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實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辦〔2019〕11號
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1月22日
河南省“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實施方案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指導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進一步突出項目牽動、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創新能力,激活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全力打好創新驅動發展牌,省政府決定啟動實施河南省“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為確保“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順利實施,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按照“目標導向、集成資源、重點突破、支撐發展”的要求,突出市場導向和產業化目標,圍繞重點產業、聚焦重點環節、依托重點企業,瞄準顛覆性技術、緊盯前沿引領技術、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強化現代工程技術,上下結合、省市聯動、部門協同,實施十項創新引領專項、百項創新示范專項、千項創新應用專項,加快核心技術突破,加速創新成果轉化。通過專項實施,牽引帶動“四個一批”(一批創新引領型企業、平臺、人才、機構)提質增效,發展壯大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二)基本原則。
1.聚焦重點。圍繞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緊盯我省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創新需求,結合地方特色優勢,抓住產業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帶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2.深化改革。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順應創新主體多元、活動多樣、路徑多變的新趨勢,不斷強化政府創新服務和政策支持,協同推進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各項改革,形成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潛能。
3.統籌布局。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強化頂層設計、系統布局,以創新引領專項為樹標提質的點、以創新示范專項為帶動提效的線、以創新應用專項為整體提升的面,布點、連線、成面相結合,形成梯次部署、逐級提升、接續推進的專項實施體系。
4.目標導向。以提升優勢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目標,著眼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關鍵技術瓶頸,著力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示范推廣應用,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融合,實現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5.協調聯動。建立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強化部門協同、省市聯動,統籌配置創新資源,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盡所能的推進合力。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重點依托創新引領型企業、平臺、人才、機構,分三個層級組織實施“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不斷擴大高質量創新供給:
——省級層面部署實施10項左右創新引領專項,取得一批成效突出、帶動力強、影響巨大的標志性成就。
——省市聯動謀劃實施100項左右創新示范專項,支撐主導優勢產業提質增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
——以市縣為主體推動實施1000項左右創新應用專項,推動各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期間,省市聯動投入財政科技經費不低于15億元,引導帶動各類創新主體研發投入不低于100億元,突破產業發展關鍵技術1000項以上,形成重大科技創新成果200項以上,新增發明專利1000項以上,實現新增產值約2000億元,形成20個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二、組織實施
(一)堅持樹標提質,實施十項創新引領專項。
1.基本思路。按照“聚焦重大、自上而下、重點突破、樹標引領”的原則,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部署,集中力量、集成資源,強化頂層設計,聚焦我省產業轉型中的“卡脖子”技術瓶頸和有一定基礎、優勢的前沿引領技術,突出重點、搶先布局,主動謀劃實施10項左右戰略意義重大、需求緊迫、引領性強、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創新引領專項,打造標桿、形成示范,引領帶動產業創新發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2.組織方式。按照“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原則,采取“專題設計、部門聯動、定向發布、戰略咨詢”的方式,組織實施創新引領專項。在各地、各部門廣泛調研、推薦的基礎上,省科技廳牽頭凝練專項具體內容和目標,組織編制項目實施方案。深化“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逐步建立對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非常規評審機制,對目標導向明確、技術路線清晰、優勢承擔單位集中的項目,以定向擇優或定向委托的方式確定意向單位,委托科技部項目管理專業機構進行戰略專家咨詢論證、提出立項建議,報省政府研究同意后立項實施。加強項目實施管理,委托科技部項目管理專業機構開展項目階段性評估、總結驗收等工作。
在支持方式上,統籌省級財政科技經費給予重點保障,支持額度一般不低于1000萬元,對特別重大的項目實行“一事一議”。按照“總體核算、分批撥付、科學評估、動態調整”的方式,綜合考慮項目經費預算和專家論證意見等核算擬支持經費總額,項目啟動時給予30%左右的前支持經費,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根據項目實施關鍵節點的評估情況撥付后續項目經費,對實施成效顯著且創新潛力突出的項目給予傾斜和滾動支持,對實施成效較差的項目減少或停止撥付后續經費,突出項目績效管理。
