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湖南省貫徹落實國家〈長江中游
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湘政發〔2015〕35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湖南省貫徹落實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8月25日
湖南省貫徹落實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
按照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湖南省規劃實施范圍為環長株潭城市群,即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核心,輻射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五市,總面積9.68萬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4105.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1599億元,分別占長江中游城市群的30.4%、33.9%和36%。根據《國務院關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5]62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地區[2015]738號)、《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5]15號)等文件要求,為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國家將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等四大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湖南"一帶一部"區位優勢,以長株潭一體化為核心,以產城融合為重點,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推進沿江開放開發為紐帶,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突破,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著力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內部及與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之間城鄉、產業、基礎設施、生態文明、公共服務"五個協同發展",積極探索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轉型發展、合作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將環長株潭城市群打造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和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群、內陸地區開放新高地、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增長極。
2、發展目標。全面推進階段(2015-2020年)。重點強化長株潭核心引領作用,加速擴容提質、經濟轉型和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率先建成"兩型"城市,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初步確定。統籌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基礎設施全面對接聯網,形成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對長江經濟帶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建立與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的合作發展機制,并取得實質性進展。品質提升階段(2021-2030年)。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地位得到全面鞏固和加強。環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現代化生態城市群基本建成。與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開展多領域合作,協同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共同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我國經濟增長與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群。
二、促進城鎮聯動發展
3、打造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強化長沙中心城市地位,大力推進湘江新區建設,爭取設立國家級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率先建成"兩型"城市和基本實現現代化,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一帶一路"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加快長株潭一體化進程,依托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平臺,全面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增強產業高端化發展水平,率先實現社會保障、健康服務、公共交通 "三個一卡通"和規劃、信息、交通、戶籍"四個一體化"。加快株洲"五城四基地"、"中國動力谷"、云龍新城和湘潭"一軸一帶"、雨湖新城、九華新城建設,輻射帶動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等城市發展。將長株潭打造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戰略支點。
4、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組團發展。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重點,以產城融合為抓手,大力推進岳陽綠色化工產業帶、常德千億裝備制造產業走廊、益陽船舶制造基地和城陵磯新港區、津澧新城、益陽東部新區建設,將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建設成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產業基地,打造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和濱湖型城市組團。做大做強衡陽市、婁底市中心城區,加快推進衡陽西南云大經濟圈協同發展,建設大衡山特色城鎮帶,加快建設婁底城鎮帶和婁雙高附加值"兩型"產業走廊、婁漣冷現代制造業走廊。
5、推進省際城鎮聯動發展。加強與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及三省省會城市的合作共建,促進毗鄰城鎮在功能布局、產業建設、生態環保等方面協同發展。重點建設以長株潭、岳陽、衡陽為節點的京廣城鎮發展軸,以岳陽、常德、益陽為節點的沿長江城鎮發展軸,以長株潭、婁底為節點的滬昆城鎮發展軸,以長株潭、益陽、常德為節點的長渝城鎮發展軸,以常德、益陽、婁底為節點的二廣城鎮發展軸,以株洲創新發展試驗區、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為基礎的長株潭-萍鄉、宜春、新余城市組團,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紐帶的荊州-岳陽-常德-益陽城市組團,以沿江開放開發為契機的咸寧-岳陽-九江城市組團。
6、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不斷深化長沙等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和株洲、益陽等全國統籌城鄉一體化試點,推進實施長沙市城鄉統籌融合發展行動計劃,促進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周邊城鎮及農村延伸,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充分發揮縣(市)就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用,培育寧鄉、瀏陽、耒陽、醴陵、津澧等15個左右30萬-50萬人口的中小型現代城市,抓好清溪鎮、花明樓鎮、太子廟鎮、大瑤鎮等50個左右全國重點鎮和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建設,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美麗鄉鎮、宜居小鎮,開展湘江古鎮群保護發展,開展美麗鄉村、宜居村莊和旅游示范村創建活動,做好傳統村落保護。
三、完善基礎設施網絡
