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凝心聚力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意見
國科黨組發〔2019〕1號
2018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研管理改革向縱深推進,創新活力不斷釋放,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有力推動了高質量發展。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是決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之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為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政治性是第一屬性、講政治是第一要求,堅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場,進一步提高擔當政治使命、履行政治責任、增強政治能力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新時代推動科技改革發展的本領和能力。
深入學習領會和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創新驅動是國策”“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科學內涵和“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大意義,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確保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綜合創新能力排名進入世界前15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明確新時期科技工作思路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密集活躍,帶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入關鍵階段,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憂中有機,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迫切要求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以強大創新能力為國家應對風險挑戰、把握戰略機遇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未來一個時期,科技工作要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自覺服從和服務于黨的新時代中心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指導科技工作。
堅持以提升核心創新能力為重點加速創新型國家建設。大幅增強源頭創新能力、技術創新引領能力和融通創新能力,以更加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我國加快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使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力量。
堅持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科技創新的重大牽引,聚焦創新突出短板和關鍵瓶頸,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幅提升科技產出質量和轉化效率,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加速建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堅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民生領域科技創新,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三大攻堅戰,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多為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建立健全以信任為前提、以激勵為核心、以誠信為底線的科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引導科研人員弘揚科學家精神,堅守科研倫理和道德,增強使命感,潛心研究、多出高質量原創成果。
堅持深化改革持續優化創新生態。突出“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要求,堅持不懈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向深入,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氣力狠抓改革任務落實,加強、優化和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加速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營造創新友好的法律政策文化社會生態環境。
堅持全球視野謀劃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創新。以更有力的措施破除制約開放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堅定的信心推動全方位科技開放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不斷提升參與和引領全球創新治理能力。
2019年科技工作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為主線,把握主動,保持戰略定力,以更強的緊迫感攻堅克難,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狠抓改革任務和政策落實,著力加強基礎研究,著力優化人才發展機制,著力提高成果轉化能力,著力擴大開放創新,著力營造優良創新環境,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提供強有力支撐,以優異科技創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三、加強宏觀統籌,系統謀劃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系統研究科技工作的思路、政策和重點,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在關系戰略安全、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加強前瞻部署,進一步增強發展和創新主動權。
(一)啟動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做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評估和總結。以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大需求為牽引,啟動面向2035年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堅持開門編規劃,調動科技界、產業界和社會各界力量,廣匯眾智、凝聚共識,以全球視野、全局思維系統謀劃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和總體思路,突出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提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科技改革發展重大任務和戰略舉措。同步推進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和《“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前期研究工作。
(二)系統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研究,把握國家創新體系演化發展規律,緊扣新時代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謀劃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路徑和重點措施。進一步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健全分類精準支持措施,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強化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入推動科研院所改革,引導科研院所精干化、高效化發展。開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措施的評估總結,提出下一步指導意見。
(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關系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產業安全以及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快啟動一批示范攻關項目,集成優勢創新資源、科研精銳力量開展攻關。加快完善目標導向的任務形成機制,綜合運用定向委托、定向擇優、面向社會公開張榜等多種方式,選擇優勢研發團隊,完善并行支持機制和多元化項目資助方式,加強里程碑關鍵節點考核。
(四)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從0到1”的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瞻部署,探索非共識項目評審機制,大力推動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組織實施一批長期性基礎研究項目,支持開展長周期、高風險的原創性研究,精簡基礎研究項目管理流程。圍繞“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深入推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推進基于全新資助導向的分類申請和評審試點,深入研究探索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的智能輔助分類評審機制和源于知識體系邏輯結構、促進知識與應用融通的學科布局。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社會捐贈等方式,鼓勵引導地方、企業、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考核,促進科研設施儀器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
(五)做好重大科研任務接續銜接。強化科技重大專項責任機制,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落實配套政策和措施,啟動部分重大專項接續布局論證工作。全面部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進一步明確實施主體、任務目標和考核機制,切實將任務和目標聚焦到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的關鍵點上。統籌做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與科技重大專項的接續互補,共同構建面向2035年的科技攻關重大任務完整布局。