3.年度目標。每年啟動1至2批,每批4項左右。
(二)突出帶動提效,實施百項創新示范專項。
1.基本思路。按照“省市聯動、以市為主、鏈條設計、示范帶動”的原則,圍繞省主導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壯大升級,結合各地特色和行業實際需求,選準重點,找好切入點,統籌創新資源,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堅持體系化布局、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聯合實施100項左右目標導向明確、產業化前景良好的創新示范專項,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帶動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提升。
2.組織方式。采取“市謀劃先啟動、省擇優后支持”的方式,由各地先凝練篩選、論證實施一批市級創新示范專項,并擇優推薦納入省級創新示范專項備選庫。對備選項目實行常態化受理、動態化調整,成熟一批、啟動一批。對備選項目,省科技廳組織高層次專家進行戰略咨詢,擇優確定省級創新示范專項。
創新示范專項分為重大、重點兩個層次,其中重大創新示范專項聚焦產業化目標和產品目標,重點由創新龍頭企業牽頭實施,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研制一批創新產品;重點創新示范專項主要圍繞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等環節,依托創新骨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優勢單位,解決一批產業發展、民生公益共性技術難題。
在支持方式上,對產業化項目以后補助為主,綜合考慮承擔單位實際投入經費、已獲財政支持情況、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等因素確定后補助額度,各級財政支持經費總額不超過項目研發投入的30%;對公益類項目以前支持和年度穩定支持為主,總體核算項目經費預算后,根據年度研發預算需求撥付項目經費。在支持額度上,省市聯動支持重大創新示范專項一般為600萬元左右,支持重點創新示范專項一般為300萬元左右。
3.年度目標。每年啟動1至2批,每批重大創新示范專項10項左右、重點創新示范專項50項左右。
(三)強化整體提升,實施千項創新應用專項。
1.基本思路。按照“地方自主、突出特色、成面重效、應用提升”的原則,由各市、省直管縣(市)圍繞本地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聚焦現代工程技術,啟動實施1000項左右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形成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的創新應用專項。各地創新應用專項要協同一致,著力推進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加快形成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面,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科技創新名片。
2.組織方式。創新應用專項采取市級統籌、自主實施的方式,由各市、省直管縣(市)按照本級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有關要求,依托本地優勢企業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聯合省內外優勢創新力量組織實施。創新應用專項納入全省“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管理體系,實行清單化管理。對實施成效顯著、帶動效應突出的創新應用專項,擇優納入省級創新示范專項備選庫,并優先推薦中原科創風險投資基金、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等省級政府引導基金予以后續支持。
3.年度目標。每年啟動1至2批,每批300項左右。
三、重點領域
(一)高端裝備制造。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為重點,突出特色優勢,強化高端突破,推動裝備制造業升級發展。在主導優勢產業,重點圍繞軌道交通、電氣設備、農業機械、礦山裝備等領域,開發超大直徑盾構機、豎井式盾構機等智能成套盾構裝備,柔性交直流輸變電、智能配電網等電氣裝備,大馬力動力換擋拖拉機、高效復合耕作機械、大型聯合收獲機械等高性能農機產品,冶金礦山及石油裝備、大噸位起重機、高性能振動攪拌機械等礦山裝備。在新興產業,圍繞數控機床、機器人、3D打印、民用航空等方向,研制專用數控機床、高中端通用機床、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工業級3D打印裝備、無人機、航空航天裝備等產品。在優勢基礎件領域,研制軸承、齒輪、減速器、動力主軸、連接器、高端緊固件、光學鏡片等基礎件,加快推進流量儀表及裝置的智能化和核電儀表的國產化。在智能制造方面,開展傳感識別、人機智能交互、智能控制、建模仿真、工業互聯網安全等技術研發,加快網絡化制造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在制造業中的深度應用,促進工業APP、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防護技術的研發及應用。
(二)新型材料。面向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船舶、電子信息等行業和耐磨、耐蝕、耐高溫、耐高壓等極限環境,加快新材料設計及制備技術突破和應用,推動新材料向結構功能復合化、器件制品集成化、制備過程綠色化方向發展。在金屬材料領域,重點發展以中高端鋁、銅鎂鎢鉬鈦合金、高強度建筑用鋼、高性能機械用鋼、再生不銹鋼等為主的金屬材料,研發金屬改性材料,突破高強耐磨耐蝕鋼、高性能輕量化合金材料、功能元器件用有色金屬配套材料等關鍵技術,推動向高性能材料制品、高端裝備零部件延伸發展。在化工材料領域,大力發展以尼龍材料、特種工程塑料、聚酯材料、發制品替代材料等先進化工材料,研發氣囊絲、精己二酸、高性能碳纖維、高性能聚烯烴材料、大面積異形靶材薄膜材料等關鍵技術,提升規?;苽渌胶拖掠螐秃现破费由炷芰?。在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研發電子級多晶硅材料、功能性金剛石、高效隔熱微孔材料、光學材料、半導體材料、氣凝膠絕熱材料、隱身材(涂)料、功能陶瓷等。在前沿材料領域,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發工作。