7、構建陸水空城際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依托長沙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放射狀、立體化、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網絡。公路,重點推進二廣高速常德-安化段、安化-邵陽段,杭瑞高速臨湘-岳陽段等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和長沙-益陽、滬昆高速醴陵-婁底段等繁忙路段擴容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與湖北、江西的省際高速公路對接,推進岳陽-望城等斷頭路建設。爭取華容監利長江大橋納入國家規劃,加快推進干線公路省際通道和連接重要景區、資源基地、工業園區、物流中心、重點鄉鎮公路建設,形成"五縱五橫" 高速公路網(五縱:武漢至深圳、北京至港澳、許昌至廣州、華容至常寧、二連浩特至廣州。五橫:杭州至瑞麗、瀏陽至花垣、平江至安化、瀏陽至芷江、上海至昆明),建設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株潭"十一縱十橫"城際快速干道網(十一縱:京港澳、長株高速-株洲湘江大道、雷鋒大道北延線-長沙西三環-長潭西線、黃橋大道-伏林大道、長沙星沙-株洲淥口、長沙福臨-江背-湘潭梅林橋大道、芙蓉大道、昭山大道、岳東大道、長沙-株洲-攸縣快速公路、武廣高鐵株洲站-滬昆客專韶山南站。十橫:滬昆高速、蓮易大道、319國道北移線、金沙大道、長沙南二環-勞動東路、長沙南橫線、湘鄉-醴陵、株潭繞城南線、長沙南三環線至江背鎮、湘潭鶴嶺-南谷)和洞庭湖環湖公路網。鐵路,加快建設以"七縱七橫"為主干的鐵路運輸網(七縱:焦柳、安張衡、常德至桂林至???、洛湛、京廣、蒙華、咸寧-茶陵-炎陵-韶關。七橫:渝長廈、黔張常和常岳九、重慶秀山至益陽、滬昆、西安至長沙、渝懷及懷邵衡和衡茶吉、湘桂),力爭高速鐵路網全面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人口以上城市。水運,推進長江航道治理,加快岳陽港、長株潭港口群等重要港口建設,全面推進"一縱五橫"為骨架的航道網建設(一縱:湘江。五橫:沅水、淞虎-澧資航道、澧水、資水、漣水)。航空,加強長沙黃花機場與武漢天河機場、南昌昌北機場合作,共同打造長江中游國際航空港。強化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區域樞紐功能,實施飛行區東擴工程和空港配套工程,推動常德桃花源機場改擴建工程,啟動岳陽、婁底機場建設,加快通用機場群建設,形成"一樞紐多支線"的空運網絡。城際軌道交通,支持以長沙為中心的城際交通網建設,形成"一心六射"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一心:長沙。六射:長沙-岳陽、長沙-瀏陽、長沙-益陽-常德、株洲-醴陵、株洲-衡陽、湘潭-婁底)。加快建設長沙-株洲七斗沖長株潭城際西線,實現高鐵、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公共交通 "零換乘"。城市軌道交通,加快推進長沙市第二輪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啟動第三輪規劃項目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采用中低速磁浮、有軌電車、無軌電車等綠色交通方式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8、構建江河湖庫功能互補的水利設施網。以重大水利工程為抓手,與湖北、江西共同爭取國家支持在長江中游地區開展大型水利現代化綜合樞紐建設試點示范。加快推進松滋建閘、四口河系整治及洞庭湖綜合樞紐工程前期工作,爭取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加強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加快洞庭湖、四水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強化水資源保障,推進以洞庭湖北部地區、衡邵干旱走廊綜合治理等為重點的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加強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在全面完成安全飲水"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提質增效,完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網絡,進一步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繼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洞庭湖區治澇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灌排能力,夯實農業水利基礎。加強水生態保護,完善長江、洞庭湖及四水防洪和水量調度,建立聯合調度系統和監管合作機制。加強水源地保護、河湖管理,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通過治污改善水環境,建立健全水環境監測預警網,確保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步提高。強化水資源保障和水生態保護,推進以南縣、華容、安鄉為重點的水資源設施建設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9、構建油氣電煤互為補充的能源保障網。加強能源輸入通道建設,重點推進蒙西-華中煤運通道、甘肅-湖南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中石油西三線中段、中石化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建設,啟動中石化儀征-長嶺原油管道復線九江-長嶺段、長嶺至重慶原油管道項目。加快環長株潭城市群城鄉電網改造和升級擴容,建成一批50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完成農網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推進新能源加快并網。適度發展清潔高效火電,在煤運通道及分輸線、海進江煤轉運港口和負荷集中及電網支撐薄弱區域布局建設一批近零排放標準的百萬千瓦級火電廠,推進現有煤電機組加快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啟動桃花江核電項目,加快推進小墨山核電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擴大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推進生物質能、淺層地熱能、沼氣等開發利用。加快風電、光伏、生物質等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風光電裝備、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加快實施"氣化湖南"工程,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國家天然氣干線和省內支線率先成網,實現"縣縣通、全覆蓋"。加快岳陽、華容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建設,提升長株潭、岳陽煤炭接卸、轉運、儲配能力,提高煤炭清潔化利用水平。加快推行"以氣代煤"、"以電代煤",在環長株潭城市群實施燃煤鍋爐限期退出,嚴格控制散燒用煤。在工業園區、大型公共服務區、綜合商務區等優先推廣采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地源熱泵等供熱供冷方式。
10、構建服務產業深度融合的新一代信息網。重點推進長株潭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群和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群建設。全面實施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和寬帶鄉村示范工程,全面擴大有線無線寬帶網絡覆蓋面。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圍繞基礎型、提升型、服務型"互聯網+"行動,進一步建設國家超算長沙中心、長沙云計算平臺、物聯網、基礎信息資源庫,推動云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領域滲透,構建較為健全的互聯網產業鏈條。與湖北、江西協同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港和地理空間信息分發與交換中心,建立信息安全應急體系合作機制,實現數字證書互通互用、交叉認證,推動無線電協同監管。
四、強化產業協同發展
11、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發揮長株潭產業集聚和自主創新優勢,推進17個千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一批優勢產業集群。依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骨干企業,建設全球先進的工程機械區域創新中心和制造中心,打造高端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依托南車株機、南車時代等龍頭企業,以及變流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機車和國防科大磁懸浮研究中心,建設全球領先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與制造中心,打造先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依托上海大眾、湖南吉利、廣汽菲亞特、長沙比亞迪、北汽等骨干企業,引導長株潭開展汽車產業合作與企業重組,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支持泰富重工、湘電集團、湖南太陽鳥、益陽中海等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打造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性能船舶產業集群。支持華菱鋼鐵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延伸鋼鐵產業鏈,打造中部鋼鐵精深加工產業集群。依托株洲硬質合金等核心企業,打造有色精品產業集群。依托岳陽長煉、巴陵石化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岳陽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打造綠色化工產業集群。依托遠大住工、中聯環境、巨星建材、永清、凱天、華時捷等龍頭企業,支持綠色建筑、城市垃圾處理、水污染治理及在線監測、大氣污染治理、環保消費品和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依托杉杉、金瑞、科力遠、華聯、泰鑫等龍頭企業,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依托藍思科技和中興、中電在湘龍頭企業,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托格力電器、奧克斯集團等龍頭企業及寧鄉家電生產基地,打造智能家電產業集群。依托58同城、金蝶互聯、易寶天創、友阿云商等重點企業,支持發展與移動互聯網產業相關的軟件開發、服務平臺和應用服務,打造移動互聯網產業集群。依托爾康、九芝堂、方盛、圣湘生物等龍頭企業,支持化學制劑類藥、現代中藥、生物藥和高端輔料藥發展,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依托南方公司、南方宇航、湖南通發等龍頭企業,圍繞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制、通用航空制造和運營,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群。依托湘電股份、湘電風能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風電裝備、太陽能熱發電裝備、清潔能源裝備,打造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依托江麓機電、江南機器、江濱機器等大型軍工企業,打造軍民融合產業集群。依托加加食品、康師傅、華潤怡寶等大型食品飲料企業,打造食品產業集群。