(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和龍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改革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創新能力強的專業化分工布局。高標準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完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布局。加強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推進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和科技資源庫(館)建設,提升科技資源支撐保障能力。
四、大力提升創新能力,強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
以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系統布局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圍繞創新鏈配置資金鏈、完善政策鏈,搶占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打造創新發展加速度,有力支撐民生改善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一)加快建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技術體系。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大數據技術、新材料技術、現代交通技術、空天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落地。研究制定《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綱要》,推動生物技術領域重大項目實施和基地平臺布局,搶占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加快推進深部戰略資源探采,加強國家資源安全的科技支撐。加快發展海洋主體觀測、海洋戰略性資源開發和極地觀測/監測技術與裝備,引領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權益保障。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清潔生產技術,加強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制造裝備開發,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發布《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推動開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
(二)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部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推動取得一批農業原創性科技成果。加強農業農村領域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建設,強化農業領域持續創新能力。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培育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打造若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科技超市等科技服務模式,強化星創天地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建設創新型縣(市),構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實施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在貧困地區推廣應用,強化科技資源精準服務,組織動員全社會科技力量,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三)加強綠色技術和民生科技創新。積極建設綠色技術銀行,加快推進市場導向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固廢資源化、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防控、脆弱生態修復、化學品風險防控等領域科技創新。推動實施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實施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高質量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加強社會治理領域技術開發和應用,推進公共安全、新型城鎮化、文化體育等領域科技創新,推進智慧社會建設。加強癌癥、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大力開展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等重大產品攻關。加強人口老齡化科技支撐,提升新發突發人類重大傳染病的科技應對能力。嚴格加強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和高等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建設審查。
(四)加快培育集聚高端科技人才。按照國家整體人才戰略布局,優化人才項目支持結構和總體布局,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強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突出“高精尖缺”導向,研究制定引才規劃和國別策略。充分發揮外國人才工作許可和人才簽證制度吸引人才的功能,以更大力度引進海外高層次專家,把人才智力引進更好地融入科技創新事業全局。提升國家重點引智平臺建設水平,探索建立吸引集聚外國頂尖科學家、團隊的有效機制。推動建立外國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戰略研究、任務布局、項目管理、任務承擔等工作機制,加大急需緊缺人才國際培訓支持力度。
(五)建立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立健全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工作機制,加強科技軍民融合統籌協調。組織實施科技軍民重點專項,推進國家科技軍民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海洋等重點領域科技軍民融合發展。開展軍民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試點。推進標準工作軍民融合。加強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政策法規建設。
(六)提升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協同推進北京、上??萍紕撔轮行暮突浉郯拇鬄硡^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組織編制支持雄安新區開放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動雄安新區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落實。以科技創新引領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強化布局和分類指導,支持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制定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落實中央關于東北、中部、西部、海南等重點區域戰略部署,加大科技資源統籌和任務推進力度,深入推進東西部科技創新合作。強化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深入推進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強監測評價。完善部省協商機制,推進議定事項和聯動工作落實落地,指導地方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強化創新開放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頂層設計,開展國別合作研究和布局,深化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內涵,探索科技援外新模式,在優勢互補重點領域加強科研合作、人員交流以及基地與平臺建設。依托科技伙伴計劃等提升與發展中國家科技合作水平,做好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國家重大主場外交科技工作。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人類健康、能源安全等共同挑戰。擴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程度,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推進科研經費跨境使用試點,加快建立長效機制。強化同港澳地區科技創新合作,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穩步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聯合資助計劃。
五、狠抓改革任務落實落地,營造良好科研創新生態
尊重創新規律,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藩籬和體制機制障礙,狠抓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持續改進科研管理和組織,以激發人的活力為核心堅決推動“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創新生態。
(一)擴大科研主體自主權。加快制定出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文件。加強科研院所優化布局,加大基礎前沿類科研院所的穩定支持。指導科研院所制定機構章程,保障依照章程自主管理運行。進一步優化科研管理,強化科研人員在技術路線選擇、資金使用、團隊組建、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自主權。鼓勵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強化區域和產業創新的科技服務和支撐。開展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二)強化對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支持。加強科技型創新創業,打造雙創升級版。以技術創新引導專項為抓手,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研發支持。支持民營企業做優做強,牽頭、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稅收優惠落實力度,推動制定科技型初創企業普惠性稅收免除具體辦法。通過投貸聯動試點、科技創新保險、科技型企業上市等方式,進一步培育科技金融生態。培育全鏈條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圍繞自身優勢建設專業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客深度融通。
(三)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統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布局,發揮示范區引領帶動作用。擴大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規模,開展貸款風險補償試點,發揮創業投資支持創新創業作用,探索科技企業投融資對接服務新模式。推廣創新券、政府采購創新產品等政策,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獎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在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雙創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對標國際先進模式,依托高校院所建設一批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