(三)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泛在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大力發展交互融合、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產品。在智能終端領域,重點研發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移動數字視聽產品等產品,加快新型顯示、高端屏組件、攝像模組、智能教育、移動醫療等產品研制與產業化。在智能傳感器領域,以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為目標,重點發展基于MEMS(微機電系統)工藝的新型生物、氣體、光學等智能傳感器和集成化傳感器,加快污染監測、數字燃氣、智慧水務等基于傳感技術的智能物聯研發及產業化。在通信及信息安全領域,研發室內可見光高速通信網絡、高速量子保密通信系統、網絡擬態安全防御等關鍵技術,突破智能終端安全芯片、服務器專用安全芯片等技術瓶頸,加快超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核心芯片、SOC安全芯片等開發與產業化。在云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領域,重點研發云存儲計算、大數據挖掘、物聯網架構標識等關鍵技術,加快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科技文化、數字生活等現代服務業相關技術創新與集成,推動其在智能交通、智能工廠、環保監測、電力信息、現代農業、人口健康、政務信息等領域綜合應用。在人工智能領域,開展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工業控制及智能軟件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系統、智能安防、醫療輔助診斷、智能語音和翻譯、智能家居產品、智慧養老等產業,加快北斗導航、遙感通信等相關產品及技術研發,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核心產品。
(四)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圍繞推動能源應用向清潔、高效、低碳轉型,開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推進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產業化。在新能源領域,研發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技術及產品,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可再生能源高值化利用、智能微電網綜合控制、新能源并網消納存儲等關鍵技術,工業余能回收利用設備、大型智能風機組、大型低風速風電裝備、薄膜太陽能電池、化合物光伏發電裝備、再生能源專用輸變電設備、核電專用電機、大規模電網儲能設備等新能源裝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研發純電動和插電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等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突破電機一體化底盤、電池管理系統、電驅動總成、集成控制系統、高純氫存儲、新型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超級電容電池、智能輔助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變速器、轉向器、減振器、制動器、氣缸套、車輪、水泵、插接件等關鍵零部件,推動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五)現代農業。以綠色、高效、高質量、可持續為方向,加強技術研發集成,提高糧食產能保障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現代種業領域,加強農作物基因組、功能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研發,構建傳統育種與分子育種相結合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鞏固提升小麥、玉米、水稻、花生、芝麻、油菜、油茶等優勢主導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能力,加大瓜果蔬藥(中藥材)和豬、肉牛、肉羊、奶牛、雞等重要畜禽品種選育力度,推進現代種業快速發展。在農藝農技領域,推進大宗作物全程機械化,加快先進智能機械裝備、高效植保機械、設施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水稻機械化育插秧、花生機收、蔬菜育苗工廠化等裝備研發和應用;突出生態、安全,研發推廣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污染控制與低成本治理的循環發展技術和模式;突出智能、智慧,加強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突出低耗、集約,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育、農業控水與高效節水灌溉、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病蟲監測預警、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節本增效技術的集成與推廣示范。
(六)食品工業。以實現食品加工物流綠色高效、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保障消費者飲食營養健康為目標,加快推進產業化。在食品加工領域,圍繞面粉和油料加工、速凍米面及調制食品、低溫畜禽肉制品和乳制品、食療產品、酒、飲料、冷鏈果蔬食品、主流休閑食品、面制主食、茶葉產品和功能性食品等,開展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強食品加工工程裝備研制與應用。在食品安全領域,研發食品質量穩定與安全控制等技術,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推進食品營養健康產業發展。
(七)生物醫藥及健康。重點研發針對我省主要病種的化學藥高端制劑、生物技術藥物、醫藥中間體,加強進口化學藥仿制研究和國家一類新藥創制,積極開展新靶點、新結構、新機制的創新藥物和具有靶向性、高選擇性的國外專利到期仿制藥研究。培育豫藥品牌,促進中藥原生態及規范化種植和深加工,加強現代中藥研發及二次開發和產業化。研發重大疾病的快速診斷試劑及新型診斷試劑,加強重大疫病的精準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加強自動檢測設備、新型留置針和普惠制醫療設備等診療設備研發,開發藥械組合產品,開展生物醫用材料及組織器官修復替代研究。加強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健康產品研發,推動自我健康管理、早期預防、移動醫療和醫藥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大健康服務發展。推進基因檢測、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等生物前沿領域研究工作,推動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八)節能環保。