1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長株潭智能物流網絡、長株潭電子商務示范城及長沙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打造輻射全國、連接國際的物流平臺和區域性商貿中心。依托湘潭岳塘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公路物流港等節點,打造長株潭供應鏈核心樞紐。加快建設長沙與武漢、南昌兩小時高效物流服務圈。支持長株潭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互聯網+產業+金融"產業鏈條,建成國家級互聯網金融創新示范區和區域金融中心。發揮長江水道、高鐵、生態和紅色資源優勢,與湖北、江西聯合打造沿江旅游、紅色旅游、綠色旅游、高鐵旅游等旅游精品線路,培育國際旅游品牌,實行旅游信息互通,探索推行旅游"一票通"。依托中南傳媒、芒果傳媒、天心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廣告創意產業園、中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湘臺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品牌優勢,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通過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益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進一步做強做大文化產業。加快健康產業發展和健康產業園建設,豐富健康、家庭、養老等服務產品供給。深化長沙、衡陽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長株潭環境服務業試點。加快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投融資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13、發展壯大現代農業。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以湘潭、雙峰、汨羅為重點的農機產業基地和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鞏固提升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地位。加大以長沙為中心的現代種業支持力度,打造南方種業硅谷。支持長沙、益陽、岳陽等稻谷物流節點建設,岳陽臨港經濟區肉類、水產品物流節點建設和寧鄉、湘潭、華容、衡陽等縣域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食品、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全國"兩型"現代農業先行區、都市高效農業示范區和旅游休閑農業引領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業規?;?、集約化經營水平。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積極開展農業領域補貼辦法改革試點。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支持長沙隆平高科技園等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服務實體。加強與湖北、江西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將環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為全國農業科技產業化示范基地。
14、推進跨區域產業轉移與承接。鼓勵承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加快寧鄉金玉工業集中區等一批飛地示范園發展,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鼓勵長株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建立生產基地,布局配套企業。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進產業雙向轉移。積極實施"回歸工程",鼓勵海內外湘商返鄉投資興業和外出農村勞動力回鄉就業,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產業園區建立相應的創業園。
15、建立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搭建產業合作平臺,推進長沙與武漢建設"創意產業園"、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等各種形式的跨區域產業合作。建立健全企業、項目轉移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增強產業集聚功能。完善統一市場機制,探索建立企業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機制,支持資本市場誠信數據庫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探索組建聯合產權交易機構。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創新和共享的平臺,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五、推進生態文明共建
16、構筑網絡化生態屏障。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聯建聯動機制,與湖北、江西共同構筑以幕阜山和羅霄山為主體,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軸線綠色廊道為紐帶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屏障,推動城市群"綠心"建設。加強長株潭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長沙、常德等國家級森林城市建設,推進常德、益陽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和長沙、株洲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加強對"一湖四水"的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支持水質良好湖泊(水庫)的保護,提高水環境功能區承載力。推進湘江流域產業布局優化和水污染治理,將洞庭湖及四水流域納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范圍,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洞庭湖國家公園建設。構建羅霄山區自然和諧的生態網絡系統。大力支持區域內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大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實施綠心保護工程,爭取綠心所在縣市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改善衡山、武陵山北段等山體生態質量。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國土生態保護、能源消費雙控、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森林濕地面積和物種數量、城市邊界限值、礦產開采限制、功能區環境質量)。
17、促進城市群綠色發展。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支持長株潭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加快常德市國家海綿城市試點。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加快推進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加強水資源跨區域協調,推廣節水技術,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發展綠色產業、綠色建筑,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進婁底、衡陽、汨羅、瀏陽等國家和省級循環經濟試點。
