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
瓊府辦〔2017〕60號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十二五”以來,我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深入推進休閑農業、循環農業發展,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全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16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00.18億元,比上年增長4.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3 元,同比增長9.1%,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但我省農業發展仍然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產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進一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我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各次全會以及省委六屆各次全會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農業作為農村奔小康、特色城鎮化及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基礎產業,以制度、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村活力顯著增強,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趨于完整,生產經營方式明顯改善,科技水平明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備、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有較大發展。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突破 1100 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品牌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突破4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休閑農業營業額年均增長1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達1.6萬元。
二、主要任務及推進措施
(一)做強做優現代農業。
1.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出率。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打造區域性主導產業體系。大力調減低效作物種植面積,做精做優冬季瓜菜產業,推廣100個以上瓜菜新品種,冬季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 300萬畝左右,提升冬季瓜菜綜合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熱帶水果、熱帶花卉、木本油料等熱帶特色產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支持南藥研究和南藥基地建設,力爭到 2020 年,畝均收益 5000 元以上的特色產業形成規模。因地制宜調整畜牧養殖結構,發展環保型高效畜牧業,擴大文昌雞、本地黑豬等特色品種和牛、羊、禽蛋等自給不足品種的養殖規模,積極發展奶牛產業,填補產業空白。(牽頭單位:省農業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等)
2.以外海捕撈、近海養殖、水產種苗為重點,推動漁業轉型升級。轉變水產養殖方式,實施水產生態養殖和設施養殖,推進池塘標準化和環保改造,大力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推動水產養殖由近岸港灣向近海及遠海拓展。加快漁港經濟區建設,加大儋州白馬井中心漁港、瓊海潭門中心漁港、東方八所中心漁港、萬寧港北一級漁港、昌江海尾一級漁港等漁港整治力度,建設完善三亞崖州中心漁港、臨高新盈中心漁港、樂東嶺頭一級漁港并投入使用,重點推進文昌鋪前中心漁港、樂東鶯歌海、昌江昌化漁港建設,對港北、新村等漁港進行產業配套延伸發展。建設漁船漁民避險中心。積極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以港興區,建設美麗漁村。(牽頭單位:省海洋與漁業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等)
3.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立體復合循環生產,發展果林地套種套養、農田立體種養、水域立體養殖、庭院立體種養等,重點利用海南豐富的林地資源、水域資源發展林下生態循環經濟、網箱養殖等。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工程,基本實現大面積田洋廢棄物回收網點全覆蓋;實施節水農業工程,推廣節水品種和噴滴灌、水肥一體化、循環水養殖、深耕深松等節水技術;實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程,探索香蕉枯萎病、檳榔黃化病、柑橘黃龍病、羅非魚鏈球菌病、對蝦細菌性和病毒性病害等防控技術,力爭到 2020 年重大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省科技廳、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4.盤活農墾經濟。在農墾重點發展天然橡膠、熱帶水果、熱帶作物、草畜養殖、南繁育制種等,進一步優化天然橡膠布局,適度穩妥調整橡膠產業,著力建設 200萬畝優質天然橡膠核心膠園,打造高標準國家天然橡膠基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支持農墾建設芒果、荔枝、柚橙等熱帶水果產業基地,檳榔、胡椒、油茶、益智等南藥熱帶作物產業基地,熱帶牧草和牛羊養殖等草畜產業基地。(牽頭單位: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單位:省深化農墾管理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二)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推進農業一產向二三產業自然延伸。
1.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示范創建活動,鼓勵農戶間合作經營,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鼓勵家庭農場牽頭或參與組建合作社,加強相互交流與聯合,帶動其他農戶共同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發展。允許農民以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合作社的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培養出一批民主管理好、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社會反響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省級示范社,使其率先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力度,搭建新型經營主體金融保險服務平臺,惠農補貼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力爭到“十三五”末帶動全省50%以上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省農業廳牽頭負責)