(四)深入推進科技評價改革。落實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部署,加快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開展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試點,引導科研院所立足職責定位、聚焦使命導向、提升創新能力。加快建立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堅持評用結合,強化用人單位人才評價主體地位。完善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制,健全評審和監督機制。
(五)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快完善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按不同權限開放共享,充分發揮平臺效能。優化完善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監管機制,加強科技計劃管理工作統籌協調。優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精簡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簡化項目申報和過程管理,合并財務驗收和技術驗收。實行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嚴格執行任務書的評價考核約定,加強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增強安全意識和保密意識,優化完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流程。
(六)加強科技監督和科研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科技監督體系,加強監督統籌,完善科技監督年度計劃制度,規范監督檢查行為,推動精簡檢查和結果共享互認,壓實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管理監督職責和項目承擔單位日常內部管理監督職責。健全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機制,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科研誠信信息系統,加大對違規和科研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快制定出臺加強科技界作風學風建設文件,營造科學嚴謹務實奉獻的科研氛圍。
(七)完善政策法規環境。強化各創新領域政策法規的戰略研究和前瞻謀劃。加快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修訂工作,強化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法律保障。加快推進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立法工作,加強對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技術研發的規制,有效應對倫理挑戰和安全風險。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制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管理條例》,完善配套政策和細則。完善科普政策,鼓勵科普創作和科研機構、大學向社會開放,加大科普基地建設,提升科普宣傳能力,大幅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八)推動改革任務落地見效。加快實施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切實解決帽子多、牌子多等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展基于績效、誠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綠色通道”改革試點。履行好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科改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加強科技體制改革任務臺賬管理,圍繞中央科技創新政策文件落實,開展動態跟蹤,強化督查問效。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法人責任,推動高校院所加快制訂、修訂本單位具體管理辦法,切實將科技成果轉化、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教學科研人員出國等改革政策落實到位。
六、深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緊緊圍繞政治機關定位,強化政治建設,突出政治引領,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紀委三次全會精神,自覺接受駐部紀檢監察組監督,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派駐機構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與駐部紀檢監察組工作溝通協調機制。加快機構職能轉變,全面提升科技管理干部隊伍能力和水平,為落實黨和國家科技創新決策部署提供保障。
(一)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堅守“中央和國家機關首先是政治機關”的定位,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貫穿于全面從嚴治黨全過程。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指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作為檢驗政治建設成效的標準,確保黨中央政令在科技部暢通,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上作表率。認真貫徹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牢固樹立尊崇和維護黨章的意識,弘揚崇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價值觀,培育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
(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習作為必修課,學以致用、以用促學。推動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向深里走、向實里走、向心里走,不斷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的理解和把握,進一步形成推進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三)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認真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進一步提升抓黨建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強化書記意識和班子政治責任,落實“述職述黨建、評議評黨建、考核考黨建、任用看黨建”要求,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層層落實。嚴格執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加強黨員干部黨性鍛煉,充分發揮黨內政治生活的熔爐作用。
(四)扎實推進作風建設。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糾正“四風”、加強作風建設重要批示精神,以釘釘子精神貫徹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認真整改“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堅決反對懶政、庸政、怠政和“推繞拖”等現象。堅持“四講四倡導”,堅持“人本分、有本事、能成事”的傳統和導向,引導黨員干部爭做“忠誠、擔當、專業、務實、守正”的科技管理干部,鞏固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五)強化紀律建設和紀律監督。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繼續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把紀律挺在前面,抓好《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學習貫徹。以紀律建設為抓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尤其是第一種形態,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強化警示教育,真正汲取教訓、自省自警,切實強化對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加強紀檢組織自身建設,完善紀檢工作制度,不斷提高紀檢干部責任意識和業務素質。
(六)提高國家科技管理體系整體效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門“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指示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緊扣“加強、優化、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主線,加強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進一步推動部機關各司局按“三定”規定要求全面履職到位,加強協調配合,提升運行效能。積極穩妥推進所屬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進一步提升支撐機關履職和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能力。強化部門與地方科技工作的順暢對接、上下貫通,推進國家層面科技創新總體布局與各地區科技創新實際工作有機融合,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和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建設。
(七)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科技管理干部隊伍。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對干部人事工作的新要求,改進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做好優秀年輕干部發現培養選拔。穩步加快開展不同層級干部的選拔配備,為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提供組織保證。落實中央全面從嚴管理干部要求,扎實開展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查核、年度考核述職述廉、干部考察等工作,對干部出現的苗頭性問題,及時咬耳扯袖,開展提醒函詢誡勉,加強警示教育。以和諧穩定、規范有序為目標做好離退休干部工作。加強對部系統三支干部隊伍的分析,把握干部人事工作規律,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
2019年1月8日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