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南省實施"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湘政辦發〔2015〕86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湖南省實施"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10月11日
湖南省實施"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
為加快推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圍繞促進"三量齊升"、推進"四化兩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要求,以推動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為目標,著力構建高效便捷的寬帶互聯網絡,發展互聯網與產業融合新業態,激活網絡創新創業新優勢,拓展網絡民生服務新模式,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提供動力,為促改革、惠民生、強基礎提供支撐,促進我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發展目標。力爭到2017年,全省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普及應用,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省寬帶信息網絡覆蓋城鄉,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60%;城區4G覆蓋率達到100%,農村4G覆蓋率達到95%;機場、校園、商務樓宇、景區、商場等公共區域實現WIFI全覆蓋。
--互聯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全省互聯網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8000億元,全社會物流成本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18.2%以下。
--電子政務服務便捷高效。20%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全程辦理;建成省級電子政務云平臺,實現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建成省級政務大數據中心,大數據的開發應用初具規模。
--互聯網民生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全省教育"三通兩平臺"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面普及居民健康卡;社保一卡通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高速公路ETC用戶數超過220萬;教育、衛生、交通、文化、民政等領域互聯網服務體系完善。
--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建設30個"互聯網+"創新創業示范園區,打造300家規模超億元的"互聯網+"試點示范企業,培育3000名以上"互聯網+"創新創業精英。創新創業成本顯著降低,創新創業環境顯著改善。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形成工業經濟發展新動力。
1、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促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持建設自動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鼓勵利用互聯網開展在線、實時、遠程服務,發展服務型制造。支持"工業云"平臺建設,實現大型制造企業與上下游產業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的高效協同。鼓勵能源生產企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設備狀態進行在線監測、故障判斷和實時維護,促進能源生產智能化。
2、大力培育互聯網定制新模式。著力培育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包、眾籌、眾創等商業模式,支持企業利用信息網絡平臺與生產商、用戶實現交流互動,拓展市場空間。支持制造企業建設集成信息平臺,實現供應鏈內及跨供應鏈的企業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的合作協同。支持汽車、家電、電子信息、服裝、家居等企業結合市場需求,建設開放的網絡創新平臺,開展集中式、大規模的個性化產品定制。
3、大力發展智能硬件產品。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穿戴設備、智能家電等智能終端的研發和生產。著力開展科研攻關,突破大功率芯片、高端元器件、網絡操作系統等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高端服務器、新型顯示、新型電子元器件及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汽車電子、船舶電子、家電電子、電力電子、醫療電子、物流裝備電子、環保裝備電子等專用電子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產品、制造生產等領域廣泛應用,夯實產業智能化發展基礎。
(二)促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探索智能農業發展新模式。
1、發展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支持利用互聯網技術監測土壤、墑情、水文、肥力、苗情、雜草及病蟲害等信息,建設精準農業生產體系。支持應用農業生物環境傳感器網絡、智能監測終端等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網絡感知和智能處理。開展全省農產品聯網監管溯源體系試點,建設食品監管溯源追蹤管理網絡平臺。完善覆蓋全省的"12316"和"12396"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中國惠農網"和農業專業移動客戶端APP等應用平臺。
2、大力開展涉農電子商務。支持建設涉農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聯通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餐飲等環節,實現網上農超、農餐對接,利用互聯網構建農副產品物流體系。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廣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電商模式,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渠道。支持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業發展,鼓勵開展涉農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及渠道建設,推動農產品網絡銷售模式快速發展。
(三)推進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產業發展新業態。