2.加快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多種經營性模式。鼓勵支持股份合作型模式,即建立企業和農戶之間在土地、技術、勞動力入股分紅等方面的利益聯結機制,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起雙方權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共贏的關系。農民能夠憑借股份獲得更加可靠的利潤收入,以及企業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主體之間的深度融合;鼓勵支持技術服務資本型模式,即企業按照“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由企業出資建設相關農業基礎設施后將其無償提供給周邊農戶經營管理,并提供合格的農產品原料給農戶種植,企業和農戶簽訂保底價協議回收產品,由企業統一加工、銷售;支持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模式,即以農業優勢資源為基礎,以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為主體,圍繞農業相關聯產業發展,將種植業、畜牧水產養殖業及相應加工業連接在一起,形成以種養加緊密協作、循環發展的生產經營方式,最大限度地打開了種養業增值空間。(省農業廳牽頭負責)
3.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在全省研究探索開展“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即為全省鄉鎮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自由擇業的每個家庭免費培養一名產業工人,重點在特色農業種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方面開展培訓,使新增勞動力掌握1~2項就業技能和致富本領,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積極支持外出返鄉農民就地開設特色農產品超市、平價店、網店等,培育一批現代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參與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旅游委)
(三)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增收鏈。
1.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并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準化和規?;脑仙a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絡。引導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土地入股、勞務用工等形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在企業與農民合作中合理保護農民利益。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范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供銷合作聯社牽頭負責)
2.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以熱作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為重點,培育一批骨干加工企業和知名品牌。發展熱帶特色果蔬、作物加工業,鼓勵采取措施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鏈縱向及橫向合作,帶動資源、技術、市場需求的整合,逐步形成加工集群。以優勢水產品基地為依托,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進出口貿易和漁業來料加工產業。完善落實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參與冷鏈物流系統建設,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力爭 80%以上農產品實現初加工和預冷處理,力爭到“十三五”末新建5萬噸農產品田頭預冷庫,使全省預冷庫總容量達到40萬噸。(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商務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供銷合作聯社、省郵政管理局、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3.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高起點編制“十三五”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發展規劃,到2020年,高標準建設100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創建一批市縣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加快推進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建設,力爭建成具有熱帶特色及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熱帶農業示范區、熱帶農業休閑旅游體驗區、農墾改革試驗區、熱帶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制定完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園認定管理辦法,建立完善動態監測和考核體系,制定年度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強化績效考核,將示范基地、示范園打造成農業經濟升級樣板區。
加快推進南繁基地建設。落實《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 年)》,劃定 26.8 萬畝南繁保護區,并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予以重點保護,保證南繁用地需求。高標準建設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改造標準化農田,對南繁保護區設施用地進行逐一甄別和分類處理,規范用地管理,完善科研、生產、生活等服務配套設施。以南繁基地為平臺,打造南繁種業現代服務體系,建設南繁公共研發平臺,建設育繁推一體化的國家種業成果轉化孵化和產業化示范基地?;I辦海南南繁科研成果交易會,力爭把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打造成為面向“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級種子展示交易中心。(牽頭單位:省農業廳、三亞市政府、樂東黎族自治縣政府、陵水黎族自治縣政府;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科技廳、省水務廳、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四)推進農旅結合,打造生態農業與休閑旅游發展新業態。
1.大力發展農家樂。鼓勵社會和民間資本投資開發鄉村旅游,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村民謀取更過的利益。進一步完善農家樂、農家院發展優惠辦法,依托良好生態環境,用好豐富農業資源,借助特色民俗文化,把“家園”和“田園”相結合,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特色景觀農業和精品休閑農業,打造一批星級農家樂,建設一批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區。研究探索成立鄉村農家樂合作社和鄉村旅游協會,通過建立長效機制,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將農產品轉變為旅游商品、將部分農村轉變為旅游景(區)點、將部分農民轉變為旅游從業者,以旅游開發帶動農家樂發展和農產品銷售,市縣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旅游委;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
