建礦山最小儲量規模準入,進一步調整優化礦山規模結構,鼓勵礦山企業做大做強。
1.提高礦產開發準入門檻。實行石墨、鉬等礦產新建礦山最小資源儲量規模準入制度,限制小型及以下礦山開發。嚴格執行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禁止新建低于最低開采規模標準的礦山。
2.優化礦山企業規模結構。持續推進小型礦山開發整合,引導優勢礦山企業兼并重組,實施集約化發展,逐步形成一批開采規模大、裝備設施先進、開發水平高、安全生產條件好、綠色環保、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礦山企業,實現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力爭到2020年,大中型礦山占比提高到15%以上。
(五)礦業權管理。
1.加快新探礦權生成。對重點成礦區帶科學分析論證,集中布設探礦權。深入梳理已發現的地質異常區和礦產地,形成新的探礦權。優選國有地勘單位利用自有資金形成的找礦成果,設立探礦權。對以往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廣泛征集社會找礦信息,具備條件的設立探礦權。對已注銷或吊銷的探礦權集中進行篩選,有進一步勘查價值的,重新設立探礦權。在老礦區外圍及深部毗鄰區域,設立探礦權,攻深找盲。
2.激活存量探礦權。對現有探礦權的勘查進展情況、預期成果和履約情況進行專項清理,依法依規分類處置,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已完成勘查工作、具備探轉采條件的,加快辦理探轉采。探明有一定資源量、勘查工作預計在1年至2年內完成的,盡快轉采。已取得找礦成果、需進一步勘查的,繼續加大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推進同一礦區、同一礦帶探礦權整合,形成有利于礦山整體開發和資源精深加工的礦業權。規范國有地勘單位探礦權轉讓。對探礦權人因資金不足或市場等因素不愿繼續投入的,采取合作、轉讓、托管或重新出讓等途徑激活。依法注銷無進一步找礦前景的存量探礦權。
3.盤活存量采礦權。加快在建礦山進度,按期投產達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成全省小煤礦整治整合工作,開展“多、小、散、亂”非煤礦山整合,提高礦山規模和效益。對停產、半停產礦山進行分類清理,因企施策。對因市場因素或企業自身原因停產、半停產的礦山,支持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對停產、半停產礦山進行收購、兼并、重組,盤活呆滯礦權,激活存量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礦業權出讓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為主。堅持公開公平公正、依法合規誠信的原則,探礦權、采礦權新立主要采取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儲量規模中型以上具備深加工條件的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及礦產地以招標方式為主;投資者競買意向集中的容易開采、市場需求大的礦產資源以拍賣方式為主;按照國土資源部《礦產勘查開采分類目錄》規定的第一類、第二類礦產,以往有過勘查開采活動可供進一步勘查開采的礦產地及第三類礦產,以掛牌方式為主。
5.開展大型礦山與產業項目一體化招標。對勘查程度較高、預期成果較好、有望形成規模產業的重點勘查項目,對石墨、煤炭、鐵、鉬、銅等重點優勢資源、儲量規模達到大型、特大型的重點礦山,組織開展礦產資源與產業深加工項目一體化招標,加快重要優勢資源精深加工步伐。
6.實行礦業權合同化管理。對全省新立探礦權、采礦權實行合同管理。探礦權人非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不及時匯交地質資料、圈而不探的,采礦權人無正當理由未按期進行礦山建設或未達到合同約定的精深加工要求的,列入“黑名單”,依照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予以處理。
7.實行礦業權管理全面公開。審批程序公開,在省政府網站上公開礦業權辦理流程、報件清單、審批時限;審批過程公開,實行網上報件、窗口受理,嚴格做到接辦分離、聯網審查、集體會審、限時辦結;審批結果公開,搭建“互聯網+礦業權管理”平臺,對全省礦業權配置情況及礦業權信息進行公開公示,便于社會查詢,接受社會監督。
七、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
落實最嚴格的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制度,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促進資源利用方式優化升級。按照“美麗龍江”建設的總體要求,全面建設綠色礦山,著力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最大程度提高資源環境綜合效益,綠色礦業發展力爭進入全國前列。
(一)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全面提高節礦標準,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動礦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資源產業轉型升級。
1.提高金屬礦產節約高效利用水平。提升鐵、銅、鉬、金、銀、鉛、鋅等金屬礦山采選技術水平,積極推動高效生態的選礦技術研發,提高低品位礦石、難選冶礦石的選礦回收率,強化對鎢、銅、鉛鋅等礦產中共伴生礦產和稀散金屬的綜合利用,實現有用組分梯級回收,新建全省金屬礦山“三率”達標率達到100%。
2.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精深加工利用。堅持優礦優用,重點加強石墨向新材料產業發展,依托雞西、鶴崗等地優質石墨資源,把我省打造成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超硬石墨生產基地,石墨導熱膜、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核石墨產品生產基地,石墨烯、快速充電大容量動力電池、大顆粒寶石級人造金剛石等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基地。依托依安高嶺土資源和龍江、訥河陶瓷生產輔料資源,發展陶瓷產業。
3.推進新能源、水氣礦產的開發利用。依托地熱資源的綠色、低碳、環保優勢,建設以大慶、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綏化、伊春等城市為主體的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基地。加強地熱資源的動態監測及地熱井開采管理,遵循可持續利用原則,創新地熱開發利用技術和利用模式,探索地熱資源梯級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引導淺層地溫能評價利用。依托五大連池礦泉水、克東弱堿水、大小興安嶺含鍶硅質等優質礦泉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建成國家重要的高端礦泉水生產基地,推進礦泉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4.加強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先進技術推廣??偨Y推廣省內先進經驗,學習借鑒省外國外先進技術,持續提升我省礦產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水平。重點推廣建筑用石料礦山先進開發利用技術,積極創建資源合理利用、廢水循環利用、無尾礦生產的建筑用石料礦產節約集約利用示范區。加強鐵、銅、鉛、鋅、金等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形成以點帶面的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新模式。