18、健全跨區域環保聯防聯治機制。推動跨區域環境統一監測,建立環境污染公共預警機制,加快構建水污染聯防聯控物聯網,探索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大氣污染監測立體網絡和環保信息交流平臺,探索建立環保"黑名單"制度,打破區域間聯防聯控信息壁壘。推動完善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堅持下游地區與上游地區、開發地區與保護地區"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努力將"一湖四水"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范圍。建立跨區域環境污染應急聯動機制,積極推動應急聯動預案立法,健全應急指揮協調組織體系,打造突發環境事件"快報快處"通道,共同應對區域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加強重金屬污染聯防聯治,開展以重點區域為核心、湘江流域為重點的區域綜合整治。
六、強化公共服務共享
19、加強教育合作交流。加強我省與湖北、江西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合作,推動教師互聘互訪,學生互訪交流,圖書資源共享。探索建立高??缧kp學位申請,學分互認,科研合作。推進長沙、株洲職業教育科技園建設。鼓勵企業跨區域建立校企合作聯盟。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
20、推進科技創新合作。充分發揮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帶動作用,支持長沙"麓谷"、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智造谷"建設,在科研院所轉制、科技成果轉化、軍民融合、科技金融融合等方面率先創新發展。建設湖南省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高新區、經開區、大學科技產業園、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產業園等一批科技產業化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科技情報、知識產權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合作發展,建立協同創新體系。與湖北、江西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1、加強醫療衛生合作。支持湘雅醫院與武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開展醫療合作。鼓勵大型綜合性醫療衛生機構和大型民營醫療機構跨區域布點,并加強遠程醫療系統建設。開放現有國家級、省級醫學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建設區域患者"電子病歷"共享中心,探索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制度。建設互聯互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決策指揮平臺和信息監測系統。組建醫療衛生應急專家庫,建立不定期專家會商制度。建立區域性血吸蟲病聯防聯控機制,統一制訂聯防工作制度。
22、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推進紅色旅游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加快推進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建設,探索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改革。實施環洞庭湖博物館群建設,推動環洞庭湖暨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等古文化遺址保護利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湖南省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加強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新建或提質改造,推進鄉鎮(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村響"、"戶戶通"、農家書屋、全民閱讀及無線數字覆蓋工程。聯合開發公共文化服務信息資源數據庫,實現城市群居民借閱證一卡通服務。推動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等開展省際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依托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參與組建"長江中游城市群會展聯盟"。支持"中三角演藝聯盟","中三角公共圖書館聯盟"、"中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盟"的發展與融合,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23、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發揮長株潭產業和平臺集聚人才的優勢,打造人才"洼地"。規劃建設長株潭城市群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推進長株潭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和創業孵化基地、長沙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建立長株潭引進高端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的綠色通道。實施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建立新型智庫人才"旋轉門"機制。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創業。實施促進充分就業行動計劃,建立失業統計報告制度,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實施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建設工程,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執法聯動機制。
24、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快長株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和申報。支持成立行業協會聯盟,開展跨區域行業合作。建設區域性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推進檢驗檢測資源共用共享,加強食品藥品安全信息交流,協同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推進長沙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范試點工程建設。建立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推進公共安全領域的跨區域聯合執法。加強跨區域城鄉消防協作機制建設,加強區域消防基礎設施共建、區域消防應急救援隊伍共建、區域消防規劃共制、區域消防隱患共控。與湖北、江西合作開展長江中游城市群公共服務質量評估。
七、深化開放合作
25、強化環長株潭城市群內部合作。進一步加強落實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三市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與機制。加快長株潭與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的開發與合作,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資源共享、產業互生、環境同治,建立洞庭湖水系綜合治理合作平臺,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岳陽、常德、益陽)、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衡陽、郴州、永州)、湘中地區(婁底、邵陽)合作發展。依托環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內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聯合申報國家級自由貿易區。
26、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的合作。加強環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與環鄱陽湖城市群的分工合作,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31市市長論壇,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協作聯席會議機制、專項事務合作機制,打造跨區域商務合作平臺、物流總部基地和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分銷平臺,做大做強"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會展品牌。加強三個城市群(圈)口岸監管平臺建設和通關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湘鄂、湘贛開放合作區。
27、加強與國內重點區域的對接合作。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提升開放型經濟規模和水平。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加快發展臨港經濟,將岳陽臨港區打造成長江中游的重要國際港口、物流中心和國家級保稅港區。對接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與西部煤炭富集省份的合作,加強與新疆等煤電基地和西南水電基地的對接,加快推進省內天然氣輸氣管道與川氣東送、中貴線、中緬線等國家天然氣干線的聯通,多渠道保障能源供應。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北部灣、海西經濟區,加快承接產業轉移。