2.全力打造休閑生態旅游。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工藝、休閑垂釣、海上捕撈體驗等,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多元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新型業態。對畜牧場和農業生產基地進行景區化改造,按國家A級景區標準建設,將旅游、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等活動引入大型農業體驗,建設集育苗、養殖、休閑度假和生態觀光為一體、具有農業文化體驗性質的觀光農牧業示范園。大力開展海釣和休閑漁業,結合漁港改造,將餐飲美食、海釣、近海觀光、漁民生活體驗融入漁業風情小鎮建設,打造一批休閑漁村,通過農旅結合方式,使漁民不離土、不離鄉,進入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工作。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市縣“多規合一”統籌安排。(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旅游委、省海洋與漁業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
3.積極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將互聯網技術貫穿農業生產、服務監管、市場銷售全過程,用信息技術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以規?;?、標準化基地為重點,推廣物聯網技術,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產品可追溯、質量可控制、環境可監測的支撐保障體系,提高農業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整合農村土地、農產品質量等信息資源,建設農業信息化和農業大數據管理服務平臺,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面落實農業部休閑農業電子商務試點任務,完成海南休閑農業電商平臺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積極引進國內電商龍頭企業布局海南農村市場,打造海南特色農產品電商品牌。大力推行農產品“訂單式生產”,鼓勵企業建設電商平臺,培育壯大電商隊伍,力爭“十三五”末農產品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牽頭單位:省農業廳、省商務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
4.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美麗海南百千工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市區、縣城、特色產業小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農產品加工園區謀篇布局,重點建設??诹_牛山、定安塔嶺、瓊中灣嶺等重點農產品加工園區和屯昌農產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設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以“多規合一”為契機,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推進特色產業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與單位: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按照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創新模式的基本思路,適當調整財政投資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財政盤活收回農業項目沉淀資金安排要向特色高效農業項目傾斜。調整財政投入方式,改變財政直補模式,通過設立擔?;?、貸款貼息、股權投資、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牽頭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參與單位:省農業廳)
(二)加大農業用地用海保障力度。加大農業用地保障力度。規范農用地管理,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合理界定設施農業用地范圍和規模。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務于農業生產,其性質屬于農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生產結束后,經營者應按相關規定進行土地復墾,占用耕地的應復墾為耕地。貫徹農業部等11部門下發的《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農加發〔2015〕5號)精神,落實休閑農業用地、財稅、融資等政策,促進休閑農業健康發展。鼓勵畜牧、種植、林業循環發展,鼓勵利用撂荒的非基本農田以及尚未造林的規劃林地,發展農牧、林牧結合的高效經濟。對確需在規劃林地上新建規?;B殖設施的項目,應依法按程序辦理使用林地審核審批手續。規范水產養殖用地、用海管理,市縣編制出臺本地《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并與省和市縣總體規劃相銜接,明確水產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合理確定產業布局和開發規模,指導產業規范發展。優先支持深水網箱養殖和碳匯漁業項目用海,保障其陸域配套服務建設用地。(牽頭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參與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旅游委)
(三)切實解決農業環保問題。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海南省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等法律法規,落實畜牧、水產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根據國家或行業標準,組織制定嚴于國家標準且符合我省實際的養殖廢水排放、畜禽糞污處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畜產品屠宰等地方標準,指導畜禽規模養殖場按照依法依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并做好竣工環保驗收。開展面源污染技術攻關,控制農業種植業面源污染,推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示范。深入實施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工程,探索政府補貼、市場化運營的回收利用機制,推廣易回收農膜和全降解農膜,逐步消化存量、控制增量。(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科技廳牽頭負責)
(四)落實地方責任。全省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時間節點,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全省各級政府負責)
(五)強化部門協作。省直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探索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對本意見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評估。各市縣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每年要將進展情況報送省牽頭部門,牽頭部門匯總后報告省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