(二)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山生產周期地質環境全過程管理,全面深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綠色礦業持續發展。
1.深化綠色礦山建設。在已建(三批)國家級綠色試點礦山的基礎上,按照“應建必建”的原則,全面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優化綠色礦山建設內容,針對不同礦種、不同開采方式,探索各類型礦山的綠色開發新模式,實現工藝先進、節約高效、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社企和諧。全力改善礦容礦貌,露天礦山形成自上而下臺階式開采、封閉式加工運輸、無塵化作業、減噪降噪生產、無尾砂遺棄和園林式辦公的外部面貌;地下礦山形成井口、選廠、堆場、辦公等場地整潔、綠化和美化的外部環境。以國家級綠色建設基本條件為依據,探索研究省級綠色礦山標準,加強市縣級綠色礦山建設,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提高建筑用石料綠色礦山建成率和綠色礦山的占比,樹立并推廣一批在國內同類礦種起引領作用的綠色礦山標桿。
2.積極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和帶動全省綠色礦業達到全國前列,實施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工程,通過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優化礦業布局結構、整體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爭取創建1個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內大中型礦山占比提高到30%以上,礦山“三率”達標率達到100%,廢棄礦山治理率達到40%以上,將示范區建設成為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生態優良、礦地和諧的國家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
——煤炭礦山。開展煤矸石綜合利用工程,推進新型建材及發電應用,減少新生矸石山;推進煤層氣抽采利用和煤礦瓦斯治理示范礦井建設,保障煤礦安全生產,高濃度瓦斯力爭全部利用,推廣低濃度瓦斯發電;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
——金屬礦山。提供政策扶持,促進礦山企業提高礦產綜合利用率;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加強中、低品位、難選冶的銅、鉛、鋅、鉬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鼓勵研發新的礦物分離、富集技術及工藝設備,加強礦山尾礦有益元素的開發利用。
——非金屬礦山。鼓勵加強新設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新產品、新材料,提高非金屬礦產資源利用價值。進一步推廣應用礦物復合材料,開發具有特殊新性能的非金屬功能材料與結構礦物材料。
(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支持礦業城市發展壯大礦業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推進鶴崗、雙鴨山、七臺河衰退型資源城市和成熟型資源城市雞西可持續(轉型)發展。
1.提高資源保障程度。堅持有序開發、高效利用、科學調控、優化布局,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大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力度,全方位推進地質找礦工作,形成一批礦產資源接續地。深度挖掘衰退型城市資源潛力,加大穩產改造力度,延緩大中型危機礦山產量遞減速度,促進新老礦山有序接替。
2.拓展產業多元化。依托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多元發展和優化升級。深度開發利用煤炭、石墨、鐵多金屬等礦產資源,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加大鶴崗、雞西石墨開發利用力度,積極建設雙鴨山鐵礦;支持地質旅游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促進四煤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創建和諧優美環境。礦山污染物排放大幅度減少,地質環境顯著改善,山青水美,空氣清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鶴崗、雙鴨山、七臺河應著力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促進失業礦工再就業,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加快沉陷區綜合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續替代產業發展,逐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雞西應注重優勢礦產的深度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型產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培育一批資源深加工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盡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續替代產業。高度重視地質環境問題,將企業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成本內部化,切實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鎮化質量。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及礦區土地復墾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1.嚴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準入管理。加強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保護,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因礦產開發而引起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64號)和《黑龍江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對新建礦山,嚴格落實礦山環境影響評價準入,必須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方案,提出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的對策和措施,把環境保護貫穿于礦山開發全過程。
2.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全過程管理。針對礦山不同開發階段的特點和要求,實現全過程動態管理?;I建階段,實行嚴格的地質環境準入,強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論證。建設階段,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水土保持、安全生產“三同時”制度,加強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安全生產設施的竣工驗收,對驗收不合格的礦山企業,禁止投產。生產階段,采礦權人須嚴格按批準的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開展采掘活動和生態環境保護。閉坑階段,加強對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完善礦業權人“黑名單”制度,對拒不履行企業責任的,依法予以處罰,依法限制其新的礦業權和土地使用權申請。