28、大力推進國際開放合作。加強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對接,支持長株潭實施產能裝備出海行動、對外貿易倍增行動、引資引技升級行動、基礎設施聯通行動、合作平臺構筑行動和人文交流拓展行動。推動與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以及東歐、非洲、南美等開放合作。加強先進技術、高級人才、產業資本引進和優勢產品、技術出口,大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金融企業、服務業企業。培育一批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有色礦業、農業開發等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建設一批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積極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和能源資源合作開發,擴大對外文化交流。
八、保障措施
29、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我省對接實施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省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定期研究、協調《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戰略、重大問題、重大改革和重大項目,推動完善湘鄂贛省際聯席會議及定期會商機制。環長株潭城市群各市政府要切實承擔起建設主體責任,細化實施方案,落實工作責任,依法落實《實施方案》明確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定期向領導小組報送實施進展情況。省直各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業務指導,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30、統籌規劃布局。以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為統領,組織編制跨區域的綜合交通、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信息化、現代物流、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土地利用、水利、能源、旅游等專項規劃,明確城市群發展目標、空間結構和開發方向,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落實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優化城市空間開發格局,科學劃定各城市發展邊界,強化城市"三區四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生態綠線、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藍線、歷史文化保護紫線、基礎設施用地控制黃線)規劃管理。
31、創新推進機制。建立環長株潭城市群重大項目庫,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完善環長株潭城市群政策協調機制、投資協調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實行重大資源統一管理、重大設施統一規劃、重大項目協調布局、重大改革統籌推進。深化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支持流域和交通沿線城鎮密集地區探索建立城市聯盟,構建城市聯合招商、異地開發、利稅共享等產業合作發展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逐步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標準化體系。根據區域城鎮化進程和發展需要,適時進行撤縣設區、縣市合并等區劃調整,理順城鎮行政管理體制。
32、加強政策支持。加強省直部門之間和環長株潭城市群八市之間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協調配合,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形成合力、落到實處。行政管理方面,進一步簡政放權,形成機構設置合理、資源配置高效的行政結構。資源利用方面,建立健全有利于資源節約集約的激勵約束機制。環境保護方面,將環境成本、資源成本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建立嚴格的環境定期考核和行政問責制度。財政扶持方面,編制相關中長期財政規劃,為城市群發展提供財力保障,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加大省對市、縣轉移支付支持力度。產業發展方面,制定和發布城市群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探索建立企業、項目、資源、技術在區域內轉移的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萍紕撔路矫?,突出政府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產學研結合的合作制度、信息渠道、融資體系和成果轉化管理服務機制,鼓勵大眾創新、萬民創業。投融資方面,探索信貸、債券、PPP、基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資經營模式,建立規范多元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
附件:1、2020年環長株潭城市群主要發展目標
2、湖南省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主要任務責任分工方案
附件1
2020年環長株潭城市群主要發展目標
類別 | 指 標 | 2014年 | 2020年 |
經濟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 | 5.26 | 8.58 |
出口額(億美元) | 157.6 | 365 | |
三次產業結構 | 9.4:52.8:37.8 | 7.1:49.7:43.2 | |
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 | 1.3 | 2.5 | |
資源 | 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平方米) | 98 | ≤95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21] |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35] | |
森林覆蓋率(%) | 50.6 | 55 | |
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比例(%) | 66.6 | >85 | |
水質優良比例(%) | 90.7 | >92 | |
社會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4.14 | <4.5 |
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 | 95 | ≥99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7324 | 45000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689 | 22500 | |
城鎮化水平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53.8 | 60 |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36 | 45 | |
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比例(%) | — | ≥99 | |
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 | — | >26 |
注:1、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絕對數按2013年價格計算。
2、[ ]內為累計數。
3、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指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總人數與年末區域內總人口之比。
4、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按照不低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確定,努力實現和經濟發展同步。
5、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為2013年數據。
附件2
湖南省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主要任務責任分工方案
主要任務 | 建設重點 | 牽頭部門 | 配合部門 |
一、促進城鎮聯動發展 | |||
(一)打造長株潭核心增長極 | 1、推進湘江新區建設,爭取設立國家級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 | 省發改委、長沙市政府 | 省直有關部門 |
2、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 省科技廳 | 省直有關部門,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政府 | |
3、推進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要素平臺建設。推進實現長株潭社會保障、健康服務、公共交通 “三個一卡通”和規劃、信息、交通、戶籍“四個一體化”。 | 省兩型試驗區管委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省公安廳、省經信委、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 省直有關部門,相關市政府 | |
4、推進株洲“五城四基地”、中國動力谷、云龍新城建設。 | 株洲市政府 |