重點研發傳統工礦業節能減排降耗和高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先進儲能技術,能量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技術,煤炭共伴生資源協同開發與多級利用、燃煤污染物控制及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新型節能電器、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及環保材料,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防控和修復技術,工農業生產及生活廢水、廢氣、噪音、粉塵、廢棄物的處理與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突發性環境污染應急處置技術,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及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技術,生態修復技術,海綿城市和智慧宜居城市建設關鍵技術。
(九)公共安全和應急處置。重點研發食品、藥品等監測、檢測檢驗技術及安全控制處置技術,城鎮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防范、救援技術及裝備,信息安全技術,礦山生產安全、建筑施工安全、交通旅游安全、火災消防、反恐防暴等工程技術,公共安全風險評估與規劃、重點目標防護、檢測檢驗、監測監控、預測預警、疫情監測、輿情監測及應急決策指揮、應急救援等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茖W謀劃、統籌部署,在省科技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各級、各部門聯動實施“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明確分工、抓好落實,建立督導考核工作機制,強化項目跟蹤服務,細化配套政策措施,做到領導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強化省直各部門間的協調聯動,探索符合科技創新規律要求的科研經費財政監督檢查制度和監察、審計制度,實行科研項目監督、檢查、審計信息共享、結果互認。加強各類專項之間的統籌協調和有效銜接,提高專項實施的系統性。鼓勵各地、各部門大膽探索實踐,發揮示范突破和帶動作用,激發創新動力。
(二)持續改革創新。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真正給各類創新主體松綁減負,突破創新瓶頸,激發創新活力。簡化管理流程,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全面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制,堅持預防與懲治并舉、自律與監督并重,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誠信建設新格局。創新組織模式,積極探索建立揭榜制項目組織機制,嘗試采用面向全球、公開招標、競爭擇優的方式,遴選確定重大創新項目;鼓勵承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牽頭組建法人化、開放型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或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實行“雙負責制”,即在項目總體實施的組織協調、支撐保障等方面實行法人負責制,強化項目單位的責任主體作用;在項目實施方案編制、技術路徑選擇等方面探索建立目標明確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賦予首席科學家充分的項目管理人、事、財權,由其自主確定團隊成員,領銜制定相關領域創新的戰略規劃和戰略目標。完善支持方式,強化科研成果轉化的跟蹤評價,對實施成效明顯、示范帶動性強的項目,可提升項目實施層次、加大支持力度;對在實施過程中技術水平持續提升的項目,可給予滾動接續支持。
(三)強化資源融合。鼓勵以專項為載體,拓展創新渠道,協同多方力量、整合創新要素、引進外部資源、放大創新效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撬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實現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社會化利用。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強科創類政府投資基金管理機構、銀行等與項目的主動對接,提供精細化金融服務,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支撐體系。推動開放合作,積極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等深度對接合作,有效引入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完善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運用軍地兩種資源和力量解決核心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培育新的增長優勢。強化市場扶持引導,鼓勵企業積極研發重大技術裝備,在省內重大工程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中優先采購使用,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應用。
(四)營造良好氛圍。加強政策宣傳,積極落實國家和我省出臺的科技創新政策措施,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建立健全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盡職免責的容錯機制,允許試錯、合理容錯、有效糾錯,形成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圍。因受市場風險影響、技術路線選擇失誤或其他不可預見原因,導致項目未實現預期目標或失敗,但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已勤勉盡責的,經組織專家評議認定后予以免責;對確有重大探索價值和應用價值的項目,可繼續支持其選擇不同技術路線開展相關研究。各級項目主管部門按照規定條件、標準和程序決策,但資助項目未達到預期效果,相關領導干部和部門在勤勉盡責、履行了民主決策程序且沒有獲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決策責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對嚴重失信行為責任主體實行“一票否決”,5年內禁止其申報省級政府獎勵和科技計劃等。開展總結評估,省科技廳要會同相關部門和各市、省直管縣(市)及時總結專項實施成效,充分挖掘先進典型,宣傳推廣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為專項實施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