3.加強制度建設及礦山地質環境監管。建立環保、國土資源、安全監察等部門聯合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聯動機制。落實山水林田湖綜合整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協作的工作機制,共同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健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責任機制,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4.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主導,以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具體實施,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平臺。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加強監測體系建設,加強四煤城、大小興安嶺鐵多金屬和非金屬及分布于公路、鐵路、河流兩側的建筑用砂石土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逐步建立重點區域和重點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加強監測數據的快速分析處理與通報。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
1.新建礦山。采礦權人應在領取采礦許可證的同時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簽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書,明確采礦權人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責任和義務,并向社會公示,接受主管部門及公眾的監督。
2.生產礦山。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方案。規范礦山生產操作規程,嚴格監督“三廢”達標排放,控制和減少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三廢”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鼓勵礦山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采選設備的技術改造。礦山企業必須保證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資金投入。
3.歷史遺留礦山。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市、縣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從本級礦產資源收益及其財政資金中安排相應資金,明確年度治理目標,做到??顚S?,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工礦廢棄地復墾整治有機結合。
——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治理。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宜建則建”的原則,根據“排險消患、恢復生態、保護環境”的要求,大力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第三方治理等新政策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
——整合政策與資金。各市、縣政府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新農村建設、棚戶區改造、生態移民搬遷、地質災害防治、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政策與項目資金的整合與合理利用,形成合力,切實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成效。
4.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落實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24個,以歷史遺留問題為重點,劃出黑河市煤炭、非金屬礦山等省級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2個。
——煤炭礦山。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和雞西等7個煤炭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重點進行塌陷區回填、平整土地、綜合處理煤矸石,減少土地占用、恢復植被。
——金屬礦山。伊春市鐵多金屬、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中的小西林鉛鋅礦和大西林鐵礦,重點治理對象是開采區用地、遺留廢石堆、壓占土地、遺留尾礦庫、采空區塌陷、尾礦積聚帶、破壞耕地等。
——非金屬礦山。哈爾濱—阿城區—賓縣等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重點對礦山開發造成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觀、耕地和林地資源破壞,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次生礦山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整治,保護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促進礦地和諧。
(三)礦區土地復墾。
1.嚴格監督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實施。落實土地復墾審查制度,沒有土地復墾內容的新建礦山項目不予受理采礦申請,切實保護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建立土地復墾監管和監測制度,將礦區土地復墾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礦山企業信息公示內容,未完成土地復墾任務的礦山企業通過媒體予以公示并記入“黑名單”。
2.加大力度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礦山生產過程中要按照“邊生產、邊復墾”的原則,及時對損毀的土地進行復墾,盡量減少對土地的損毀面積和程度,采取有效、合理的工程和生物化學措施治理損毀土地,使損毀的土地達到“可利用狀態”。
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逐步建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的土地復墾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市場化運作模式,制定扶持、優惠政策,引導個人、企業等社會資金參與土地復墾工作。
九、重大工程