| |
5、推進湘潭“一軸一帶”、雨湖新城、九華新城建設。 | 湘潭市政府 |
| |
(二)區域性中心城市組團發展 | 6、推進岳陽綠色化工產業帶、常德千億裝備制造產業走廊、益陽船舶制造基地、婁雙高附加值兩型產業走廊、婁漣冷現代制造業走廊建設。 | 省經信委 | 省直有關部門,相關市政府 |
7、推進城陵磯新港區、津澧新城、益陽東部新區、衡陽西南云大城鎮圈、婁底城鎮帶建設。 | 省發改委 | 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相關市政府 | |
(三)省際城鎮聯動發展 | 8、加強與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及三省省會城市的合作共建,重點建設5條城鎮發展軸和3大城市組團。 | 省發改委 | 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市、縣級政府 |
(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 9、推進實施長沙市統籌城鄉融合發展行動計劃。推進長沙等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和株洲、益陽等全國統籌城鄉一體化試點。 | 省發改委 | 相關市、縣級政府 |
10、培育寧鄉、瀏陽、耒陽、醴陵、津澧等15個左右30萬-50萬人口的中小型現代城市。抓好清溪鎮、花明樓鎮、太子廟鎮、大瑤鎮等50個左右全國重點鎮和省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建設,開展湘江古鎮群保護發展。 |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 相關市、縣政府 | |
11、開展美麗鄉村、宜居村莊和旅游示范村創建活動,做好傳統村落保護。 | 省農委 |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旅游局 | |
二、完善基礎設施網絡 | |||
(一)構建陸水空城際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 | 12、推進二廣高速常德—安化段、安化—邵陽段,杭瑞高速臨湘—岳陽段等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和長沙—益陽、滬昆高速醴陵—婁底段等繁忙路段擴容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與江西、湖北的省際高速公路對接,推進岳陽—望城等斷頭路建設。爭取華容監利長江大橋納入國家規劃,加快推進干線公路省際通道和連接重要景區、資源基地、工業園區、物流中心、重點鄉鎮公路建設,形成“五縱五橫” 高速公路網,建設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株潭“十一縱十橫”城際快速干道網和洞庭湖環湖公路網。 | 省交通運輸廳、省發改委 | 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等省直部門,相關市政府 |
13、加快建設以“七縱七橫”為主干的鐵路運輸網,確保高速鐵路網全面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人口以上城市。 | 省發改委 |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市、縣政府 | |
14、推進長江航道治理,加快岳陽港、長株潭港口群等重要港口建設,全面推進“一縱五橫”為骨架的航道網建設。 | 省交通運輸廳 | 省水利廳、省發改委,相關市政府 | |
15、加強長沙黃花機場與武漢天河機場、南昌昌北機場合作,共同打造長江中游國際航空港。強化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區域樞紐功能,實施飛行區東擴工程和空港配套工程,推動常德桃花源機場改擴建工程,啟動岳陽、婁底機場建設,加快通用機場建設,加快空軍長沙機場軍民合用建設,形成“一樞紐多支線”空運網絡。 | 省發改委 | 省交通運輸廳、省機場管理集團,相關市、縣政府 | |
16、支持以長沙為中心的城際交通網建設,形成“一心六射”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加快建設長沙—株洲七斗沖長株潭城際西線,實現高鐵、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公共交通 “零換乘”。 | 省發改委 |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市政府 | |
17、加快推進長沙市第二輪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啟動第三輪規劃項目建設。 | 長沙市政府 | 省發改委、省交通運輸廳 | |
(二)構建江河湖庫功能互補的水利設施網 | 18、與湖北、江西共同爭取國家支持在長江中游地區開展大型水利現代化綜合樞紐建設試點示范。 | 省發改委、省水利廳 | 省交通運輸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 |
19、加快推進松滋建閘、四口河系整治及洞庭湖綜合樞紐工程前期工作,爭取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 省發改委、省水利廳 | 省交通運輸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 | |
(二)構建江河湖庫功能互補的水利設施網 | 20、加快洞庭湖、四水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強化水資源保障,推進以洞庭湖北部地區、衡邵干旱走廊綜合治理等為重點的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加強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在全面完成安全飲水“十二五”飲水規劃的基礎上,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提質增效,完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網絡,進一步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繼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洞庭湖區治澇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灌排能力,夯實農業水利基礎。加強水生態保護,完善長江、洞庭湖及四水防洪和水量調度,建立聯合調度系統和監管合作機制。加強水源地保護、河湖管理,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水環境監測預警網,確保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步提高。強化水資源保障和水生態保護,推進以南縣、華容、安鄉為重點的水資源設施建設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 省水利廳、省發改委 |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相關市、縣政府 |
(三)構建油氣電煤互為補充的能源保障網 | 21、加強能源輸入通道建設,重點推進蒙西—華中煤運通道、甘肅—湖南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中石油西三線中段、中石化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建設,啟動中石化儀征—長嶺原油管道復線九江—長嶺段、長嶺至重慶原油管道項目。加快環長株潭城市群城鄉電網改造和升級擴容,建成投運一批50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完成農網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推進新能源加快并網。適度發展清潔高效火電,在煤運通道及分輸線、海進江煤轉運港口和負荷集中及電網支撐薄弱區域布局建設一批近零排放標準的百萬千瓦級火電廠,推進現有煤電機組加快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啟動桃花江核電項目,加快推進小墨山核電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擴大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推進生物質能、淺層地熱能、沼氣等開發利用。加快風電、光伏、生物質等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風光電裝備、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加快實施“氣化湖南”工程,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國家天然氣干線和省內支線率先成網,實現“縣縣通、全覆蓋”。加快岳陽、華容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建設,提升長株潭、岳陽煤炭接卸、轉運、儲配能力,提高煤炭清潔化利用水平。加快推行“以氣代煤”、“以電代煤”,在環長株潭城市群實施燃煤鍋爐限期退出,嚴格控制散燒用煤。在工業園區、大型公共服務區、綜合商務區等優先推廣采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地源熱泵等供熱供冷方式。 | 省能源局 | 省煤炭局,相關市、縣政府 |
(四)構建服務產業深度融合的新一代信息網 | 22、推進長株潭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群和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群建設。 | 省發改委、省經信委 | 相關市、縣政府 |
23、實施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寬帶鄉村示范工程、“互聯網+”行動計劃,進一步建設國家超算長沙中心、長沙云計算平臺、物聯網、基礎信息資源庫,推動云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 | 省經信委、省科技廳 | 省發改委、省通信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相關市政府 | |