1、發展互聯網與商務融合新模式。鼓勵傳統商貿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轉型升級,支持開展新興電子商務應用。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大平臺、P2C現貨交易大平臺、互聯網及移動支付大平臺。推進湖南(金霞)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大力實施"破零倍增"、"湘品出海"、"精品入湘"和"湘品網上行"工程,建設"特色中國?湖南館"。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建設電子商務監管服務平臺。深入推進移動電子商務試點示范省建設。
2、推進互聯網與現代物流融合。完善省電子口岸,實現外貿、商務、口岸、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信息共享。建設湖南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信息網絡體系,推進商貿制造企業、物流園區、運輸企業等環節信息資源整合,加強與水路、鐵路、航空運輸平臺的對接,發展多式聯運信息服務。支持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實現需求信息、交貨情況和裝運進度等信息協同。開展網上自貿區建設,發展國際物流互聯網服務。
3、推動互聯網金融快速健康發展。推動傳統金融行業開展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培育P2P網絡貸款、網絡第三方支付、眾籌、供應鏈金融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拓展互聯網融資功能,構建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推動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產品、技術、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加快網絡征信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改進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提高金融服務安全性。支持互聯網金融服務國際化發展,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規范發展。
4、深化互聯網與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旅游資源的互聯網化,大力發展集虛擬旅游體驗、在線旅游產品預訂、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綜合性配套服務。普及電子門票、在線支付、電子消費卡,建設智慧景點景區。建設旅游多語種網站,打造旅游公共信息咨詢服務體系,開展智慧旅游品牌推廣和境外網絡營銷。建設全省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加強智慧旅游監管服務,實時發布景區游客流量、團隊分布、旅游交通等信息。
5、加快發展互聯網新興服務業。大力支持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技術咨詢、網絡中介服務等信息服務業發展。支持基于北斗導航系統的產品與服務,大力發展地理信息服務產業,積極發展網絡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等基于網絡的新興信息服務。大力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支持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餐飲、娛樂、家政等領域培養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積極推廣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城市服務,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享受便捷高效服務。
(四)發展互聯網民生應用,提升社會管理服務民生新水平。
1、依托互聯網建設"網上政府"。加大政府機構電子政務建設的整合力度,建設統一的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完善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推動各級政府實體行政辦事大廳向網上遷移,建設好"12345"政務門戶,打造"網上政府"。建設省級政務大數據中心,完善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文化等政務數據庫,建立政務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機制,推進大數據創新應用。支持企業開展數據開發應用和數據增值服務,推動社會服務模式創新,提升各級政府社會治理能力。
2、發展互聯網公共交通服務。建設智慧水運、智慧路網和城鄉客運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建成湖南交通運輸行業統一的云數據中心。建設綜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工程,開展公路出行、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出行路線規劃、智能停車等信息便民服務,推廣交通違章查詢、智能打車等應用。建成全省統一的"兩客一危"衛星定位監控平臺,實現重點運輸過程監控。發展智慧交通,支持開展汽車電子標識、智能感知、導航定位、車載診斷、診斷預警和智能調度等技術研究和創新服務。
3、建設互聯網"健康云"平臺。建設全省"健康云"服務平臺,推動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互聯互通。支持醫療大數據建設,推進跨機構、跨層級、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普及居民健康卡。開展數字網絡醫院試點,鼓勵開展網絡醫療、移動醫療APP應用。推動大中型醫院開展在線預約門診、遠程醫療、在線健康管理等業務。支持健康科技企業發展生物芯片、智能眼鏡、智能手環、嵌入式人體傳感器等穿戴設備。鼓勵搭建公共信息平臺,提供長期跟蹤、預測預警等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4、發展互聯網在線教育應用。加快"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和"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與應用,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整合省級公共資源和管理服務,建設"湘教云"平臺,推進全省優質教學資源聯網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十百千萬工程"示范與推廣進程,全面推進"農村網絡聯校"建設與應用。鼓勵發展網絡互動教學、教學點播、移動學習、個性化輔導、遠程教研觀摩、實訓教學、視頻監考等網絡教育服務。
5、推動互聯網文化傳播發展。著力豐富互聯網文化,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神奇湖南掌上非遺展示館"和湖南文物資源數字化平臺。挖掘湖南特色文化資源,建設對外文化交流資源庫。發展網絡新聞、社交、文學、影視、音樂、游戲、動漫等互聯網文化產品,建設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網上交易平臺,培育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數字出版工程,加快中南國家數字出版、中國聯通數字閱讀等基地建設,推動在線閱讀發展。