(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十三五”期間,部署雙鴨山東輝、雞西合作等11個煤炭重點礦山,遜克翠宏山、嫩江多寶山等7個金屬重點礦山,雞西柳毛、蘿北云山和依安3個非金屬重點礦山,共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21個。其中,11個煤炭重點礦山煤炭年產量達到1500萬噸;8個金屬重點礦山年產量∶鐵礦石100萬噸、銅礦石150萬噸、鉬礦石2200萬噸、金2噸;2個石墨重點礦山石墨(礦物)年產量50萬噸;高嶺土重點礦山高嶺土年產量36萬噸。
(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實施煤炭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提高煤炭礦山采區回采率、原煤入選率和煤矸石與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確保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
以鹿鳴鉬礦、蘿北石墨礦、雞西石墨礦、依安高嶺土礦作為4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礦產資源產出率,降低礦產品生產成本,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礦區土地復墾工程。規劃期內,在18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內部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礦區土地復墾重點項目36個,治理面積5000公頃,煤礦山主要進行塌陷區回填、平整土地,綜合處理煤矸石,恢復植被等;非煤礦山主要修復地形地貌景觀、清理尾礦渣、平整土地、治理地災、恢復植被等。
(四)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工程。以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為基礎,以市、縣為單元創建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為目標,引領全省煤炭及其他礦山綠色礦業健康發展。規劃期內,爭取建成國家級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1個。
(五)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社會化服務工程。充分利用“互聯網+礦業”,建立地質資料集成與社會化服務系統,開發權威、公益、可持續更新的地質資料數據庫信息服務工程。全方位深度挖掘地質資料潛在信息,提高公益性地質資料利用效率,服務于全省地質找礦和地學科研。規劃期內,部署“大數據背景下黑龍江省地質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等作為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社會化服務工程。
十、礦產資源管理改革
(一)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嚴格限制協議出讓行為。調整礦業權審批權限,強化出讓監督服務,簡化程序,優化流程,推進精細化、標準化、公開化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者權益的保障程度。
(二)礦產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建立動態調節機制,完善最低勘查投入制度。調整礦業權稅費方式,理順礦產資源稅費體系,合理調節礦產資源收入,規范征收行為,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和負擔。落實國家權益金制度改革。
(三)誠信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礦業權人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以企業公示、社會監督、政府抽查、行業自律為主要特點的礦業權人信息公示制度,將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方案以及礦產資源稅費繳納情況納入公示內容,設置“黑名單”,完善誠信體系建設。
(四)礦業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礦業權有形市場,加快發展礦業資本市場和中介服務市場。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提高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推行現代流通方式,促進商品和服務的高效流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公平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健全勞動保護法規和爭議調解機制;加強技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技術交易行為。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提高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規劃市場秩序,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十一、規劃實施與管理
(一)建立完善規劃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健全規劃管理制度,完善規劃運行機制,出臺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制定規劃目標實施考核辦法,明確責任分工,將規劃主要目標納入綜合目標管理體系并將規劃執行情況作為目標考核依據。
(二)健全完善規劃審查制度。依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制定與之相配套的省級規劃實施方案,提高規劃的嚴肅性和約束力。省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活動,必須符合規劃的有關要求。
(三)創建重大工程保障實施機制。創新重大工程投入機制。省財政重點保障戰略性礦產勘查和重要礦產資源儲備與保護。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保障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礦產資源儲備與保護等項目實施。加強重大項目實施領導和組織協調,建立審批綠色通道,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四)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估調整機制。建立規劃評估調整機制,對規劃實施進行中期評估,對與現實政策有沖突的規劃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并按規定程序報批后組織實施。
(五)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建立規劃實施監督檢查制度,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檢查工作;建立規劃公眾參與制度,加強宣傳學習,樹立規劃的權威性,提高執法人員素質,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六)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規劃實施管理的動態監測、評價、預警技術,逐步建立涵蓋全省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加快與其他礦政管理信息系統有效銜接,將規劃納入國土資源“一張圖”管理,構建功能完善的信息網絡,使現代化技術手段在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