24、與湖北、江西協同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港和地理空間信息分發與交換中心,建立信息安全應急體系合作機制,實現數字證書互通互用、交叉認證,推動無線電協同監管。 | 省經信委、省國土資源廳 | 省直相關部門 | |
三、強化產業協同發展 | |||
(一)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 25、推進17個千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 省發改委 | 省直有關部門,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政府 |
26、打造高端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性能船舶、鋼鐵精深加工、有色精品、綠色化工、節能環保、新材料、電子信息、智能家電、移動互聯網、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裝備、軍民融合、食品產業等產業集群。 | 省經信委 | 省直有關部門,相關市政府 | |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 27、推進長株潭智能物流網絡、長株潭電子商務示范城及長沙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打造輻射全國、連接國際的物流平臺和區域性商貿中心。加快建設長沙與武漢、南昌兩小時高效物流服務圈。 | 省發改委、省商務廳 | 長沙海關、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國稅局、省外匯管理局 |
28、與湖北、江西聯合打造沿江旅游、紅色旅游、綠色旅游、高鐵旅游等旅游精品線路,培育國際旅游品牌。實行旅游信息互通,探索推行旅游“一票通”。 | 省旅游局 | ||
29、加快健康產業發展和健康產業園建設。深化長沙、衡陽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長株潭環境服務業試點。 | 省發改委 | 省衛生計生委,相關市政府 | |
(三)發展壯大現代農業 | 30、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以湘潭、雙峰、汨羅為重點的農機產業基地和長沙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鞏固提升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地位。加大以長沙為中心的現代種業支持力度,打造南方種業硅谷。支持長沙、益陽、岳陽等稻谷物流節點建設,岳陽臨港經濟區肉類、水產品物流節點建設,支持寧鄉、湘潭、華容、衡陽等縣域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食品、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支持長沙隆平高科技園等農業示范園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服務實體。 | 省發改委 | 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委、省水利廳 |
31、打造一批全國“兩型”現代農業先行區、都市高效農業示范區和旅游休閑農業引領區。 | 省農委 | 省發改委、省旅游局 | |
32、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 |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 | ||
33、開展農業領域補貼辦法改革試點。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農業保險支持力度。 | 省財政廳 | 省農委 | |
(四)推進跨區域產業轉移與承接 | 34、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推進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進產業雙向轉移。積極實施“回歸工程”,鼓勵海內外湘商返鄉投資興業和外出農村勞動力回鄉就業,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 | 省商務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 省直有關部門 |
35、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產業園區建立相應的創業園。 | 省發改委 | 省直有關部門 | |
(五)建立產業協同發展機制 | 36、推進長沙與武漢建設“創意產業園”、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等各種形式的跨區域產業合作。建立健全企業、項目轉移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完善統一市場機制,探索建立企業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機制,支持資本市場誠信數據庫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探索組建聯合產權交易機構。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創新和共享的平臺,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省發改委 | 省經信委、省文化廳、省科技廳 |
四、推進生態文明共建 | |||
(一)構筑網絡化生態屏障 | 37、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聯建聯動機制,與湖北、江西共同構筑以幕阜山和羅霄山為主體,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軸線綠色廊道為紐帶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屏障,推動城市群“綠心”建設。加強長株潭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長沙、常德等國家級森林城市建設,推進常德、益陽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和長沙、株洲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 | 省環保廳 | 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兩型試驗區管委會、相關市政府 |
38、加強對“一湖四水”的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支持水質良好湖泊(水庫)的保護,提高水環境功能區承載力。 | 省環保廳 | 省水利廳 | |
39、推進湘江流域產業布局優化和水污染治理,將洞庭湖流域納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范圍。加大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堅守生態底線,提升生態功能,確保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安全。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洞庭湖國家公園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 省發改委 | 省兩型試驗區管委會、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林業廳 | |
(二)促進城市群綠色發展 | 40、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 | 省財政廳 | 省環保護廳、省能源局 |
41、支持長株潭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推進婁底、衡陽、汨羅、瀏陽等國家和省級循環經濟試點。 | 省發改委 | 省經信委、省環保廳 | |
42、推進長沙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加快常德市國家海綿城市試點。 |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 省財政廳、省水利廳 | |
43、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加快推進國土江河流域綜合整治試點。 | 省統計局、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 | 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 | |
(三)健全跨區域環保聯防聯治機制 | 44、推動跨區域環境統一監測,建立環境污染公共預警機制,加快構建水污染聯防聯控物聯網,探索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大氣污染監測立體網絡和環保信息交流平臺,探索建立環?!昂诿麊巍敝贫?,打破區域間聯防聯控信息壁壘。推動完善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努力將“一湖四水”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范圍。建立跨區域環境污染應急聯動機制。加強重金屬污染聯防聯治,開展以重點區域為核心、湘江流域為重點的區域綜合整治。 | 省環保廳 | |
五、強化公共服務共享 | |||
(一)加強教育合作交流 | 45、加強我省與湖北、江西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合作,推動教師互聘互訪,學生互訪交流,圖書資源共享。探索建立高??缧kp學位申請,學分互認,科研合作。推進長沙、株洲職業教育科技園建設。鼓勵企業跨區域建立校企合作聯盟。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 | 省教育廳 | |