6、建設互聯網環境監管體系。建設"互聯網+環境信息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環境技術服務"平臺,實現各種環境要素的信息共享。建設全省環境質量信息管理與發布平臺,對全省空氣和水環境質量進行實時智能監測、數據發布和應急指揮。加強氣象場、污染源排放清單、空氣質量在線監測等基礎數據管理,建設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平臺。建設環境技術服務平臺,開展企業環保信息發布、環境違法舉報、第三方環保工程需求對接及技術交易等服務。支持利用電子標簽、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跟蹤電子廢物流向,鼓勵城市廢棄物回收信息平臺建設。
7、完善互聯網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實施"一卡兩站三中心五平臺"工程,建設"數字人社"。加快建設覆蓋全省的勞動就業網絡服務體系和全方位的人才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支持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和眾創空間,為創新企業、青年創業者和大學生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集聚創業創新資源,為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服務支撐。
8、建設互聯網民政基本服務體系。大力推進"云上民政"工程建設,加快構建基本民生兜底網絡服務體系、基層社會治理網絡服務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網絡體系,為全省弱勢群體、困難群體提供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優撫保障等最基本的民生信息化互聯網服務。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五)加快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提高應用支撐新能力。
1、加快建設新一代寬帶網絡。加快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建設光網城市和無線城市。實施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升農村通信網絡能力。加快4G網絡及無線局域網建設,提升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接入速率和服務水平。加快推動下一代互聯網絡規?;逃?。推動基礎設施智能感應、環境感知、遠程監控等無線傳感網絡建設。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加快長株潭國家下一代互聯網和寬帶示范城市群建設。
2、提升云計算應用和服務水平。完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設。建設省直部門電子政務云服務平臺,提升政務云服務水平。支持企業參與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云計算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建設,大力開展工業云、政務云、健康云、安居云、教育云、商務云、媒體云等示范應用。鼓勵政府、企業、居民購買云服務,培育發展云計算工程與服務企業。
3、完善互聯網安全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全省政府部門和重要領域網絡信息安全和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核心軟硬件和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加強關鍵軟硬件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檢測評估。建設安全可靠的容災備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統的風險防御能力。建立健全地方網絡和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和信息的力度,確?;ヂ摼W信息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數字湖南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實施"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科學制定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具體工作方案,堅持有序推進,杜絕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要建立目標責任及績效考核機制,形成牽頭部門抓總落實、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工作格局。
(二)優化大數據管理體制。在重點行業和領域建設省級大數據中心,承擔全省數據資源管理和技術支撐工作,研究制定大數據發展規劃,統籌推進全省大數據產業發展和互聯網應用。加強電子政務頂層設計,提高政府應用大數據的能力,加大電子政務建設和政務資源的整合力度,促進網絡互聯互通和資源共建共享,拓寬企業數據資源的采集渠道,保證數據充分共享和完整準確。
(三)加強政策扶持。研究制定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相關政策,支持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發展。綜合運用政府購買服務和PPP等方式,推進"互聯網+"相關應用示范,促進互聯網產業發展。整合省本級政策和相關專項資金,加大對"互聯網+"項目的支持力度。省直相關部門要加強與中央有關部門對接,爭取中央政策支持。
(四)加強融資創新服務。整合省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國家超算長沙中心等資源,引進重大戰略合作伙伴,成立省"互聯網+"產業投資發展公司,承擔重要信息基礎設施、政務云平臺、政務大數據等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政府產業投資基金要著力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互聯網+"產業的投資力度。省內地方法人銀行和國有擔保公司要加大對互聯網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勵各類天使基金和風投資金投資互聯網項目,支持互聯網企業上市融資。
(五)加大宣傳和人才培養力度。加大"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宣傳力度,積極倡導互聯網創新創業文化,報道一批創新創業先進事跡,樹立一批創新創業典型人物,培育互聯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鼓勵企業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強互聯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引進,大力拓寬培養培訓渠道,著力造就一批信息技術研發人才、應用人才和營運人才等高水平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