(二)推進科技創新合作 | 46、建設湖南省產業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等一批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高新區、經開區、大學科技產業園、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產業園等一批科技產業化平臺,建設成果轉化、科技情報、知識產權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持長沙麓谷、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智造谷”建設。推動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合作發展,建立協同創新體系,打造湖南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 省科技廳 | 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 |
(三)加強醫療衛生合作 | 47、支持湘雅醫院與武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開展醫療合作。鼓勵大型綜合性醫療衛生機構和大型民營醫療機構跨區域布點,加強遠程醫療系統建設。開放現有國家級、省級醫學實驗室,實現資源共享。建設區域患者“電子病歷”共享中心,探索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制度。建設互聯互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決策指揮平臺和信息監測系統。組建醫療衛生應急專家庫。建立區域性血吸蟲病聯防聯控機制,統一制訂聯防工作制度。 | 省衛生計生委 | 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相關市政府 |
(四)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 48、加快推進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項目)建設,探索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實施環洞庭湖博物館群建設,推動長沙漢王陵遺址、常德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寧鄉炭河里、益陽兔子山、臨湘龍窖山、屈原區古羅子國城址等古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加快推進湖南省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加強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新建或提質改造,推進鄉鎮(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村響”、“戶戶通”、農家書屋、全民閱讀及無線數字覆蓋工程。聯合開發公共文化服務信息資源數據庫,實現城市群居民借閱證一卡通服務。依托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參與組建“長江中游城市群會展聯盟”。支持“中三角演藝聯盟”,“中三角公共圖書館聯盟”、“中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盟”的發展與融合。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 | 省文化廳 | 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相關市政府 |
(五)加強人力資源開發 | 49、規劃建設長株潭城市群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推進長株潭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長沙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建立長株潭引進高端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的綠色通道。實施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建立新型智庫人才“旋轉門”機制。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創業。實施促進充分就業行動計劃,建立失業統計報告制度,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實施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建設工程,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執法聯動機制。 |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 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財政廳 |
(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 50、加快長株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和申報。支持成立行業協會聯盟,開展跨區域行業合作。建設區域性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推進檢驗檢測資源共用共享,加強食品藥品安全信息交流,協同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推進長沙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范試點工程建設。建立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推進公共安全領域的跨區域聯合執法。加強跨區域城鄉消防協作機制建設,加強區域消防基礎設施共建、區域消防應急救援隊伍共建、區域消防規劃共制、區域消防隱患共控。與湖北、江西合作開展長江中游城市群公共服務質量評估。 | 省發改委 | 省直相關部門,相關市政府 |
六、深化開放合作 | |||
(一)強化環長株潭城市群內部合作 | 51、進一步落實長株潭三市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三市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與機制。加快長株潭與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的開發與合作,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資源共享、產業互生、環境同治,建立洞庭湖水系綜合治理合作平臺,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湘中地區合作發展。 | 省發改委、省兩型試驗區管委會 | 省直相關部門,相關市政府 |
52、依托環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內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聯合申報國家級自由貿易區。 | 省商務廳 | 省財政廳、長沙海關 | |
(二)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之間的合作 | 53、加強環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與環鄱陽湖城市群的分工合作,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31市市長論壇,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協作聯席會議機制、專項事務合作機制,打造跨區域商務合作平臺、物流總部基地和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分銷平臺,做大做強“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會展品牌。加強三個城市群(圈)口岸監管平臺建設和通關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湘鄂、湘贛開放合作區。 | 省發改委 | 省商務廳、長沙海關,相關市政府 |
(三)加強與國內重點區域的對接合作 | 54、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提升開放型經濟規模和水平。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加快發展臨港經濟,將岳陽臨港區打造成長江中游的重要國際港口、物流中心和國家級保稅港區。對接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與西部煤炭富集省份合作,加強與新疆等煤電基地和西南水電基地的聯系,加快推進省內天然氣輸氣管道與川氣東送、中貴線、中緬線等天然氣干線的聯通,多渠道保障能源供應。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北部灣、海西經濟區,加快承接產業轉移。 | 省商務廳、省發改委 | 省直相關部門 |
(四)大力推進國際開放合作 | 55、加強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對接,支持長株潭實施產能裝備出海行動、對外貿易倍增行動、引資引技升級行動、基礎設施聯通行動、合作平臺構筑行動和人文交流拓展行動。推動與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以及東歐、非洲、南美等開放合作。加強先進技術、高級人才、產業資本引進和優勢產品、技術出口,大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金融企業、服務業企業。培育一批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有色礦業、農業開發等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建設一批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積極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和能源資源合作開發。 | 省商務廳 | 省發改委、省經信委、長沙海關、省外事僑務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